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解惑:关于人体之“气”的分类与含义问题

2.胃的中医释义

3.绝字文言文翻译

4.《神农本草经》说,这几味中药滋阴润燥最好

5.2020-11-25 肺的知识点

6.胃疸的读音胃疸的读音是什么

7.绝解释为尽的文言文

8.宝命全形论文言文翻译

平人气象论原文_平人气象论

1. 绝的文言文用法

绝 jué

动:

断;断绝。《荆轲刺秦王》:“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停止;止歇。《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绝命;死。《孔雀东南飞》:“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横渡。《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形:

隔绝的;封闭的《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副:

很 十分 。《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

绝对;完全。《促织》:“而心目力俱穷,绝无踪响。”

2. 文言文中绝的用法

文言文

①断,断开。《灵枢·禁服》:“近者编绝,久者简垢。” ②阻断。《灵枢·官针》:“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 ③遏止。《素问·宝命全形论》:“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④断绝。《素问·平人气象论》:“故人绝水谷则死。” ⑤竭绝。《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⑥止。《素问·气交变大论》:“冲阳止者死不治。” ⑦阻隔不通。《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脏绝闭,脉道不通。”⑧衰败,亡失。《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 ⑨尽,极。《素问·阴阳类论》:“一阴至绝,作朔晦。” ⑩灭,死亡。《串雅·序》:“昔欧阳子暴利几绝。”

3. 二王止讹文言文翻译

原文如下:

汉成帝建始中,关内大雨四十余日.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大将军王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右将军王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稍定,问之,果讹言,于是美商之固守.

天圣中尝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以问王曾,曾曰:“河决,奏未至,必讹言耳.不足虑.”已而果然.

译文如下:

汉成帝建始年间,关内下了四十多天大雨,京师民众无故互相惊扰,说马上有洪水要来.百姓急着逃难,导致互相践踏,老弱号叫之声不绝于耳,长安城里大乱.

大将军王凤(东平阳人,字孝卿)提议太后、成帝及后宫嫔妃立刻登船,再命令官吏百姓上城避水.群臣都赞同王凤的建议,只有右将军王商(蠡吾人,字子威)说:“自古以来,再无道的国君当政,洪水尚且不会泛滥到越过城墙,今天为什么会有洪水在一天之间就暴涨而来?这一定是谣言,不该命令百姓上城,以免他们更加惊扰.”成帝于是没有下诏.不久,混乱稍微平定,一问,果然是谣言.大家都赞美王商镇定有眼光.

宋仁宗天圣年间曾经下大雨,传说汴河溃决,洪水将到,京都人非常恐惧,想向东逃.仁宗问王曾(益都人,字孝先).王曾说:“如果汴河溃决,为何奏本还没到.一定是谣言,不值得忧虑.”结果果然如此.

4. 文言文 哀溺翻译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翻译:氓:①流亡之民。

②草野之民。此处取②。

绝:渡。济:渡过。

寻常:长度单位。两寻为一常。

怠:疲乏,困乏。蔽:蒙蔽。

引申为看不清简单的道理。 译文: 永州(地名)的老百姓都善于游水,一天,河水非常猛烈(洪峰),(当时)有五六个百姓坐小渡船过湘河。

渡到河中间,船破了,全都游泳。其中一个百姓用尽全力却不能游两三米(意译)。

他的同伴说:“你是最善于游泳的,今天怎么落后了呢?”(回答)说:“我腰上缠着一千串铜钱,很重,这样才落后了。”说:“干吗不扔掉它?”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过了一会儿更累了。已经上岸的人站在岸上呼喊号叫道:“你真是太蠢了,瞎了眼啊,人都死了,还怎么花钱啊?”(那人)又是摇他的头,于是便被淹死了。

5. 伯牙绝弦文言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书版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6. 在文言文中,“绝”字是什么意思

在文言文中,“绝”字有以下意思:

1、断,断开。《灵枢·禁服》:“近者编绝,久者简垢。”

2、阻断。《三峡》:“沿溯阻绝。”

3、遏止。《素问·宝命全形论》:“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4、断绝。《素问·平人气象论》:“故人绝水谷则死。”

5、竭绝。《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6、止。《素问·气交变大论》:“冲阳止者死不治。”

7、阻隔不通。《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脏绝闭,脉道不通。”

8、衰败,亡失。《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

9、尽,极。《素问·阴阳类论》:“一阴至绝,作朔晦。”

10、灭,死亡。《串雅·序》:“昔欧阳子暴利几绝。”

11、极 很 非常。《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

12、与世隔绝的。 《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独一无二的。 “天下三绝。”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绝,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

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

白话版《说文解字》:绝,切断丝线。字形采用“糸、刀、卩”会义。

这是古文写法的“绝”,字形像丝线不连贯的形体,像切断了两束丝线。

在现代使用中,绝字也有很多用法:

1、绝对,指没有任何条件的,与“ 相对 ” 相对;完全;一定。

例如:他绝对不会干这样的事!

2、绝顶,指极端;非常;最高峰。

例如:登上泰山绝顶,俯视大地,仰望苍穹,令人俗念顿消,予以缥缈,觉得心胸无比开阔。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绝在文言文中的释义

7. 罗绍威 文言文全篇翻译

罗绍威,魏州贵乡人。

父亲罗弘信,本名罗宗弁,开头做马牧监,服事节度使乐彦贞。光启末年,乐彦贞的儿子乐从训骄横太盛,招聚兵马,想诛灭魏州牙军。

牙军大怒,聚集呐喊攻打他,乐从训出逃据守相州。牙军废除乐彦贞,囚禁在龙兴寺,逼着要他做僧人,不久便杀死了他,推举小校赵文建任留后。

此前,罗弘信自己说,在居住的地方遇见一位白胡须的老头,对他说:“你将成为一方土地的主人。”这样做梦遇见了两次,内心觉得怪异。

不久赵文建与军心不协,牙军们相聚呼喊说“:谁愿做节度使?”罗弘信立即应声回答说“:白须老头早就告诉我,可以做你们的君长。”唐朝文德元年(888)四月,牙军们推举罗弘信为魏州留后。

朝廷闻讯,就正式授给他节旄。 乾宁年间,太祖急攻兖州、郓州,朱王宣向太原求援,这时李克用派大将李存信领兵前往赴援,向魏州借用道路,屯驻在莘县。

李存信带兵没有法度,不断征取魏州的牛马,罗弘信对此不平。太祖乘机派使者对罗弘信说“:太原晋人志在吞并河朔,当回师之日,贵道就很可忧虑了。”

罗弘信便感到害怕,于是与太祖结好,又出兵三万人攻打李存信,打败了他。不久,李克用领兵攻打魏州,扎营于观音门外,魏州所属城邑多被晋军攻占。

太祖派葛从周援救罗弘信,在洹水与晋军交战,活捉了李克用的儿子落落献上,太祖令将落落送给罗弘信,罗弘信杀了他,晋军才退。这时太祖正在图取兖州、郓州,担心罗弘信背离自己,每年岁时节日都送给他财物,必定言辞谦卑、礼物丰盛。

罗弘信每有回礼,太祖必当着魏州使者的面朝北方拜揖而接受,说:“六兄是比我年纪大一倍的兄长,兄弟之邦,哪能用通常邻邦的礼仪看待。”所以罗弘信以为太祖很看得起自己。

后来罗弘信历官至检校太尉,被封为临清王。光化元年(898)八月,在任上去世。

罗绍威继承父亲的职位自称魏州留后,朝廷也就顺便任命他,接着正式授与他旄节斧钺,加封为检校太尉、兼侍中,封为长沙郡王。唐昭宗东迁洛阳,太祖命各道营修洛邑,罗绍威单独营修太庙,诏令加封他为守侍中,进封为邺王。

当初,至德年间,田承嗣**占据相、魏、澶、博、卫、贝等六州,招募军中子弟,安置在部下,称为“牙军”,都供给丰厚的赏赐,使牙军不胜骄宠。年代久远,父子相承,亲戚党徒交结牢固,那凶暴的人,强取豪夺,违犯法令,官员不能制止。

牙军们随便变换主帅,就像儿戏,从田氏以后,近二百年,主帅的废立,全出于牙军之手,如史宪诚、何全白皋、韩君雄、乐彦贞,都是他们拥立的,对他们的优待奖赏稍不如意,就全家被诛。罗绍威苦于牙军以往形成的弊病,虽以财货收买姑息迁就,但内心不满他们。

罗绍威继承父职的第二年正月,幽州刘仁恭拥兵十万图谋扰乱河朔,进攻占领贝州,长驱直攻魏州。罗绍威向太祖求援,太祖派李思安援助他,屯驻在洹水,葛从周自邢州、氵名州领军进入魏州,燕军将领刘守文、单可及与太祖的军队在内黄交战,燕军大败,太祖的军队乘胜追击。

