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接地电阻是怎么定义的?

2.宁乡去沩山风景区穿什么衣服合适

3.电源线主要检测手段是什么意思

宁乡县气象预报_宁乡市气象台

这个我知道!我经常去宁乡出差,忙完手头的工作,剩余的时间都去宁乡周边逛逛。现在我把宁乡十大必去景点的资料分享给需要的小伙伴们~

1、同志纪念馆-花明楼景区

简介

花明楼的自然风光较为平常,它之所以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风景点,是因为这里是的故乡。

1898年11月24日,诞生于花明楼炭子冲的一户人家,这是一户典型的农家,故居是一栋土木结构的四合院房子,前面有一口水塘,树林环绕在房子周围。院子里有30多间茅瓦房,除了居室外,有很多是农具室、猪栏屋、烤火屋,此外还有专门供孩子读书用的书房。

在距离故居500米左右的北冲尾塘还建有的纪念馆,馆中陈列了800 多件文物资料,包括生前看过的书籍和一些日常用品。

电话

0731-87094027

用时参考

3小时以上

交通

可在长沙汽车西站搭乘前往宁乡的班车,在宁乡东城汽车站(公交站)乘坐公交宁乡901路至花明楼景区(公交站)下车,步行可达。

门票

免费

tips:

景区免费进入

开放时间

09:00-16:3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不对外开放(生平陈列馆/工运专题馆/文保中心闭馆)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

景点位置

湖南沙市宁乡市花明楼镇

2、湘电灰汤温泉山庄

简介

湖南湘电灰汤温泉山庄(湖南电力职工温泉疗养院)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拓新发展,已建设成为一家集温泉养生、商务会议、休闲度、疗养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山庄,2006年荣膺湖南“新潇湘八景”。

山庄座落在灰汤温泉国际旅游度区,距长沙1.5小时车程,毗邻故居韶山(34公里)、故居花明楼(40公里)。占地面积300亩,总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现有员工361名。  相传很久以前,灰汤这个地方是一片大海,海水里生活着一个紫面龙王,每当干旱时,他就行云播雨,降下甘露,使家家年年五谷丰登,山上四季长青。后来,龙王转到地下,从此变成一条“火龙”,不断地吐出热水流到地面上来,继续为民造福。人们为了感谢这位龙王的龙德,曾经在灰汤温泉的西侧建立了一座宏伟壮观的“紫龙寺”,四季都祭祀。由于龙王吐的热水温度很高,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当时的温泉:泉沸如汤滚,气腾如灰朦,好象农夫在田野上撒石灰一样,所以灰汤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了。

温泉体育馆包含了室内温泉以及露天温泉。露天温泉康体苑与温泉体育馆连成一片,占地近20亩,建有大小露池近20个,造型依山造势,因水塑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功能设置齐全,既有干蒸,湿蒸,盐浴等传统SPA项目,也有酒浴、牛奶浴、药物浴等特色浴池,配以优雅的古典音乐,大家徜徉其间,随兴而浴,尽可放松身心,体验汤泉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灰汤温泉是中国三大著名高温复合温泉之一,另外两个分别在西藏和台湾,泉水产自地下5000米的燕山沩山花岗岩岩基的岩浆余热,温泉出水温度达92°С,属偏硅酸医疗药泉,灰汤温泉水质属高温碱性,重碳酸钠型、氟硅酸矿泉水,PH值为9,矿化度为0.222—0.32∕升,总硬度为0.387—0.96德度。水中含有钾、钠、钙、镁、铜、铁、硼、硅等二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重碳酸盐、硅酸盐、硫酸盐、氟化物等多种化合物以及氡气和硫化氢具有镇痛、消炎、脱敏、改善血液循环,增加体质等多种治疗作用。温泉水质无色透明,它既是宝贵的热能,又是一种难得的医用矿泉水。又因汤泉中含有氡气,地震研究科学家们,可依据氡气的变化,为预测、预报地震提供可靠的材料。★温馨小贴士★1. 请自备泳衣出游。2. 沐浴前先洁身,洗去皮肤汗渍可更容易吸收泉水中的矿物质;3. 切忌空腹或太饱时入浴,泡温泉浴时应多喝水,随时补充流失的水分

电话

0731-87296139

交通

自驾路线:长沙猴子石大桥-距长潭西学士收费站入口200米处-马路右侧“岳麓农趣谷”路牌处右拐-顺“湖南中医药大学”指路牌左拐过桥洞上象嘴路直行-至学士路口右拐直行经过“湖南食品药品职院”约1.5公里处右拐上莲坪大道,即可见“长韶娄”高速入口,到灰汤出口下,按出口路标

门票

门票138人民币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下午14:00—17:00; 晚上19:00—23:00。

景点位置

湖南沙市宁乡县灰汤镇迎宾西路88号

3、密印寺

简介

密印寺位于宁乡县沩山山腰毗卢峰下。此处虽是山腰,却纵横数里绿野平畴,流水淙淙,清风习习。青松、翠竹、银杏、红枫相映成趣,风光十分秀美。 密印寺是沩仰宗的祖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其开山祖师是高僧灵祐禅师,唐宪宗元和末年(公元820年),灵祐来到沩山结庐为庵,传经说法。经宰相裴休奏赐寺额“密印禅寺”,乃立寺。

交通

门票

50元

开放时间

07:00-18:0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18:00 (6月1日-8月31日 周一-周日)

