大埔天气_大埔天气预报7天一周气温多少度
1.五指毛桃和五爪龙区别
2.“何”姓的由来
3.舟桥部队的历史
4.福建地区的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高分等高手!!
5.五虎山旅游景点介绍作文 五虎山作文真实篇200字
说到重庆菜和成都菜,外省人可能不了解,说不都是川菜吗?其实,大的模样差不多,菜的品种也差不多。但本省人看来,却是大大的不同。重庆的菜就像重庆的地理一样,大山大河似的,有一种气吞万象之势。而成都菜就像竹林小院门前潺溪似的,有一种小家碧玉之美。这样的一种内涵在里面,使得成都厨子和重庆厨子就是做同样一个菜,也会大大的不同。
对比回锅肉这一个川菜第一金牌菜,成都的回锅肉是比较软绵一点,糖、醋、辣椒、面酱什么的放得比较中庸,整体感觉比较适口。重庆的回锅肉就比较爆脆一点,而调料就狠得多了,整体感觉就是比较痛快。不过这个口感,外地人一般感觉不出来。
重庆人喜欢刺激,有一种无法无天的直爽文化在里面。吃客不墨守成规,当厨的就不爱去照菜谱做菜,因此常常风流各种各种新式菜。而这些新式菜一般都是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江湖厨师创造出来的。
而成都人生活喜欢雅致,有一种行云流水的小资文化在里面。吃客要讲究正宗,当厨的就不敢怠慢。一个成都厨子做回锅肉,从选肉、切片、配料、火候都无比地讲究。每一家餐馆都想宣称自己的厨子是四川烹饪大学正规毕业的。成都菜是越做越雅致,越做越讲究,越做越精益求精。
如果我请衣冠楚楚的朋友,我请他吃成都菜。比较有品。如果我请衣冠浪迹的朋友,我请他吃重庆菜。比较有味。
重庆菜的创新
重庆人都无条件地支持创新菜,从80年代开始,一大批的江湖菜源源不断地涌现在重庆人的面前,有些没有经受住重庆人的考验,慢慢就消声匿迹了,但凡是经受住考验的,一般都要先传到成都,然后传到大江南北。比如流传的比较著名的重庆菜有十多种。
重庆火锅。历史比较悠久的江湖菜,据说是长江纤夫、渔夫、挑夫发明的。火锅的种类很多,最著名的就是毛肚火锅,然后还有鳝鱼火锅、海鲜火锅、鱼头火锅、羊肉火锅、狗肉火锅、鸳鸯火锅等。
江津酸菜鱼。出自重庆江津津福镇朱二哥的路边食店,为来往司机服务,然后由司机传遍重庆。1988年开始风行。本人比较擅长这道菜。
歌乐山辣子鸡。出自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镇,一个叫林中乐的路边小店最先推出。1990年开始风行。食客的乐趣是在一个大盆辣椒里搜寻黄豆大的爆脆鸡丁。该店位于重庆市的森林公园歌乐山,靠近著名的蒋介石在重庆的官坻——林园(据说不游林园,不算到重庆,但该地不开放),游客加食客形成了现在的辣子鸡一条街。我擅长这菜。
啤酒鸭。出自重庆南岸区7公里的一个路边食店,据说发明者的灵感来自贵州。1992年开始风行。做法是一瓶啤酒炖一只鸭子,比较鲜辣可口。该店最火爆的时候一天要用几千只鸭子,不过现在比较式微。
泉水鸡。出自重庆市南岸区南山镇。1993年开始风行。用的方法是活鸡快杀,然后急火猛烧,从杀鸡到成菜不能超过5分种。该菜出自号称“山城花冠”的南山。因此也形成了泉水鸡一条街,还举办过泉水鸡节。
太安鱼。出自重庆市潼南县太安镇。1994年开始风行。也是由司机传出来并风行。但这个菜比较讲究技巧,仿冒不容易,因此不像其他的菜那样大流行。我媳妇比较擅长这个菜。
火锅鱼。出自重庆市江北区两路镇。最开始也是针对司机朋友的。1996年开始风行。火锅鱼也是特别的生猛。鱼选用10斤左右的快要流油的肥鱼,片成巴掌大的片。将一个缸似的大铁锅像练铁似的烧得飞红。成菜后用大脚盆端上来,红艳艳热腾腾。一圈人就围着这大盆端着啤酒瓶捞鱼。吃完了再煮点青菜豆腐之类,特别地干脆利落。
水煮鱼。其实水煮鱼的前身就是火锅鱼。火锅鱼流传开了之后,很多城里的食肆就开始仿做,但这些食肆的厨房,没有办法弄一个大铁锅并像炼铁似的烧火,再说食客也不方便吃10斤的鱼。因此就弄成小锅、小火、小鱼。美其名曰水煮鱼。但我个人感觉,没有宽汤、猛火、肥鱼那样的火锅鱼痛快。
香辣蟹。这个菜应该是重庆的饭馆发明的。因为江湖菜馆不般不涉及到螃蟹这样高档的东西。但香辣蟹在重庆还是属于阳春白雪似的东西,在江湖上并不胜行。1996年开始风行。
泡椒牛蛙。1996年就开始风行。最开始是牛蛙,然后是泡椒墨鱼仔。并衍生出各种泡椒系列。这个菜也是从饭馆中流传出来的。
酸萝卜炖鸭子。用很酸很酸的泡酸萝卜,这个萝卜是特别泡制的,外省没有。一般要泡半年,越久越好。这个菜衍生出很多品种,如酸豇豆炖、泡山椒炖、炖羊肉、炖鸡等。1996年开始流行。
邮亭鲫鱼。出自重庆市大足县邮亭镇。19年开始风行。调料非常多,吃法讲究。
乌江鱼。出自重庆市涪陵地区。乌江贯穿重庆涪陵、黔江地区,支流众多,胜产各种野生鲜鱼,乌江鱼的做法是讲究鱼的鲜,但城市里一般都是养殖鱼,所以城市里做乌江鱼一般用鲶(黏)鱼。1998年开始流行。
毛血旺。出自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镇,一个保留了重庆古老码头文化的小镇。将毛肚、血片(鳝鱼)、鸭血旺一起煮。也是从贫苦的码头力工那里流传开来。这几年比较火。
上面都是一些比较典型、也比较风行的创新重庆菜。另外还有什么来凤鱼、球溪鲶鱼、城口烧腊肉、黔江酸汤鱼(贵州也有)、南川竹笋肉、武隆的山菌烧山鸡、土匪鸡等很多。
一般一个创新菜出来之后,最先的几个店,先是通过司机朋友流传,然后是万头攒动,然后像一阵大风一样,流行全市。所有知道的,都按耐不住急迫的心情要去品尝一下。
重庆的这些菜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一般是由江湖厨师创制,原料、制作都比较大众化,不像成都的什么樟茶鸭子要几蒸几熏的,老百姓吃不起也做不来。重庆菜的烹调方法一般是大油、猛料(有的菜是辣椒比菜多)、大火、大锅、大盆,讲究现杀现做。在吃法上,也是比较粗鲁的,像泉水鸡,鸡头、鸡脖、鸡肝什么的混成一大盆,有时候鸡毛都看的见,比较符合重庆人的无法无天的心理和粗鲁直爽的性格。
成都菜的改良
而成都菜就谈不上有什么创新菜了,比较著名且风行全国的好象就是冯鱼头,但其实也是一种鱼头火锅的改良。因此成都菜很少有风行全国火暴异常的菜品出来,而重庆菜常常保持一种独领风骚的姿态。比如现在风行北京的水煮鱼,连我家楼下的东北小饭馆都隆重推出了他们的水煮鱼。简直让人觉得水煮鱼像强力流行感冒一样,杀伤力太大了。
但成都菜却一直在挖掘川菜这个古老的宝库,不断地总结改良。从选料、烹调、服务、经营,全方位的不断改良。这个改良,不是某个厨子个人意识的改良,而是一种全民意识的不断积累基础上的不断改良。
从汉代成都的相如涤器、文君当炉以来,成都的食客就讲究吃的意境、吃的体会、吃的完美。李白(江油人,江油离成都150公里,少时常游历成都)的月下独酌对影成三的感觉,喜欢当街豪饮的重庆人是不会有的。苏轼(眉山人,眉山在成都以南,离成都80公里)发明的东坡肉需要文火慢炖三个时辰,喜欢生吞活剥饮毛茹血的重庆人是不会有这个耐心的。
你要吃地道川式小炒,成都的大小馆子都做得差不了太多,都比较讲究一致,干净程度要比重庆高一个数量级。而要在重庆就花样百出了。炒回锅肉,重庆的馆子有的放豆腐干、有的放莴笋头、有的放,反正厨子他高兴放什么就放什么。至于调料的选用,更是花样百出。而成都的大小馆子,一律是放青蒜苗。如果青蒜苗没有了,他会给你说回锅肉不能炒了。这会让重庆人诧异万分。
成都人精心总结每一个小菜的炒法,一个成都厨子总结一个回锅肉炒法,可以写上一万言,教你30天,然后一个师傅一个师傅地传下去。一个重庆厨子总结回锅肉炒法,就是三个词:肉、辣椒、豆瓣,其他无可无不可。你在成都随便的一个街边小店,吃一个干煸空心菜,都是那么香脆爽口,回味悠长。而离开成都,走遍全国,你都吃不到这样好的炒青菜。成都人说,炒青菜是很难的,在重庆没有一个人同意,因为他们没有像成都人钻研这样深。北京的炒青菜,就更不值得一提。
当我还在成都读书的时候,我每周都要走两站地去吃一家小饭馆的烧白。小饭馆的门脸不大,人也不多,一个三分羞涩的川西姑娘素面站在柜台里,然后轻轻地走来,轻轻地问要什么。我一般要一份烧白、一碗米饭、一碗豆花、一碟泡菜。然后姑娘轻轻地给地给你端上饭菜,再轻轻地走开。烧白做得非常好,肉和芽菜都选得很考究,蒸的火候就更不用说的。箴子米饭(成都一种蒸米饭的方法,将米饭放在一个木桶里蒸,有特别的清香)永远都是热腾腾软绵绵的。而我就一个人静静地享用,休闲的感觉很有些月下独酌的味道。而同样地在重庆吃,泼辣的紧张气氛就是像在吃牢饭。
我不是很爱吃锅巴肉片,将锅巴和肉片放在一起,有什么吃的。但我在成都安仁镇(就是大地主刘文彩的老家,离成都60公里),那里的小馆子做的锅巴肉片真是太完美了。那里的饭馆都很小,古老青石板路旁的川西木板房店面,收拾得很干净。店家将准备的原料放在一个大台板上,新鲜得好象它们一个小时前还在地里长着。你想吃什么,没有菜谱,就看着这个案子选。他们做锅巴肉片,是非常精心地选择玉兰片和香菇(主要靠这两个东西提味)做鲜汤,锅巴和肉片的火候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将汤油一浇,轰隆隆的火光以后,剩下的就是满屋的香气了。我们在一个春雨淅淅的傍晚,经过60公里的骑行,享受着这美妙的锅巴肉片,真的是妙不可言,永生难忘。此后我骑车连去3次。可惜这样一道名菜,你到成都以外,吃起来就味同嚼腊了。因为没有人像成都人那样细致地研究锅巴的软硬、肉片的嫩滑、汤油的鲜美。甚至上菜的方法,都对锅巴肉片的质量有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成都人做菜,考究的程度和重庆人比起来,那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每一个菜,成都人都是要精心总结,选什么料、用什么锅、烧什么火,以及怎么装盘、怎么上菜、餐桌怎么布置等等,无不细心周到反复推敲。反观重庆人不管做什么菜,都是一个大盆子给你端上来,外带服务员泡在汤里的大指姆。虽然豪爽,但其中隐藏的粗枝大叶胡作非为就可想而知了。
