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广州卫星站_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综合管理岗忙
1.人类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太空探索有哪些?
2.民航空管工程及机场弱电系统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介绍?
3.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4.关于报考军校及考研的若干问题!谢谢!!
5.成都市气象局的组织机构
6.我国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是在什么时候?
1961年-1980年
1.1961年9月,广州电视大学成立。
2.19年1月17日,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州分校成立。
3.19年2月6日,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举行首次开学典礼,该校直属普通专科班同时开学。
4.1980年9月,该校开设的闭路电视系统首次向学生播出辅导课。
1981年-2000年
5.1982年3月30日,该校直属普通专科班举行首届毕业生毕业典礼。
6.1985年4月9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广州电大单列,享受省级电大的权限和待遇。
7.1985年4月23日,广州市批准将“广东电大广州分校”改名为“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享有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权限和待遇。
8.1986年9月,该校搬至中山四路172号新校舍。
9.1986年10月,该校建立了卫星教育地面接收站。
10.1987年2月27日,广州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广州电大中专部。
11.1987年11月10日,共青团广州市成人教育局委员会批准该校成立共青团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委员会。
12.1987年11月6日,经市成人教育局党委同意,广州电大党总支成立。
13.1988年9月6日,成立理工部和文科部。
14.1988年9月6日,该校夜校部改名为培训部。
15.1988年10月15日,该校建成首个语音室。
16.1990年8月10日,经市委同意,该校为市局级事业单位。1991年5月11日,经市委同意,该校成立临时党委。
17.1996年4月19日,市教委批复:同意该校按省、市有关规定享受与其他市属高校管理权限。
18.1996年11月11日,经省高教厅批复:同意设置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附设电视中专学校。
19.19 年6月13日,伍亮、华同旭副主任到该校视察新教学大楼建设筹备情况。
20.1998年3月,广州电大继续教育学院成立,许慈如同志兼任院长。
21.1998年11月,全国电大 NOVELL 网络管理师总结表彰会在该校举行。
22.1998年,该校通过了中央电大教学水平评估,并被评为两所“教学现代化单位”之一。
23.1999年,该校成为全国首批开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专业的省级电大之一,开办了本科层次的金融学专业及专科层次的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法律、中文、英语、数学教育 6 个专业。
24.2000年7月,中央电大批准该校承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第三子课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践”和第四子课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技术环境整体设计与构建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任务。
25.2000年8月,杨作新书记、周健中校长到该校就职。
26.2000年11月,全国电大继续教育协作会第四次大会在该校举行。
2001年-2005年
27.2001年12月,该校通过了国家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期评估。
28.2002年7月,广州电大晓园校区教学大楼正式启用。
29.2002年12月,全国电大教学观摩研讨会、全国电大计算机英语教学观摩交流会在该校举行,该校陈咏、练萍萍、张滢、邬庆儿等老师制作的课件分别获得网络版课件一等奖和三等奖。
30.2002年4月,校企合作项目广州市远程教育中心建成,进入试运行阶段。
31.2003年,该校与中央电大共建的物业管理专业正式启动。
32.2003年4月,广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广州电大分校、工作站办学水平评估结束,番禺、金融分校被评为“优秀示范分校”。
33.2003年7月,由该校承担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第三子课题研究任务按时结题。
34.2003年8月,吕泉荣书记、刘国生校长到该校就职。
35.2003年9月,晓港北学生公寓和新饭堂建成启用。
36.2003年11月16日,广州电大第八届田径运动会在广州军体院举行。
37.2003年11月19月,中央电大物业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培训研讨会在该校举行。
38.2003年12月9日,该校第三届教代会第六届工代会二次会议召开。
39.2003年12月12日,海珠区管理论坛在该校举办。
40.2003年12月13日,由广东省世界语协会主办的纪念世界语创始人柴门霍夫 144 周年暨“广东世界语之友会”成立庆祝大会在该校举行。
41.2003年12月25日,广州市属高校远程工作负责人会议在该校召开。
42.2004年1月16日,李卓彬到该校视察工作。
43.2004年3月7日,广州电大开放教育学士学位证书颁发仪式隆重举行,209位学子成为该校首批获授予学士学位证书的本科毕业生。
44.2004年3月22日,该校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成立。
45.2004年3月28日,中央电大党委书记、副校长于云秀教授、校长助理李林曙教授到该校检查指导工作。
46.2004年春季开放教育招生7243人,超额完成原5000人的招生任务。
47.2005年1月15日,为响应省委和市委关于选派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的号召,经个人报名、推荐、党委研究决定派雷勇泉同志首批下基层。
48.2005年2月23、25日,《广州日报》分别以《广州电大在校生4年增长3倍》和《办人民满意和信得过的电大教育》为题报道了该校在开放教育方面的显著成效。
49.2005年2月24、25日,学校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讨论05年工作要点。会议确定了学校今年的工作思路为“创模式、抓质量、保规模、促发展”,重点做好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总结性评估迎评准备工作,确保全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0.2005年3月4日,学校“百名党员扶困送教助学展先进”认领帮扶对象仪式在广州电大驻村干部挂钩联系点?增城市派潭镇高埔村举行。学校向高埔村小学25名特困学生捐发了共27000元的资助和价值约10000元的书籍和物品。
51.2005年3月8日△学校召开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暨先进女职工工作者、“优秀巾帼文明岗”表彰大会。会议授予基础教学部等3个岗位“优秀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授予于燕等19位女同志为“先进女职工工作者”。△学校召开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52.2005年3月20日,2005年春季开放教育学士学位证书颁发仪式在三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广州市教育局华同旭局长、学校领导为142名开放教育本科毕业生颁发了学士学位证书。
53.2005年3月25、26日,05年电大系统教学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05年学校教学工作将以“创模式、抓质量、保规模、促发展”为指导,以总结性评估为契机,以“流失率、合格率、就业率、贡献率”为检验标准,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
54.2005年5月14日为期一个多月的广州电大分校、工作站总结性评估工作圆满结束。广州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对广州电大系统所属25所分校试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
55.2005年5月17日广州电大召开2004年度优秀团组织及个人表彰大会。会议对2004年度获得省、市、教育系统表彰的优秀团组织和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青年岗位能手进行了通报和表彰。