08:00-17:0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17:00 (12月1日-次年2月28日 周一-周日)

景点位置

湖南沙市宁乡县沩山毗卢峰下。

4、灰汤桃花谷

开放时间

09:00-18:00(全天)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景点位置

湖南沙市宁乡县灰汤镇新联村桃花谷。

5、宁乡千佛洞

简介

宁乡千佛洞是距今3亿6千万年前形成的溶洞,地貌复杂,并有罕见的洞内峡谷,垂直高度近100米。崔坪乡位于距宁乡县城62公里处的西部山区,境内山清水秀,奇峰峻岭,石龙洞、峡溪、猴公大山,少年水库四大景点共同勾勒出崔坪的秀美和壮丽

交通

电话

0731-87550989

门票

门票80人民币

开放时间

09:00-17:0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17: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景点位置

湖南沙市宁乡县104县道(近天紫漂流)。

6、沩山

简介

亦名大沩山,沩水的发源地,雄跨湖南宁乡西北,北邻桃江,西接安化,最高处为雪峰顶,海拔约927米。沩山人杰地灵,文物荟萃。盆地西北侧的毗卢峰下,有千年古刹密印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五派之一的沩仰宗祖庭。沩山峡谷距著名的千年古刹——密印寺以东六公里,峡谷全长约10公里,当地人也称百叶坡峡谷,峡内奇峰陡立、苔藓满石、起伏跌宕,险峻无比。沩山峡谷因交通不便,两岸高山阻隔,人迹罕至,是一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女地,旅游专家和业内人士实地考察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是特色突出。沩山峡谷绝崖千仞、气势恢宏、潭瀑相连、奇石遍布、惊险刺激。二是品位很高。峡谷内看点有100个以上,一步一景、步移景换,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三是开发前景广阔。

电话

0731-87550989

用时参考

1天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08:00-18:0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18:00 (6月1日-8月31日 周一-周日)

09:00-17:0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17:00 (12月1日-次年2月28日 周一-周日)

景点位置

湖南沙市宁乡市沩山乡沩山大道

7、金太阳温泉

简介

位于人文荟萃、人杰地灵的灰汤温泉国际旅游度区,以中国三大高温复合温泉之千年灰汤温泉为载体,被誉为“潇湘第一泉”、“天然温泉”。

水质晶莹如玉,沸如滚汤,泉眼最高温度达102℃以上,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硫化氢、硒、钼、铜、锌等29种以上的微量元素、矿物质,浴后皮肤滑如凝脂,对消炎、镇静、安神、调节生理机能、改善心血管功能等功效显著,对血液循环、神经系统等慢性疾病理疗效果奇佳,又被视为“神水”、“圣泉”。

门票

268人民币

开放时间

15:00-22:0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22: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tips:

具体开放时间以景区为准

景点位置

湖南沙市宁乡县灰汤温泉镇灰汤镇金太阳温泉

8、故居

电话

0731-87094027

开放时间

09:00-17: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景点位置

湖南沙市宁乡县花明楼镇。

9、炭河古城

简介

炭河古城是一座活着的西周古城,位于四羊方尊出土地湖南长沙宁乡市。景区内妲己幽魂鬼屋、太子阴魂听音室、西周**馆、妲己魅惑、姜太公呼风唤雨法术馆、后宫体验馆等,数十项高科技体验项目惊喜连连。

徜徉在西周风情街、周公街、西周王宫、情桥处处编钟古乐、诗礼周风,

感受一次穿越三千年的西周风情之旅天香炉、林荫道、码头、灯笼长廊,古色古香,诗情画意。

主秀《炭河千古情》

《炭河千古情》是宁乡文化的灵魂,以西周王朝灿烂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国之重器“四羊方尊”的故事为主线,有巾帼红颜的倾国倾城,有生离死别的缠绵俳恻,有家仇国恨的悲愤忧患,有武王伐纣的壮怀激烈,再现了三千年前的那一场爱恨情仇。

实景体验剧《大地震》

运用高科技手段再现了大地震的场面山崩地裂、房倒屋塌,

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展现了中华民族万众—心抗震救灾的大爱无疆。

景区内《编钟乐舞》《彩楼抛绣球》《西周穿越快闪》《刘海砍樵》等演艺秀精彩纷呈。

电话

0731-81870333

用时参考

1-3小时

门票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tips:

炭河千古情演出套票(含炭河古城门票)

1、免票:6周岁(不含)以下,身高1.3米(不含)以下,符合其中任一项均可以享受免票(可观看《炭河千古情》演出,但不提供演出座位) 。

2、优惠套票:6周岁(含)以上至18周岁(不含)的儿童、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在校学生、30年教龄持有荣誉证书的教师、65周岁(含)以上老年人、残疾人士、现役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退役军人,以上人员凭有效证件可享受《炭河千古情》演出套票优惠票(不含豪华席)。

3、补票:购买景区单门票的游客,入园后如需观看《炭河千古情》演出,在剧院三区大厅换票处可补差价后观看。

炭河古城门票

1、免票:14周岁(不含)以下的儿童、65周岁(含)以上老年人、残疾人士、现役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退役军人凭有效证件可享受炭河古城门票免票(不含《炭河千古情》演出)。

2、优惠票:14周岁(含)以上至18周岁(不含)的儿童、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在校学生、30年教龄持有荣誉证书的教师,以上人员凭有效证件可享受优惠门票。