成都菜擅长改良的基础实际上是总结。因此成都菜的优势就体现在一些家常小炒菜和小吃上。说起成都的小吃,那确实是成都人经过几十上百年的改良总结才有现在这个面貌。像青石桥的肥肠粉、提督街的夫妻肺片/钟水饺、春熙路的龙抄手,以及麻婆豆腐等等,都是经过好几代人的耐心总结改良出来的。而九眼桥的薛涛豆腐干做法,据说是唐代怨女词人传下来的,非常适合那些喜欢咬牙切齿的醋女孩。成都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小吃,种类凡多,如果要吃一遍,估计要1个月时间。而重庆的小吃,则就逊色多了,就是有的少数东西,都是抗战的时候由外地人带来的,如凌汤圆、杭州小笼包之类,都没有原来好了并在逐渐消失。因为传统方法都被接手的重庆人丢掉了。重庆人可没有耐心来总结这些经验。据说创造出酸菜鱼的朱二哥,虽然很是风光红火了好几年,但现在还是守着他原来路边的三间旧瓦房,期待已经没有的顾客的光顾。
五指毛桃和五爪龙区别
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广东烟草,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一、广东烟叶基本情况
广东地处北纬20?13?~25?31?,东经109?41?~117?20?之间,属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夏长冬暖,光、热丰富,雨季长,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700多毫米,降雨天数140天,日照时数1400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18~23.2℃,大于等于10℃有效积温6300~8500℃,无霜期300天左右,具有得天独厚的烟叶生产自然生态条件。宜烟面积335.69万亩,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山区,宜烟耕土壤类型主要有沙泥田、紫色土、牛肝土、石灰土田、红火泥地五类土壤。
全省种植烤烟品种主要有K326、粤烟、粤烟98、云烟87等,分布在3个市11个县,分别为韶关南雄、始兴、乐昌、乳源,梅州五华、梅县、蕉岭、大铺、平远、丰顺和清远连州。
工业验证意见认为,南雄烟叶表现出较典型的浓香型风格,香气浓郁、丰厚、饱满;乐昌烟叶表现为中偏浓香型风格,香气尚浓郁、丰满;五华烟叶表现了浓偏中香型风格,香气较浓郁、丰满;大埔烟叶表现出中间稍偏清的香型风格,香气较柔和细腻,稍有清雅、飘逸的香气透出。
广东省地图
二、烤烟生产主要环节
1、合同签订:根据国家局下达我省种植收购,层层分解,严格按照执行。合同签订遵循烟草公司和种烟农户平等的原则,种烟农户自愿与烟草公司签订合同,且合同签订时双方可根据农户实际种植及烟草公司种植收购协商签订面积,严格按合同种植和交售烟叶。
2、南雄烟科所按照下达的种植和产区品种需求,制作包衣丸化,每包1800粒,约1亩地的用量。由育苗专业服务组织利用育苗工场、固定育苗设施和移动育苗设施,用漂浮育苗技术进行育苗,进行集中育苗,并统一出售给烟农。在育苗期间,要对幼苗进行3?5次剪叶,以保证幼苗的成活率并配备3%左右的备用苗。
烟草的种植技术
育苗
3、起垄移栽:秋季作物成熟收获完后进行晒田和及时耕翻,深度以根系密集的范围为宜,耕深为30cm以上。起垄的垄高25cm到30cm之间,垄基宽在70cm至80cm之间。日最低气温应高于5℃,平均气温在13℃到15℃之间,地温在10℃以上,方可进行大田移栽,我省一般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进行移栽。移栽的株距要达到55cm到60cm,行距要达到110cm到120cm,移栽时要浇水并施底肥。
覆膜
移栽
4、大田管理:追肥、揭膜、大培土。一般在移栽后分三次进行追肥:移栽7天后施用提苗肥;移栽14-17天后施小培土施肥;移栽后30天左右施大培土肥。根据烟叶长势进行适时揭膜、大培土,培土时应确保田间卫生。烟田排灌。看烟株有没有萎蔫迹象,决定是否需要灌溉,遇干旱天气,及时进行浇灌,保证土壤水分供应;雨水偏多时,要及时清理烟沟,排除田间积水,做到合理排灌。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重点做好烟草病、青枯病、病和烟青虫及烟蚜的防治工作,规范农药使用,控制农药残留,提高烟叶安全性。打顶留叶抑芽。根据烟株长势情况,准确把握打顶的时机,应选择晴天上午进行,单株留有效叶片20片左右,打顶后1~2天内用化学抑芽剂进行抑芽。烟叶生产肥料。有机肥选用花生饼肥(未发酵)、麦麸和经过堆沤腐熟的农家肥等;烤烟专用复合肥选用以氮、磷、钾为基础按照平衡配方施肥确定的比例制成的三元复合肥;硝酸钾和硫酸钾;漂浮育苗选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配置而成的育苗专用肥。
旺长前期
旺长后期
成熟期
5、成熟收:烟叶田间长势正常。可按成熟特征每次收2片~3片,相隔6?天~7天收一次,中、下部烟叶宜在早晨露水干后进行,上部叶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干旱天气在上午10点前收,下部叶适时早收,中部叶成熟收,上部叶充分成熟收。中部叶收结束后,停10天~15天再收上部叶,顶部4片~6片叶充分成熟后一次性收。收烟叶数量应与烤房容量相配比,收烟叶、装烟及点火烘烤应做到在同一天内完成,烟叶后放置在阴凉处,平放,堆放高度30?cm左右,以避免挤压、日晒和过热烫伤,堆放过程中不能损伤和搅乱烟叶的堆放层次。
6、密集烘烤:按鲜烟叶成熟程度、长短、病残,挑选分类后编烟,一般用烟夹或传统烟杆,做到同夹(杆)同质。用烟夹时,每夹鲜烟重15kg~18kg,要求烟叶夹持紧实不留空隙;用编烟竿时,长1.45m的竿,每竿鲜烟重10kg~13kg,两端各留5 m左右空竿。标准化密集烤房装烟量为4500~5000㎏,夹距5cm、竿距10cm~12cm。如果装烟室平面风速不均匀,风速较弱烟叶干燥较慢的地方可适当加大竿距。
烟叶上烤
7、分级收购:烤烟叶片在烟株上生长的位置分为八个正组合五个副组,根据烟叶的成熟度、叶片结构、身份、油分、色度、长度、残伤等七个外观品级因素区分为42个级。按照?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规模种植、专业服务?的原则,配备分级人员、场地、设施、设备,对烟叶种植主体的烟叶分级过程提供专业化服务。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
8、烟叶调拨:烟叶调拨根据种植收购而定,各地市级烟草公司与工业企业客户协商确定调拨数量,报中国烟草总公司广东省公司审批后执行。地市级烟草公司在中国烟草总公司网上交易系统与工业企业客户签订烟叶销售合同。分解合同在烟叶调拨前根据装车数量逐份签订。我省烟叶产区主要与广东中烟、深圳中烟、云南中烟、贵州中烟、四川中烟、重庆中烟、湖北中烟、陕西中烟等工业企业签订烟叶销售合同。
9、复烤加工:我省有韶关、梅州两家烟叶复烤公司,现年加工产能120万担,服务工业企业有7家。根据国家局《?十二五?打叶复烤企业技术改造规划》的有关部署,我省韶关复烤公司实行原地整体技改,梅州复烤公司实行原地局部工艺技改,预计2018年全面完成。
“何”姓的由来
五指毛桃和五爪龙的区别:科属不同、形态特征不同。
1、科属不同
五爪龙即乌蔹莓,为鼠李目,葡萄科,乌蔹莓属草质藤本。
五指毛桃又称粗叶榕、三龙爪、亚桠、五爪龙、五指牛奶,属桑科榕属植物,并不是桃。
2、形态特征不同
五爪龙,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叶为鸟足状5小叶,中央小叶长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长2.5-4.5厘米,宽1.5-4.5厘米。花序腋生,复二歧聚伞花序花序梗长1-13厘米,无毛或微被毛。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有2-4颗三角状倒卵形。花期3-8月,果期8-11月。
五指毛桃,灌木或落叶小乔木,高1-2m,全株被黄褐色贴伏短硬毛,有乳汁。叶互生叶片纸质,多型,长椭圆状披针形或狭广卵形,托叶卵状披针形。
隐头花序,花序托对生于叶腋或已落叶的叶腋间,球形,顶部有苞片形成的脐状突起,幼时特别明显,基部苞片卵状披针形,被紧贴的柔毛总花梗短。
或无雄花、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雄花生于近顶部,花被片4,线状披针形,雄蕊1-2瘿花花被片与雄花相似,花柱侧生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花被片4。瘦果椭圆形。花期5-7月,果期8-10月。
五指毛桃(粗叶榕)的栽植方法:
每年2-3月是广东大埔地区粗叶榕种植时间,当气温回升至15℃左右时,选择在阴天或晴天的下午进行,此时种植的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栽植时先将苗木放入穴中,每穴栽1株,去掉营养杯,但要注意不能把泥土弄散,填土时要压实苗木周围土壤,然后淋足定根水。
栽植后视天气情况浇水,大雨时注意排涝防积水。为保持土壤湿润,可在粗叶榕苗四周用稻草或杂草覆盖,来降低水分蒸发的速度,达到抑制杂草生长和保持土壤湿润的目的。
舟桥部队的历史
关于“何”字
何,《说文解字》里训为:“儋也,从人,可声。”“儋”即“檐”,是屋檐的意思。
在字书、辞书、书法作品及其他典籍里,“何”字的写法不下20种之多,其义项也有数十种。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关于“何”字的写法,是像人肩扛戈的形状,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何”字也屡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仅《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老子》四部先秦诸子著作中,“何”字就出现过数十次,但没有一次、没有一个义项与姓氏有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甲骨文中的“何”字作了这样的解释:“何,儋也。从人,可声。”这里的“儋”与后来的“檐”字相通,现在简化作“担”。因而“何”字的本义当为“负荷”、“负担”、“担荷”的意思。
何姓起源有三