遇上葛从周也出军掩击,又打败燕军。斩首三万余级。

三年,罗绍威派使者与太祖会合军队,一同进攻沧州以回报太祖。从此罗绍威感念太祖援助之恩,深为仰慕并依附于他。

罗绍威眼见唐朝国运衰落,群雄交相作乱,太祖兵力强于天下,知道他必定有受禅代帝的意图,所以全心全意依附交结他,成就他的事业,又经常担心牙军发生变乱,内心不安。天..初年,州城的地面无故下陷,不久小校李公亻全谋变,罗绍威更加害怕,于是定计除掉牙军,派使者告诉太祖请求他做外援。

太祖答应了他,派李思安会同魏博镇军队再次攻打沧州。在这以前,安阳公主在魏州去世,太祖乘机派遣长直军校马嗣勋挑选士兵一千人,将兵器藏在巨大的口袋中,用肩舆抬入魏州,说是赞助安阳公主的葬事。

天..三年(906)正月五日,太祖亲自领军渡过黄河,声称到沧州、景州视察行营,牙军很怀疑他的行动。这月十六日,罗绍威率领数百家奴门客与马嗣勋共同攻打牙军,当时住在牙城的一千多牙军,到天亮时全被诛杀,共八千家,都被灭了族,州城为之一空。

第二天,太祖从内黄奔到邺州。当时魏军二万,正与朝廷军队一同包围沧州,听到魏州城中发生事变,魏军于是拥着大将史仁遇固守高唐,六州之内,皆为劲敌,太祖派众将分兵征讨他们,半年才平定。

从此罗绍威虽然清除了逼迫自己的牙军,然而立刻又后悔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不到几个月,又发生浮阳战役,罗绍威飞车馈送运输军需,从邺都到长芦五百里,车轨交叠,不绝于路。

又在魏州建立元帅府,沿路设置亭候,供应牲牢、酒备、军幕、什器,太祖上下全军几十万人,所用军需都不缺少。到太祖从长芦回来,再次经过魏州时,罗绍威乘机对太祖说“:..州、岐下、太原终有狂妄诡密的意图,各以复兴唐朝王室为名,大王应当自己夺取国家政权,以断绝别人的企图,上天赐与的而不要,是古人就非议的。”

太祖深深感谢他。到太祖登帝位,加封罗绍威为守太傅、兼中书令,赐与扶天启运竭节功臣名号。

御驾将进洛阳时,罗绍威奉诏令重修五凤楼、朝元殿,巨大的木材和精巧的工匠都非当时所有,而建筑忽然。

中医解惑:关于人体之“气”的分类与含义问题

脉mài人体气血运行的管道.习惯上常血脉并称,但脉有时仅

指脉搏或脉象.

脉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心与脉直接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脉中运行周身,全依赖心气的推动,《素问·平人气象论》载:“心藏血脉之气也” .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循一定轨道和一定方向运行,运载气血,输送饮食物的精华以营养全身.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可以反映出脉中气血的多少、运行的迟速,也可以反映出气血之间的关系是否正常.虽然心主血脉,但其他脏腑也与血脉息息相通,脏腑功能的盛衰 ,可通过脉搏反映出来 ,脉搏出现大小、形态、幅度、紧张度和频率、节律等变化.由于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中医体察脉象的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等.

mai、mo

arteries and veins; pulse;

脉1

(1)

脉、衇

mài

(2)

(会意.合起来表示身体里的一种支脉.本义:血管)

(3)

同本义 [arteries and veins]

衺犹分也.衺行体中,谓血脉流转于体中也.”朱骏声曰:“按,字俗作脉.”

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骨著脉通,与体俱生.――王符《潜夫论·德化》

(4)

又如:动脉;静脉;脉脉相通(血管彼此相通)

(5)

指事物如血管连贯有条理者 [vein]

雪缕青山脉,云生白鹤毛.――王建《隐者居》

(6)

又如:山脉;矿脉;命脉(生命和血脉).又指植物叶子、昆虫翅膀上像血管的组织

(7)

脉搏 [pulse].心脏收缩时,由于输出血液的冲击引起动脉的跳动

如今看了脉息,看小弟说的是不是.――《红楼梦》

(8)

又如:脉气(脉搏所呈现的情况);脉候(脉搏变化的情况)

(9)

地下水 [underground water].如:脉发(脉起.春暖地温回升,地下水蒸发,滋润土壤使之冒起,为春耕的良时);脉散(水道分流)

(10)

血统、宗派等相承的系统 [system].如:一脉相传

mài

(1)

号脉,按脉诊病 [feel sb.'s pulse]

一时李嬷嬷来了,看了半日,问他几句话也无回答,用手向他脉门摸了摸.――《红楼梦》

(2)

又如:脉诀(论述诊脉的典籍);脉学(诊脉之学);脉礼(诊费的敬称);脉书(记录诊脉方法的图书);脉息(中医切脉以呼吸为准则)

另见 mò

脉案

mài àn

[medical record] 中医的诊断记录,一般写在处方上

脉搏

màibó

(1)

[pulse]

(2)

动脉的搏动,健康成年人安静时每分钟 70―75 次

(3)

潜在的感情、意见或动向

任何人都可以感觉到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脉搏

脉冲

màichōng

[impulse;pulse] 电流、电压或某些其他物理量的瞬态改变

脉动

màidòng

[pulsation] 像脉搏那样地周期运动或变化

脉口

màikǒu

[the area on the wrist over the radial artery where the pulse is felt for dignosis] 即寸口.《灵枢·终始》:“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

脉络

màiluò

(1)

[a general name for arteries and veins]∶中医对动脉和静脉的统称

(2)

[sequence of ideas;thread of thoughts]∶比喻条理或头绪

(3)

[skeleton]∶维管植物的维管系统

脉门

màimén

[pulse] 脉口.中医切脉部位名.拇指根部半寸处

脉石

màishí

[gangue;veinstone] 无用的岩石或尾矿,其中含有用金属或矿物

脉息

màixī

[pulse] 脉搏所表露的信息

脉象

màixiàng

[pulse condition;type of pulse] 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

脉压

màiyā

[pulse pressure]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脉诊

màizhěn

[diagonsis by feeling the pulse] 中医通过切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脉2

脉、衇

另见mài

脉脉

mòmò

[affectionately] 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也用以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温情脉脉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朱自清《荷塘月色》

脉1

mài ㄇㄞˋ

(1)

分布在人和动物周身内的血管:络.理.

(2)

动脉的跳动:搏.(中医指诊脉).口(中医切脉的部位).息.象(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门(手腕部可以看到的桡动脉跳动的部分)..

(3)

像血管那样连贯而自成系统的东西:...相承.

①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②脉搏,脉象.《素问·邪气脏腑病形》:“按其脉,知其病.”

③诊脉法.参见切脉、脉诊条.

④五不女之一.详该条.

胃的中医释义

气的分类方法大体有两个:

第一,按气的分布部位;

第二,按气的来源。

前者如《类经·疾病类》所说:“气在阳分即阳气,在阴即阴气,在表曰卫气,在里曰营气,在脾曰充气,在胃曰胃气,在上焦曰宗气,在中焦曰中气,在下焦曰元阴元阳之气。”

由于 按分布划分的诸多气,其来源不尽相同,所以后来大多数的医书采用了按气的来源作标准的划分方法,将气划分为元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四类。因为这四种气是最基本的气,而“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又属于人体元气的一部分(元气分布于某一脏腑、某一经络,即为某一脏腑、某一经络之气) ,所以按气的来源对脏象学说中的气进行分类是比较合理的。

在脏象学说中,“气”有两个含义:

第一,指的是物质。即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流动着的精微物质。

第二,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与《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这两节经文中的所说的“肝气”、“筋膜之气”等脏腑组织之气,即指功能活动而言。

就笔者的体会来说, 气的功能概念完全可以包括在气的物质概念之内。这是因为“物质的气”与“功能的气”有“一体一用”的关系,有“体”才能有“用”,有“用”必定有“体”,不能因为气细微到肉眼看不见,并且“无形而有机”,就拿气的“用”来代替它的“体”。 北宋·张载的《正蒙·乾称篇》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从这段话中“气”是“象”存在的前提,可以悟出“物质的气”是“功能的气”的存在的前提。

因此说,气可以只有一个含义——构成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这也是众多中医老前辈的一致看法,刊于各类中医专业教材作为定义使用。

人体之气不是白来的,受父母精气等物质出生即为“先天之本”,这就包括先天之气。 后天就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等脏腑联合运作持续自给自足。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人的呼吸虽由肺所主,但需要肾纳气来协助。在正常情况下,只有肾气旺盛,吸入之清气由肺之肃降,肾之摄纳,这样二脏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呼吸的出入升降运动,从而保证人体呼吸调顺、均匀,所以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否则,若肾气虚弱,便会导致摄纳失职,气浮于上,并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引起呼多吸少的喘息病症,临床中称为“肾不纳气”的喘证,治疗此类病证重要的是治肾,用补肾纳气之法多收到满意的效果。

临床上一般所说的“气虚证”系多指脾气虚与肺气虚而言。肺脾两脏在气的生成不足方面常常互相影响,常见症状如肢体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气喘,汗出怕冷等症。多采用“补脾益肺”的治法,即“培土生金”法。