开放时间

10:30-17:00 (08月22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tips:

*仅供参考,具体以景区"宋城旅游"小程序公示为准。

景点位置

湖南沙市宁乡炭河古城

10、长沙方特东方神画

简介

方特东方神画,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大型高科技主题乐园。它以中华五千年文化精髓为重点,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打造了四十余个方特独家呈现的大型主题项目:《辛追》、《女娲补天》、《孟姜女》等,让游客充分感受华夏文明的悠远厚重,感受现代科技的精彩绝伦。这里有长者钟爱的演艺,有孩子们喜欢的熊出没主题区,也有年轻人向往的惊险刺激型游乐项目,方特东方神画是一个老少皆宜的主题乐园。

电话

0731-81833111;4001660006

用时参考

1天

门票

普通票:标准票(身高1.4米以上)320人民币/小童票(身高1.1-1.4米)220人民币/老人票(年满65周岁)220人民币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开放时间

09:30-21:00(全天),15:00-次日15:00() (10月14日-11月12日 周六-周日)

tips:

具体开放时间以景区为准

景点位置

湖南沙市宁乡市岳宁大道1号

接地电阻是怎么定义的?

笔者设计和安装过多处防雷装置,至今没有雷击记录,这并不是自己的防雷设计水平有多高,而主要是想说明雷击的概率本来就低,一年、几年或更长的时间不遭受雷击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2006年11月,我们在湘潭县水厂安装一套无锡产自动气象站,自动站由直立的10米风杆和避雷针装置以及数据集器等组成。当年月底,发生“雷打冬”,自动站所在地的水厂部分电脑、电视机等被雷打坏(据水厂反映,此为雷区,几乎每年都发生因雷电引起的断电、跳闸等现象),但自动气象站运行完好。据此,是不是说自动站的防雷设计就十分完美?不是,因为自动站的供电是太阳能转换的直流系统,电网内传播的雷电波无法侵入到自动站;如果雷电直接落到自动站系统,结果就难以预料了。事实上,部分与农电网相接的自动站被雷击的概率大许多。这引发一个议题:如何分析雷电事故的“路”与“场”?举个例子,笔者居住区的计算机网络在一次雷声后瘫痪,经查,位于家属区的交换机损坏。关于交换机损坏原因的分析,更多的是倾向于雷电波通过网络线侵入到交换机。对此,笔者却提出反问,网络线与业务平台主交换机联系在一起,机房网络与电信的通道是光缆,为什么主交换机没有损坏?况且,家属区内也只有少部分家用计算机网络卡打坏,这又是为什么?也就是说,交换机和网卡被雷击并不一定是网络线传载了雷电,也许是电源线。雷击的原因可以说既复杂又不复杂,不外乎雷电流的直接入侵或雷电流变化引起的磁场变化以及雷电辐射场形成的电场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当然,要分析和弄清这些原因需要一些物理知识和电路及元器件知识。有次我们台站的EN风记录器受雷击停止工作,经测试,雷击只造成电源保险丝和内电源变压器损坏,说明变压器的隔直作用阻挡了雷电流的继续侵入。遗憾的是,我们过多的是局限在“直接雷没法防,感应雷防不住,防雷只能减少雷害而不能消灭雷害,防雷不能做到100%”的思维怪圈里,搬出球雷、绕击等似是而非的理论根据。2002年7月某日,本地的一段高压线被雷击掉在380伏供电线路上,造成两个村配电间起火,部分技术人员认为是侧击雷击坏绝缘串。笔者查阅相关资料,被解释为“逆闪烙”——沿铁塔泄流的高电位向绝缘串闪烙。2006 年某月,宁乡县某银行住宅楼被雷击,而该楼位于两侧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且自身还有避雷带,目击者称雷直接击在窗栏上,窗框被烧红;还有一次,本局观测站值班室的接地处(两个接地扁钢没有连接)出现电火花(没有造成事故),同时有人看到房顶的避雷针被雷击得通明透亮,但雷击后并没有发现避雷针外观的任何异常(闪烙痕迹)。诸此种种,不完全是缺乏认识,而更多的还是认识误区,还有肉眼的视觉幻象和误差。再拿“手机引雷”而言,笔者一直主张,既不赞同手机引雷一说,也不赞同雷雨天可以放心打手机。试设想一下,手机接收的本来就是电波,信号原本就是电流的转化,雷电的闪击,无论从频率范围还是电磁场都是宽泛的,手机难道不会接收雷电信号?本人愚钝地认为,部分专家只注重用本专业的眼光,过于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分析问题。这方面,笔者非常崇敬虞昊教授,尊重科学,勇于修正自己的观点,发掘更深的东西。