一、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1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掠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 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 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拥戴,很快就恢复了他的正卿地位。而当时晋国的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了 “赵盾弑其国君”,赵盾分辩说:“杀国君的是赵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驳道:“你是国家正卿,出奔时没有离开国境,回到朝中又不为国除乱,杀国君的不是你还能是谁?”屠岸贾以此为借口,翻陈年老账,目的是为他夺权扫除障碍,此时赵盾已死,他的儿子赵朔是晋国将军,屠岸贾又以弑君首犯的子孙当朝执政有碍惩治其他罪人为由杀了赵朔。
韩厥为正义所使,仗义执言,竭力阻止屠岸贾阴谋的得逞,但屠岸贾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韩厥就冒着生命危险把消息透给了赵朔,并劝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难。谁知赵朔颇有乃父遗风,执意不肯逃跑,发誓要以身殉国平息国难。韩厥没有辜负赵朔的托孤之愿,与程婴、公孙杵臼一起,冒着杀身灭族之祸,将赵氏孤儿藏匿起来,使赵氏在遭罹灭族之难以后竟保全了后嗣。
1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晋景公重病不起,请巫祝公卜吉凶,说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对的。韩厥乘机讲了赵盾赵朔父子对晋国的贡献,感慨赵氏后人不能延续自己家世的遗憾,想以此来感化晋景公为赵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景公也就逐渐地淡漠了对赵盾的弑君之仇。当韩厥向他透露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孤儿赵武尚在人间时,晋景公慈悲之心,将赵家原有的田邑房产归还了赵武,让他续了赵家的香火。
韩厥作为韩、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晋景公寸一年(公元前589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的北部边境,夺取了隆这个地方(或作龙,今山东泰安东南),并且继续南下,打到了巢丘。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卫国不愿看到自己的邻国成为齐国案板上的鱼肉,就派遣孙良夫、石稷、宁向、向禽帅兵伐齐,以为齐国后院失火,必将回师自救,这样就可以达到援助鲁国的目的。谁知出师不利,还没走出国门,就败在了新筑(今河北省魏县南)。
鲁、卫陷于困境,危难之际向晋国求助。晋景公派韩厥与另一晋臣郤克率兵车800乘,会鲁、卫之师,与齐军战于鞍(今山东济南市西北)。战事异常残酷,齐军将士直奔晋军阵地,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脚上,由于韩厥与郤克指挥得当,将士奋勇,齐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晋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丘舆、马陉(今山东省淄博南)一带。齐国请求讲和,并答应退还被他们夺去但经此次战役的胜利,韩厥威振朝野,名扬四方,连晋国国君也不敢小视他了。自此,韩厥与知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号称“韩献子”。此后,韩国的势力也就日益强大起来,与赵魏一起相继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韩厥七世孙韩景侯的时候,周天子终于承认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韩国与赵、魏两国一起瓜分了晋国,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韩又灭了郑国,并将国都迁到了郑的都城,其地盘横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广大地区,逐渐地跻身于战国七雄的行列。
我们之所以认为韩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1、帝尧时代的何侯
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应该说,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
2、周武王之子韩侯
《左传》有言“邗、晋、应、韩、武之穆”,其中的“韩”,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诗经》中又有“韩侯出祖”。所以唐代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是“有韩而先灭”。
3、韩武子韩万
司马迁在《韩世家》中明确记载,韩之先人与周王同姓,姓姬,其后人事奉晋国,“得封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曰韩武子”。韩武子名韩万,由此,韩万应是何姓始祖。
4、韩国后期的韩碱
王瑊(Jiǎn 音碱),像玉一样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习俗,玉有温文尔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与玉有关的字。韩瑊也不例外。
《浈阳水木记》有如下的内容:“何始初祖名碱,为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碱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碱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韩瑊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韩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二、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二是何妥,隋朝人,说是何细胡之子,字栖风,少机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国子祭酒,著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儿,字桂林,少有才思,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
北朝时,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
唐代北部少数民族中有吐谷浑,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时期的后汉乾(448)吐谷浑国就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原在辽东,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未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叶延时代,始称吐浴浑,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
1994年出版的《菲律滨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中有这样的记述魏晋时有一鲜卑族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二子,长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两人各统有部落。后来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迁,到其后代叶延时,以“吐浴魂”为国名,自立,即吐浴浑国。
《何氏家谱》,称该谱所记系祖居朝鲜庆南道密阳郡何姓的分支,其亲友分布在中国辽东及朝鲜一带。这或许为考证“吐浴浑”何氏家族的源流与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线索和途径。
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何抄尔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兰州府志》载: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明太祖赐姓何。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不幸阵亡,他有无后人,亦待后来查证。
后金大将何和礼,原属后金栋鄂氏,其父,祖都是栋鄂部落的首领。
三、他姓改姓
《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20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
福建地区的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高分等高手!!
