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加德满都天气预报_尼泊尔加德满都天气预报30天
1.七月份适合爬的雪山
2.珠峰攀登50年
3.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为什么不能预测地震呢?
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港澳台。
1、华北: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锡林郭勒市、乌兰察布市)。
2、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
3、华东:上海、安徽、江苏、山东、浙江、福建、江西。
4、华中:湖北、湖南、河南。
5、华南:广西、广东、海南。
6、西北: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
7、西南:贵州、云南、四川、重庆。
8、港澳台:香港、澳门、台湾。
扩展资料:
天气预报顺序
第一个是北京特殊,因为是首都。之后播报顺序是纬度由高到底、由北向南。经度由低到高,由西向东,而且是以大区及附近地域播报。纬度最高的大区最先播报,东北地区(含京津呼市)—西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华中华东地区—华南地区。
中国天气网——华北地区
中国天气网——东北地区
中国天气网——华东地区
中国天气网——华中地区
中国天气网——华南地区
中国天气网——西北地区
中国天气网——西南地区
中国天气网——港澳台地区
七月份适合爬的雪山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1.地球纬线的最大周长是赤道,长约4万km。 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km。
2.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州。四大洋中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
3. 地图上如果比例尺大,则表示的范围小,但内容详细。比例尺的三种形式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地球上的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 、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5. 陆地地形一般有五种形态,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地壳变动和海平面升降。五带中,地面得到太阳光热最少的是北寒带和南寒带。
6.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加加林。我国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杨利伟。 地球表面上,陆地总面积占总表面积的29%。
7. 在世界的七大洲中,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
8.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里海。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洲,有“冰雪高原”之称的大洲是南极洲。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
9.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人们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 世界水量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世界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是亚马孙河流域。
11.地球上的陆地从南半球和北半球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在地球两半球的划分上,南北半球是以赤道划分的,东西半球是以200W、1600E划分的。
12.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如果该数值小(大、小),则对人体健康有利。
13.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是经线(又叫子午线),指示的方向是南北,长度相等。纬线是半径不等的圆,指示的方向是东西,长度不相等。
14.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零度经线叫本初子午线,零度纬线是赤道。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赤道穿过的大陆有非洲、南美洲。
15. 1999年10月12日 ,世界人口总数达到60亿。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人口密度=居民数量/单位面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浅海区叫大陆架。
16.北美的土著居民有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属于**人种。各大洲中,地形以平原为主的是欧洲。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此处的地形是山脊,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此处的地形是山谷,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悬崖。
17.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东部,从全球看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18.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转的周期是一年,自转的周期是一天。是绕太阳公转的。
19.为了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
20.世界上三个主要的人种是**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世界上的三大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黑种人的故乡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
21.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其中教徒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联合国的工作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2.人口稀疏区主要分布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23.亚洲东部的主要人种是**人种,欧洲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非洲南部的主要人种是黑色人种。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褶皱、断层、地震、火山等。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阳光、海浪、风蚀、流水等。
24.聚落发展的标志主要有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的数量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纵贯南美洲西部的山脉是安第斯山。
25.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等。地图上的比例尺小,则表示的范围大,但内容粗略。
26.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降水的三种类型是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27.从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看,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洲。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亚洲。世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地区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28.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抵纬度地区气温高;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这是“一山有四季”、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的主要原因。
29.在我国、美国东南部等地区,分布着一种气候: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常说雨热同期),四季分明,这种气候的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30.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全世界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最大。
31.世界的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沙漠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地区最为广大。
32.在南北纬300~400的大陆东西两岸,形成了两种气候类型。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太阳光直射的地方比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高。
33.在北极地区可见极昼现象,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终日不落,则太阳在天空中做顺时针环形运动。居民楼上的热水器装置冬夏季节相比,夏季应平(平、竖)一些。
34.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来向)。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相比较,是大陆东岸降水多。表示大气冷热状况的物理量是气温。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5.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