2 有关接地电阻的话题

1993 年,笔者第一次应客户要求为一个厂家变电站设计消雷器,当时的确很茫然,市场上最红火的是半导体消雷器,但我却选择了导体消雷器,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半导体消雷器对接地电阻有要求,而导体消雷器对接地电阻没有严格的要求;二是如消雷器没有“宣传单”上宣传的效果,导体针还有最起码的避雷针作用。因此,本人认为接地电阻不是唯一或主要的指标却又是必须的。仍拿自动气象站的防雷来说,现阶段的大量电子设备满足了接地电阻的要求却避免不了雷害。象我们在水厂安装的自动站,引下线紧贴风杆引到接地体,因此,引下线与空心金属风杆内的数据线平行,也与安装在风杆上的设备机箱*近,考虑到金属空心杆和机箱的屏蔽作用,引下线泄流形成的电场效应就算可以忽略,由此而产生的磁场作用却依旧存在。对一根引下线而言,任意高度的电位,哪怕接地电阻为0,引下线自身在瞬间电流通过时的感抗还是相当高。笔者测量一根0.5米短导线的电阻时,发现直流电阻只有零点几欧,而瞬态电阻则达1000多欧,仅此,就可估算出距地高度0.5米以上高度引下线在传载瞬间雷电流时的电位在1000×1×103伏以上(雷电流一般在20kA以上)。当时就认为引下线是多余且有害的,在后来的自动站安装中,主要利用金属风杆自身作引下线,并认为圆柱的金属杆无论在雷电流分布的均匀性还是电感等方面都要优于截面积小得多的单独引下线。

小的接地电阻,更多的是使接地点接近大地的零电位,加快安全泄流,笔者则觉得在强大的雷电流情况下意义不大。目前的等电位措施执行的较好,反击的事故报道不多,雷电事故的存在,有可能对雷电流分布研究得不够,等电位连接线并不完全没有电流流过,某种情形下,等电位连接线说不定成为某个设备或元器件间耦合的桥梁。关于接地电阻的大小和接地布局的关系是继续和深入的课题,即接地点在地面和地下的位置和距离、接地网的面积、接地线的走向、汇流排的位置等都是值得研究的,接地不能离开电场和磁场影响仅考虑恒源电路中的电阻大小。

我们在日常检测中,判断防雷装置的合格与否,不完全取决接地电阻的大小,作为防雷体系,接地电阻的大小只是一个方面。现实中,建筑质量监督站把防雷作为电气的一个部分,合格的好坏只看接地体某点的电阻大小,大大淡化了雷电防护的要求。防雷中心的接地测试虽然关注到建筑整体钢筋结构和引下线的对地电阻及电气连接,却由于检测规范的缺失,没能根据接地电阻评估雷电时的电磁环境和雷电风险,有将接地电阻值的大小作为判断标准的行为。

3 如何看待防雷

根据笔者的认识,防雷不是发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必须的问题。毫无疑问,雷电灾害是自然灾害,消灭和减少灾害是人类社会的天职,要消灭雷电灾害,就需要人类去认识和实践。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防雷活动中来,这本身是值得庆贺的。也是由于防雷实践,笔者逐步认识了电、电场和电路以及电路元件等,旁门别类,哪怕是肤浅,也使我们从懵懂到稍许清醒。比如电流是电荷的变化;电阻是电子在导体或半导体、绝缘体运动中的碰撞与摩擦。依此,如何理解空间场电荷的分布和运动很有必要。做好防雷,不是照搬规范,而是科学地运用规范条文里内在的精神。比如,GB50057所定义的“独立避雷针要与相关被保护物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条款不能只套用在第一类建筑物,应考虑到避雷针接闪后的场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等电位措施的实质是什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GB50057规定了防直接雷和防雷电波入侵,但电气设计中很少设计避雷器,等电位措施或接地电阻的大小一般都是用文字提一下,建筑物的防雷似乎只是避雷带或避雷针的位置。与个别电气工程师交谈,问及为什么,更多的回答是认为避雷器的参数不确定,很难选型;谈到防雷效果时,几乎没有肯定的回答。多年来,雷灾被认为是不可抗拒的天灾,GB50057条文解释的第一条就指出:“按照本规范设计的防雷装置的防雷安全度不是100%”。随着防雷实践的深入,愚认为这些提法必须修改,凡经过设计和检测的防雷装置必须保证雷害控制在很小的范围,不然,会使得“伪防雷”盛行。笔者调查发现,不良的防雷设计是造成大雷电事故的主要原因,不良的防雷设计不但不防雷,反而引入雷电,确实是“引狼入室”。

现今的防雷挑战了传统的防雷三大领域——电力、电信、建筑,不同技术派别开始纷争。笔者印象深刻的就是20 世纪90年代的那场关于消雷器的争论,孰是孰非并没有最后的结论。普遍的看法是,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增多,雷击概率增大。而笔者却持不同观点,因为,雷击多发生在城市与农村的交接区域,闪击还是以高压线路为主要对象,伤人事故地点更多的是低洼的开阔地,雷电感应波的载体主要是电力线和与之耦合的通讯线。那么,城市水泥建筑群是否有一定的屏蔽效应呢?由此想到“绝缘防雷”的提法,存在就有它合理的一面,完全的否认也是不科学的。根据“击距和电场畸变原理”以及雷电先导理论,如果在地面某处用绝缘方法阻挡荷电堆积或阻碍电荷的移动,先导改变原先的方向并非不能。笔者的感觉是,在普遍否认消雷器的作用后,“滚球法”和“等电位”似乎成了防雷技术的不二法则,遗憾的是,处于全保护的液化汽金属罐也有被雷击的报道。如何融合当今的防雷技术,的确需要防雷界的前辈和精英摒弃个人己见,探寻防雷良法。防雷必须有序,防雷的法制化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集合了39 位院士和300多位教授、专家的智慧,其中将防雷确定为气象业务轨道,全面启动了雷电研究及其雷电预报预警和雷电防护技术服务等,这实质上是防雷的集约,由此对防雷的推动是肯定的。每当人类接近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付出了千辛万苦和许多财物是避免不了的,我们不必为此唏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幸,气象部门在担负这个责任,同时也在责难中推动防雷事业的发展。在一次行政许可工作协调会上,笔者曾就防雷的管理权归属问题提到两点:一、按照规范设计的防雷工程为什么总免不了雷击?二、国家为什么要把防雷的管理职能放在气象部门?前一问题说的是事实,后一问题讲的是“法定”。这恐怕不完全是部门的利益化问题。笔者参与的防雷检测实践中,尽管检测的手段还显得落后,却实实在在地发现许多建(构)筑物的防雷装置的引下线虚设,计算机房的接地线紊乱等等。