封建王朝
自夏朝始,军队即有筑城设障、架桥修路等工程作业。据《周礼》,西周军队中设有“掌固”和“司险”等官职,掌修筑城郭沟池及有关防守之事。春秋战国时期,保障军队作战行动的工程作业已有相当规模,《六韬》中记载了军队中组织工程作业的专职官员的名称、任务,军队行军时要携带的渡河、架桥、筑城、设障的器材和进行土木工作业的工具等。公元前257年,秦在兼并韩、赵、魏等国的战争中,曾在蒲坂(今山西永济市西)附近的黄河上架设浮桥。辽朝,军队在攻城作战中,由后勤兵“衣甲持兵,旋团为队”(《辽史·兵卫志》)进行工程作业,并组织乡兵随军队行动,专营修路筑垒之事。宋朝,筑城设障、修路架桥等工程作业主要由厢兵担任。元朝初期,开始出现担负工程保障任务的专业部队,军队中编有“匠军”,专事装填火炮和架桥、修路,其总管职称为“炮水手元帅”,后又建立专管浮桥架设和漕渡的“船桥水手军”,在进攻泸州时曾在长江上游支流架设浮桥20余座。太平天国的军队中,曾编有土营和水营,土营由道州、郴州等地的矿工组成,专门负责“私挖地道,暗置地雷,以轰城墙”;水营担负水上运输、作战和架设浮桥的任务。清朝晚期,湘军和淮军中营配“长夫”,每营定额180人,负责运输并担负筑垒、浚壕、修路等工程作业任务。新军编有工兵营(队),包括筑城、电雷、架桥、绘图、修械、电报等分队,工兵遂成为一个兵种。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时期,建立独立工兵团和军(师)属工兵分队,开办工兵学校;有的工兵部队曾赴缅甸北部参加盟军对日作战,修筑连接中、缅、印三国的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
1927年8月1日,国民革命军第20军工兵营和第11军第24师工兵营随部队一起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撤离南昌进军广东途中,工兵参加了瑞金、会昌战斗,并在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用汽船牵引自制的竹筏漕渡后卫部队过韩江,为摆脱国民党军的追击争取了时间。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部队组成的红7军编组有工兵连。为适应红军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1930年5月中央颁发《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规定师编工兵队。10月7日,红1军团于江西省吉安成立以安源煤矿工人为主体的工兵队(后改称工兵连),1931年6月在福建省建宁县扩编为红一方面军工兵营,尔后又分编为师属工兵连和方面军工兵连。到1933年底,红一方面军所属的军团、军、师、团普遍建立了工兵分队。1934年6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江西省瑞金县武阳镇组建直属工兵营。1933~1934年,红军第2、第6军团(后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先后组建了工兵分队。在历次反“围剿”及其他作战中,红军的工兵分队以、锹镐及简单的工具器材,执行架桥修路、坑道爆破、构筑工事、设置障碍等任务。在长征中,工兵分队多被编入先遣部队,担负道路侦察任务,以工程作业克服沿途江河、道路和雪山、草地等自然障碍;用竹筏、木船架设桥梁、实施漕渡,保障红军主力巧渡江、强渡大渡河,架设袁水、潇水、湘江、乌江、赤水河及嘉陵江等浮桥,协同步兵斩关夺隘,保障部队胜利到达陕西、甘肃革命根据地。
解放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兵部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1年3月,成立中国工兵司令部。1955年8月11日改称中国工程兵。陈士榘、谭善和先后任司令员;黄志勇、谭甫仁、李真、王六生先后任政治委员。改称工程兵后,即着手开办院校,建立健全科研院、所,并调整整顿部队。1953年9月,将全军工兵团按任务区分为工兵、舟桥、建筑三种性质的专业部队。1955年10月15日,工程兵根据部队发展情况,重新规定工兵团、舟桥团、建筑团的和序列,并按任务将部分工程兵部队划归大军区建制领导。1961年5月,组建工程兵建筑师。随后,中央又两次给工程兵和大军区工程兵增加员额,用以组建和充实建筑部队,并帮助越南修筑公路和海岸防御工程。到1965年底,工程兵部(分)队发展到49万余人。
1967~15年期间,工程兵根据任务的变化,逐步精简建筑部队,相应地发展舟桥部队。一部分建筑部队分别拨归国防科委、第二炮兵和总后勤部建制领导,另一部分建筑部队改编为步兵和守备部队。15年,院、中央决定,将担负国防工业工程和民用飞机场、公路等修建任务的工程兵建筑部队移交给基本建设工程兵。同时,将部分建筑团改编为舟桥团。
为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6年以后,工程兵根据中央关于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的指示精神,继续精简建筑部队,重点发展工兵和舟桥部队,相应地发展伪装和野战给水工程部队。到1985年,工兵团增加了2.5倍,并先后组建了伪装团和给水工程团。1982年9月16日,中央决定,将中央和军区工程兵领导机关分别缩编为总参谋部和军区司令部的工程兵部。1985年,中央决定,将大部分工兵团编入集团军,以加强队属工兵力量。
从2000年开始,解放军舟桥部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从事洪水的防险与救灾。 在我军有关战史资料和战争回忆录的系列文章中,大多描写的是冲锋陷阵的英雄群体和闪烁着光环的英雄个人,今天笔者用一个章节专门向各位朋友介绍一个默默无闻的兵种---舟桥部队。大家可能从他们的日常训练中目睹过他们的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的舟桥兵们,在惊天动地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是如何战斗的。
我要介绍的这个部队,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支正规的工兵序列中的舟桥部队,而是一个由步兵连临时受领渡河任务,而成为一支出色的航渡操舟分队,为我军横渡红河做出了巨大贡献。
陆军第39师到达战区后,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部队投入到热头朝天的临战训练中。按照预定作战方案,我39师1团2营6连担任尖刀连的任务。正当全连指战员争分夺秒地进行作战训练时,6连接到上级命令,由尖刀连攻改为渡河保障连。惊天的坏消息,打懵了似火的6连指战员,他们想不通,光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牛头变牛尾啊!
按照我军作战,这顶战斗任务是由舟桥部队来保障的。但是,我西线几万先头部队要在敌人的鼻子底子渡过河去要用的是偷渡手段,器材可以补充,但是专门的舟桥部队却满足不了渡过红河和南溪河的需要。上级要求各部队安排一定的兵力来进行渡河保障训练,确保我西线数万先头部队横渡河和南溪河。
说归说,既然战斗任务下达了,作为一个军人只有无条件的执行没有什么愿意和不愿意。
6连的渡河保障任务是在战斗打响前,运送一个步兵团和1个加强营的兵力安全抵达越南境内河对岸登陆,这是一项艰巨而困难的光荣任务。这时于专业的舟桥部队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任务,对于拼拼杀杀的步兵分队来说,这就成了一个新课目,即要会戏水泅渡,还要会操舟使舵,就象当年横渡长江的前辈们一样进行水上训练,变成梁山好汉中的“浪里白条”和“阮氏三雄”。
6连指战员在干部们统一思想认识的同时,对全连战士进行思想转弯教育,动员全连指战员提高认识,克服“步兵干工兵,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和“不懂技术,没有经验,搞不好会给连史抹黑”的错误认识。通过教育使全连指战员深刻认识到:横渡红河,是我军惩罚越军的第一仗。能否顺利输送先头部队抢滩登陆,是关系到我军能否首战告捷的关键。要突破红河这条天然障碍,不仅要同激流涌浪搏击,还要随时准备同对岸的越军战斗,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全局。上级把渡河保障任务交给6连,是对6连的信任,也是对我们这个富有光荣传统连队的严峻考验。
6 连指导员卢宏喜深情地对全连干部战士说:“渡河是个新课题,我们一无技术,二无经验,敌情不明,水情不清,完成任务有困难。但是我们有上级的正确指挥,有强大的炮火掩护,有充足的渡河器材保证,有兄弟部队的支援,有全连上下的同心协力,我们完成任务是完全有把握的!”经过深入思想动员,全连指战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部战士纷纷表决心、要任务,决心要争分夺秒练好渡河技术,坚决完成渡河任务,为祖国争光,为人民再立新功。
他们在临战训练中,认真学习兄弟单位的经验,连长温俊芳率领干部骨干到兄弟连队现场观摩学习,在全连进行掌握驾驶舟机和橡皮舟技术的训练竞赛。针对有的部队出现淹溺死亡,要求全连指战员在训练中要讲科学、讲安全,克服麻痹大意思想,按操作规程训练。
在训练中,连长温俊芳既是指挥员又是训练员,他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学习操舟技术,随时解决训练中的问题。在连队干部、党员骨干的带动下,全连人员苦练加巧练,几天内,全连除炊事班和炮班外,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学会了舟机的操作,有百分之七十的指战员学会了划橡皮舟。每一名干部都是全面手,会开会划、会驾、能排除一般故障。
为了把渡河保障准备工作做的更加细致,6连全干部战士开动脑筋,献计献策,他们按照渡场地段的地形、水情、从可能发生的情况出发制定相应应对措施。根据全连人员的思想、体系技术情况进行战斗编组,确保战斗任务的完成,针对可能出现机器故障他们准备了人工撑渡的嵩杆;为保障登陆部队在舟船不能靠的情况,他们准备了跳板和木墩;为保证舟船的随时遂行战斗任务,他们每天都对渡河器材进行安全技术检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月16日,军前指的战斗命令下达。6连接到战斗命令后,对全连进行了战斗动员,要求全连干部、党员在战斗的关键时刻要挺身而出;号召***员、共青团员在战斗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取火线入党、火线立功。全连指战员纷纷表示,决不幸负党和人民的嘱托,为祖国和人民在战斗中建功争彩!
当晚夜里21时30分,偷渡行动开始。这时夜暗中的红河河水突然发生了变化,水深下降了近1米,在河岸上形成了一条宽约15米的淤泥滩涂和30米宽的浅水区,参加航渡的人员上下舟船不但要搭跳板,而且舟船的搭载量也要减少。原定由渡河部队搬运的舟船,临时改为舟桥部队自己搬运。这时,阴暗的夜空下着小雨,河岸上十分泥泞难走,这给6连搬运渡河器材带来了很大困难。在这种天气和环境下,6连干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温连长和副连长俩人负责操舟机的搬运,两位政工干部:指导员和副指导员负责运送橡皮舟。
每一台操舟机重达500余斤,从不足20米远的地方,不大的橡皮舟也足有200余斤重,搬运起来十分费劲。在6连干部战士的奋战作战下,他们把渡河各种器材,仅用一小时就把18台操舟机和14只橡皮舟运到了各个渡河点。渡河开始后,红河岸边稀泥浊水,雨夜中伸手不见五指,是我军偷渡的绝佳时机,为了保证战斗部队安全上船,6连的干部战士们带头跳进寒冷的河水中,组织战士们掺扶着战斗人员上船。当6连的第一批舟船起渡后,肖永学副指导员发现一只橡皮舟被激流冲下200多米远,他跳上船去亲自操舟掌舵带领这个舟船组,把我先头部队一船一船地运到对岸。连里的几名优秀党员员骨干,一身作则。在渡河行动中冷静沉着,不怕苦,不怕累,划船动作协调一致,既快又稳,运送船次达到23船之多,在6连创造了一个纪录。
阴雨沥沥,汗水合着雨水。6连指战员英勇元负强,连续奋战往返于红河两岸。由于是偷渡行动,土级命令不许开启操舟机,全靠浆划杆撑,对体力消耗极大。尤其是冲锋舟和运动阻力比橡皮阻力大,运行十分困难,常常被激流拉偏上百米,干部战士们奋力划浆撑杆,尽最大力气降低登陆点的偏差。舟船靠近越南境内的岸边浅水区不能靠岸;为了让先头攻击部队的战友们不弄湿衣服和装具,6连的战士们跳进河里,手推肩抗,尽量让船靠近河岸。靠不到岸的地方,他们就把战斗人员背负到岸上。碰到河岸陡峭处,6连战士就拉住河边和长革和船头让战友们踩着后背上岸,几个体力好的骨干们每人背负上岸的战友达到一百二、三十人。登上异国土地上的我先头攻击部队的指战员们望着河水中的6连操舟兵们;他们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大声地喊道:“弟兄们辛苦了,我们要向你们学习,用胜利的捷报感谢你们!”