36.在3月和 9月,阳光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号称“世界雨极”的地方是乞拉朋齐,气候的两个重要指标是气温和降水。
37.地球是绕地轴自转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是是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公转的结果是地球表面产生了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38.当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移动到赤道时,这一天的节气是春分,日期是3月21日前后。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加拿大两个国家。
39.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固定倾角。这是一年内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也使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地变化。
40.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在温带地区,沿海和内陆相比较是沿海的降水多。赤道和两极相比年降水量是赤道多,两极少。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洋。
41.由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巨大海陆差异,使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部形成著名的温带季风气候。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语言是西班牙语;巴西使用的是葡萄牙语。
42.写出几种常见的天气符号:扬沙_____、强沙尘暴_____、冰雹_____、霜冻_____、大雪_____、中雨_____、晴转多云_________、小雨转大雨_________、雷阵雨_____、暖锋_____。
43.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北半球的夏季是6、7、8月,南半球的秋季是3、4、5月。它们的季节相反。
44. 从全球的气温分布来看,同纬度地区的陆地和海洋相比较:夏季陆地的气温高。 在气温的日变化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正午过后两点。
45.人们经常用晴、雨、气温高低、阴、风力大小等来描述天气,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时间短,变化快。而气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时间长,变化不大)。世界上信徒最多,流传最广的宗教是基督教。麦哲伦船队作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46.天气预报是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强度、风力大小和空气能见度等。
47. 赤道附近的大部分地区,气候都有终年高温多雨的特点。这种气候的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纬度因素)、地球的运动、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因素。
48.气温的年较差就是最高月气温减去最低月气温的差值。如某地的最高月气温是32℃,最低月气温是-12℃,则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44℃。全球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温带。
49.世界上广泛分布的两种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部。南极洲属于典型的冰原气候。我国降水类型主要是锋面雨。
50.中纬度地区的山地高原,以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为重要特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主要受西风的影响,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
51.根据世界政治制度的不同,世界可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两类国家。如我国就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按照板块构造学说,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
52.国境线以内的陆地、领水、领海和领空,总称领土。 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的是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 。
53.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人口增长的特点看,是发达国家国家增长慢。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
54.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成立于1945.10.24,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目前已有188个成员国。联合国的主要行政负责人是秘书长,现任秘书长的是韩国人潘基文,任期5年。
55.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其次是印度。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其国土面积是1707万km2。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
56.联合国的组织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秘书处、国际法院。其中安理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57.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是英国、法国、中国、美国、俄罗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发达国家数量最多的大洲是:欧洲。
58.联合国的主要职责是①防止战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②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③开展国际合作,解决国际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④联合国是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如果在地球上选一个地点,要求四面朝北,应在南极极点。
59.我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南北关系有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60.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际体育组织,其总部设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的理想是和平、友谊、进步。奥林匹克的精神是“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2008年夏季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
61 .2001年中国加入“WTO”,该组织的全称是世界贸易组织,总部所在地为瑞士日内瓦。从内力和外力的作用看,地形的“塑造者”是内力,“雕刻师”是外力。内力使地面更加高低不平,外力使地面更加趋于平坦。
62.温带和热带的界限是南、北回归线。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
珠峰攀登50年
七月份适合爬的雪山有:喜马拉雅山脉、洛矶山脉。
一、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是中国、尼泊尔、印度三国的边界山脉,拥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雪山,如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等。七月份正好是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地区登山季节,这时的海拔较低部分仍然保留着大片的积雪,给人一种置身于白色世界的感觉。
二、洛矶山脉
洛矶山脉横跨美国西部,是美国最大的山脉之一。这里有许多适合七月份攀登的雪山,如科罗拉多州的长齿山、蒂锡山,怀俄明州的格朗德山等。七月份时,洛矶山脉的高峰部分一般已经融化,但在海拔较高的地区仍然残存着美丽的雪岭,为爱好登山的人提供了极好的挑战。
爬雪山的注意事项
1、选择适合的季节和天气条件
爬雪山需要面对低温、风雪和其他极端天气条件,因此选择适合的季节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春季和秋季是爬雪山的较好时间,这时气候相对稳定,天气较为温暖。此外,还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恶劣天气下进行爬山活动,以免导致不必要的风险。
2、正确使用专业装备
登山时应备齐专业装备,如冲锋衣、防滑鞋、帽子、手套、护目镜等。这些装备可以提供保护,防止寒冷、湿气和风雪侵袭。登山杖也是十分重要的工具,能够提供稳定性和平衡力,减轻腿部负担。确保所使用的装备符合安全标准并正常使用,能够有效预防和应对常见的登山意外。
3、合理制订并严格遵守行程计划
在进行高海拔登山之前,合理制订行程计划是必不可少的。要考虑到体力状况、登山经验、路线和补给点等因素,合理安排行动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疲劳。严格遵守行程计划,不要擅自改变路线或加速行动,以免迷失方向或发生其他意外情况。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喜马拉雅山脉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为什么不能预测地震呢?