宁乡去沩山风景区穿什么衣服合适

笔者设计和安装过多处防雷装置,至今没有雷击记录,这并不是自己的防雷设计水平有多高,而主要是想说明雷击的概率本来就低,一年、几年或更长的时间不遭受雷击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2006年11月,我们在湘潭县水厂安装一套无锡产自动气象站,自动站由直立的10米风杆和避雷针装置以及数据集器等组成。当年月底,发生“雷打冬”,自动站所在地的水厂部分电脑、电视机等被雷打坏(据水厂反映,此为雷区,几乎每年都发生因雷电引起的断电、跳闸等现象),但自动气象站运行完好。据此,是不是说自动站的防雷设计就十分完美?不是,因为自动站的供电是太阳能转换的直流系统,电网内传播的雷电波无法侵入到自动站;如果雷电直接落到自动站系统,结果就难以预料了。事实上,部分与农电网相接的自动站被雷击的概率大许多。这引发一个议题:如何分析雷电事故的“路”与“场”?举个例子,笔者居住区的计算机网络在一次雷声后瘫痪,经查,位于家属区的交换机损坏。关于交换机损坏原因的分析,更多的是倾向于雷电波通过网络线侵入到交换机。对此,笔者却提出反问,网络线与业务平台主交换机联系在一起,机房网络与电信的通道是光缆,为什么主交换机没有损坏?况且,家属区内也只有少部分家用计算机网络卡打坏,这又是为什么?也就是说,交换机和网卡被雷击并不一定是网络线传载了雷电,也许是电源线。雷击的原因可以说既复杂又不复杂,不外乎雷电流的直接入侵或雷电流变化引起的磁场变化以及雷电辐射场形成的电场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当然,要分析和弄清这些原因需要一些物理知识和电路及元器件知识。有次我们台站的EN风记录器受雷击停止工作,经测试,雷击只造成电源保险丝和内电源变压器损坏,说明变压器的隔直作用阻挡了雷电流的继续侵入。遗憾的是,我们过多的是局限在“直接雷没法防,感应雷防不住,防雷只能减少雷害而不能消灭雷害,防雷不能做到100%”的思维怪圈里,搬出球雷、绕击等似是而非的理论根据。2002年7月某日,本地的一段高压线被雷击掉在380伏供电线路上,造成两个村配电间起火,部分技术人员认为是侧击雷击坏绝缘串。笔者查阅相关资料,被解释为“逆闪烙”——沿铁塔泄流的高电位向绝缘串闪烙。2006 年某月,宁乡县某银行住宅楼被雷击,而该楼位于两侧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且自身还有避雷带,目击者称雷直接击在窗栏上,窗框被烧红;还有一次,本局观测站值班室的接地处(两个接地扁钢没有连接)出现电火花(没有造成事故),同时有人看到房顶的避雷针被雷击得通明透亮,但雷击后并没有发现避雷针外观的任何异常(闪烙痕迹)。诸此种种,不完全是缺乏认识,而更多的还是认识误区,还有肉眼的视觉幻象和误差。再拿“手机引雷”而言,笔者一直主张,既不赞同手机引雷一说,也不赞同雷雨天可以放心打手机。试设想一下,手机接收的本来就是电波,信号原本就是电流的转化,雷电的闪击,无论从频率范围还是电磁场都是宽泛的,手机难道不会接收雷电信号?本人愚钝地认为,部分专家只注重用本专业的眼光,过于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分析问题。这方面,笔者非常崇敬虞昊教授,尊重科学,勇于修正自己的观点,发掘更深的东西。

2 有关接地电阻的话题

1993 年,笔者第一次应客户要求为一个厂家变电站设计消雷器,当时的确很茫然,市场上最红火的是半导体消雷器,但我却选择了导体消雷器,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半导体消雷器对接地电阻有要求,而导体消雷器对接地电阻没有严格的要求;二是如消雷器没有“宣传单”上宣传的效果,导体针还有最起码的避雷针作用。因此,本人认为接地电阻不是唯一或主要的指标却又是必须的。仍拿自动气象站的防雷来说,现阶段的大量电子设备满足了接地电阻的要求却避免不了雷害。象我们在水厂安装的自动站,引下线紧贴风杆引到接地体,因此,引下线与空心金属风杆内的数据线平行,也与安装在风杆上的设备机箱*近,考虑到金属空心杆和机箱的屏蔽作用,引下线泄流形成的电场效应就算可以忽略,由此而产生的磁场作用却依旧存在。对一根引下线而言,任意高度的电位,哪怕接地电阻为0,引下线自身在瞬间电流通过时的感抗还是相当高。笔者测量一根0.5米短导线的电阻时,发现直流电阻只有零点几欧,而瞬态电阻则达1000多欧,仅此,就可估算出距地高度0.5米以上高度引下线在传载瞬间雷电流时的电位在1000×1×103伏以上(雷电流一般在20kA以上)。当时就认为引下线是多余且有害的,在后来的自动站安装中,主要利用金属风杆自身作引下线,并认为圆柱的金属杆无论在雷电流分布的均匀性还是电感等方面都要优于截面积小得多的单独引下线。