56.2005年5月24日△学校聘任王密同志为广州电大附属中专学校校长,任期从二00五年五月起至二00七年四月。(穗电大[2005]52号)△学校聘请英国博尔顿大学Bob Greenwood教授为客座教授。
57.2005年5月29-30日学校召开2005年创模式专题研讨会暨科研工作会。会议交流了全市系统开展试点项目工作五年来在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有实践模型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成果,研讨部署了“十一·五”期间的教研科研工作。
58.2005年5月17-18日 广州电大系统分校、工作站校长座谈会。会议讨论了广州电大总结性评估自评报告,研究分校评估结束后的整改措施的落实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机制。
59.2005年5月21日 广州电大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大会。市委第17督导组高度评价了该校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
60.2005年5月29日 学校举行第十一届科技文化节文艺汇演。
61.2005年6月1日 Δ王密、袁纪平同志获2005年广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吕泉荣同志获广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党办支部获广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党务组织称号。
Δ学校举行庆祝中国***成立84周年暨表彰大会。杨志文等19名优秀党员、朱健等5名党务工作者及理工党支部受到表彰。
62.2005年6月6日 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广州教学中心和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揭牌。市人大副主任陈传誉,市政协副冼若瑶,中央电大副校长严冰,市人大秘书长杨永弼及市人事局、教育局、残联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仪式。广州电大残疾人学院在市聋哑人学校、市盲人学校和海珠电大分校设立了学习点,开设有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教育管理、法学、英语四个开放教育专科专业。
63.2005年6月14日 北京大学暑实践团来校进行交流和联欢。团市委学少部的杨润明副部长出席了活动。
64.2005年6月21-26日 全国电大系统学期期末考试。此次考试,广州电大系统开考科目近700科,20多万人次参加考试。中央电大巡考小组对该校的考场作出了“管理严格、组织严密、操作规范、良性互动、秩序整肃、信度可靠”的评价,并认为“可视作全国电大考试管理规范楷模之一”。
65.2005年8月5日,在全国电大首届优质省建课程评选活动中,该校的
《物业管理实务Ⅰ》等4门课程获奖。
66.2005年8月15日 △由该校承担的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多种媒体教学建设与应用的研究”顺利通过专家鉴定。△广州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盲人学校学习点成立。(穗电大[2005]82号)△ 广州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聋人学校学习点成立。(穗电大[2005]83号)
67.2005年8月28日 由该校承担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课题“CEPA与粤港澳高校教育合作的研究”顺利通过专家鉴定。
68.2005年8月29日 △校领导班子调整,张晓华同志任校长。
△ 广州电大2005级普通专科新生开学典礼在黄花岗剧院举行。校部1600多名新生参加了开学典礼。
△ 批准成立广州电大华大工作站。(穗电大[2005]88号)
△ 批准成立广州电大羊城工作站。(穗电大[2005]89号)
69.2005年9月1-9日,2005级普通班新生军训。校部1600多名普通班新生参加了军训活动。
70.2005年9月3日,2005级开放教育本、专科新生开学典礼。
71.2005年9月16日,学校综合档案室通过广州市档案局专家组的评审验收,晋升省特级档案综合管理达标单位。
72.2005年9月22日,由《广州日报》主办的“2005年最受读者欢迎广州主流培训机构”的推介活动中,该校继续教育学院获得继续教育类大奖。
73.2005年9月27日,中央电大党委书记、副校长于云秀等一行四人到校进行实地调研。
74.2005年9月28日,广州电大附设中专学校与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中专中技安置中心签订合作协议。
75.2005年10月5日,在全国电大首届优质省建课程评选活动中,该校的《物业管理实务Ⅰ》和《计算机网络》课件分别获高教组一等奖、三等奖。
76.2005年10月8日,孙彬同志任教务处处长(穗电大[2005]103号)
77.2005年10月29日,213名开放教育本科生在广州电大2005年秋开放教育学士学位证书颁发仪式上获颁学士学位证书。广州市教育局华同旭局长出席仪式。
78.2005年11月1日,△ 广州市教育局批准广州电大司法分校(筹)和东方分校(筹)结束筹备期正式升格为司法分校和东方分校。 (穗教函[2005]572、574号)
△ 在广州市思想政治协会、广州市企业文化协会举办的“第六届广州企业文化节?创业者之歌”比赛活动中,该校女老师鼓队表演的《鼓声飞扬》节目荣获二等奖。
79.2005年11月10日 2005年度广州电大系统招生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增城分校等七所分校获招生先进单位,刘佐琳等十二人获招生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80.2005年11月22日 广州电大第四次教职工大会暨第七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工会会员和教代会会员。
81.2005年12月3日 学校举办广州电大系统第十届田径运动会。
82.2005年12月27日 省教育厅专家到该校进行评估。
人类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太空探索有哪些?
广州好玩的地方有不少,我给你理了大概的资料,你可以参考一下,还有什么需要查询的可以直接登录权威网站查询。 1、越秀公园: 位于广州解放北路。越秀山以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朝汉台”而得名。,建过观音阁,又名观音山。著名古迹镇海楼,又名五层楼,楼分五层,高28米,登楼远眺,羊城美景尽收眼底。园内还有古之楚庭和佛山牌坊,古城墙、四方炮台、中山纪念碑、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碑、伍廷芳墓、明绍武君臣冢、海员亭、五羊石像、五羊传说雕塑像群、球形水塔、电视塔等。 2、白云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广州市北部,距市区约17公里,是九连山脉的南延部分,素有“南越第一山”之称。白云山全山面积28平方公里,其最高峰摩星岭海拔382米,是广州市最高峰。据说每到秋季,常有白云冉冉升起,使山上变成白漫漫的一片,犹如面纱笼罩,因而得名。自古以来,白云山一直是广州有名的风景胜地。 3、云台花园 云台花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白云山入口处,位于白云山风景区南面的三台岭游览区内,它南临广园路,东接白云索道,1995年9月建成开放。因背依白云山的云台岭、园中又遍植中外四季名贵花卉而得名,是白云山风景区新景点之一,也是是我国大型的以各种观赏花木造景为主的园林式花园,享有“花城明珠”的美誉。 4、莲花山 莲花山是广东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番禺市东部珠江口狮子河畔。莲花山由48座红色砂岩低山组成,海拔最高为108米,占地2.54平方公里。其中有座麒麟峰,因峰顶上有一块酷似莲花的岩石,所以后人把这座山称为莲花山。 莲花山石景区,是自西汉始创、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石场遗址,悬崖峭壁,奇岩异洞,鬼斧神工,以"人工无意夺天工"的石景奇观闻名于世,是国内仅见的"人工丹霞"奇迹。它与湖北大冶古铜矿遗址并称为我国两大古矿场,于2001年被院评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莲花山上还有始建于明朝万历(公元1612年)年间的莲花塔和始建于清朝康熙(公元1664年)年间的莲花城等古迹,均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番禺宝墨园 番禺宝墨园位于广州市番禺沙湾镇紫坭村,初建于清末,占地五亩,毁于20世纪50年代。1995年重建,历时6载,扩至100余亩,是一所集清宫文化、岭南古建筑、岭南园林艺术、珠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的园艺艺术公园。 6、华南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游览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天源路1190号,占地面积333公顷,建于1929年,是我国历史最久、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现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植物园建立有学术及种苗交换关系,引种有国内外热带、亚热带植物11000多种,被誉为永不落幕的“万国奇树博览会”,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 7、珠江夜游 珠江夜游 珠江夜游是由来已久,极具特色的游乐项目,“花城明珠”号豪华游轮已正式启航,该船长38米,宽11米,3层高。