绝字文言文翻译

胃的外形为曲屈状,有大弯小弯。古代医籍中对胃的大小、形态、位置和重量等已有了记载。如《灵枢·肠胃》说:“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难经·四十二经》说:“胃重二斤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近代测知胃大弯的长度,约为四十公分。周代的二尺六寸,约合五十二公分,似比今之数为大,但相差无几,证明古人是经过实际观察和测量的。明·李梴《医学入门·脏腑条分》中说:“胃号太仓,俗呼为肚,上透咽门,而受其所吞,曲接小肠,而传其所腐,容三斗五升,而留亦如之。”

《内经》将小肠、大肠的功能有时也统括于胃,如《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伤寒论》有时亦将大肠、小肠统称胃,如“胃中有燥屎”,此“胃”即是指肠而言。

胃有经脉(足阳明经)与脾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故《灵枢·本输》说:“脾合胃。”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胃的运动特点是主通降,胃的特性是喜润恶燥。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灵枢·平人绝谷》说:胃“受水谷。”《难经·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受纳,即接受和容纳。水谷,即饮食物。胃主受纳,是指胃在消化道中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饮食物的摄入,先经口腔,由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会厌的吞咽,从食道进入胃中。胃的纳,不仅是容纳,它还有主动摄入的意思,亦称为“摄纳”。胃之所以能主动摄纳,是依赖于胃气的作用,胃气主通降,使饮食下行,食下则胃空,胃空则能受饮食,故使人产生食欲。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于胃,故称胃为“水谷之海”、“太仓”、“仓廪之官”。胃容纳水谷的量,在《灵枢·平人绝谷》中有胃“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的记载。

腐熟,是指胃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为“食糜”的作用过程。《灵枢·营卫生会》说的“中焦如沤”,更形象地描绘了胃中腐熟水谷之状,犹如浸泡沤肥之状。胃接受水谷后,依靠胃的腐熟作用,进行初步消化,将水谷变成食糜,成为更易于转运吸收的状态。食糜传入小肠后,在脾的运化作用下,精微物质被吸收,化生气血,营养全身。故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一是受纳腐熟不及,如胃气虚弱,或胃气不降,即使胃中空虚,也无食欲,或食后胃脘疼痛、嗳腐食臭,或食后呕吐;一是摄纳腐熟太过,如胃中火旺,消谷下行过快,食后不久即饥饿欲食。

胃的受纳腐熟功能,虽然是消化过程的开始,但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胃的受纳腐熟,是小肠的受盛化物和脾主运化的前提条件。人体精气血津液的产生,直接源于饮食物,而作为水谷之海的胃,也就成了气血生化之源。故《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说明胃的受纳腐热水谷,是机体营养之源。因此,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强健,则机体气血的化源充足;反之,则化源匮乏。所以,《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口则气少矣”。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如《景岳全书·饮食门》说:“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故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胃主通降

通,就是通畅。降,就是下降。饮食物经食道进入胃中,经胃受纳腐熟后再下传小肠,在这一过程中,胃必须保持畅通状态,才能使饮食物的运行畅通无阻。保持“通”的状态,有赖于胃气的推动作用。胃气的运动特点是“降”,才能使饮食物经腐熟后,向下传送到小肠。“通”与“降”的含义虽然不同,但二者关系非常密切。通,才能降;降,才能保持通。若不通,就不可能降;反之,如果不降,也就不会通。也就是说,通与降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所以,胃的功能正常,常用“以降为顺”、“以通为和”来说明,简称为“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相对于脾的升清而言,则是降浊。浊,此指饮食水谷,如《灵枢·阴阳清浊》说:“受谷者浊”,“浊者下走于胃”。胃主降浊,主要是指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糜,在胃气的推动下而下降肠道。

胃失通降,即为病理状态。若胃气虚弱,传送无力,致饮食停滞胃中,产生胃脘胀满疼痛、食少等症;若胃气不降,甚则上逆,产生胃脘胀满、嗳气、呃逆、呕吐等症。

在藏象学说中,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活动。胃气的通降作用,不仅作用于胃本身,而且对整个六腑系统的消化功能状态都有重要影响,从而使六腑都表现为通降的特性。胃与其他的腑,一通则皆通,一降则皆降。在中医学中,对小肠将食物残渣下传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活动,也用胃的通降来概括,将大便秘结也列入胃失通降之症。因此,胃之通降,概括了胃气使食糜及残渣向下输送至小肠、大肠和促使粪便排泄等的生理过程。

3.胃喜润恶燥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指出“胃喜润恶燥”的特性。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除胃气的推动、温煦作用外,还需要胃液(阴)的濡润滋养,其功能才能正常。《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如沤。”沤者,久渍也,长时间浸泡之义。饮食入胃,必赖胃液浸渍和腐熟;若胃液不足,沤腐难成,而致消化不良诸症。

从胃受纳腐熟功能失常的临床表现来看,因胃阴虚而致者,亦每每易见,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更为突出。因胃属燥土,无水不沤。导致胃阴虚的原因很多,总括起来不外乎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外感方面,以暑、热、燥邪为主要。暑热伤人,汗出过多,可劫夺胃阴;温热病邪侵袭,可直接熏灼胃阴;燥热耗灼,则胃津枯涸。在内伤方面,或因素体阴虚,津液不足;或因阳明热盛,灼伤胃津;或因肝郁化火,犯胃伤阴;或因久病、产后、高年之人,阴气大亏;以及误施汗、吐、下法,损伤胃阴。上述种种原因,劫阴伤液,致令胃阴不复。

胃阴虚的临床表现:咽干舌燥,口干口渴,纳食减少,或虚痞不食,或全无食欲,口淡乏味,咽食不利,呕吐,或干呕呃逆,胃脘隐痛,嘈杂不舒,大便干结,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光红,或干红少津有裂纹,脉弦细而数,或细数无力等症。《临证指南医案》说:“知饥少纳,胃阴伤也”,“胃阴虚,不饥不纳。”总括了胃阴不足的胃不受纳的病变特点。

根据胃喜柔润特点,对胃病的治疗,《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以甘凉柔润或甘寒生津的药物作为生津养胃的基该方法。此外,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宜疏肝养胃,重用白芍,疏中有柔,酸甘化阴;肝郁化火,伤胃劫阴,辛开苦降不宜太甚,用沙参、麦冬有泻火柔肝养胃之功。以及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酸甘化阴以建中之大法,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中的“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之论述,无不体现胃“喜润恶燥”之特性。

4.人以胃气为本

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胃气。金·李杲提出“人以胃气为本”(《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就是强调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胃气的基本概念在中医学中,对“胃气”含义的理解及应用,存有多种说法: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如《中医基础理论》(函授)教材说:胃“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这些功能和特性的统称,谓之胃气。”其二,指脾胃的消化功能。“人之胃气,即土气也。”(《景岳全书·论脾胃》)脾胃共居中焦属土,在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这个作用便是胃气的作用。因此说,“胃气”是脾胃共同生理功能的概括。其三,指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有从容和缓之象。“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就是此意。其四,专指胃中阳气。如清·程杏轩《医述·卷一·医学溯源·脏腑》说:“胃之有阳气,又何气也?曰:阳气之与胃气,一而二,二而一者也……阳气即胃中所禀之性,犹夫火之云热也。”其五,是“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的别称。如金·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中·饮食劳倦论》中说:“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荣气、卫气、春生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又说:“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以上诸说不一,但皆称之为“胃气”者,无非是强调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作用的重要性。《中国医学大辞典·胃》说:“胃气,胃中运化水谷之精气也。”脾与胃相为表里,一脏一腑,一运一纳,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过程。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运胃纳,是相互协作的,二者缺一不可,无胃之受纳,则就无脾之运化;若无脾之健运,则胃就难以受纳。因此,“人以胃气为本”之“胃气”,是指脾胃之气,以及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之精气,这是脾胃同为后天之本的生理基础。正如《医述·卷一·医学溯源·脏腑》所说:“胃无消磨健运则不化,故言胃气,内已概括及脾气矣。”

(2)胃气在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性《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脾胃密切合作,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化生气血,充养全身。故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素问·五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中藏经·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亦说:“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皆强调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景岳全书·十七卷·脾胃》在论先后天之气关系时说:“脾胃为水谷之海,得后天之气也。何也?盖人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体者不小。”脾胃的消化功能和饮食的营养,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故言“人以胃气为本”。