小的接地电阻,更多的是使接地点接近大地的零电位,加快安全泄流,笔者则觉得在强大的雷电流情况下意义不大。目前的等电位措施执行的较好,反击的事故报道不多,雷电事故的存在,有可能对雷电流分布研究得不够,等电位连接线并不完全没有电流流过,某种情形下,等电位连接线说不定成为某个设备或元器件间耦合的桥梁。关于接地电阻的大小和接地布局的关系是继续和深入的课题,即接地点在地面和地下的位置和距离、接地网的面积、接地线的走向、汇流排的位置等都是值得研究的,接地不能离开电场和磁场影响仅考虑恒源电路中的电阻大小。

我们在日常检测中,判断防雷装置的合格与否,不完全取决接地电阻的大小,作为防雷体系,接地电阻的大小只是一个方面。现实中,建筑质量监督站把防雷作为电气的一个部分,合格的好坏只看接地体某点的电阻大小,大大淡化了雷电防护的要求。防雷中心的接地测试虽然关注到建筑整体钢筋结构和引下线的对地电阻及电气连接,却由于检测规范的缺失,没能根据接地电阻评估雷电时的电磁环境和雷电风险,有将接地电阻值的大小作为判断标准的行为。

3 如何看待防雷

根据笔者的认识,防雷不是发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必须的问题。毫无疑问,雷电灾害是自然灾害,消灭和减少灾害是人类社会的天职,要消灭雷电灾害,就需要人类去认识和实践。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防雷活动中来,这本身是值得庆贺的。也是由于防雷实践,笔者逐步认识了电、电场和电路以及电路元件等,旁门别类,哪怕是肤浅,也使我们从懵懂到稍许清醒。比如电流是电荷的变化;电阻是电子在导体或半导体、绝缘体运动中的碰撞与摩擦。依此,如何理解空间场电荷的分布和运动很有必要。做好防雷,不是照搬规范,而是科学地运用规范条文里内在的精神。比如,GB50057所定义的“独立避雷针要与相关被保护物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条款不能只套用在第一类建筑物,应考虑到避雷针接闪后的场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等电位措施的实质是什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GB50057规定了防直接雷和防雷电波入侵,但电气设计中很少设计避雷器,等电位措施或接地电阻的大小一般都是用文字提一下,建筑物的防雷似乎只是避雷带或避雷针的位置。与个别电气工程师交谈,问及为什么,更多的回答是认为避雷器的参数不确定,很难选型;谈到防雷效果时,几乎没有肯定的回答。多年来,雷灾被认为是不可抗拒的天灾,GB50057条文解释的第一条就指出:“按照本规范设计的防雷装置的防雷安全度不是100%”。随着防雷实践的深入,愚认为这些提法必须修改,凡经过设计和检测的防雷装置必须保证雷害控制在很小的范围,不然,会使得“伪防雷”盛行。笔者调查发现,不良的防雷设计是造成大雷电事故的主要原因,不良的防雷设计不但不防雷,反而引入雷电,确实是“引狼入室”。

现今的防雷挑战了传统的防雷三大领域——电力、电信、建筑,不同技术派别开始纷争。笔者印象深刻的就是20 世纪90年代的那场关于消雷器的争论,孰是孰非并没有最后的结论。普遍的看法是,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增多,雷击概率增大。而笔者却持不同观点,因为,雷击多发生在城市与农村的交接区域,闪击还是以高压线路为主要对象,伤人事故地点更多的是低洼的开阔地,雷电感应波的载体主要是电力线和与之耦合的通讯线。那么,城市水泥建筑群是否有一定的屏蔽效应呢?由此想到“绝缘防雷”的提法,存在就有它合理的一面,完全的否认也是不科学的。根据“击距和电场畸变原理”以及雷电先导理论,如果在地面某处用绝缘方法阻挡荷电堆积或阻碍电荷的移动,先导改变原先的方向并非不能。笔者的感觉是,在普遍否认消雷器的作用后,“滚球法”和“等电位”似乎成了防雷技术的不二法则,遗憾的是,处于全保护的液化汽金属罐也有被雷击的报道。如何融合当今的防雷技术,的确需要防雷界的前辈和精英摒弃个人己见,探寻防雷良法。防雷必须有序,防雷的法制化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集合了39 位院士和300多位教授、专家的智慧,其中将防雷确定为气象业务轨道,全面启动了雷电研究及其雷电预报预警和雷电防护技术服务等,这实质上是防雷的集约,由此对防雷的推动是肯定的。每当人类接近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付出了千辛万苦和许多财物是避免不了的,我们不必为此唏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幸,气象部门在担负这个责任,同时也在责难中推动防雷事业的发展。在一次行政许可工作协调会上,笔者曾就防雷的管理权归属问题提到两点:一、按照规范设计的防雷工程为什么总免不了雷击?二、国家为什么要把防雷的管理职能放在气象部门?前一问题说的是事实,后一问题讲的是“法定”。这恐怕不完全是部门的利益化问题。笔者参与的防雷检测实践中,尽管检测的手段还显得落后,却实实在在地发现许多建(构)筑物的防雷装置的引下线虚设,计算机房的接地线紊乱等等。