首层内设高级咖啡厅和舞池;上层为观光和餐饮大厅,可同时容纳200人就餐;三层为全敞开式观光平台,可容纳250名游客,船上安装了两个“空中玫瑰”激光探照灯,加上游船上的璀璨灯饰,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明珠,不仅为珠江增色,而且令游客尽情观赏上边所叙述的美丽夜景,领略“珠水夜韵”的真实韵味。 博物馆、历史遗址、烈士墓园景点 1、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整座建筑面积约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就像四层卷叠的龙脊,组成一个整体,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攒尖式屋顶。重檐歇山顶的中央,高悬着一块蓝底红边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正面檐下,内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围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拱托着彩绘的磨水石米斗拱、花梁和拼花图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细。那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重穗嵌玻璃把中山纪念堂点缀的异常美丽,辉煌。 2、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墓 位于市区北面的白云山南麓,面积16万平方米,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过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 黄花岗墓园始建于1912年,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纪功坊峙立墓后。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园内还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 建国后在墓园外筑起围墙,1961年这里被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1927年12月11日,中国***在广州发动了广州起义,后失败,死难烈士多人,又有多人被派逮捕后英勇就义,都埋于此。为纪念革命先烈,1957年广州市人民在此兴建了大型陵园,大门石壁上刻周总理题写的“广州公社起义烈士陵园”,气魄雄伟。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4、邓世昌纪念馆 邓世昌纪念馆落址于广州市海珠区邓氏宗祠内。轩昂气派的岭南祠堂建筑,占地4700米,碧墙灰瓦,掩映在寻常巷陌的榕荫中。庭院呈船台状,三路两进三院的格局风情典雅,通敞透亮,移步换景。有石额楹联、通花木雕点缀,更兼重门纳画、木石风神,端庄肃穆,古朴洗练。花园存有邓世昌手植苹婆树一株,枯木逢春的灵芝两枚,古树婆娑数棵。“云台功首、甲午名留”,睹物思人,英雄精神养育着中华民族无数风流人物之人格襟怀,激浊扬清,重塑民族大义。邓氏宗祠始建于1834年,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英勇殉国后,其族人用清廷抚银扩建为现今规模。1994年建馆,经全面修葺,旧貌新颜,昔日风重现。邓氏宗祠已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邓世昌纪念馆常年举办“邓世昌与甲午海战”展览,以中日甲午海战为主题,介绍邓世昌的生平及其爱国事迹,是广州市及海珠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9年9月,海珠博物馆依托邓世昌纪念馆成立并开馆,两馆珠联璧合、同映生辉,常年对外开放。2000年,广州市将该馆纳入“广州市一日游”的线中,是广州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5、镇海楼(广州博物馆) 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海河道甚宽,故将“望江”变为“望楼”。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分朝代陈列广州城2000 广州南海神庙 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 6、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至今已有1414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也是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重要见证。 南海神庙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深五进,中轴线上由南而北分别有牌坊、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后殿,两侧有廊庑、西南小岗上有浴日亭。现存建筑多为清代结构。 7、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1946年之后中国国民党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到现在。 8、陈家祠 陈家祠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又称陈氏书院。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陈家祠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著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著称, 号称"百粤冠祠"。 9、 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墓博物馆是广州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见证者。它是以南越王墓为中心建造的一座新型遗址博物馆,是中国依据《宪章》取的保护文物,利用文物的一个成功范例。它以保存完好的古墓原址,内涵丰富的汉代文物,典雅气派的建筑而闻名于世。 博物馆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分为综合陈列大楼、墓原址、主体陈列楼三大部分。主体陈列楼展示了南越王墓出土的一千多件(套)文物珍品。综合陈列大楼展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奇葩——“杨永德伉俪捐赠陶瓷枕展”。另有临时展厅展示国内外大型临时文物展览。博物馆已被列为广东省、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博物馆还出售各种有馆藏特色的纪念品。 游乐场景点 1、长隆欢乐世界 长隆欢乐世界是长隆集团世界级旅游王国中一颗新的明珠,位于中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长隆旅游度区的中心位置,是集乘骑游乐、特技剧场、巡游表演、生态休闲、特色餐饮、主题商店、综合服务于一体,具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超大型世界顶尖主题游乐园。 2、长隆水上乐园 长隆水上乐园是全球最大、最先进、最安全、水上游乐项目最多的水上乐园。荣获了由世界主题公园和景区协会颁发各项大奖。这些奖是中国的主题公园首次在国际最高端的游乐协会评选上得到的大奖,标志着长隆水上乐园的国际领先地位。 动物园景点 1、广州动物园: 广州动物园(GuangZhou Zoo)位于先烈中路东段,兴建于1958年,总面积为43.3万平方米,饲养和展出国内外数百种动物,是目前我国三大动物园之一。是全国有名的动物园之一,园内树木葱茏,花繁草茂,生机盎然,所有动物笼舍排列有序,掩映于红花绿叶之中,具有南方园林特色。每年吸引近 400万游人。 2、香江野生动物世界 广州香江野生动物世界以大规模野生动物种群放养和自驾车观赏为特色,集动、植物的保护、研究、养殖、旅游观赏、科普教育为一体。被誉为中国最具国际水准的国家级野生动物园,是亚洲最大的野生动物主题公园。园内拥有华南地区亚热带雨林大面积原始生态;拥有13只澳洲树熊(考拉)、10只中国大熊猫、洪都拉斯食蚁兽等世界各国国宝在内的460余种20,000余只珍奇动物;拥有全国首创的自驾车看动物模式;拥有全世界表演阵容最强大的白虎表演等五大动物表演秀。200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广州唯一国家级5A旅游景区。 3、广州鳄鱼公园 广州鳄鱼公园于2004年开业,占地数千亩,是集鳄鱼观赏、科普教育、生态农庄、各类动物表演的综合性主题公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鳄鱼养殖场,拥有鳄鱼近10万条,占全国鳄鱼总量的70%以上。公园分为知识科普区、中心互动区、生长展示区、开心游乐区、休闲商业区等七个活动区域。 “度啦实景旅游网”是一个很好的旅游网站,楼主想知道的,上面都有。 信息来源: ://guangzhou.dujiala/ ESTEBAN
民航空管工程及机场弱电系统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介绍?