英雄的6连操舟兵们,苦战了近五个小时,圆满完成了保障先头攻击部队偷渡红河的战斗任务,为我西线部队初战告捷,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他们英雄的连史,书写了光彩一页。从红河到南溪河,我军共偷渡了近两个师的兵力,渡河输送任务完成后,我英雄6连指战员,又投入到新的战斗之中。 天津滨海新区“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伤亡,为抢救伤员,打通救援道路。天津警备区某舟桥部队火速集结,奔赴现场救援。
2015年8月13日晚,该舟桥部队车队行进到环海高速途中遇到众多大客车拥堵,原本想绕道前进,但是因改道后前方道路路况不明。后来有地方老乡听说战士们是去事故现场抢险,自愿开车在前面带路,使得舟桥部队最终按时到达爆炸事故地点,顺利进行搭桥铺路。
8月14日7:35,天津警备区某舟桥部队在预计时间内连夜打通了消防救援通道。上午8点前,进入爆炸核心区的救援通道已经彻底贯通,大型救援机械已经可以进入。在这整夜的抢险中,为了打通这条生命之路,战士们克服了现场发生小爆炸等重重困难,取得了攻坚的胜利。
在打通这两条消防救援通道前,原有救援通道通行起来难度比较大。因为爆炸发生时很多的堆垛、集装箱、货柜箱都发生了坍塌和堆堵。天津警备区某舟桥部队官兵从8月13日23:30接到命令做开工准备,14日零点过后便正式开始抢修离中心火场最近的救援通道。400余名官兵利用重型挖掘机等专业装备开展作业。经过官兵连续的艰苦奋战,7点35分,现场传来好消息:一条宽6-7米的通道已彻底贯通,大型救援设备已经可以进入爆炸核心区。
五虎山旅游景点介绍作文 五虎山作文真实篇200字
⊙ 土 地
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陆域的80%;
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全省海岸线总长6128公里,其中大陆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大小岛屿1546个,占全国1/6;
拥有厦门湾、福州湾、兴化湾、湄州湾、沙埕港、三都澳等众多天然港湾。
⊙ 气 候
福建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2004年平均气温15.3~21.9度,平均降雨量930~1843毫米,是全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 生物
森林十分丰富,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首位。
海洋十分丰富,有内陆养殖面积和可作业海洋渔场面积分别约1000平方公里和12.5万平方公里。有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尤其是水产品种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 水
境内河流密布,水利丰富。
全省拥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内河长度达13569公里,河网密度之大全国少见。
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居华东之首。
福建省位于北纬23°33′~28°19′,东经115°50′~120°43′之间,其纬度属亚热带纬度范围,所以全省气候属亚热带气候。
福建省临海靠陆,气候具有从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特点。福建省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这是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的表现。但福建省4月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月平均气温,且按照康拉德的大陆度公式计算,大陆度普遍小于50,这些反映了海洋性气候的特点。
福建省东部海面出现的台湾暖流和沿岸流对福建气候也产生一定影响。台湾暖流使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含水量增多,热量增加。沿岸流会加剧冬季风在沿海地区的降温作用。
福建省地势总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但地势起伏大,横剖面呈马鞍状。
闽东南沿海地区为省内主要平原、台地所在地,这里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对气流的强迫抬升作用弱。在春雨季和前汛期降水季,低层盛行西南气流,闽东南沿海地区位于闽中大山带的背风一侧,所以尽管面对大海,但降水量却相对少些。福建省中部及闽赣两省之间有两列山脉,即闽中大山带和闽西大山带。两大山带大体互相平行,且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两大山带对本省的气候有深刻影响。由于两大山带的天然屏障作用,在冬半年会阻滞自西北、北面来的冷空气的入侵,使冷空气南侵的速度变慢,势力减弱。两大山带两侧的坡度较陡,对低层气流产生明显的迎风强迫抬升作用或背风下沉作用,从而影响降水量的分布。所以在两大山带中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峰,降水量多。而沿海平原和山间河谷盆地的降水量较少。自沿海向内陆,年降水量大体上呈“两高两低”的马鞍形分布。在不同季节,低层盛行气流的方向不同,山地两侧的降水量也不同。3~6月间的春雨、前汛期降水季节,低层盛行西南气流,此时两大山带西坡的降水量明显大于东坡。但在后汛期降水季节(7~9月),大山带东坡的降水量却多于西坡。台风产生的暴雨中心主要出现在闽中大山带的东坡。两大山带的山峰与河谷、盆地间的高度差大,从而形成垂直气候分布。山地坡向的不同,河谷走向的差异使全省气候出现局地差异。
由于福建省所处纬度较低,所以尽管云量较多,但仍可得到较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本省年太阳总辐射值的分布为,自闽东南沿海平原的5000兆焦/平方米左右,向闽北、闽东北山区减少到4000~4300兆焦/平方米。
福建省年太阳直接辐射值在2000~2600兆焦/平方米左右。年太阳散射辐射值在2000~2400兆焦/平方米左右。
福建省位于东亚季风区内,季风环流发达。冬季亚洲大陆冷高压势力强大。全省主要盛行由亚洲大陆冷高压发散出来,南下转向而成的东北季风。
冬季,东北季风来自冷干的大陆内部,经过长途运行,进入省内时,有所变性,但仍较冷、干,可造成低温寒害。尤其在闽北山区常出现霜冻。冷空气前沿的冷锋过境,使云量增多,往往带来少量的降水。但从总体看,福建省冬季是一个相对冷干的季节。
进入春季,南侵的冷空气势力已减弱。初春,仍然盛行东北季风,但此时早期南下已明显变性的冷空气,与其后刚刚南侵、相对变性较少的冷空气之间形成的锋区常在本省出现。该锋区移动缓慢,这时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
5、6月春夏之交,随着西太平洋副高的加强北进。副高西侧的西南气流引导热带海洋气团北上,并与来自北方大陆的变性极大陆气团之间形成的极锋从福建省通过,产生大量的降水。这时期是福建的主要降水时段,即华南前汛期降水。
春季,低空南支急流和西风气流中出现的波动东移经过福建省,对全省天气也有重要影响。
6月下旬,随着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的北跳至福建省上空,福建省的前汛期降水结束,进入夏季环流形势。7月,福建省常受西太平洋副高脊线控制,天气炎热,云雨较少。
7月下旬,西太平洋副高进到北纬30°或以北,福建省位于副高脊线南侧。自此时起,热带低压、热带云团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省内的次数明显增多,同时雷雨出现的次数也相应增多。
秋季,副高脊线已退到福建省南面,小股弱冷空气开始南下,全省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历史气温变化
福建省地方志书中有关气候冷暖变化的记载,始自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距今已近900年。判断前800年气温的冷暖变化,主要依据志书的记载;后100年气温的冷暖变化,则主要依据仪器观测资料。纵观福建近900年来的气温变化,经历了冷、暖、冷、暖四个阶段。
(一)寒冷期(1110~1190年)
此时期,闽东南沿海地区频频出现大雪、冻害天气,其中覆盖全省的降雪、冻害有3次。第一次出现于宋大观四年(1110年);第二次出现于宋绍兴元年(1131年);第三次出现于宋绍熙元年(1190年),这一阶段,长江下游地区也是寒冷期,长江、太湖曾多次出现冰冻现象。
(二)温暖期(1200~1500年)
在此时期地方志中很少记载霜、雪灾害,仅个别年份、个别地点出现霜害,如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邵武、光泽二县有“陨霜杀稼”的记载。这一阶段的前半期,国内北方气候也较温暖,竹类可在陕西西安、河南博爱等地生长。宋咸淳四年(1268年)至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官府衙门里,还设立“竹监司”。浙江气候也较温暖,据记载,宋庆元六年(1200年)、嘉定六年(1213年)、嘉定九年(1216年)、嘉定十三年(1220年),杭州无冰雪天气,有的冬天还“桃李开花,蛰虫不藏”。
(三)寒冷期(1501~1900年)
自明代中叶(大约16世纪)起,至清代后期的400年间,气温降低,为另一寒冷期。但在这期间,也有数个气温较高的年段。因此,总体上大致可分为7个小寒冷期和6个小温暖期。
第一个小寒冷期(1501~1533年);第一个小温暖期(1534~1554年);
第二个小寒冷期(1555~1581年);第二个小温暖期(1582~1625年);
第三个小寒冷期(1626~1684年);第三个小温暖期(1685~1719年);
第四个小寒冷期(1720~1752年);第四个小温暖期(1753~1787年);
第五个小寒冷期(1788~1816年);第五个小温暖期(1817~1831年);
第六个小寒冷期(1832~1852年);第六个小温暖期(1853~1872年);
第七个小寒冷期(1873~1913年)。
(四)温暖期(1914年以来)
自上世纪末的寒冷期以后,进入20世纪,气温虽有脉动型的升降变化,但总的是朝温暖方向演变。福州民国3年(1914年)和民国4年的平均气温均为20.0℃,比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年平均气温高0.8℃。厦门民国3年和民国4年的年平均气温均为22.2℃,比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年平均气温高1.1℃。自民国4年后,本省气温出现短暂的明显下降。民国6年、民国7年连续两年出现低温天气,主要表现为冬季气温的明显下降,即冬寒。福州民国6年、民国7年的年平均气温均为18.7℃,比民国3年、民国4年的年平均气温低1.3℃。厦门民国6年、民国7年的年平均气温均为20.9℃,也比民国3年、民国4年的年平均气温低0.3℃。福州民国6年12月的平均气温(10.9℃)比民国4年12月的平均气温低2.6℃;民国7年1月平均气温为6.8℃,比民国3年1月平均气温低5.0℃。厦门民国6年12月平均气温为13.9℃,比民国4年12月平均气温低2.8℃;民国7年1月平均气温为10.3℃,比民国3年1月平均气温低4.6℃。