2003年5月21日,一个在中国登山史上意义非凡的日子:中国人再次登上了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而这次正好距离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整整50年。
当天,有10名中国队员登上了珠峰,除了3名来自中韩联合登山队以外,其余7名来自2003中国珠峰登山队。
尽管当天珠峰天气不好,飘着飞雪,云雾笼罩,但中国队员还是成功地让五星红旗飞场在世界之巅。
回首1953年,当新西兰人希拉里和尼泊尔人丹增第一次把人类的脚印印在世界之巅时,他们绝对想不到,50年后,全世界的登山爱好者会不约而同地以再攀珠峰的方式纪念这一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连同中国在内,这次攀登珠峰的国家有28个,从不列颠到亚马逊,从阿尔卑斯到比利牛斯,英国、美国、新西兰、意大利、日本、瑞士、西班牙、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都派出了登山队。更令希拉里和丹增想不到的也许是中国人的热情,当中国登山队5月11日从海拔5150米的大本营出发时,中国中央电视台就把镜头对准了他们。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直播珠峰登顶活动。当中国人把光缆从8848米的山巅架设到大本营,并把电视信号传回北京时,人类第一次有了坐在家里看世界“第三极”的渴望。
5月11日晴 中国登山队从海拔5150米的大本营出发,沿着传统攀登线路,正式向世界之巅进发。毫无疑问,他们将面临重重挑战,尽管6天前他们曾在高山营地进行反复适应性行军,但始终未能完成从7790米的五号营地向8300米的六号营地的推进。
这就是说,由业余队员组成的珠峰登山队没有获得8000米以上适应性行军经验。
但时间不等人,别国队员有的已经提前出发了。而且天气很好,晴空万里,阳光和煦,如果不是还有些许高空风的话,和江南没多少区别。
这多少有些让人想不通,毕竟前几天连绵的坏天气让人认为这几乎没有可能:从5月初开始,风暴天气肆虐了一周多的时间。
入夜,大风把帐篷吹得嘭嘭作响,在里面入睡犹如处在惊涛骇浪之中,悬挂在帐篷外的广告横幅,在狂风的拍打下,发出的居然是一种类似于鞭炮的洪亮脆响。
这里,昼夜温差有20多摄氏度,晚上室外的温度一般都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尽管大本营东边有四个环保厕所,可是到了晚上,几乎没人能够有勇气冲出帐篷到厕所里去。
持续强烈的高空风甚至把中国队此前建在5500米的一号营地完全摧毁,这逼迫中国队不得不在6000米建立起二号营地。这意味着中国登山队的8名队员将不可能按1个月前的计划进行中途休息,他们不得不从5150米直接上升到6000米。
体力是一个考验,在五六千米的高海拔,氧气含量只有平地的一半,高原反应会让人走上几步便气喘吁吁,晚上睡觉也没有往日香,每个人都能感到轻微的头疼,帐篷里,原本应该12点熄的灯通常会长明到天亮。
天气也是一个考验,在珠峰地区,天气瞬息万变:一刻钟前,可能阳光高照;一刻钟后,风力可达10级。这甚至让各国登山队掌握的天气预报出现冲突,同一天的天气,瑞士气象台预报是大风,而中国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是好天。
10时35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在神圣的宣誓之后,队员们怀揣着一面崭新的国旗,沿着中绒布冰川石碛堆的小路向珠峰进发。与他们同行的还有3名高山摄像师和4名央视记者。
由于途中要经过冰川、冰矶石、河流、冰裂逢、冰塔林等险恶的地形地貌,7个多小时后,队员们才陆续抵达6000米的二号营地。
此时,从前进营地传下消息说,该营地的帐篷全部被几天前的大风暴撕烂,所幸的是帐篷内的高山物资丝毫无损。