已完成:
1957年10月4日: 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5月15日: 苏联发射第一个宇宙飞船。
1961年4月12日: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绕地球一 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太空人。
1969年7月20日: 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布兹?阿尔德林登月成功。
15年7月17日: 美国阿波罗号和苏联同盟号宇宙飞船在太空中对接。
15年8月20日: 美国发射“海盗1”号首次成功软着陆,对火星大气进行 探测。
15年9月9日: 美国发射“海盗2”号第2次软着陆,对火星地形进行探测。
1981年4月12日: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升空,由此开始了第一次航天飞机太空之旅。
1986年1月28日: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后约一分钟在空中爆炸,全部7名机组职员遇难。
1986年2月20日: 苏联发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使用至今。
1995年6月29日: 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和平号轨道空间站进行首次航天飞机—空间站对接。
1996年12月4日: 美国发射火星“探路者”与“旅居者”成功登陆火星,传送回很多火星环境、岩石和土壤的数据。
2003年6月10日: 美国发射“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现已成功到达火星。
2003年7月7日: 美国发射“机遇”号火星探测器,预计2004年1月24日到达。
2003年10月15日: 神船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2004年8月2日: 美国宇航局向水星发射 “信使号”水星探测器将环绕地球、金星、水星飞行7年, “信使号”要到2008年才会首次飞越水星,直到2011年,在飞行了79亿公里之后才开始其主要的探测使命。
2005年10月12日: 神船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将两名中国宇航员送上太空,绕地球飞行119小时,成功返回。
未完成或将进行的:
中国:中国科学院在其最新研究完成并公布的中国二0五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中,初步设想并提出中国未来三十到四十年的太阳系探测发展路线图,明确中国二0三0年左右实施首次载人登月、二0五0年左右实施载人登陆火星等多个战略目标。
这份太阳系探测路线图具体内容包括:二00九年,实施中俄联合探测火星工程;二0一二年左右,实施第一次月球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二0一四年左右,实施第二次月球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二0一五年左右,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中途探测小行星的多任务多目标探测工程;二0一七年左右,实现第一次月球样返回;二0一八年左右,实现第二次月球样返回。
二0二0年左右,发射行星科学实验室,开展行星就地探测;二0二五年左右,火星着陆探测和巡视探测;二0三0年左右,实施中国的首次载人登月;二0三三年左右,实施第一次火星样返回;二0三五年左右,实现木星以远的行星、卫星及小天体探测;二0四0年左右,建立首个短期有人值守的月球基地;二0五0年左右,实施首次载人登陆火星。
中科院称,制定中国至二0五0年的太阳系探测发展路线图,旨在探索太阳系最初十亿年的历史记录,研究太阳系起源与演化历史,开展生命及相关物质的探测与研究,在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探索中取得突破,开展深空可利用的开发利用前景评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围绕太阳、行星、太阳风及其与地球的相互作用,中国还将建立太阳系探测卫星系列。
美国:15日公布美国新太空探索,表示美国将放弃旨在重返月球的“星座”,而将火星作为美国载人航天的目的地。
当天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表示,美国将投资30亿美元研发新型大运载火箭,以便美国宇航员能向近地轨道之外的空间进发。他期待,到2025年,美国能对太阳系进行深入探索;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具有运送宇航员平安往返火星轨道的能力。
“我们将在历史上首次向小行星运送宇航员。到本世纪30年代,我相信我们可以将人类运往火星轨道,并可以让他们安全返回地球。随后,我们将开始登陆火星,”告诉在场的近200位议员、科学家及太空专家。
“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切,”说。
为缓解外界批评,当天还宣布保留压缩版“奥赖恩”载人航天器,将这种原本用于登月的运输工具改造为宇航员的紧急逃生设备,并在今后几年内将它送至国际空间站。此举可确保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发生意外时不必依赖俄罗斯飞船逃生。
今年2月初提交新预算报告时,曾建议完全放弃“星座”及其三大支柱——“战神”系列火箭、“奥赖恩”载人航天器及“牵牛星”月球登陆器的研发工作。
在谈及为何放弃重返月球时,说,“我们以前已经到过那里,眼下有更广阔的太空等待探索”。
自建议放弃“星座”以来,受到外界广泛批评,太空专家担心,此举将使美国丧失太空探索领先地位并严重影响相关就业。对此,表示,美国应“面向未来”,而不能“因循守旧”,新太空将创造约2500个就业岗位。
根据的,美国航天局今后5年的预算将增加60亿美元,用于鼓励私营企业开发运送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的飞船和火箭。
公布的还有待国会批准。当天的访问是上任以来首次造访美国航天飞机的母港——肯尼迪航天中心,也是12年来美国在任总统首次访问肯尼迪航天中心。
肯尼迪航天中心是美国航天局进行航天器测试、准备和实施发射的重要场所,也是美国唯一可以进行载人航天发射的航天中心。
欧洲:欧空局18个成员国与加拿大部长们将于11月25日~26日聚会荷兰海牙,推行欧洲太空政策,确定未来启动的,以及确定现行的下阶段任务。为了完成前述目标取的各种项目活动包括:
1.太空应用服务于欧洲的公共政策、企业及公民
“全球环境与安全监视”(GMES)项目中的太空段提供初始太空能力,提供有效的全球环境监视。GMES太空段的阶段2将跨时2009年~2018年,与正在进行的阶段1(2006年~2013年)交叉。阶段2将完成大部分首批专用卫星的建造(“哨兵(Sentinel)”系列,),持续提供可靠、有效地访问来自其它任务的地球观测数据,满足用户需求。 (左图为“哨兵”-4概念图)
阶段1与阶段2都是由欧空局与欧盟共同投资,为运行提供服务,包括应急反应、陆地监视、海事及大气成分。阶段2包括“哨兵”-1A、“哨兵”-2A、“哨兵”-3A的在轨验证阶段,以及“哨兵”5的初始阶段。阶段2还包括“哨兵”-1B、“哨兵”-2B、“哨兵”-3B的研发,使元件达到飞行就绪,研发两套“哨兵”-4仪器元件(将应用到第三代气象卫星上),一颗“哨兵”-5先导卫星。
气象领域内的这些是要研发技术和系统(可使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继续并加强欧洲气象服务),尤其是增加下一代欧洲气象卫星系统。第三代气象卫星(MTG)将提供更多的测量能力、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提供更及时的数据,从而增强预测的准确性。这一将继承“第二代气象卫星”(MSG)的研发。例如,欧空局研发为EUMETSAT提供固定服务的两颗初始样星。欧空局还将购四颗现有卫星,为EUMETSAT服务。研发时间为2009年~2020年。