自民国6年、民国7年连续两年出现寒冷以后,福建气温出现明显的升温趋势,直至40年代中期。民国35年为本世纪前半叶最暖的年份。福州民国35年的年平均气温比民国6年、民国7年高2.6℃(已进行高差订正)。厦门民国35年的年平均气温比民国6年、民国7年高1.8℃。
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本省气温又下降。福州1955年和1957年的年平均气温分别比民国35年下降1.7℃和1.8℃。厦门1955年和1957年的年平均气温分别比民国35年下降2.2℃和2.1℃。1955年和1956年,浦城年平均气温均为16.9℃,比民国35年低1.6℃。龙岩1956年的年平均气温为19.6℃,比民国35年的年平均气温低1.4℃。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本省气温稍有上升。福州1963年的年平均气温为20.1℃(海拔83.8米,以下相同),比1957年的年平均气温上升0.9℃。厦门1963年的年平均气温比1955年上升0.8℃。浦城1961年的年平均气温比1956年高0.9℃。龙岩1964年的年平均气温为20.2℃,比1956年高0.6℃。
60年代初期至60年代末期,本省气温稍有下降。福州1969年平均气温为19.3℃,比1963年下降了0.8℃。自60年代末期后,本省气温稍有回升,后又紧接着降温。16年为最近十多年来气温最低的一年。福州16年平均气温为19.1℃,比1963年低1.0℃,比民国35年低1.9℃。厦门16年平均气温为20.6℃,比1963年低0.6℃,比民国35年低2.0℃(已进行高差订正)。浦城16年平均气温比民国35年低1.7℃。
自70年代中期至今,福州气温一直处在上升阶段(见图2-1)。从福州气温的变化情况来看,直至1996年,年平均气温还低于民国35年。1996年福州年平均气温为19.7℃。
地质
福建在构造上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带的陆缘活动带的一部分,是全球构造-岩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因而地质上以燕山期中酸-酸性火山岩、侵入岩广泛露布(占全省近2/3面积)而著称省内外。
近十年来变质基底研究的重大突破,结束了“福建是否存在前晚元古代变质岩”的纷争。现有资料表明,自晚太古代以来,福建境内各地史断代的地层,岩石均有出露,但各断代地层、岩石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或剥蚀,且各自的建造,变质变形特征及成矿专属性等都有所差异。这也表明晚太古代以来福建地壳运动十分频繁,以致地壳在纵向上,无论是变质基底或是盖层都具有多重结构特征;而表壳构造则以脆-韧性断裂及推覆、滑脱构造尤其脆性断裂极其发育为特色,其中北东及北西向断裂最为醒目。各断代地层、岩石的分布明显地受构造(断裂)控制,从而构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基本构造格架。
南平-宁化北东东向构造-岩浆带及政和-大埔北北东向断裂带,将福建分割为闽西北及闽西南及闽东三个不同的构造单元。闽东南滨海断隆带范围虽小,但在区域构造意义上可与前述三个构造单元相媲美,因而可视为一个独立构造单元。闽西北自晚太古代起经沧桑之变,晋宁运动以后基本处于造山隆起状态,其中前震旦纪变质岩及加里东-燕山期花岗岩类发育。因四堡运动而与闽西北断离的闽西南区,震旦纪-奥陶纪及晚泥盆世-早三叠世两度处于拗陷状态的边缘海环境,并沉积巨厚的沉积物;中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基本结束了闽西南的海侵历史,并引发了岩浆上侵及水平挤压作用,致使拗陷中的沉积物褶状隆起,形成盆岭地形。由于政和-大埔断裂带的存在及其活动而与闽西北及闽西南两构造单元分离的闽东地区,除沿海地带以外,从早古生带至中生代早期处于隆起剥蚀状态;中生代,因断陷作用最为强烈,频繁。燕山中、晚期的构造及岩浆上侵活动,使闽东地区的火山堆积物挠折隆起。闽东南滨海断隆带因燕山期强烈的断裂逆冲作用及岩浆侵入活动,导致变质基底岩块在地表的零星分布及基性-酸性侵入岩的发育。
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虽然也波及闽西地区,但可能因政和-大埔断裂带的复活影响了构造应力的传递,因而闽西地区的构造-岩浆活动,尤其火山喷发活动的强度与规模远逊于闽东地区。燕山期岩浆沿各断裂(带)上侵、喷发及其固结成岩作用,使福建各大小块体紧密的镶嵌、拼接在一起,以致新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使福建处于整体隆升状态。但隆升过程中有断裂活动,因而各块体的隆升幅度仍有所差异。
由此可见,福建是个经历多旋回造山活动、并由不同的块体最终于燕山期拼接而成的复合造山带。
福建省地层发育,自上太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岩石类型较为复杂,沉积岩和变质岩地层的总和与燕山期火山岩地层约各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层的综合分区按中国岩石地层区划方案(1994年),福建全境属华南地层大区(Ⅵ)东南地层区(Ⅵ5)的一部分。省内大致以政和——(广东)大埔为界,西部属武夷地层分区(Ⅵ85),东部属沿海地层分区(Ⅵ95)。根据岩性、岩相、建造类型、变质程度及构造变动特征等,省内除第四系外,可划分成前泥盆纪、泥盆纪——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晚第三纪三个时期的断代地层。各断代地层间皆以明显的角度不整合为界,且地层分区性明显(图2)。前泥盆系划分为闽西南(Ⅵ8-1a5)、闽西北(Ⅵ8-1b5)、闽北(Ⅵ8-1c5)、闽东(Ⅵ9-1a5)及闽东南沿海(Ⅵ9-1b5)地层小区,均属巨厚的地槽型类复理石沉积。闽西北、闽北地层小区前震旦纪和震旦纪地层出露广泛,岩石多具中——深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闽西南地层小区则主要出露震旦纪一早古生代地层,岩石变质程度较浅。泥盆纪——中三叠世地层划分为闽西南(Ⅵ8-2a5)、闽北(Ⅵ8--2b5)及闽东(Ⅵ9-25)地层小区。其中闽西南地层小区晚古生代准地台型细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地层出露广泛,化石丰富,是本省煤、铁、锰、石灰岩等沉积矿产的重要含矿层位。晚三叠世——晚第三纪地层划分为闽西(Ⅵ8-35)及闽东(Ⅵ9-35)地层小区,以陆相盆地沉积及火山喷发堆积为主,尤其是闽东地层小区燕山期火山岩特别发育,岩类复杂、地层厚度巨大,是研究我国东南沿海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地层的重要地区之一。
按岩石地层划分原则,将福建第四纪前的地层划分为11个(岩)群级、65个(岩)组级和3个段级(构造)岩石地层单位(表1)。
福建火山岩十分发育,自晚太古代至第三纪均有火山活动,共有30个含火山岩地层。据含火山岩地层的建造特征、火山岩的发育程度和喷发物性质,结合地壳运动性质及构造旋回可分为五台——吕梁、四堡——晋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6个构造岩浆期或旋回(表2)。晚元古代及基以前的火山岩主要分布于闽西北,闽西南及闽东只零星分布;石炭幻及晚三叠——早侏罗世火山岩零星见于闽西南、闽中、闽北地区;晚侏罗世——白垩幻火山岩广泛分全省,尤以闽东地区最为发育;新生代火山岩分布零星,主要见于闽南海滨地区及内地的明溪、宁化等地。岩石类型繁多,有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包括潜火山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等。岩相发育齐全,有碎屑流堆积相、空落堆积相、涌流堆积相、崩落堆积相、喷溢相、爆溢相、火山通道相、侵出——溢流相、喷发——沉积相及潜火山相等。火山喷发方式有中心式及裂隙——中心区二种。火山活动及其形成的火山构造受区域构造控制明显,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分带性。火山构造类型多,主要有穹状火山、层状火山、锥状火山、破火山、盾状火山、复式火山、火山喷发中心及爆发角砾岩筒等。其中燕山期火山岩岩石类型、岩相发育最全,火山喷发类型、火山构造多样,最具典型,分布面积最广,出露约38000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1%,是浙闽粤火山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也较详
水
福建流域主体是山丘区,河川径流量汇聚了全流域山坡地表径流和饱和带地下径流,它们的汇流特性有很大差异,流域山坡地表径流的汇流速度快,一般流域只需5-7天的汇流时间就可汇入大海;流域饱和带地下径流的汇流速度慢,一般流域可长达30天,甚至超过100天的汇流时间,缓慢而持续不断补给河川基流量,该量占河川径流总量的20%-30%。这是河川径流量不同水源的重要特性。
据1999年统计,福建全省供水总量177亿立方米,其中蓄水工程供水量46亿立方米,只占供水总量的26%;引水和提水工程供水量127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72%;地下水开量4亿立方米。由此可知,供水总量有74%的水源大部分来自河川基流量和流域饱和带地下水。闽南诸河可能存在挤占生态用水的超负荷现象。同时表明蓄水工程供水量偏少,该量只占全省水可利用总量的10%,也就是说流域山坡地表径流量利用率偏低,存在不合理的水配置问题。
鉴于福建河川径流量不同水源的特性及其利用存在的问题,供水工程类型建设要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先考虑蓄水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流域山坡地表径流量,发挥水库滞洪补枯的功能。这类蓄水工程必须是生态型的模式,要改革传统水库工程设计模式,应把保护水量水质和水的生态环境的系统作为目标函数,将水库及其上游流域内的水土环境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研究生态水库发展的模式,它是水合理开发的核心所在。
根据福建水文地理分布规律,将生态水库科学分布在各流域的上源地带。山区小流域的优点在于地势高、人烟稀、耕地少、无污染,鱼类的多样性影响较轻,河床较坚实不易冲刷。并能大幅度提高水量重复利用,增大河道枯水流量,提高河流稀释自净功能,改善水的生态环境。在地理景观上像天湖。
水具体数据参考:
://.fjsw.gov.cn/fjsw/default/catalog.jsp?currCatalogID=20051028265287
兄弟,你问的问题太专业了,上面的回答就是我找了许多地方才给你凑上来的,你还问,实在找不到了
走进大埔五虎山公园作文
今天是国庆节,虽然一早下了蒙蒙细雨并没有阻止我们去五虎山游玩的行动.