同时,4名实力超凡的夏尔巴人今天在前进营地与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之间顺利跑了一个往返,成功铺设了两个营地之间的电视光缆。
5月12日风和日丽
清晨8点30分,昨天已抵达6000米二号营地的队员开始向6500米的前进营地进发,午间时分,队员们陆续到达,然后在这里吃了一顿丰富的午餐,包括鸡汤、馄饨、鱼等。
从行军状态来看,全体队员状况良好,按照原定计划,他们将在前进营地休整两天,然后继续上行,目前队内初步确定首批队员的冲顶时间为5月18日,而其他国家则表示要在这个时间之后冲顶,因此,中国队将成为首支向顶峰发起冲击的队伍。
显然,这个决定需要一定勇气,因为来自气象方面的消息显示:18日后,产生于印度洋上空的热带风暴将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登陆,这会对珠峰地区的天气产生较大的影响。
但中国队之所以不改变冲顶时间是因为中国队要比其他国家队庞大,一旦随便改变冲顶计划,将对后勤工作带来难以预计的影响。
然而,中国队作为首支向顶峰发起冲击的队伍,必须提前修好从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到顶峰的突击道路。而最初关于突击营地以上路线的修路计划,拟定的是由罗塞尔队、埃里克队和瑞士队联合中国队共同来实施的。如今,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国队成了首支冲顶的队伍,其他队伍会不会因此坐而待机?明天,各国登山队将在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召开“国际高山协作协调会”,届时中国登山队副总指挥尼玛次仁将与其他登山队的负责人专门商讨此事。
5月13日下午出现大风降雪天气 晚7时左右,珠峰被浓密的云雾笼罩,但在前进营地举行的“国际高山协作协调会”的会议气氛却十分热烈。
因为此时,各国登山队又获得了可喜的天气预报:5月17日和18日是一次绝好的登顶时间,因此顺利达成共识,各国登山队联合力量,共同出资3000美元请夏尔巴人打通从海拔8300米至顶峰的登顶路线。
此前,中国登山队的具体分组情况已经确定:A组为刘福勇、陈骏池,3名夏尔巴高山向导及高山摄像人员,共12人,明天在中国登山队副总指挥尼玛次仁的率领下出发,登顶时间为17~18日。B组队员是王石、梁群、李伟文、刘健、张梁和6名夏尔巴人,在队长罗申的带领下,将于5月19日离开6500米的前进营地,5月22日登顶。
就在中国队决定具体分组的时候,他们收到了当天发生的两个“第一”的消息:
凌晨,印度队11名队员从南坡成功登顶珠峰,成为今年第一支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队。
晚7时,意大利队一行3人撤离珠峰大本营,成为今年攀登珠峰的团队中第一支撤营的队伍。
5月14日大风 中国队A组队员离开前进营地向7028米的北坳营地进发。中韩联合登山队3名韩国队员和3名中国队员也离开营地向北坳营地进发。如果天气允许,他们将在15日继续向上攀登,进驻海拔7790米的四号营地。
在中国这两支队伍向上进发时,其余大部分团队都在前进营地待机。
5月15日大风 中国队前方指挥部临时作出决定:队员下撤至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等待天气好转,再行上攻。
于是,中国登山队的A组队员紧急从7028米的北坳营地撤回了前进营地,同时,中韩联合登山队也返回了。
据了解,昨日夜间,北坳营地刮起了10级以上的阵风,队员梁群的帐篷甚至被大风撕了,以至于她不得不提着睡袋合并到了别的帐篷中。一些队员还数次起来,在风中加固帐篷。
天亮后,风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到12点左右,大风甚至袭入大本营,风力在七级以上。此时,中央气象台传来的预报显示,珠峰地区海拔7000米以上的大风天气至少要持续到5月19日。
5月16日天气仍未好转,只是风要小一些 攀登珠峰的大部分团队继续在前进营地待机。但中韩联合登山队的3名韩国队员已离开前进营地向北坳营地进发。此外还有日本队的几名夏尔巴高山协作队员向8300米的突击营地运输物资。