胃气不足,则会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化。《灵枢·五味》说:“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论》中作了一个比喻,说水谷、胃气“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元气之充足,皆脾胃之气所无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因此,胃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胃气不足,则胃不能纳,脾不能运,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继则气血化生无源,形体消瘦,脏腑皆衰,正气不足,易感邪而生病。正如《王旭高医案》说:胃气一虚,则百病丛生。”《景岳全书·论脾胃》说:“胃气之关于人者,无所不至,即脏腑、声色、脉候、形体,无不皆有胃气。胃气若失,便是凶候。”《吴医汇讲》说:“脾胃伤则出纳之机失其常度,而后天之生气已息,鲜不夭札生民者已。”以上各家论说,说明胃气盛衰对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3)胃气在诊治疾病中的意义《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胃气盛则五脏俱盛,胃气衰则五脏俱衰。说明诊察胃气之盛衰,是诊病之大纲,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及其预后。如望神色察胃气,“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胃气强则精气充,形神俱旺,目光精采,虽有病多为轻浅,预后亦佳;反之,胃气衰则精气虚,体弱神疲,目无神采,有病多重。又如望舌苔察胃气,舌苔乃胃气所熏蒸,舌苔的有无,可反映胃气的存亡。舌苔薄白而润泽,是胃气旺盛的表现;舌光无苔,为胃气虚,或胃阴损伤的表现。再如问饮食察胃气,在疾病过程中,病人饮食量的变化是胃气盛衰的直接反映。若食量不减,则气血生化有源,提示病轻,尚未损及胃气;食量由少渐增,则表明胃气渐复,疾病趋向好转,预后较好;若食欲减退,食量渐减,表示胃气衰退,病情日趋严重,预后多差;若病人水浆不入,表示胃气衰败,预后多较凶险。故有“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之说。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不食》中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故诸病若能食者,势虽重而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势虽轻而必致延剧。此理亦人所易晓也。”能食与不能食,反映了胃气的存亡,这对疾病的预后有直接影响,以此可以推断病情之吉凶。

胃气强弱影响疾病的治疗,如《慎斋遗书·卷二·辨证施治》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若补脾,此之谓也。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多。”《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论》说:“胃气一败,百药难施。”《景岳全书·十七卷·脾胃》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恙。”因此,用药治疗疾病,还必须注意保护胃气。《中国医学大辞典·胃》说:胃气,“无论治何疾病,皆宜首先保护,而虚证尤甚,故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泄气,驱风勿过燥散,消暑勿轻通下,泻利勿加消导,其他内外诸病应投药物之中,凡与胃气相违者,概宜慎用。”临床上,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首先,饮食规律化。有人在饮食上不能控制自己,遇到好吃的就猛吃一顿,不合口味的就饿一顿,这样就易造成胃的蠕动功能紊乱,进而使迷走神经和胃壁内的神经丛功能亢进,促进胃液的分泌,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胃炎或胃溃疡。因此,饮食应该定时定量,千万不要暴饮暴食。

对于已经出现的胃病,在饮食上更应该注意。尽量做到定时进餐,每日可定时进食5—6次,进食量少,能减轻胃的负担,避免胃部过度扩张;进餐次数多,可使胃中经常存有少量食物,以中和胃内过多的胃酸。病重的人最好食用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松软食品,如面条、米粥、牛奶等,如果有条件,还可多吃点蜂蜜,因为蜂蜜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的功能。

另外,胃病患者平时不能吃零食,否则会使胃蠕动增加,促进胃酸的分泌,加重胃壁的溃疡。

其次,注意饮食卫生。吃饭时一定要细嚼缓咽,使食物在口腔内得到充分的磨切、并与唾液混合,这样可以减轻胃的负担,使食物更易于消化。此外,应尽量少吃刺激性食品,更不能饮酒和吸烟。烟酒对胃的危害很大。烟草中的尼古丁对胃的刺激作用,它会使胃容物排出延迟,进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造成胃炎、胃溃疡的病情加重。饮酒,特别是空腹饮酒对胃病患者的损害就更大,因为酒中乙醇对胃粘膜有非常大的刺激作用,胃受到刺激后会出现较强的收缩、扩张等运动,这极容易造成胃出血或胃溃疡部位的穿孔,以致出现生命危险。

再次,少吃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红霉素、强的松等,都可造成胃粘膜损伤而出现炎症或溃疡。因此,不要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偶尔要吃这些药,也应该在饭后吃。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改用有相同作用的中草药。

四是,保持精神愉快。胃是否健康与精神因素有很大关系。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长期紧张、恐惧、悲伤、忧郁等都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促进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壁血管痉挛性收缩,进而诱发胃炎、胃溃疡。因此,平时要精神愉快、性格开朗、意志坚强,并善于从困境中解脱自己。

九大难消化食物

1.油炸食品

2.辛辣食物

3. 巧克力

4.柑橘汁

5. 土豆泥

6.生洋葱

7.冰激凌

8.西兰花和卷心菜

9.豆类

《神农本草经》说,这几味中药滋阴润燥最好

1. 谁给我一些‘绝’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绝jué 〈动〉 (1) (会意。

从糸( 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

本义:把丝弄断) (2) 同本义 [break off] 绝,断丝也。——《说文》 冠缨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5333038索绝。

——《史记》 (3) 又如:绝缨(冠缨断绝。比喻宽宏大量) (4) 引申为断,断绝 [sever;cut off] 绝,断也。

——《广雅》 举鼎绝膑。——《史记·始皇纪》 必绝其谋。

——《战国策·秦策》 楚诚能绝 齐。(绝齐,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绝秦赵之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绝秦望。

得水则为绝。——《庄子·至乐》 绝人以玦。

——《荀子·大略》 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史记·刺客列传》 绝其望。

——《韩非子·主道》 即炉火烧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往来而不绝。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5) 又如:绝卖(出卖产权;卖掉后再也不许赎回);绝裙(扯断衣襟。指去意坚决,难以挽留);绝祀(断绝祖先的祭祀。

比喻国家灭亡,子嗣全无) (6) 割断;切断 [cut off] 绝头刳服。——《韩非子·内储说上》 今楚国虽小,绝长缩短,犹以数千里。

——《战国策·楚策》 七曰绝祭。——《周礼·大祝》。

司农注:“不循其本直绝肺以祭也。” (7) 又如:绝亢(斩断脖子);绝脰(断颈);绝膑(折断膑骨);绝长补短(本指计量国土大小。

后常用为截取有余以补不足) (8) 气息中止;晕死 [die] 抢呼欲绝。——《聊斋志异》 (9) 又如:绝单(狱吏所填写的死亡单子);绝类(灭绝其种类);绝命辞(临死前写的文章) (10) 断根,无后代 [discontinue] 子绝四。

——《论语》。皇疏:“无也。”

(11) 又如:绝业(已经中断的王业);绝绪(没有后代);绝户计(断绝别人子孙后代的计谋) (12) 横渡;穿越 [cross] 绝江河,横渡过长江黄河。绝,断,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乃绝漳水。

——《穆天子传》 丈人渡之绝江。——《吕氏春秋·异宝》。

注:“过也。” (13) 又如:绝塞(横渡关塞;渡越边塞);绝漠(穿越沙漠);绝险(越过险阻) (14) 落 [fall] 虽萎绝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楚辞》 (15) 杜绝;摒弃 [pletely eradicate;wipe out] 绝世于良。——《左传·哀公十五年》。

注:“犹言弃也。” (16) 又如:绝弦(断弃琴弦,不再使用);绝学(弃绝学问;抛开学业);绝仁弃义(抛弃世俗的仁义,回复到纯朴的本性) (17) 超过 [surpass]。

如:绝后光前(超越古今);绝俗(超出世俗之外);绝才(过人的才能);绝特(超出寻常) (18) 停止 [stop] 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吕氏春秋·权勋》。

注:“止也。” 胞之络脉绝也。

——《素问·奇病论》 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夜久语声绝。

——唐· 杜甫《石壕吏》 弱者先绝。——[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19) 又如:绝息(停止);绝脉(脉息停止) (20) 竭;尽 [exhaust] 振乏绝。

—— 吕氏春秋·季春》。注:“居而无食曰绝。”

江河山川绝而不流。——《淮南子·本经》。

注:“竭也。” 绝目尽平原。

——诗。注:“犹尽也。”

(21) 又如:绝力(用尽力气);绝目(极目。尽目力之所及);绝叫(大声呼叫);绝阴(阴气竭尽。

阴阳家称农历四月戊辰日为绝阴之日,百事不宜) 词性变化 -------------------------------------------------------------------------------- ◎绝 绝jué 〈形〉 (1) 才技特异,独一无二 [unique;superb;excellent] 绝妙好辞。——《蔡邕题曹娥碑》 (2) 又如:绝学(独到的学问);绝足奔放(喻千里马疾驰);绝才(过人的才能。

无人能及的才能);绝手(具有第一等才艺的高手) (3) 距离远、隔绝难通的 [distant] 殊邻绝党之域。——扬雄《长杨赋》。

注:“远也。” (4) 又如:绝域(极远的地方);绝地(极远的地方);绝垠(极远的地方);绝国(僻远隔绝的邦国);绝徼(极为遥远的地方);绝郡(边远的郡县);绝区(极边远地区) (5) 缺乏;贫困 [poor]。

如:绝乏(缺乏。多指供应短缺) ◎绝 绝jué 〈副〉 (1) 绝对;全然 [absolutely]——用在否定词前面 绝无有者。

——清· 方苞《狱中杂记》 绝无踪响。(绝,绝然,绝对,根本。)

——《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绝不可能;绝无此意;绝非偶然;绝异(全然不同);绝无(全然没有) (3) 极,最 [extremely] 黄山绝胜处。——《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至险绝处。