因为五虎山座落在还没有开发原始森林上,虽然外公家就住在山脚下,我们可从来没有登到山顶过.听说那里曾经是革命根据地,今天只好请外公当“开路先锋”.远远望去就可以看到四只老虎魁梧高大的身材,十分威武,来到山脚下倒不那么觉得威武,我问外公:“为什么只能看到四只虎呢?”外公说:“有一只老虎叫回头虎,它的朝向和四只不一样,所以我们这个方向看不见.”开始爬山了,还好天气也很合作不再下雨了,我们几个小孩奔跑在两旁长着车前草和狗尾草的小路上,我们越跑越快,外公大声音喊:“走错了。”只好将错就错,让我们游览一下“脚桶石”的光彩,我还听过关于脚桶石的故事:从前有位神仙十分喜欢登山,有一次他登五虎山的半山腰时,发觉脚痒痒的,就看到路边有块有凹进去的岩石,但是没水,于是,他就降些雨,才把脚放进去洗,从此以后,不管是怎样的干旱气候这块石头上总是有水。
到了山腰回头看看离山脚已经很远了,如果我们如果再回头就要浪费时间,于是外公给我们指了一条草中小路。刚开始我们从一个非常隐蔽的树阴下穿过,路上荆棘丛生,前面走过的人碰到的树枝,树枝上的雨水就会再次向后面的人撒下来,外公还真有点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在前面开道,我的一个表哥脸上被荆棘划伤很多条,另外一个哥哥本来脚上都留着打蓝球伤现在更惨了,他们一个接一个接着手,我呢不听话差点掉进万丈深渊的深涧里,接着我们穿过了这片长着各种各样野草的小路。然后我们个个气喘虚虚,双脚发软,终于看到一个废弃的小屋,因为我的裤子和鞋子被划破了,只好光着脚回头了。
绵山景区四年级作文
[游绵山四年级作文]游绵山四年级作文1.游绵山
听说绵山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在去年放暑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了绵山,游绵山四年级作文。
那天,我们是跟旅游团去的。我甭提有多高兴了,坐在车上的时候恨不得马上就到。“到啦!到啦!“导游**带我们下了车,领我们去参观了几座庙,庙里有几座神像,他们的动作各式各样,形态逼真,引来了许多游客参观,他们有的参观庙,有的烧香拜佛。参观完后,导游**又带我们去了后山,刚下车,那清新的空气就迎面扑来,感觉凉爽极了。远远望去,山势陡峭,山上的树木葱葱茏茏,眼前有一条小溪从山上欢快地流下来,水质清凉透明,我们沿着小溪旁的山路一直往前走,一路上有许多雕塑,有小孩戏水的、有牧童坐着老牛的我们一直走到了“水帘洞”那里,我们是攀援上去的,那洞里的水像瀑布一样流下来,仿佛我来到了孙悟空的水帘洞,美妙极了。游完后,我们下山,还在那里的小摊上买了一个绵山纪念品,两个不倒翁,他们是拴在一起的,特别好玩.。
绵山的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听说还有许多景观没看到,比如“白云庵”、“世姑庙”“石洞水”等等,真是个休闲度的好去处。我希望爸妈妈下次还带我来这里游玩。
2.今天,我和妈妈、爸爸到绵山去游览。
我们沿着苇沟坡缓缓往上走,但车还是有点吃力。我看见路边有**的小花和嫩绿的麦苗,但麦苗有点发黄,可能是不下雨的缘故吧,在远处看黄一片绿一片好看极了;在麦田里还有一只野鸡,在麦田上飞忽高忽低;在房子前面有两只燕子在盘窝,唧唧喳喳叫个不停。
终于来到了山脚下,看着高耸入云的绵山,我想:这么高不爬了吧,听爸爸说有528个台阶,可是我又想:再高的山峰也要爬上去,这就像学习,如果有决心就能成功,如果退缩却一事无成。
开始爬了,我一下爬到了半山腰,可往下一看,太害怕了,我就喊爸爸,爸爸说:“别看后面,就看前面,”我这样做真不害怕了,我和爸爸妈妈手拉着手爬上了山顶,到了山顶,一切尽收眼底,麦苗变得绿油油的一小片,后来我和爸爸妈妈各给介子推、介子推母亲各烧了一柱香,还叫管山人员给我们讲介子推的传说,小学四年级作文《游绵山四年级作文》。后来我们到了山上的东坡和西坡,上面有许多柏树和迎客松,还有两种颜色的花,有黄的,有紫的。
最后我们下了山,到了一个院子,院子里有道光二年立的碑。那个院子也很好看,有牡丹花,竹子,常青,院子中间还有个大池子,里面养着鱼。,真象个世外桃园。后来,我们回家了。
3.游绵山
前几天,我们全家去了绵山旅游。绵山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以春秋介子推而享誉海内外,有26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山。
绵山绵亘百里,古树繁茂,飞泉流瀑,洞中藏幽气冠群山。原始森林满山覆盖有珍贵中药草千余种。绵山被游人誉为“天然氧吧”。我早就听说这里很好玩,因此来到这里,我很兴奋。
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是水涛沟,这里是一处拜神仙、游仙境、得仙气的灵地,基本是自然景观。这里有“五虎山”、“之章醉酒”、“刀劈石”、“连年有余”、“五龙瀑”,等景点。我觉得这里特别清爽,赶走了夏日的暑气,让人忘掉了一切烦恼忧愁,让你感觉到置身于天堂。这里有大片的瀑布群,那气势和声音让人流连往返。
接下来我们去了栖贤谷。我们首先乘电梯垂直上升了180米,看到了“六丁六甲保介子”、“天界石”、“鹿鹤泉”、“回首望月”等景点,非常美!听管理人员的意见,我们选择了沿峭壁、走天梯的路线下山。这条路很险,走的很刺激,但的确是一种挑战自我的选择。路由一块一块的间隔30-50CM的铁板或木板组成,旁边有可以攀沿的铁链。最高的地方距离水面有几十米,最低的地方可以在水中行走。这里真的是悬桥飞瀑,曲径通幽。年龄大、体制弱的人在这里会感到不适,但我觉得路非常好玩,上上下下,旁边的峭壁一会凸出,一会凹陷,头上有飞瀑,脚下有激流,上面有滴水,下边又湿滑,那声音、那气势,让我觉得很刺激。栖贤谷路险景美,如果有机会,推荐你也来走走看看,不知是否与我有同感。
当天晚上我们住在了“云峰墅苑”宾馆,这是一个高达15层的大酒店,在这里可看到绵山的夜景,那真是绚丽多彩,宛若仙境,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啊!
第二天,我们从铁索岭上了山寻找“正果寺”。真的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真正感觉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终于“修成正果”,找到了“正果寺”。正果寺里有唐宋历代高僧坐化成真的包骨真身像十二尊,被考古学家誉为世界奇迹。寺里热心的老道把我抱起来,让我看见了那千年不化的白骨。
绵山风景区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魅力,带给我的是无穷的享受和震撼。
再见了绵山,我还会来看你的!