与此同时,中国登山队召开全体队员会议,重新调整分组阵容:原来在B组的梁群和李伟文夫妇被调回了刘福勇、陈骏池所在的A组,这样A组就由原来的2名队员变成了4名。具体情况是:攀登队长尼玛次仁,队员为刘福勇、陈骏池、梁群、李伟文、夏尔巴人3名、高山摄像3人、西藏登山学校学员2人。
当天的会议决定,A组将于5月19日重新向上进发,赶在5月22日左右向顶峰发起冲击。
5月17日 中国登协常务副主席李致新赶到前进营地,召开了全体会议。
经过商议,冲顶队员的分组形式又一次进行了调整,原先在A组的刘福勇被调整到B组。这样,冲顶第一突击队的队员又回到了三人组合,即陈骏池及李伟文、梁群夫妇,队长为尼玛次仁;第二突击队则由其余4人组成,队长为罗申。
同时,新的登顶计划确定,5月21日和22日分别为两组突击队的冲顶日。
会上,队长王勇峰还宣读了关于执行新的登顶计划的五条纪律: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队长和指挥员有权根据行进中的新情况随时命令队员下撤:三、第一突击队负责建营修路、第二突击队负责第一队的接应工作;四、第一队在冲顶过程中的下撤时间由队长尼玛次仁决定,第二队实施冲顶时无论已经走到了哪里都必须赶在中午1点之前回撤;五、行进路途中必须以“安全第一”为原则,如果在路途中有同行的外国登山队需要支援,执行以支援为主,登顶从后的原则。
5月18日 中午2点,冲顶第一突击队从前进营地向7028米的北坳营地攀登,并在4个多小时后进驻营地。
北坳是珠峰和其北部章子峰之间的一道马鞍形的坳谷,路线虽不长,但攀登难度较大。这里堆积着深不可测的万年冰雪,潜伏着无数冰崩和雪崩结构,成为珠穆朗玛山中最危险的冰崩和雪崩地区。
这里的最大坡度有70°,个别地段甚至垂直,像一座高耸的城墙屹立在珠穆朗玛峰的腰部,成为沿东绒布冰川地带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必经之地,被誉为珠穆朗玛的大门。
对于这里的险要,曾经登顶珠峰的一名登山家这样描述:“由于受到海拔高、空气稀薄的严重影响,过去的三天,我们没怎么好好睡过;吃的只是少量的薄脆饼干。这造成身体严重脱水,皮肤青紫,氧气倒流到大脑、心脏和别的重要器官。攀登到7000米以上,即使带着瓶装氧气,仍然经受着繁重不堪的呼吸酷刑。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警告你后退。”
5月19日 天气不错,队员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没有戴手套,这和前几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午10点30分,中国登山队A组队员整理好行装,出发前往海拔7790米营地。队员们在绳索的保护下缓缓向上攀登,半个小时后,到达海拔7300米的高度。
在暖和而无风的天气中,队员向上行进的情绪十分高涨,陈骏池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列,个别队员甚至还脱掉了鸭绒衣向上行进。
跟在陈骏池后面的是女队员梁群,接着是李伟文,身穿**登山服的尼玛次仁队长和西藏登山队的几名协作队员在后面保护。
下午4点,A组队员到达了7790米营地。在这里他们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中央气象台发来的最新天气预报显示,5月21日在珠峰海拔8000米附近的地区,气温为-26℃~-30℃,风速为26米/秒~28米/秒,是一个绝佳的低风、和暖的登顶日。 5月20日 7790米的营地天气寒冷,风也比较大,为了队员的安全,原定今天上午10点30分向8300米的突击营地行进的出发时间被推迟。
由于海拔7790米是三名登山队员此前到达的最高高度,所以陈骏池、梁群和李伟文三人都是向自己的一个更高的高度挑战,队员们在大风中每做一个动作都非常困难。