电源线主要检测手段是什么意思

夏装。根据查询天气预报显示,沩山风景区六月天气炎热,适合穿棉麻面料的衬衫、薄长裙、薄T恤等清凉透气的衣服。沩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宁乡县西部,景区规划面积190平方公里,距宁乡县城40公里,距长沙市58公里,交通便捷,是一个集礼佛、度、休闲、探险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笔者设计和安装过多处防雷装置,至今没有雷击记录,这并不是自己的防雷设计水平有多高,而主要是想说明雷击的概率本来就低,一年、几年或更长的时间不遭受雷击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2006年11月,我们在湘潭县水厂安装一套无锡产自动气象站,自动站由直立的10米风杆和避雷针装置以及数据集器等组成。当年月底,发生“雷打冬”,自动站所在地的水厂部分电脑、电视机等被雷打坏(据水厂反映,此为雷区,几乎每年都发生因雷电引起的断电、跳闸等现象),但自动气象站运行完好。据此,是不是说自动站的防雷设计就十分完美?不是,因为自动站的供电是太阳能转换的直流系统,电网内传播的雷电波无法侵入到自动站;如果雷电直接落到自动站系统,结果就难以预料了。事实上,部分与农电网相接的自动站被雷击的概率大许多。这引发一个议题:如何分析雷电事故的“路”与“场”?举个例子,笔者居住区的计算机网络在一次雷声后瘫痪,经查,位于家属区的交换机损坏。关于交换机损坏原因的分析,更多的是倾向于雷电波通过网络线侵入到交换机。对此,笔者却提出反问,网络线与业务平台主交换机联系在一起,机房网络与电信的通道是光缆,为什么主交换机没有损坏?况且,家属区内也只有少部分家用计算机网络卡打坏,这又是为什么?也就是说,交换机和网卡被雷击并不一定是网络线传载了雷电,也许是电源线。雷击的原因可以说既复杂又不复杂,不外乎雷电流的直接入侵或雷电流变化引起的磁场变化以及雷电辐射场形成的电场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当然,要分析和弄清这些原因需要一些物理知识和电路及元器件知识。有次我们台站的EN风记录器受雷击停止工作,经测试,雷击只造成电源保险丝和内电源变压器损坏,说明变压器的隔直作用阻挡了雷电流的继续侵入。遗憾的是,我们过多的是局限在“直接雷没法防,感应雷防不住,防雷只能减少雷害而不能消灭雷害,防雷不能做到100%”的思维怪圈里,搬出球雷、绕击等似是而非的理论根据。2002年7月某日,本地的一段高压线被雷击掉在380伏供电线路上,造成两个村配电间起火,部分技术人员认为是侧击雷击坏绝缘串。笔者查阅相关资料,被解释为“逆闪烙”——沿铁塔泄流的高电位向绝缘串闪烙。2006 年某月,宁乡县某银行住宅楼被雷击,而该楼位于两侧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且自身还有避雷带,目击者称雷直接击在窗栏上,窗框被烧红;还有一次,本局观测站值班室的接地处(两个接地扁钢没有连接)出现电火花(没有造成事故),同时有人看到房顶的避雷针被雷击得通明透亮,但雷击后并没有发现避雷针外观的任何异常(闪烙痕迹)。诸此种种,不完全是缺乏认识,而更多的还是认识误区,还有肉眼的视觉幻象和误差。再拿“手机引雷”而言,笔者一直主张,既不赞同手机引雷一说,也不赞同雷雨天可以放心打手机。试设想一下,手机接收的本来就是电波,信号原本就是电流的转化,雷电的闪击,无论从频率范围还是电磁场都是宽泛的,手机难道不会接收雷电信号?本人愚钝地认为,部分专家只注重用本专业的眼光,过于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分析问题。这方面,笔者非常崇敬虞昊教授,尊重科学,勇于修正自己的观点,发掘更深的东西。

2 有关接地电阻的话题

1993 年,笔者第一次应客户要求为一个厂家变电站设计消雷器,当时的确很茫然,市场上最红火的是半导体消雷器,但我却选择了导体消雷器,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半导体消雷器对接地电阻有要求,而导体消雷器对接地电阻没有严格的要求;二是如消雷器没有“宣传单”上宣传的效果,导体针还有最起码的避雷针作用。因此,本人认为接地电阻不是唯一或主要的指标却又是必须的。仍拿自动气象站的防雷来说,现阶段的大量电子设备满足了接地电阻的要求却避免不了雷害。象我们在水厂安装的自动站,引下线紧贴风杆引到接地体,因此,引下线与空心金属风杆内的数据线平行,也与安装在风杆上的设备机箱*近,考虑到金属空心杆和机箱的屏蔽作用,引下线泄流形成的电场效应就算可以忽略,由此而产生的磁场作用却依旧存在。对一根引下线而言,任意高度的电位,哪怕接地电阻为0,引下线自身在瞬间电流通过时的感抗还是相当高。笔者测量一根0.5米短导线的电阻时,发现直流电阻只有零点几欧,而瞬态电阻则达1000多欧,仅此,就可估算出距地高度0.5米以上高度引下线在传载瞬间雷电流时的电位在1000×1×103伏以上(雷电流一般在20kA以上)。当时就认为引下线是多余且有害的,在后来的自动站安装中,主要利用金属风杆自身作引下线,并认为圆柱的金属杆无论在雷电流分布的均匀性还是电感等方面都要优于截面积小得多的单独引下线。