(4) 又如:绝少(极少);绝早(极早);绝峰(绝顶。山的最高峰);绝顶(山的最高峰);绝足(最快的马。

喻千里马) ◎绝 绝jué 〈名〉 (1) 绝句 [Chinese four-lined verse with five or seven characters to each line]。诗体名。

亦称“截句”、“断句”。律诗通常有八句,而绝句仅四句,是截取律诗一半而成。

如:五绝;七绝;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者称五绝,七字者称七绝;绝诗(即绝句) 王荆公绝句。——宋· 洪迈《容斋随笔》 (2) 指食物断绝的穷困者 [hungry poor] 务蓄积,以备乏绝。

——《盐铁论》 ◎绝 绝jué 罢了,了 [that's all] 听言绝,我则沉默默腹内忧,都做了虚飘飘心上喜。——元· 孙仲章《勘头巾》麻烦采纳,谢谢。

2. 把《伯牙绝弦》这段古文翻译成500字的现代文

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倾听).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便说:“真好听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便说:“真好听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总之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定能从琴声中知晓.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摔破了琴,弄断了琴弦,决定一生不再弹琴. 现代文: 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俞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一天,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连成划船离开了.过了许多天,成连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俞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3. 古文中“绝”字的解释

绝的解释很多. (1) (会意。

从糸( 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

本义:把丝弄断) (2) 同本义 [break off] 绝,断丝也。——《说文》 冠缨索绝。

——《史记》 (3) 又如:绝缨(冠缨断绝。比喻宽宏大量) (4) 引申为断,断绝 [sever;cut off] 绝,断也。

——《广雅》 举鼎绝膑。——《史记·始皇纪》 必绝其谋。

——《战国策·秦策》 楚诚能绝 齐。(绝齐,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绝秦赵之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绝秦望。

得水则为绝。——《庄子·至乐》 绝人以玦。

——《荀子·大略》 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史记·刺客列传》 绝其望。

——《韩非子·主道》 即炉火烧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往来而不绝。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5) 又如:绝卖(出卖产权;卖掉后再也不许赎回);绝裙(扯断衣襟。指去意坚决,难以挽留);绝祀(断绝祖先的祭祀。

比喻国家灭亡,子嗣全无) (6) 割断;切断 [cut off] 绝头刳服。——《韩非子·内储说上》 今楚国虽小,绝长缩短,犹以数千里。

——《战国策·楚策》 七曰绝祭。——《周礼·大祝》。

司农注:“不循其本直绝肺以祭也。” (7) 又如:绝亢(斩断脖子);绝脰(断颈);绝膑(折断膑骨);绝长补短(本指计量国土大小。

后常用为截取有余以补不足) (8) 气息中止;晕死 [die] 抢呼欲绝。——《聊斋志异》 (9) 又如:绝单(狱吏所填写的死亡单子);绝类(灭绝其种类);绝命辞(临死前写的文章) (10) 断根,无后代 [discontinue] 子绝四。

——《论语》。皇疏:“无也。”

(11) 又如:绝业(已经中断的王业);绝绪(没有后代);绝户计(断绝别人子孙后代的计谋) (12) 横渡;穿越 [cross] 绝江河,横渡过长江黄河。绝,断,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乃绝漳水。

——《穆天子传》 丈人渡之绝江。——《吕氏春秋·异宝》。

注:“过也。” (13) 又如:绝塞(横渡关塞;渡越边塞);绝漠(穿越沙漠);绝险(越过险阻) (14) 落 [fall] 虽萎绝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楚辞》 (15) 杜绝;摒弃 [pletely eradicate;wipe out] 绝世于良。——《左传·哀公十五年》。

注:“犹言弃也。” (16) 又如:绝弦(断弃琴弦,不再使用);绝学(弃绝学问;抛开学业);绝仁弃义(抛弃世俗的仁义,回复到纯朴的本性) (17) 超过 [surpass]。

如:绝后光前(超越古今);绝俗(超出世俗之外);绝才(过人的才能);绝特(超出寻常) (18) 停止 [stop] 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吕氏春秋·权勋》。

注:“止也。” 胞之络脉绝也。

——《素问·奇病论》 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夜久语声绝。

——唐· 杜甫《石壕吏》 弱者先绝。——[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19) 又如:绝息(停止);绝脉(脉息停止) (20) 竭;尽 [exhaust] 振乏绝。

—— 吕氏春秋·季春》。注:“居而无食曰绝。”

江河山川绝而不流。——《淮南子·本经》。

注:“竭也。” 绝目尽平原。

——诗。注:“犹尽也。”

(21) 又如:绝力(用尽力气);绝目(极目。尽目力之所及);绝叫(大声呼叫);绝阴(阴气竭尽。

阴阳家称农历四月戊辰日为绝阴之日,百事不宜)。

4. 在文言文中,“绝”字是什么意思

在文言文中,“绝”字有以下意思:

1、断,断开。《灵枢·禁服》:“近者编绝,久者简垢。”

2、阻断。《三峡》:“沿溯阻绝。”

3、遏止。《素问·宝命全形论》:“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4、断绝。《素问·平人气象论》:“故人绝水谷则死。”

5、竭绝。《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6、止。《素问·气交变大论》:“冲阳止者死不治。”

7、阻隔不通。《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脏绝闭,脉道不通。”

8、衰败,亡失。《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

9、尽,极。《素问·阴阳类论》:“一阴至绝,作朔晦。”

10、灭,死亡。《串雅·序》:“昔欧阳子暴利几绝。”

11、极 很 非常。《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

12、与世隔绝的。 《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独一无二的。 “天下三绝。”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绝,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

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

白话版《说文解字》:绝,切断丝线。字形采用“糸、刀、卩”会义。

这是古文写法的“绝”,字形像丝线不连贯的形体,像切断了两束丝线。

在现代使用中,绝字也有很多用法:

1、绝对,指没有任何条件的,与“ 相对 ” 相对;完全;一定。

例如:他绝对不会干这样的事!

2、绝顶,指极端;非常;最高峰。

例如:登上泰山绝顶,俯视大地,仰望苍穹,令人俗念顿消,予以缥缈,觉得心胸无比开阔。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绝在文言文中的释义

5. 初中所有文言文中绝字的用法,要九种

文言文

①断,断开。《灵枢·禁服》:“近者编绝,久者简垢。” ②阻断。《灵枢·官针》:“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 ③遏止。《素问·宝命全形论》:“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④断绝。《素问·平人气象论》:“故人绝水谷则死。” ⑤竭绝。《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⑥止。《素问·气交变大论》:“冲阳止者死不治。” ⑦阻隔不通。《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脏绝闭,脉道不通。”⑧衰败,亡失。《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 ⑨尽,极。《素问·阴阳类论》:“一阴至绝,作朔晦。” ⑩灭,死亡。《串雅·序》:“昔欧阳子暴利几绝。”

6. 初中语文文言文绝字的总结

jué

绝,断丝也。——《说文》

冠缨索绝。——《史记》

又如:绝缨(冠缨断绝。比喻宽宏大量)

引申为断,断绝

绝,断也。——《广雅》

举鼎绝膑。——《史记·始皇纪》

必绝其谋。——《战国策·秦策》

楚诚能绝齐。(绝齐,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绝秦赵之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绝秦望。

得水则为绝。——《庄子·至乐》

绝人以玦。——《荀子·大略》

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史记·刺客列传》

绝其望。——《韩非子·主道》

即炉火烧绝。——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往来而不绝。——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如:绝卖(出卖产权;卖掉后再也不许赎回);绝裙(扯断衣襟。指去意坚决,难以挽留);绝祀(断绝祖先的祭祀。比喻国家灭亡,子嗣全无)

割断;切断

绝头刳服。——《韩非子·内储说上》

今楚国虽小,绝长缩短,犹以数千里。——《战国策·楚策》

七曰绝祭。——《周礼·大祝》。司农注:“不循其本直绝肺以祭也。”

又如:绝亢(斩断脖子);绝脰(断颈);绝膑(折断膑骨);绝长补短(本指计量国土大小。后常用为截取有余以补不足)

抢呼欲绝。——《聊斋志异》

又如:绝单(狱吏所填写的死亡单子);绝类(灭绝其种类);绝命辞(临死前写的文章)

断根,无后代

子绝四。——《论语》。皇疏:“无也。”

又如:绝业(已经中断的王业);绝绪(没有后代);绝户计(断绝别人子孙后代的计谋)

横渡;穿越

绝江河,横渡过长江黄河。绝,断,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乃绝漳水。——《穆天子传》

丈人渡之绝江。——《吕氏春秋·异宝》。注:“过也。”

又如:绝塞(横渡关塞;渡越边塞);绝漠(穿越沙漠);绝险(越过险阻)

虽萎绝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楚辞》

杜绝;摒弃

绝世于良。——《左传·哀公十五年》。注:“犹言弃也。”

又如:绝弦(断弃琴弦,不再使用);绝学(弃绝学问;抛开学业);绝仁弃义(抛弃世俗的仁义,回复到纯朴的本性)