11点,戴着防护镜和氧气面罩的队员出发了。下午5点25分左右,A组成员中三名高山摄像和三名高山协作以及队员陈骏池,率先到达了8300米的突击营地。大约半小时后A组成员全部到达。
在这里他们获得了一个信息,日本队两名队员和三名夏尔巴人当天已经登顶成功。
按照传统的登山方法,突击营地不应该设在8300米,而应该在8600米左右,因为从8600米到8848米的路程对登山者而言,难度较小一些,平均用时仅在4个小时左右,但近年来,随着现代登山装备的完善及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把突击营地设在了8300米。
但这样的设营方式,对于本次这样一支业余级别,而且完全没有海拔8000米以上行走经验的队伍,带来的最大难题是:从海拔8300米向顶峰运动,至少需要10多个小时,而且在近期大风天气的作用下,这一段山脊附近的积雪均被吹光,大多形成了冰岩结合的路面,带着冰爪行走更增加了难度。
这一段漫长的路程,对登顶队员体能和意志都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5月21日 冲顶开始。凌晨0点30分,5150米大本营、6500米前进营地、7028米北坳营地三方同时用对讲机呼叫8300米的A组队员启程,3点03分队伍准备完毕立即出发。
6点50分队员到达第一台阶。两小时后尼玛次仁队长与本次行动总指挥王勇峰联络,他表示第二台阶有大风,能见度非常低,队员在艰难前进。队员们正在向第二台阶处的金属梯进发,这个被称为“中国梯子”的金属梯是中国登山队员在1975年时搭建的,同时也是各国探险家从北坳登顶的必经之路。虽然只有11级台阶,但在如此高海拔的地方攀登,队员们每抬一脚都要付出艰辛的代价。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位藏族高山摄像师扎西次仁和阿旺普布,之后是陈骏池、梁群以及尼玛次仁队长等人,队员们顺利通过“中国梯”,向顶峰迈出坚实一步。
中午12点40分,中国登山队A组部分队员通过珠峰第二台阶,行动总指挥王勇峰预测A组将于50分钟后登顶。但此后由于气候原因影响了登顶的顺利进行,队员李伟文也因为身体异常,下撤到7028米的高度。
胜利从13点40分开始,藏族高山摄像师扎西次仁、阿旺普布率先登上珠峰峰顶,尼玛次仁继两名协作人员后第三个成功登顶,此后不久旺堆、小普布和普布顿珠相继登顶成功,当30余分钟后陈骏池和梁群最终登顶成功,中国登山队A组7名队员成功完成了对世界之巅的“零距离接触”,队员们手中的五星红旗在珠峰迎风招展。
整理:zhl201702
在地震学界,“地震预测”主要是地震部门利用现有地震仪器和监测手段,采集,记录提取地震异常信息,经过处理分析,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作出的科学预测,一般用于表示对地震的长期形势进行判断——比如尼泊尔坐落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带上,那么长期来看这里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当然更大,这也符合大家看到有文章说有科学家预测尼泊尔将发生大地震的说法;“地震预报”(prediction)则用来表示对中短期甚至是即将发生的地震发出警报。我们通常所关心的,其实就是对地震的“短临预报”,希望预报发出后,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及时逃生。1966年以来,我国虽然在海城地震、松潘地震等取得了有减灾实效的成功预报地震的例子,但地震预报仍是尚未攻克的世界性难题,各国仍在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中,能做出预报的地震仍占少数。在当前尚未攻克地震预报难关的情况下,地震预报只能预测出一段时间内、一定区域发生一定震级的地震,将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都说得非常准确的地震预报非常可能是谣言。
为什么不做地震预报,就像做天气预报一样?