为了维持并提高工业与欧空局在导航技术(用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基础设施的发展)方面的竞争力,欧洲GNSS演进(EGFP)被提议扩展。议案涵盖的时间段为2009年~2011年,包括(1)系统定义、初步设计及支持研究;(2)研发GNSS相关技术;(3)附属活动。这些项目扩展的目的是准备“欧洲静地导航覆盖系统”(EGNOS)的第一次演进,借助于飞行系统验证新业务的潜能,并继续改进将来升级到“伽利略”系统的相关技术。
2.满足欧洲安全需求
太空理事会强调,安全部门与防御部门开展更多合作、加强相关行政部门的对话、制定适当的规划性活动是至关重要性。行政部门包括欧委会、欧盟理事会秘书长、欧洲防务局、欧空局及成员国。(左图为太空态势感知活动示意图)
太空态势感知活动的目的是保护欧洲太空系统,尤其是那些与运行服务、对抗太空碎片与太阳风(太空天气)相关的系统。该将有助于保证这些服务的可用性——提供及时、高质量的太空环境、威胁、及外层空间探测的信息。
这项议案将包括一个核心内容,包括管理、数据政策、数据安全、体系结构及太空监视和三个附加备选内容:太空天气与近地物体侦察、与“总体支持技术”(GSTP)联系密切的雷达组件、飞行数据中心。
3.具有竞争力与创造力的工业
欧空局电讯的主要目标包括:支持欧洲工业的技术竞争力,与用户、运行商及服务商合作实施系统演示项目以达到运行。这是通过“电信系统预研”(ARTES)实现。
ARTES扩展通过研发创新性卫星通信技术、系统及应用满足客户需求,继续支持欧洲航天工业。ARTES 1是研究这个项目的准备要素。ARTES 3-4以及ARTES 5则能实现对技术、设备及系统的通用开发,用于工业的目标市场;还能实现对现有产品的升级与改进。ARTES 8扩展项目将扩大Alphabus大型平台的能力,开发用户段并升级服务段以支持对Alphasat卫星性能的利用。ARTES 11扩展项目旨在建造小型静地轨道卫星平台,通过创新技术提高其竞争力,研发地面段与用户段,实现小静地轨道卫星上创新性有效载荷的全部商业利用。 (左图为小型静地卫星示意图)
欧洲数据中继卫星(EDRS)(ARTES 7)目的是与服务供应商/运营商一道,启动静地轨道运行能力,提供数据中继及相关服务,给予欧空局及第三方任务以有效支持。EDRS将取代欧空局的Artemis数据中继卫星。Artemis于2003年开始运行,将在2025年以前结束寿命。这项将以阶梯方式实施,第一步主要关注对GMES的服务,以及提供其它商业、行政及安全需求服务的可能性。
Iris阶段2(ARTES 10)将研发一代化的通信系统,实现人命安全空中交通管理的卫星通信。该要实现低成本、低复杂度的用户终端与天线。Iris还将定义卫星基础,用于欧洲的宇航事务中。在阶段1(2007年~2008年)的基础上,该将研发新型卫星通信标准、客户段、地面段、太空段、端对端卫星系统集成、运行前的测试及系统验证。预运行能力在2015年获得。
提交11月部长级会议的议案包括实施工业阶段B必要条款及相关的安全、商务案例分析。在批准进入并投资研发阶段与验证阶段之前,还要在2011年进行一次审查。综合应用促进(IAP)(欧空局称之为ARTES阶段1中的要素20)将促进对综合性太空系统及技术(电信、地球观测、气象……)的单独使用,或与多种地面系统一起使用,在社会与公共政策领域提供广泛的运行服务。
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最新民航空管工程及机场弱电系统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
一级资质标准
建筑企业资产
净资产1000万元以上。
建筑施工企业主要人员
(1)企业具有的民航机场工程、机电工程、通信与广电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合计不少于6人,其中民航机场工程专业不少于3人。
(2)技术负责人具有10年以上从事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经历,且具有民航空管工程及机场弱电系统工程相关专业高级职称;工程序列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不少于30人,其中电子、电气、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等专业齐全。
(3)持有岗位证书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不少于20人,且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等人员齐全。
(4)经考核或培训合格的电工、焊工等中级工以上技术工人不少于20人。
建筑单位工程业绩
近5年独立承担过单项合同额1000万元以上的民航空管工程2项或单项合同额1500万元以上的机场弱电系统工程2项的工程施工,工程质量合格。
二级资质标准
建筑企业资产
净资产400万元以上。
建筑施工单位主要人员
(1)企业具有民航机场工程、机电工程、通信与广电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合计不少于3人,其中民航机场工程专业不少于2人。
(2)技术负责人具有8年以上从事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经历,且具有民航空管工程及机场弱电系统工程相关专业高级职称或民航机场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工程序列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不少于18人,其中电子、电气、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等专业齐全。
(3)持有岗位证书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不少于12人,且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等人员齐全。
(4)经考核或培训合格的电工、焊工等中级工以上技术工人不少于10人。
(5)技术负责人(或注册建造师)主持完成过本类别资质一级标准要求的工程业绩不少于2项。
承包工程范围
一级资质
可承担各类民航空管工程和机场弱电系统工程的施工。
二级资质
可承担单项合同额2000万元以下的民航空管工程和单项合同额2500万元以下的机场弱电系统工程的施工。
注:
1.民航空管工程包括:区域、终端区(进近)、塔台等管制中心;空管自动化、地空通信、自动转报、卫星地面站、机场有线通信、移动通信等通信系统;雷达、自动相关监视、仪表着陆系统、航线导航台等导航系统;航行情报系统;常规气象观测系统、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雷达、气象网络、卫星云图接收等航空气象工程、空管设施防雷工程、供配电工程等。
机场弱电系统工程包括:航站楼弱电系统和飞行区、货运区及生产办公区域弱电系统。其中,航站楼弱电系统包括:
(1)信息集成系统:包括机场运营数据库,地面运行信息系统,管理系统,运营监控管理系统(或生产指挥调度系统),信息查询系统以及集成信息转发系统(含信息集成平台,消息中间件,中央智能消息管理系统等)等;
(2)航班信息显示系统;
(3)离港控制系统;
(4)泊位引导系统;
(5)安检信息管理系统;
(6)标识引导系统;
(7)行李处理系统;
(8)安全检查系统;
(9)值机引导系统;
(10)登机门显示系统;
(11)旅客问讯系统;
(12)网络交换系统;
(13)公共广播系统;
(14)安全防范系统(含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和报警系统);
(15)主时钟系统;
(16)内部通讯系统;
(17)呼叫中心(含电话自动问讯系统);
(18)综合布线系统;
(19)楼宇自控系统;
(20)消防监控系统;
(21)不间断供电电源系统;
(22)机房及功能中心;
(23)无线通讯室内覆盖系统;
(24)监控系统。
2.民航空管工程及机场弱电系统工程相关专业职称包括机场工程、电子、电气、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等专业职称。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关于报考军校及考研的若干问题!谢谢!!