超过。如:绝后光前(超越古今);绝俗(超出世俗之外);绝才(过人的才能);绝特(超出寻常)

停止

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吕氏春秋·权勋》。注:“止也。”

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夜久语声绝。——唐·杜甫《石壕吏》

弱者先绝。——〖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又如:绝息(停止);绝脉(脉息停止)

竭;尽

振乏绝。——

吕氏春秋·季春》。注:“居而无食曰绝。”

江河山川绝而不流。——《淮南子·本经》。注:“竭也。”

绝目尽平原。——诗。注:“犹尽也。”

又如:绝力(用尽力气);绝目(极目。尽目力之所及);绝叫(大声呼叫);绝阴(阴气竭尽。阴阳家称农历四月戊辰日为绝阴之日,百事不宜)

2020-11-25 肺的知识点

我导读

麦门冬

原文: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麦门冬为《本经》上品,简称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块根,味甘性平偏凉,富含汁液,为养阴药。其“主心腹结气”,从字面意思来看,与胃有一定的关系,系 胃阴不足 ,中焦气机不畅所致,症见胃脘不适、嘈杂不饥或饥不欲食、脘腹痞满等。“伤中”即伤脾胃阴津,“伤饱”即无食欲。

麦门冬汤不仅用于胃阴不足,气机上逆证,原方主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显然与肺气上逆有关,现临床多用本方治疗呼吸系统疾患证属阴虚或气阴两虚者。既然麦冬能够治疗 肺阴虚证 ,患者时感呼吸气短也是常见症状,此即“短气”。同时,麦冬富含汁液,善补肺胃之阴。而津枯之人多见于瘦人,所以麦冬主“羸瘦”。

胃络,即胃之大络。《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古代脉诊的部位之一。虚里脉绝,说明心气衰败欲绝。而麦冬主治“胃络脉绝”,即肯定其治疗 心气虚重证 的作用。药理研究表明,麦冬能提高心脏泵血功能和耐缺氧能力,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临床研究则证实,麦冬口服液和注射液用治冠心病有效,对心电图改善也有一定作用。

天门冬

原文:味苦平,主诸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

天门冬为《本经》上品,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的块根,简称天冬,味苦性平,现今认为本品除味苦外,尚具甘味,药性为平中偏凉,具养阴之功,属于补阴药。

“暴”有突然之意,即突然发作。痹以疼痛为主要表现。“诸暴风湿偏痹”是指突然发作的以疼痛为要表现的病证,此类病证可见于中风之偏枯不遂。

天门冬可治疗肝风内动之中风,但须有真阴不足之变,因 本品既能养肺阴,又能填肾阴 ,还能“强骨髓”。张锡纯创镇肝息风汤即用本品配伍代赭石、龟板、龙骨、牡蛎、白芍、玄参等养阴平肝之品。临床上,凡见真阴不足之疾,均可配伍应用,为临床常用补阴药。

沙参

北沙参

原文:味苦微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

沙参为《本经》上品,分为北沙参与南沙参,北沙参是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南沙参是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的根。二者来源不同,功效也有差异,但都于补阴药, 均能补肺胃之阴,主治肺胃阴虚证。

《本经》所载沙参是北沙参还是南沙参,还是包括二者,无从考证。

“血积”是血液郁积之意,徐灵胎认为血积是“肺气上逆之血”(《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无论是燥邪伤肺,还是热伤肺阴,都会导致肺阴虚,虚火灼络而出血,血液郁积于肺,故见血积。临床上,症见 肺阴虚火旺 导致的咯血、痰中带血等,须养肺阴,沙参是常用之品,每与麦冬配伍应用。

“补中益肺气”说明本品具有补益之功。现行教科书认为, 北沙参 只能养阴,不能补气,而 南沙参 养阴之力弱,但有补气之功,对于气阴两虚者,可用之。

石斛

原文: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

石斛为《本经》上品,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或马鞭石斛及其近似种的茎,《本经》谓其味甘性平,而现今多认为其性偏凉而能够养胃阴,具有 养阴而不腻滞 的特点,治疗 胃阴虚证 最为常用。药理研究表明:金钗石斛煎剂能促进人体胃酸的分泌和胃泌素的释放,使血清胃泌素浓度升高,故石斛有益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大多形体消疲,而石斛能改善之,“久服厚肠胃”,故主治“羸瘦”,从而使人“轻身延年”。现代中药学把石斛列为补阴药,认为本品具有 养胃阴、滋肾阴、养肝阴 的功效,故“补五脏虚劳”。

石斛外似清淡无味,实则得中土之正气而补脾,得金水之精气而养肺,内应于肾而益精。故糖尿病、结核病、甲亢等多种慢性消耗疾病,用之不唯可以养阴,更 可补益肺、脾、肾之正气

古人应用本品,大致有久煎、酒浸、熬膏等用法。药理研究发现:石斛中所含的生物碱难溶于水,但 酒浸后则易于溶出 。所以,临床应用本品时,常规法很难煎出石斛的有效成分,宜久煎,或酒制后再煎。

女贞子

原文:味苦平。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轻身不老。

女贞子为《本经》上品,是木樨科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因其以果实入药,故《本经》原名女贞实,其味苦性平,而现多认为甘苦性凉,入肝肾经, 善补肝肾之阴 。肾为先天之本,其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皆与本品补益肝肾相关。肝主藏血,肾主藏精,其华在发,女贞子通过其补益肝肾之功以达生发乌发的作用,常与墨旱莲配伍应用,即二至丸,主治肝肾不足之腰膝酸软、健忘失眠、须发早白等,疗效较佳。

须发早白,特别是少白头,是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学生、知识分子等脑力劳动者。用脑过度,则阴血暗耗,久之则肝肾不足,治疗上以补益肝肾为主,何首乌、熟地黄、黑豆、黑芝麻、女贞子、墨旱莲等均为常用之品,既可以煎服,也可以作食疗长期服用。

将经典“读厚”,才能对书中内容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不仅需要熟读书中内容,还需要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看似古老而语言晦涩的《神农本草经》,如果细细解读能发现哪些我们不知道的中药“秘密”?这本书将带您细细探寻《本经》中的中药世界——

胃疸的读音胃疸的读音是什么

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也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肺经 肺系 (指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肺为娇脏,是对肺的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生理上,肺脏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病理上, 外感六* 之邪从 皮毛 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

1. 主气 司呼吸

肺主气,首见于《内经》。《素问·五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吸进清气,排出浊气,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肺主呼吸的功能,实际上是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在气体交换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肺气宣发,浊气得以呼出;肺气肃降,清气得以吸入。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协调有序,则呼吸均匀通畅。肺气失宣或肺气失降,临床都有 呼吸异常 的表现,但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若是因外感引动内饮,阻塞气道,肺气失宣,多为胸闷气急或发为哮喘;若是因 肝火上炎 ,耗伤肺阴,肺失肃降,多致 喘咳 气逆。

(2)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于 宗气 的生成。一身之气主要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构成。宗气属后天之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 水谷之精 所化生的谷气相结合而生成。宗气在肺中生成,积存于胸中" 气海 ",上走息道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如《灵枢·五味》所说"其大气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并能贯注心脉以助心推动血液运行,还可沿 三焦 下行脐 下丹田 以资先天元气,故在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宗气 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气的生成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因而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不仅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盛衰。

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肺有节律的呼吸,对全身之气的 升降出入 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肺的呼吸均匀通畅,节律一致,和缓有度,则各 脏腑经络之气 升降出入运动通畅协调。

肺的呼吸失常,不仅影响宗气的生成及一身之气的生成,导致一身之气不足,即所谓" 气虚 ",出现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等症,并且影响一身之气的运行,导致各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

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基于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如果肺的呼吸功能失常,势必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若肺丧失了呼吸功能,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新陈代谢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了。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2.主行水

肺主行水 ,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素问·经脉别论》称作"通调水道"。肺主行水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 脏腑 代谢所产生的浊液(废水)下输至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输布水液,故说" 肺主行水 "。又因为肺为华盖,在 五脏六腑 中位置最高,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故清·汪昂《医方集解》称"肺为水之上源"。

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失常,出现无汗、全身水肿等症。内伤及肺,肺失肃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输其他脏腑,浊液不能下行至肾或 膀胱 ,出现 咳逆上气 , 小便不利 ,或 水肿 。肺气行水功能失常,导致脾转输到肺的水液不能正常布散,聚而为痰饮水湿;水饮蕴积肺中,阻塞气道,则影响气体交换,一般都有 咳喘 痰多的表现,甚则不能平卧。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全身水肿,并能影响他脏的功能。临床上对水液输布失常的痰饮、水肿等病证,可用"宣肺利水"和"降气利水"的方法进行治疗。由于水液输布障碍主要是因外邪侵袭而致肺气的宣发作用失常,故临床上多用宣肺利水法来治疗,即《内经》所谓" 开鬼门 "之法,古人喻之为" 提壶揭盖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则称之为"开上源以利下流"。