我们习惯向地震频发的日本学习先进技术,但是你知道吗,日本已经放弃放弃地震预报幻想回到防灾现实,很重要的原因是地震预报很难做到。地震预报之难其实来源于人们对地震缺乏了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滕吉文称,地震预报存在三大困难:
一是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迄今最深的钻井是前苏联科拉半岛的超深钻井,达12公里,和地球平均半径6370公里相比还是“皮毛”,还是解决不了直接对震源进行观测的问题。
学界对地震的描述还停留在李四光给下的定性表述“当地下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但是并没有量的表述。也就是说,并不知道能量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引发地震。地震的临界点是聚集多少能量,短时间内根本解决不了,也没有理论支撑,地震科学家们把这种现状形象地比喻为还处于对地球了解的婴儿时期。而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陈学忠看来,地震发生机理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无法钻入地底下一查究竟,正如上天易入地难。
二是大地震的非频发性。迄今对大地震之前的前兆现象的研究仍然处于对各个震例进行总结研究阶段,缺乏建立地震发生的理论所必需的切实可靠的经验规律。
三是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地震过程是高度非线性的、极为复杂的物理过程。地震前兆出现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可能与地震震源区地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地震过程的高度非线性、复杂性密切相关。
向日本学习:预报不如预防!
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日本是世界闻名的多地震国家,在日本,一年一度全国统一的“地震防灾日”甚至像节日一样,搞得轰轰烈烈。和现在的中国一样,屡受地震之害的日本民众,也曾寄予地震预报以无限期待,他们相信,只要我们的科学技术够先进,地震的蛛丝马迹总会被提前捕捉。1965年,日本有关地震预报的研究正式启动,承担有关科研项目的专家们众口一词地追随“预报可能论”,一时间预报研究竟成了摇钱树,当时累计投资达2000亿日元。后来,随着地震复杂机理的逐渐明了,对近期预报的希望反而越来越渺茫了。1962年的《地震预报的现状及发展规划》这一调查报告称“10年后将做出十分可靠的预报”,如今看来已经无法兑现。
从世界范围来讲, 在20世纪70年代, 地震预报是很多国家地震研究的主流方向, 进入90年代才开始重新审视这一方向。当时,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专家小组曾做出1992年一1993年会发生大地震的预报,结果预报落空。不过它也终于让人们理性起来,各国学术界都开始接受这一事实: 地震的近期预报目前来看是不可能的。
虽然走了一段弯路,但转换观念后,日本科研进程却显著加快了步伐。日本气象厅以1995年阪神大震为契机,将全国的强震观测点扩大到了约600个。科学技术厅也在全国铺设了由1000台强震仪构成的地震观测网。这样一来,通过安装密度比过去高达数十倍的强震仪,就能够正确且迅速地获得地震发生时震动强度的分布状况,这是巨大的进步。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重新审视了国家的防震减灾对策,《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也应运而生,将一直广泛使用的地震预报研究一词,一律改为地震调查研究。日本建筑的抗震设计和地震监测体制也相应改变了以往的观念,以前只围绕特定地区开展地震前兆的研究,现在已扩展到全国。很多企业,如日本国铁及电力系统,就已经率先采取了不依赖预报的防灾措施。日本国铁各公司在沿线各车站设置地震仪,并引人了一旦出现异常值能使整个列车停驶的自动装置。
既然地震无法预测,难道坐以待毙吗?
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琼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愿意提前一小时从楼房里逃出呢,还是希望房子根本不会倒?”日本学者也说过,地震最危险的时候,就是没有地震的时候。地震直接导致的人员伤亡很少,绝大部分都是死于次生灾害,比如说房屋倒塌砸死。尼泊尔这次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震中靠近尼泊尔人口最稠密的首都加德满都,而当地房屋抗震性普遍较差,难以抵御如此级别的强震。当我们还没有有效办法预防地震时,我们能做的最好的措施,不是寄希望于预报地震,而是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加固建筑,达到一定抗震标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另外,做好“地震预警”也非常重要。“地震预警”是跑在地震波抵达距离震源更远地方的避难警报,即地震已经发生,但是要把地震的消息快速传递到地震还未波及的地区,这也是真正有效的防灾手段,也是我们需要着重做的。当一个大地震发生后,在大地震震中附近的地震台首先收到了地震波。这时立刻发出告警信号,由于电磁波传播极快,可以使远处的地区在地震波还没有到达之前就知道发生了大地震,立即采取避让措施,减轻人员伤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