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如图7.1所示。
7.3.1 国家、省、市、县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
县级以上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承担地质灾害监测任务,负责业务技术管理,并可受委托行使部分地质灾害监测管理职能,发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地质灾害监测机构是公益业单位。
(1)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站
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站负责全国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信息网的建设与运行工作,并承担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任务;承担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拟编全国地质灾害监测规划、、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承担全国地质灾害监测数据、成果报告的汇总、分析、处理和综合研究,为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负责对省(区、市)级地质灾害监测业务的指导、协调和技术服务。
图7.1 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格规划图
图7.1 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格规划图
(2)省级地质灾害监测站
省(区、市)级地质灾害监测站负责省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信息网的建设与运行工作;承担省级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受国家监测机构委托承担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任务;编制省级适用的技术要求、实施细则;承担省级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和报告的汇总、分析、处理和综合研究工作,为决策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负责对市(地、州、盟)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3)市(地、州、盟)级地质灾害监测站
市(地、州、盟)级地质灾害监测站负责市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和信息网的建设、运行和监测设施维护;承担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相关调查工作;承担省级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委托的地质灾害监测任务;承担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和报告的汇总、检查、分析研究,为当地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负责对县级监测机构以及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技术指导和实地培训。
(4)县(市、旗)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
地质灾害管理需要,特别是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旗),必须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站(点),负责本县的地质灾害监测和组织群测群防工作;同时负责监测设施的维护;及时完成监测报告和监测数据的上传。
7.3.2 专业监测骨干网络建设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骨干网络主要指由国家建立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包括区域性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山区城市和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网、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和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单体监测点。其选点原则如下:
1)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灾害点;
2)威胁重要城市、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可能造成大江大河堵塞的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体;
3)威胁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或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区的重要灾害隐患点;
4)贫困地区威胁人口1000人以上,潜在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规模为大型以上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1)山区城市和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监测网
对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影响范围较大、具有国家级重大工程设施的地区,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定期对地质灾害威胁较严重的城市和重大工程进行监控。
2010年之前,主要监测对象如下:
1)大江大河:对中俄界河、黄河上游主干流、长江上游主干流、雅鲁藏布江等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定期实施灾情监测。
2)南水北调工程:以南水北调西线和中线为主。
3)交通干线: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宝成铁路、成昆铁路、南昆铁路、青藏铁路等。
4)管线:西气东输管线、涩宁兰天然气管线、宝成输油管线、汉川天然气管线、中俄输油管线等。
5)城市:重庆市、兰州市、抚顺市、鞍山市、铜川市、大冶市等。
6)矿山:辽宁抚顺煤矿、辽宁抚顺红透山铜矿、黑龙江七台河煤矿、山西太原市西山煤矿、贵州开阳磷矿等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理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比较突出的国有老矿山。
(2)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单体监测工程
1)监测及选点原则:对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从防灾减灾角度一般可分为两类:①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可以消除灾害隐患,并且具有明显治理效益(治理费用与潜在损失相比)。对这类灾害应及早进行勘查治理,在消除灾害隐患之前必须取可靠的监测手段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避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②灾害体特征复杂、灾害征兆不十分突出、难以取有效措施进行避让或治理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国家和地方等出资建立专业监测点。也可接受其他部门的委托,对重大工程区(沿线)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建立专业监测点。
2)单体监测方案:建立以GPS测量法、钻孔倾斜仪法、地下水动态监测法等监测技术方法为主体的综合监测技术组合体系。包括滑坡地面绝对位移监测系统,滑坡深部位移监测系统,滑坡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滑坡相对位移监测系统,滑坡诱发因素监测系统等监测体系。
2010年之前,完成全国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单体监测网的建设,同时重点做好已发现的分布在13个省(区、市)的50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表7.4)。其中,重庆市滑坡4处,浙江省滑坡4处,云南省滑坡及滑坡泥石流群7处,西藏自治区滑坡3处,四川省滑坡5处、泥石流3处,陕西省滑坡7处,青海省滑坡3处,湖南省滑坡1处,湖北省滑坡1处,贵州省滑坡1处,广东省滑坡3处,甘肃省滑坡6处、泥石流2处的单体监测工程。
表7.4 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点概况
续表
(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试验区
针对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区域性、同时性、突然性、暴发性和危害大等特点,结合国土整治规划和能源开发,在代表性地区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在试验区建立自动遥测雨量观测站网,逐步建立试验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区域爆发的降雨临界值,为突发性灾害的区域预警提供依据。同时,在试验区开展降雨期斜坡岩土体渗流观测,研究降雨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机理。
2010年前,进一步完善和建设三峡库区立体式监测预警示范区。完成三峡库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立体监测网建设,在库区60处地质灾害点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集、实时传输和自动分析;完善库区20个县级监测点建设;完成1∶1万航摄飞行;建立全库区的遥感(RS)监测系统,完成全球定位系统(GPS)控制网、基准网建设。
2010年以前重点在重庆市区、北京市、甘肃兰州市、陕西安康市、四川雅安、云南新平、云南东川、浙江金华市、江西宜春市等地区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研究。
(4)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
1)国家级地面沉降监测网选址原则:①跨省区的地面沉降灾害区域;②有一定的监测工作和设施基础;③地方有积极性,并提供配套资金;④具有较为完善的法规和管理体系。
2)工作部署:2010年之前,重点开展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淮北平原和松嫩平原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的建设;2010年以后逐步开展汾河谷地、辽河盆地、珠江三角洲以及全国其他主要城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调查及监测网的建设。
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苏的苏锡常地区、南通地区和盐城地区南部的三个县(市),浙江的杭嘉湖平原,控制面积近5万km2。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包括北京、天津市的平原区,河北省的环渤海平原区和山东的鲁西北平原,控制面积5万多km2。
关中平原和汾河谷地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的覆盖范围自六盘山南麓的宝鸡,沿渭河向东,经西安到风陵渡转向北东,沿汾河经临汾、太原到大同,宽近100km,长近1000km,包括渭河盆地、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大同盆地等,涉及近50个(县)市。