3.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全身的血脉均统属于心,心气是血液循环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血液的运行,又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即肺气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从而促进血液运行。故《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难经·一难》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同时,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精所化的谷气相结合,生成 宗气 ,而宗气有"贯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肺气充沛,宗气旺盛,气机调畅,则血运正常。若肺气虚弱或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则可导致心血运行不畅,甚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反之, 心气虚 衰或 心阳不振 ,心血运行不畅,也能影响肺气的宣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

肺主治节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协调,维持通畅均匀的呼吸,使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二是调理全身气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 升降出入 ,保持全身气机调畅。三是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通过肺朝百脉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治理调节津液代谢:通过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与排泄。由此可见, 肺主治节 ,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肺,金臧也。――《说文》

肺有金之精,制割立断。――《春秋·元命苞》

肺为气。――《 淮南子 ·精神》

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清·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 》

又如:肺肠(肺和肠。指生理上的欲念。即七情六欲);肺肝(肺与肝。比喻内心);肺吵丢丢掀(方言。心花怒放); 肺火 )中医称肺部的邪热)。

① 人体器官 名。五脏之一。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为五脏之华盖,与大肠相表里。 肺主气 ,司呼吸。《素问·五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朝百脉而主治节,辅佐心脏调节气血的运行。《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搏之官,治节出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素问·经脉别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 膀胱 。""经气归于肺, 肺朝百脉 ,输精于皮毛。"《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素问·五脏生成》:"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②指 手太阴 肺经。《灵枢·本输》:"肺出少商……手太阴经也。"

③指肺的 真脏脉 。《素问·平人气象论》:"肺见丙丁死,肾见 戊己 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④推拿部位名。详肺经条。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它们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具有防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调节体温和辅助呼吸的作用。肺与皮毛相合,是指肺与皮毛的相互为用关系。

肺对皮毛的作用,主要有二:①肺气宣发,宣散卫气于皮毛,发挥卫气的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②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即将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以滋养之,使之红润光泽。若肺精亏、 肺气虚 ,既可致卫表不固而见 自汗 或易感冒,又可因皮毛失濡而见枯槁不泽。

皮毛对肺的作用,也主要有二:①皮毛能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内经》把汗孔称作" 玄府 ",又叫"气门",是说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也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②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如寒邪客表,卫气被郁遏,可见 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无汗、脉紧等症,若伴有咳喘等症,则表示病邪已伤及肺脏。故治疗外感 表证 时,解表与宣肺常同时并用。

2.在窍为鼻

鼻为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所以称鼻为肺之窍。鼻为呼吸道之最上端,通过肺系(喉咙、气管等)与肺相联,具有主通气和主嗅觉的功能。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肺气宣畅,则鼻窍通利,呼吸平稳,嗅觉灵敏;肺失宣发,则鼻塞不通,呼吸不利,嗅觉亦差。故曰:"鼻者,肺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灵枢·脉度》)。临床上常把鼻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肺病的依据之一,而治疗鼻塞流涕、嗅觉失常等病证,又多用辛散宣肺之法。

3.在志为忧(悲)

关于肺之志,《内经》有二说:一说肺之志为悲;一说肺之志为忧。但在论及五志相胜时则说"悲胜怒。"悲和忧虽然略有不同,但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大致相同的,因而忧和悲同属肺志。悲忧皆为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或情感反映,由肺精、肺气所化生,是肺精、肺气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过度悲哀或过度忧伤,则属不良的情志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损伤肺精、肺气,或导致肺气的宣降运动失调。《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悲伤过度,可出现呼吸气短等肺气不足的现象。反之,肺精气虚衰或肺气宣降失调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4.在液为涕

涕,即鼻涕,为鼻黏膜的 分泌液 ,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涕由肺精所化,由肺气的宣发作用布散于鼻窍,故《素问·宣明五气》说:" 五脏化液 ……肺为涕。"肺精、肺气的作用是否正常,亦能从涕的变化中得以反映。如肺精、肺气充足,则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 寒邪 袭肺,肺气失宣,肺之精津被寒邪所凝而不化,则鼻流清涕;肺热壅盛,则可见喘咳上气,流涕黄浊;若燥邪犯肺,则又可见鼻干而痛。

5.与秋气相通应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肺主秋。肺与秋同属于五行之金。时令至秋,暑去而凉生,草木皆凋。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为 阳中之阴 ,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秋季之肃杀,是对 夏气 生长太过的削减;肺气之肃降,是对 心火上炎 太过的制约。肺与秋气相通,故肺金之气应秋而旺,肺的制约和收敛功能强盛。时至秋日,人体 气血运行 也随"秋收"之气而衰落,逐渐向"冬藏"过渡。故养生家强调,人气亦当顺应秋气而渐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治疗肺病时,秋季不可过分发散肺气,而应顺其敛降之性。此外,秋季气候多清凉干燥,而肺为清虚之脏,喜润恶燥,故秋季易见肺燥之证,临床常见干咳无痰、口鼻干燥、皮肤干裂等症。

6.与五色、方位,表里关系

肺在五色上是白色,五行属金,方位在西方,肺部疾病都会引起面色发白,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经络走向下络大肠,所以一般肺部疾病也会引起大肠的表现,如排便的异常,很多肺病患者便秘的原因。

1.肺为华盖

"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内经》喻为肺脏。《素问·病能论》说:"肺为藏之盖也。"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因而有"华盖"之称。肺居高位,又能行水,故称之为"水之上源"。肺覆盖于 五脏六腑 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故《素问·痿论》说:"肺者,脏之长也";《灵枢·九针论》说:"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由于肺位最高,与外界相通,故温邪外侵,首先被犯;肺又外合皮毛,风寒燥湿外袭,皮毛受邪,亦内合于肺。故肺为诸邪易侵之脏。

2.肺为娇脏

简而言之,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肺为清虚之脏,清轻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脏腑病变,皆可病及于肺而发生咳嗽、气喘、咯血、失音、肺痨、肺痿等病症。若娇嫩之肺脏一旦被邪侵犯,治疗当以" 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为法则,用药以轻清、宣散为贵,过寒过热过润过燥之剂皆所不宜。

3.主宣发与肃降

肺主宣发 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肺主肃降 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是由肺气的升降运动来实现的,故称"肺气宣发"和"肺气肃降"。

肺气的宣发作用,能向上向外布散气与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呼出体内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 水谷精微 上输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身皮毛肌腠;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 分肉 ,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痈疽》说:"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若因 外感风寒 而致肺失宣发,则致呼吸不畅,胸闷喘咳;卫气被郁遏,腠理闭塞,可致恶寒无汗;津液内停,可变为痰饮,阻塞气道,则见呼吸困难,喘咳不得卧。

肺气的肃降作用,能向内向下布散气和 津液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入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 宗气 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 脏腑 以濡润之;三是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人体脏腑气机的运动规律,一般是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肺位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若肺失肃降,则可出现呼吸表浅或短促,咳喘气逆等症。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宣发与肃降协调,则呼吸均匀通畅,水液得以正常的输布代谢,所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宣发与肃降失调,则见呼吸失常和水液代谢障碍。一般说来,外邪侵袭,多影响肺气的宣发,导致 肺气不宣 为主的病变;内伤及肺,多影响肺气的肃降,导致 肺失肃降 为主的病证。宣发与肃降失常又是相互影响,同时并见的。如 外感风寒 首先导致肺的宣发功能障碍而出现胸闷鼻塞、 恶寒发热 、无汗等症,同时也可引起肺的肃降功能失常而伴有 咳嗽喘息

清肺的食物,如胡萝卜、梨子、木耳、豆浆、蜂蜜等。清肺梨:可生津止渴,清热止咳等。一种做法是把内部掏空,放入川贝、冰糖、蜂蜜等煮食。二是带皮切块,放到碗里再蒸,碗里最好再放上冰糖,煮好后可拌入蜂蜜,趁热吃效果最好。三是连皮切成块,和木瓜、蜜枣、猪骨一起煮汤,有清肺热、开胃作用。四是将 银耳 泡发后,和梨一起放到凉水中煮汤,根据口味不同可再放入枸杞、枣等。另外,还可捣泥成梨糕,加冰糖后食用,也能清热、治疗咳嗽。

中医一向讲究药食同源,很重视通过调节饮食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因此,通过养肺气来达到提高免疫功能的食疗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人们食用时应首先了解清楚食物的药效,如食用白萝卜,以 痰多 、咳嗽者较为适宜;食用百合,以熬粥、煮水饮效果较佳;食用绿豆,适宜于 内火 旺盛的人;而荸荠能 清热生津 ,生吃、煮水均可。同时,由于人的个体素质差异较大,所以服用时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症选食,而且要注意同时忌食过于辣、咸、腻等食物。

绝解释为尽的文言文

胃疸的读音是:wèidǎn。

胃疸的拼音是:wèidǎn。结构是:胃(上下结构)疸(半包围结构)。注音是:ㄨㄟ_ㄉㄢˇ。

胃疸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病名。中医称胃部虚热为胃疸。

二、引证解释

⒈病名。中医称胃部虚热为胃疸。引《素问·平人气象论》:“已食如饥者,胃疸。”王冰注:“是则胃热也。热则消_,故食已如饥也。”

三、网络解释

胃疸胃疸,病名。

关于胃疸的成语

伯道无儿不名一钱破肝糜胃不为已甚刮肠洗胃不期然而然不齿于人搜索肾胃羊胃羊头不期而然

关于胃疸的词语

刮肠洗胃伯道无儿不名一钱搜索肾胃饮灰洗胃不为已甚破肝糜胃披肝糜胃不期而然洗肠涤胃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胃疸的详细信息

宝命全形论文言文翻译

1. 古文中“绝”字的解释

绝的解释很多.