小的接地电阻,更多的是使接地点接近大地的零电位,加快安全泄流,笔者则觉得在强大的雷电流情况下意义不大。目前的等电位措施执行的较好,反击的事故报道不多,雷电事故的存在,有可能对雷电流分布研究得不够,等电位连接线并不完全没有电流流过,某种情形下,等电位连接线说不定成为某个设备或元器件间耦合的桥梁。关于接地电阻的大小和接地布局的关系是继续和深入的课题,即接地点在地面和地下的位置和距离、接地网的面积、接地线的走向、汇流排的位置等都是值得研究的,接地不能离开电场和磁场影响仅考虑恒源电路中的电阻大小。

我们在日常检测中,判断防雷装置的合格与否,不完全取决接地电阻的大小,作为防雷体系,接地电阻的大小只是一个方面。现实中,建筑质量监督站把防雷作为电气的一个部分,合格的好坏只看接地体某点的电阻大小,大大淡化了雷电防护的要求。防雷中心的接地测试虽然关注到建筑整体钢筋结构和引下线的对地电阻及电气连接,却由于检测规范的缺失,没能根据接地电阻评估雷电时的电磁环境和雷电风险,有将接地电阻值的大小作为判断标准的行为。

3 如何看待防雷

根据笔者的认识,防雷不是发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必须的问题。毫无疑问,雷电灾害是自然灾害,消灭和减少灾害是人类社会的天职,要消灭雷电灾害,就需要人类去认识和实践。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防雷活动中来,这本身是值得庆贺的。也是由于防雷实践,笔者逐步认识了电、电场和电路以及电路元件等,旁门别类,哪怕是肤浅,也使我们从懵懂到稍许清醒。比如电流是电荷的变化;电阻是电子在导体或半导体、绝缘体运动中的碰撞与摩擦。依此,如何理解空间场电荷的分布和运动很有必要。做好防雷,不是照搬规范,而是科学地运用规范条文里内在的精神。比如,GB50057所定义的“独立避雷针要与相关被保护物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条款不能只套用在第一类建筑物,应考虑到避雷针接闪后的场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等电位措施的实质是什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GB50057规定了防直接雷和防雷电波入侵,但电气设计中很少设计避雷器,等电位措施或接地电阻的大小一般都是用文字提一下,建筑物的防雷似乎只是避雷带或避雷针的位置。与个别电气工程师交谈,问及为什么,更多的回答是认为避雷器的参数不确定,很难选型;谈到防雷效果时,几乎没有肯定的回答。多年来,雷灾被认为是不可抗拒的天灾,GB50057条文解释的第一条就指出:“按照本规范设计的防雷装置的防雷安全度不是100%”。随着防雷实践的深入,愚认为这些提法必须修改,凡经过设计和检测的防雷装置必须保证雷害控制在很小的范围,不然,会使得“伪防雷”盛行。笔者调查发现,不良的防雷设计是造成大雷电事故的主要原因,不良的防雷设计不但不防雷,反而引入雷电,确实是“引狼入室”。

现今的防雷挑战了传统的防雷三大领域——电力、电信、建筑,不同技术派别开始纷争。笔者印象深刻的就是20 世纪90年代的那场关于消雷器的争论,孰是孰非并没有最后的结论。普遍的看法是,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增多,雷击概率增大。而笔者却持不同观点,因为,雷击多发生在城市与农村的交接区域,闪击还是以高压线路为主要对象,伤人事故地点更多的是低洼的开阔地,雷电感应波的载体主要是电力线和与之耦合的通讯线。那么,城市水泥建筑群是否有一定的屏蔽效应呢?由此想到“绝缘防雷”的提法,存在就有它合理的一面,完全的否认也是不科学的。根据“击距和电场畸变原理”以及雷电先导理论,如果在地面某处用绝缘方法阻挡荷电堆积或阻碍电荷的移动,先导改变原先的方向并非不能。笔者的感觉是,在普遍否认消雷器的作用后,“滚球法”和“等电位”似乎成了防雷技术的不二法则,遗憾的是,处于全保护的液化汽金属罐也有被雷击的报道。如何融合当今的防雷技术,的确需要防雷界的前辈和精英摒弃个人己见,探寻防雷良法。防雷必须有序,防雷的法制化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集合了39 位院士和300多位教授、专家的智慧,其中将防雷确定为气象业务轨道,全面启动了雷电研究及其雷电预报预警和雷电防护技术服务等,这实质上是防雷的集约,由此对防雷的推动是肯定的。每当人类接近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付出了千辛万苦和许多财物是避免不了的,我们不必为此唏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幸,气象部门在担负这个责任,同时也在责难中推动防雷事业的发展。在一次行政许可工作协调会上,笔者曾就防雷的管理权归属问题提到两点:一、按照规范设计的防雷工程为什么总免不了雷击?二、国家为什么要把防雷的管理职能放在气象部门?前一问题说的是事实,后一问题讲的是“法定”。这恐怕不完全是部门的利益化问题。笔者参与的防雷检测实践中,尽管检测的手段还显得落后,却实实在在地发现许多建(构)筑物的防雷装置的引下线虚设,计算机房的接地线紊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