7.3.3 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主要针对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山区农村,以县为单位,在专业队伍指导下,建立由当地领导下的县、乡、村群测群防体系。在各级地方的组织和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监测站的技术优势,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参与程度,完善监测预报制度,到2010年,建成1400个县(市)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1)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监测点选定原则:①危险性大、稳定性差、成灾概率高,会造成严重灾情的地质灾害隐患体;②对集镇、村庄、工矿及重要居民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体;③一旦发生将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隐患体;④威胁公路、铁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线工程的地质灾害隐患体;⑤威胁重大基础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隐患体。
2)监测点的建设:根据上述原则确定需要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后,由专业调查组及时向当地提出监测方案,同时协助搞好监测点的建设工作。①监测范围的确定: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该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②监测方法与要求:对当前不宜进行治理或暂时不能进行治理的隐患点,危害大的应建立简易监测点,同时要对宏观地面变形、滑坡体内的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筑物标志等进行观察。以定期巡测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巡测一般为半月或每月一次,汛期强化监测将根据降雨强度,每天或24小时值班监测。③监测点的设置:简易监测点一般用设桩、设砂浆贴片和固定标尺,对滑坡体地面裂缝相对位移进行监测,对危害大的隐患点,如有条件也可用视准线法测量监测点的位移。
3)监测网点的管理与运行:①监测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与个人。被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乡(镇)、村和有关单位为监测责任人,在其领导下,成立监测组,监测组由受危害、威胁的居民点或有关单位的群测人员组成。②建立岗位责任制,县、乡(镇)、村应逐级签订责任书。调查过程中,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与培训,教会监测责任人、监测组成员和群众,如何监测、如何判断灾害可能发生的各种迹象和灾情速报及有关应急防灾救灾的方法。③信息反馈与处理。县(市)国土主管行政部门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上报到市(地、州)国土行政部门(或地质环境监测站)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省国土厅地质环境处(或省地质环境总站)将上报的资料与信息录入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进行趋势分析,同时对下一步监测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④预测有重大险情发生时,当地和有关单位应立即取应急防灾减灾措施,同时应立即报告省、市、县和国土主管部门,派出专业人员赴现场协助监测和指导防灾救灾。⑤建立地质灾害速报制度,按国土资发[1998]15号文附件执行。
4)资料的收集与监测数据的整理:①监测数据包括地质灾害点基本资料、动态变化数据、灾情等。②所有监测数据均应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在信息系统中,同时,必须以纸介质形式备份保存。③监测点必须进行简易定量监测,并须整理成有关曲线、图表等。应编制有关月报、季报和年报,同时,对今后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④监测数据应按有关程序逐级汇交。
(2)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1)县(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和指导群众监测网络,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
2)县(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的地质环境职能部门应根据气象、水文预报和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地质灾害危险点,并及时向有关乡(镇)、村和矿山及负有对重要设施管理的有关部门发出预警通知。
3)县(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乡(镇)、矿山、重要设施主管部门编制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全县(市)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4)县(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活动和基层干部培训工作。
7.3.4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网建设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数据是国家与地方进行地质灾害防治,保障社会与经济建设的重要信息,具有数量大、更新快、用途广等特点。通过信息网的建设,实现数据的集、存储、分析和发布,切实做到为、研究人员和社会提供所需的地质灾害信息,为国家经济建设宏观决策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
到2010年,在完善中国地质灾害信息网与各省地质灾害信息网及部分地(市)地质灾害信息网的同时,建成集地质灾害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等为一体的全国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自动集、传输、存储、数据管理、查询、应用和信息实时发布系统。
到2020年,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不断完善全国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结合气象、水文、地震等相关因素,建成多专业领域、多信息处理技术的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监测信息水平,满足社会和民众对地质灾害信息的需求,实现远程会商、应急指挥等重要决策功能。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依托于各级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具有统一要求、统一流程、分级管理等特点,是一个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本书在第11章(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研究)全面讨论了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在内的整个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本节不再赘述。
7.3.5 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建设与远程会商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1)应急反应机制建设
从现在(2004年)起,国家、各省(区、市)要组建以省国土行政主管部门为指挥中心,以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为主体,地(市、州)、县(市、区)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专业队伍协同作战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反应系统。
1)应急反应系统要配置必备的应急设备,每年汛前对防灾预案中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主要县(市)进行险情巡查,重点检查防灾减灾措施、群测群防网络、监测责任制是否落实到位,并对主要灾害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汛中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
2)发现险情和接到险情报告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进行险情鉴定,同时能够及时对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分析,预测灾害发展趋势,根据灾害成因、类型、规模、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危险区内人员和重要财产撤离,情况危急时,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3)接到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临灾报告,指挥部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迅速组织应急调查组赶赴现场,调查、核实险情,提出应急抢险措施建议。
(2)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远程会商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日趋突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必须针对重大地质灾害及时作出反应,提出科学的决策意见,及时指挥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及应急指挥系统,是针对突发重大地质灾害的预报和应急指挥,在建立地质灾害综合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连接院国土主管部门、地质灾害数据中心与重点地质灾害发生区的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网络化多媒体环境及地质灾害应急数据传输环境,形成一套信息化的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工作流程。
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对重大地质灾害预报和应急指挥相关的信息进行提取、加工、整理、集成与分析,建立地质灾害综合数据库。信息内容包括地理、地质背景数据;气象分析数据;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数据;地质灾害情况资料;救灾条件信息等。
2)建立地质灾害信息发布平台。开发和建设重大地质灾害信息预报与应急指挥相关的动态信息发布系统、空间信息提取与发布系统、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
3)构建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的网络和多媒体运行环境。包括多点、多级会议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及有关音像、电话系统;国家与重点地质灾害区域之间的网络信息传输系统;构建地质灾害重点区域应急调查数据快速传输环境。
4)研究与制定形成一套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系统工作规范。分析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工作的特点,提出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系统工作的模式,建立一套相关的工作规范。
成都市气象局的组织机构
中国理工大学考研试题
链接:?s://pan.baidu/s/1tokM8Cnh9vQ-HKkIr3D_Ew
?提取码:?drf5?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若有问题欢迎追问
我国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是在什么时候?