邢台市美丽的寺作文
今庆节,虽早蒙蒙细雨并没阻止我五虎山游玩行. 五虎山座落没发原始森林,虽外公家住山脚,我没登山顶.听说曾经革命根据,今请外公路先锋.远远望看四虎魁梧高身材,十威武,山脚倒觉威武我问外公:能看四虎呢?外公说:虎叫虎,朝向四,所我向看见.始爬山气合作再雨我几孩奔跑两旁着车前草狗尾草路我越跑越快外公声音喊:走错错错让我游览脚桶石光彩我听关于脚桶石故事:前位神仙十喜欢登山登五虎山半山腰发觉脚痒痒看路边块凹进岩石没水于降些雨才脚放进洗管干旱气候块石总水 山腰看看离山脚已经远我再要浪费间于外公给我指条草路刚始我非隐蔽树阴穿路荆棘丛前面走碰树枝树枝雨水再向面撒外公真点像西游记孙悟空前面道我表哥脸荆棘划伤条另外哥哥本脚都留着打蓝球伤现更惨接接着手我呢听差点掉进万丈深渊深涧接着我穿片着各种各野草路我气喘虚虚双脚发软终于看废弃屋我裤鞋划破光着
春季踏青,福州这座山风景独好
清明期快到了
时下正是踏青好时节
这个季节,你不能错过
五虎山上的好风光
它有着狂野美
融入它包罗万象的胸腔
在山间的小道上奔跑
2021,向前《_》
专业组一等奖《_》刘力军
它有着田园美
稚子在阡陌中
踏出一首欢乐的歌
远山缱绻成墨
专业组二等奖《五虎山下田园美》 郑祖植
它有着自然美
冬天的五虎山
忘记了时间的邈远
宇宙的洪荒
将翠绿和黛青一起拥入怀中
专业组二等奖《虎卧平川》 曾晓华
它富有诗意
当连绵起伏的山脉遇见一江碧波
遇见一抹夕阳 遇见万家灯火
冬天的五虎山
便有了一份别样的诗意
专业组三等奖《放歌五虎一江流》 张鲁杭
专业组三等奖《夕阳无限好》 陈伟
专业组三等奖 《五虎卧长“龙”》 吴爱兰
来看看获奖名单
专业组
一等奖 《_》刘力军
二等奖 《五虎山下田园美》 郑祖植
二等奖 《虎卧平川》 曾晓华
三等奖 《放歌五虎一江流》 张鲁杭
三等奖 《夕阳无限好》 陈伟
三等奖 《五虎卧长“龙”》 吴爱兰
入围奖 《金滩晚韵》 王茜
入围奖 《天光云影共徘徊》 王茜
入围奖 《巾帼不让须眉》(组照) 颜家蔚
入围奖 《巨龙腾飞》 颜家蔚
入围奖 《不一样的风景》 罗南军
入围奖 《一江云水一叶舟》 郑曲彬
入围奖 《烟波缥缈隐险峰》 郑曲彬
入围奖 《五虎山森林守护“天使”》 吴建军
入围奖 《龙行虎山》 曾晓华
入围奖 《开跑》 刘力军
手机组
小苔藓 、沧海一粟 、吴玉法 、刘根福 、七里城事、林祥坤 、林秋钦 、剑巍 、程协龙 、陈祥宇 、西西 、啊丹 、雷俊杰 、涵哥 、林友铭 、夏晓迪 、余霆 、刘洋 、凌瑾 、林健
(具体领奖方式,工作人员将电话通知)
看过了五虎山的秀丽风光
今天的《五虎山夜话》为你道来
叶向高和五虎山之间的故事
两度出任内阁首辅
曾一人主持阁务达七年之久
人称“独相”
他就是出生于福州府福清县孝义乡的
明朝大政治家、文学家叶向高
叶向高一生廉洁自律,奉公执政
他与五虎山还有一段不解之缘
本栏目同时在喜马拉雅App推出
手机下载喜马拉雅App
搜索“福州plus”即可关注收听
叶向高与五虎山
文|王新
《天光云影共徘徊》 王茜
五虎山脉共一百零六峰,其中在尚干境内有座山峰名叫塔山。明朝时,塔山脚下有处叫“下半坪”的地方,一条清澈的溪流从东南方向流来,绕过下半坪后往东北方向流出,站在塔山上往下望去,V型的溪流像极了两根龙须。
更奇的是,两根“龙须”前端各有一口池塘,阳光照射下,似两颗明珠。当地乡民都认为下半坪是块风水宝地,可以福佑家乡。
却说时为内阁首辅的叶向高,想为自己百年之后找块好墓地,他在老家附近四处走访,相中了下半坪这个地方,遂决定在此建墓。可对于当地乡民来说,下半坪算是乡里的“龙脉”,一旦遭到破坏,极有可能带来不可测的灾祸。对此大伙十分不满。
乡里林氏族长的孙子林大茂时年11岁,有神童之誉。他听闻此事后,安慰爷爷不要忧虑,称自有妙计让叶相放弃建墓。
次日,林大茂独自一人跑到修墓工地,穿着鞋子在施工的泥浆中走来走去,叶向高见了觉得奇怪,问他为何不把鞋脱了。
林大茂回了一句:“烂土会长刺,故此要穿鞋。” 福州熟语“烂土会长刺”是句很不吉利的话:因为烂土中只会长青草,不会长刺,如果在烂土中被刺到了,那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
《龙行虎山》 曾晓华
建墓时墓主都喜欢听吉利的话,被林大茂这么一说,叶向高老脸拉得老长,可对方是小孩,又不好发作。见林大茂身穿一袭绿衣,叶向高试图不动声色折辱他一番,遂道:“出水蛤蟆穿绿袄。”
不想林大茂脱口而出:“落汤螃蟹着红袍。”看着自己披在身上的红袍子,叶向高瞬间涨红了脸。
问得林大茂姓名后,叶向高一脸不屑道:“竹笋初生,何日才能林大茂?”林大茂反唇相讥:“梅花已放,哪曾见过叶先生?”因为梅枝是先开花后长叶的。
叶向高讨个无趣,想以势压人,傲慢道:“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
林大茂不为所动,昂然道:“新春雷未发,击三通鼓替天地扬威。”说完,林大茂还不忘补上一句:“今天有叶相在此修茔,明天有否叶相在此守茔?”
叶向高身为内阁首辅,自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他见这孩子不畏权势又聪明伶俐,内心甚是喜欢,摸摸林大茂的头,说:“我知道你来做什么了,老夫自有分寸,你回家去吧。”
林大茂走后,叶向高遂放弃在下半坪修墓的,带领随从离去。
那么,后来叶向高把自己的坟墓修在哪里呢?在闽侯青口东台村墓亭山——五虎山脉的一座小山峰上,当然,其时这座小山峰不叫墓亭山,那是后人因叶向高坟墓在此才取的名。
《巨龙腾飞》 颜家蔚
这么说,难道叶向高特别钟爱五虎山这座“神山”,非要把墓地建在这里吗?非也,叶向高修墓于此,还有一段父子情深的感人故事。
福州有一句俗语叫“状元没仔翁正春,宰相没仔叶向高”。叶向高娶一妻、纳一妾,先后育有三子三女,三女长大后都出嫁了,但次子和三子皆因患天花早夭,只有长子叶成学长大成人。
叶向高对长子疼爱有加,寄予厚望。不幸的是,有一年叶成学进京探望父亲,归家途中染上风寒,途中没有及时休息施治,经过闽侯和福清之间的山岭时,叶成学病重身亡,年仅36岁。
白发人送黑发人,叶向高痛不欲生,后来他回家和进京途中,总要来此处凭吊爱子,还将这处山岭取名常思岭。
常思岭东面东台山上有座小山峰,两山隔空相望,近在咫尺。叶向高在这座小山峰上给自己修了一座大墓,明天启七年(1627年),叶向高病逝,终年六十九岁,就归葬于此。这座小山峰,后来因墓得名,被人叫做了“墓亭山”。
三月的春风吹过山川,五虎山上生机勃勃,而当你来到常思岭,想起那段往事,会不会有有一份哀思爬上心头?常思岭和东台山,远峰云水两相望,穿越荒烟蔓草的时光,青山依旧,无声地述说着一份相思。
《天光云影共徘徊》 王茜
本期诵读嘉宾
福州话版诵读嘉宾
石承水(依财哥)
石承水(依财哥) , 福建省音乐创作人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福州语歌曲协会常务理事;福州文艺家协会会员;闽都乡学讲习所讲师;闽都文化志愿者;“红色小广播”志愿者播音员;
曾任福州FM893. FM901电台专题节目主持;曾任福州电视台3套《攀讲》栏目福州语新闻配音;现在闽侯青口沪屿小学任福州童谣、歌谣的教师,并继续担任各类业余大学、 社会 团体的讲师(普及福州方言和闽都文化)。
普通话版诵读嘉宾
聊俊海
聊俊海 ,福建电视台原《福建新闻联播》主播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从事电视播音、主持工作22年,普通话一级甲等、 国家级朗诵教师、国家文化部朗诵考级考官。
其多次担当福建省级大型朗诵会晚会的主持及朗诵表演;多次担任国家级、省级朗诵等大赛评委;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全省少儿播音主持、朗诵、故事大王比赛中获大奖,辅导的高考考生多人被浙江传媒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播音主持专业录取。
又是一年好风光
山风田野,春色人间
走进山海间,遇见晴空里
一起来定格五虎山的
“春·生龙活虎”
“五虎守福 四季呈祥”
摄影大赛第四赛季已经启动
总额超过10万元的奖金等你来
大赛分为季度预赛和年度决赛
专业作品和手机作品皆可
具体活动细则见:
福州这座神山美呆了!拍了拍它,有可能分享10万元奖金?
参赛方式
@专业摄影组参赛者
登录上传作品
@手机作品组参赛者
关注“福州plus”小程序
进入五虎山摄影栏目参与投稿
识别上方小程序码即可跳转到福州plus小程序
主办单位: 闽侯县人民、福建省摄影家协会
承办单位: 闽侯县委宣传部、闽侯县文化 体育 和 旅游 局、闽侯县 旅游 事业发展中心、闽侯县五虎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福州首邑文化 旅游 投资有限公司
执行单位: 福州日报、《海峡摄影》杂志
监制:曹聪
关于《美丽的五虎岛》的作文
写作思路:确立中心,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具体如下:
今天是周末,爸爸妈妈终于答应带我去松花湖五虎岛游玩,一大早,我们就带好了泳衣、泳圈和食品高高兴兴地坐上了爸爸开的车一起向松花湖快乐的出发了。途中我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哼着小曲。
很快就到了松花湖的码头,我们乘坐着那里独特的“小火车”又坐上了“水师2号”的大船一路行驶来到了松花湖五虎岛,刚一进大门,我就看见五个雕塑老虎,那威武的神态真是栩栩如生。走进水上乐园,妈妈和我租了一个双人泳圈,我坐在泳圈上在水里游了起来,那感觉别提有多惬意了。
游了一会儿,我们来到了冲浪的地方,我和妈妈随着跌宕起伏的波浪荡来荡去,仿佛真的置身大海之中,爸爸不停的变换各种角度给我们拍照,就在这时,一个大浪冲来,一不留神,我们的泳圈就被打翻了,我和妈妈也掉进了水里。
幸亏妈妈及时的把我拽了起来,否则我就该呛水了,不过,这并没有使我害怕,反而我玩的越来越兴奋了,可就在这兴头上,竟然下起了雨。
真是太扫兴了。我和爸爸妈妈只好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冲浪馆。今天虽然玩的意犹未尽,但妈妈答应我明年还带我来玩。我的心里仍然是很高兴的。真希望时间快一点,我还想再来一次五虎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