据成都市气象局官方网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成都市气象局设局长1名,纪检组长1名,副局长2名。
四川省气象局党组成员,成都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勇,主持成都市气象局全面工作。分管干部人事、政策法规、气象科技服务和恢复重建工作。分管人事教育处、法规处。联系市防雷中心。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张庆川,分管纪检、监审、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安全生产、离退休干部管理、行政后勤工作,协助分管恢复重建工作。分管监察室、机关党委、老干办,联系后勤服务中心。
党组成员、副局长:范晓宏,分管气象业务服务、财务、科研、学会工作;协助分管恢复重建工作。分管业务科技处、财务处。联系市气象台、城市气象服务中心、核算中心、气象学会、崇州市气象局。
党组成员、副局长 :金基槐,分管行政、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支持保障工作;协助分管恢复重建、政策法规和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分管局办公室。联系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人影办、温江区气象局。 1、成都市气象局机关设4个职能处室:办公室(法规处)、人事教育处(机关党委、监察室、老干办)、业务科技处(气象学会)、财务处(审计室)。
办公室(法规处):负责机关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查、督办;负责综合会议的安排、目标管理、政务信息、文秘、宣传、机要、保密、档案、印章、信访、提案(建议)的办理、行政值班、办公自动化工作和安全生产的组织、管理;草拟综合性文件、报告、、总结和规章制度;制定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针对气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政策调研;负责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组织管理。草拟成都市行政区域地方性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承办气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工作;负责气象科技服务的宏观协调、政策指导
业务科技处 :组织协调成都全市基本气象事业及公益气象服务工作并负责监督、考评、检查和指导;负责气象探测、信息网络和业务现代化建设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负责成都全市气象技术装备的组织管理;负责气象预报、警报及其它气象信息发布的管理,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组织协调跨市、跨部门的灾害性天气联防工作,组织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组织管理气象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组织开展全市的气候区划、气候开发利用工作,负责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
财务处(审计室):组织编制成都市气象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并组织实施;负责成都全市气象系统财务、基本建设、国有资产管理和审计工作;负责成都全市科技产业财务的检查、监督工作;负责地方气象事业机构的财务指导和管理。
人事教育处(机关党委、监察室、老干办):负责成都市气象局党组管理干部的考核、任免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负责成都全市气象部门年轻技术人才的培养、选拔和管理;负责成都全市国家气象系统机构编制和地方气象事业机构编制的管理工作,承担劳动工资、录用调配、奖惩、社会保障、专业技术人员评聘、人事档案管理等各项人事管理工作;负责职工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政治理论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气象部门的纪检工作和行政监察工作;负责成都市气象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党组织的管理,归口管理工会、共青团、妇女、统战等项工作,负责成都市气象局机关生育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成都全市气象部门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负责成都全市气象部门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指导和局机关离退休干部的日常管理及服务工作。
2、成都市气象局设7个直属事业单位:成都市气象台、成都市城市气象服务中心、成都市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成都市气象局后勤服务中心、成都市气象局核算中心、成都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成都市防雷中心
成都市气象台:制作发布成都全市天气预报、雷电预报、人工影响天气专题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向成都各区县提供天气预报指导产品购和技术指导;开展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开发,承担成都市级预报业务系统建设;承担岷江、沱江片区流域联防会商工作;承担成都市级公众气象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承担成都全市重大活动和突发应急气象保障服务,负责成都市气象局应急指挥部指挥中心日常工作;承担成都农经网和“96999”系统短信、声讯信息的收集、发布;承担成都市级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和服务;承担成都全市气候评价、气候开发工作,开展气象灾害评估工作;负责成都全市地面气象报表审核、资料整编和气象记录档案、科技档案的归档保管工作。
成都市气象局城市气象服务中心:负责制定成都市城市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承担成都市卫星遥感系统的日常业务运行,设备维护,信息资料收集,分析及开发服务工作;承担城市气象服务工作业务系统建设。制作发布各类城市气象服务信息;承担成都市市级媒体气象服务工作;承担成都全市公众气象服务科研业务工作。
成都市气象局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负责成都全市气象信息网络系统运行管理和技术支持;负责成都全市气象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技术开发;负责成都全市综合观测系统技术支持和装备保障工作;参与和协助全市气象信息与保障有关政策和技术的调研、规划、工作;制定并实施成都全市气象与技术保障业务现代化建设方案;承担成都全市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项目的装备选型、购、建设、技术支持、等任务。
成都市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负责拟订财务核算中心工作规范和流程,制定和完善财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成都各区(市)县气象局财务集中核算的管理流程,并组织实施;负责成都市气象局机关、各直属单位以及成都各区(市)县气象局、企业(包括成都市气象局、所属直属单位和所属各成都区(市)县气象局所办企业)所有资金的会计核算;编制有关财务报表;承办相关单位资产购置、调入、调出、租赁等国有资产管理的会计手续;负责收集、整理和保管会计凭证、账表等会计资料和相关财务信息;承担各单位财务状况、资金运行分析并提供分析报告;负责财务核算硬件、软件及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维护以及财务核算中心的内部会计管理;负责对县级气象局的现金、银行存款、收费票据的使用和管理等进行监督检查
成都市气象局后勤服务中心 :负责成都市气象局工作区、生活区的物业管理、维护维修和服务;负责成都市气象局日常办公用品与设施设备、工作用车的管理与保障;负责成都市气象局大型会议,大型活动的服务工作,承办外来人员接待工作;承担成都市气象局机关公文打印,报刊征订和公众信件分发;承担成都市气象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日常工作和工作区、生活区的安全保卫工作。
成都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负责拟定成都市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规划、,负责制定各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成都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管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生产工作。负责指导成都区市县进行人影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指导炮点规范化建设和炮手管理;负责组织制定高炮、火箭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负责成都全市人影作业的空域时间申请并完成指挥作业。承担成都市交办的防雹降雨任务;负责成都全市人影、作业装备的管理、保障;负责成都全市人影指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组织成都市、区市县人影工作人员的培训、考试等工作,获取上岗资格;承担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情况的统计、效益评估等工作;负责成都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的建设和维护;组织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科学研究及开发应用。
成都市防雷中心:宣传、贯彻国家和省、市防雷减灾工作法律法规,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和管理规章,参与防雷行政执法工作;协作有关部门制定成都全市防雷减灾业务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承担成都市防雷减灾工程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和防雷装置的安全检测等防雷技术服务;承担成都市级防雷减灾业务体系建设工作,开展雷电监测、预警、预报和重大雷电灾害事故的调查、鉴定工作;承担对成都(市)县防雷工作的技术指导。
成都市气象局会同区(市)县人民管辖成都全市13个区(市)县气象局和1个国家级农业气象试验站:龙泉驿区气象局、温江区气象局、新都区气象局、都江堰市气象局、彭州市气象局、崇州市气象局、邛崃市气象局、双流县气象局、郫县气象局、大邑县气象局、新津县气象局、蒲江县气象局、金堂县气象局和成都农业气象试验站。
我国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是在年4月8日,10年,中国开始研究运载火箭和通信卫星新技术。15年,决定了一项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方案。年3月下旬,完成了在技术岗位上对卫星和火箭的试验。3月28日,测试通信卫星和运载火箭被转移到发射场。火箭于4月8日19时20分成功发射。4月10日,卫星以极高的精度进入准地球静止轨道。4月17日晚6时,卫星通信测试正式开始。5月14日,通信测试结束,正式投入使用。中国的卫星通信服务已经从实验阶段进入了试验阶段。
卫星是人造地球卫星是在太空中绕地球轨道运行的无人航天器。 卫星技术与各种科学技术的交叉和渗透,一些新技术,如卫星通信、气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侦察等,这些技术统称为卫星应用技术。卫星应用技术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综合效益显著。空间技术主要通过卫星应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和国家力量。
卫星应用系统是航天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许多应用部门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技术体系。10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其质量超过了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和,表明中国的卫星技术是在一个高水平上起步的。
通信卫星系统通信卫星通信距离大、容量大、信号质量好、可靠性高、灵活性强,因此在长途通信、电视、教育、数据集、数据网络、电子邮件、管理、应急救援、远程医疗、海洋通信、超声波手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球同步卫星位于赤道上方的固定点可以覆盖地球表面40%以上的面积,若干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和地面站可以形成全球卫星通信系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