(1) (会意。从糸( 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2) 同本义 [break off]

绝,断丝也。——《说文》

冠缨索绝。——《史记》

(3) 又如:绝缨(冠缨断绝。比喻宽宏大量)

(4) 引申为断,断绝 [sever;cut off]

绝,断也。——《广雅》

举鼎绝膑。——《史记·始皇纪》

必绝其谋。——《战国策·秦策》

楚诚能绝 齐。(绝齐,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绝秦赵之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绝秦望。

得水则为绝。——《庄子·至乐》

绝人以玦。——《荀子·大略》

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史记·刺客列传》

绝其望。——《韩非子·主道》

即炉火烧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往来而不绝。——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5) 又如:绝卖(出卖产权;卖掉后再也不许赎回);绝裙(扯断衣襟。指去意坚决,难以挽留);绝祀(断绝祖先的祭祀。比喻国家灭亡,子嗣全无)

(6) 割断;切断 [cut off]

绝头刳服。——《韩非子·内储说上》

今楚国虽小,绝长缩短,犹以数千里。——《战国策·楚策》

七曰绝祭。——《周礼·大祝》。司农注:“不循其本直绝肺以祭也。”

(7) 又如:绝亢(斩断脖子);绝脰(断颈);绝膑(折断膑骨);绝长补短(本指计量国土大小。后常用为截取有余以补不足)

(8) 气息中止;晕死 [die]

抢呼欲绝。——《聊斋志异》

(9) 又如:绝单(狱吏所填写的死亡单子);绝类(灭绝其种类);绝命辞(临死前写的文章)

(10) 断根,无后代 [discontinue]

子绝四。——《论语》。皇疏:“无也。”

(11) 又如:绝业(已经中断的王业);绝绪(没有后代);绝户计(断绝别人子孙后代的计谋)

(12) 横渡;穿越 [cross]

绝江河,横渡过长江黄河。绝,断,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乃绝漳水。——《穆天子传》

丈人渡之绝江。——《吕氏春秋·异宝》。注:“过也。”

(13) 又如:绝塞(横渡关塞;渡越边塞);绝漠(穿越沙漠);绝险(越过险阻)

(14) 落 [fall]

虽萎绝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楚辞》

(15) 杜绝;摒弃 [pletely eradicate;wipe out]

绝世于良。——《左传·哀公十五年》。注:“犹言弃也。”

(16) 又如:绝弦(断弃琴弦,不再使用);绝学(弃绝学问;抛开学业);绝仁弃义(抛弃世俗的仁义,回复到纯朴的本性)

(17) 超过 [surpass]。如:绝后光前(超越古今);绝俗(超出世俗之外);绝才(过人的才能);绝特(超出寻常)

(18) 停止 [stop]

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吕氏春秋·权勋》。注:“止也。”

胞之络脉绝也。——《素问·奇病论》

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夜久语声绝。——唐· 杜甫《石壕吏》

弱者先绝。——[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19) 又如:绝息(停止);绝脉(脉息停止)

(20) 竭;尽 [exhaust]

振乏绝。——

吕氏春秋·季春》。注:“居而无食曰绝。”

江河山川绝而不流。——《淮南子·本经》。注:“竭也。”

绝目尽平原。——诗。注:“犹尽也。”

(21) 又如:绝力(用尽力气);绝目(极目。尽目力之所及);绝叫(大声呼叫);绝阴(阴气竭尽。阴阳家称农历四月戊辰日为绝阴之日,百事不宜)

2. 文言文中“绝” 所有的意思

①断,断开。《灵枢·禁服》:“近者编绝,久者简垢。” ②阻断。《灵枢·官针》:“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 ③遏止。《素问·宝命全形论》:“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④断绝。《素问·平人气象论》:“故人绝水谷则死。” ⑤竭绝。《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⑥止。《素问·气交变大论》:“冲阳止者死不治。” ⑦阻隔不通。《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脏绝闭,脉道不通。”⑧衰败,亡失。《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 ⑨尽,极。《素问·阴阳类论》:“一阴至绝,作朔晦。” ⑩灭,死亡。《串雅·序》:“昔欧阳子暴利几绝。”

示例

3. 在文言文中,“绝”字是什么意思

在文言文中,“绝”字有以下意思:

1、断,断开。《灵枢·禁服》:“近者编绝,久者简垢。”

2、阻断。《三峡》:“沿溯阻绝。”

3、遏止。《素问·宝命全形论》:“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4、断绝。《素问·平人气象论》:“故人绝水谷则死。”

5、竭绝。《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6、止。《素问·气交变大论》:“冲阳止者死不治。”

7、阻隔不通。《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脏绝闭,脉道不通。”

8、衰败,亡失。《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

9、尽,极。《素问·阴阳类论》:“一阴至绝,作朔晦。”

10、灭,死亡。《串雅·序》:“昔欧阳子暴利几绝。”

11、极 很 非常。《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

12、与世隔绝的。 《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独一无二的。 “天下三绝。”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绝,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

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

白话版《说文解字》:绝,切断丝线。字形采用“糸、刀、卩”会义。

这是古文写法的“绝”,字形像丝线不连贯的形体,像切断了两束丝线。

在现代使用中,绝字也有很多用法:

1、绝对,指没有任何条件的,与“ 相对 ” 相对;完全;一定。

例如:他绝对不会干这样的事!

2、绝顶,指极端;非常;最高峰。

例如:登上泰山绝顶,俯视大地,仰望苍穹,令人俗念顿消,予以缥缈,觉得心胸无比开阔。

1.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这个是『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五篇的"宝命全形论"中的句子.

"以天地之气生"是指人体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

"四时之法成:是指人们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

这两句的英文翻译 (Paul U. Unschuld的版本):

Man es to life through the qi of heaven and earth;

he matur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of the four seasons.

2. 文言文中 绝 是什么意思

①断,断开。《灵枢·禁服》:“近者编绝,久者简垢。” ②阻断。《灵枢·官针》:“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 ③遏止。《素问·宝命全形论》:“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④断绝。《素问·平人气象论》:“故人绝水谷则死。” ⑤竭绝。《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⑥止。《素问·气交变大论》:“冲阳止者死不治。” ⑦阻隔不通。《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脏绝闭,脉道不通。”⑧衰败,亡失。《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 ⑨尽,极。《素问·阴阳类论》:“一阴至绝,作朔晦。” ⑩灭,死亡。《串雅·序》:“昔欧阳子暴利几绝。”

示例

3. 宝箧印陀罗尼译文

这是照梵文直译的宝箧印陀罗尼,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顶礼三世一切如来,归命,安立心地,宣说分别,谛听谛听,受持受持:一切如来界持红莲花,发生胜妙印!忆念如来转金刚,菩提道场庄严作,庄严所作!一切如来加持~觉觉、悟悟、大觉大觉、觉知成大妙觉!迁流迁流、捐灭、一切恶趣一切罪业消灭!除去除去、一切苦消灭!一切如来心金刚满足、满足!一切如来秘密总持印觉、妙觉!一切如来加持舍利藏成就!相应加持成就!一切如来心界印成就!胜妙建立塔如来加持~除去除去、拥护拥护~成就!归命一切如来顶总持界印,一切如来界庄严加持~拥护拥护~成就。

4. 寻“宝命全形论”原文与译文

原文: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译文: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

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岐伯说: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

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

所以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能够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弄糊涂了。

掌握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通达病人虚实的变化,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哪怕病人的呵欠 *** 极微小的动态,也能够明察秋毫,洞明底细。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

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 *** ,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请问运用什麽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加以认识和处理呢?岐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

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所以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但人们都弃余不顾,不懂得这些道理。

所谓五大关键: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缓急先后。

近世运用针刺,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变,那末疗效就能更好,如响之应,如影随形,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麽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

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岐伯说:凡用折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

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病人。

5. 在文言文中,“绝”字是什么意思

在文言文中,“绝”字有以下意思:

1、断,断开。《灵枢·禁服》:“近者编绝,久者简垢。”

2、阻断。《三峡》:“沿溯阻绝。”

3、遏止。《素问·宝命全形论》:“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4、断绝。《素问·平人气象论》:“故人绝水谷则死。”

5、竭绝。《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6、止。《素问·气交变大论》:“冲阳止者死不治。”

7、阻隔不通。《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脏绝闭,脉道不通。”

8、衰败,亡失。《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

9、尽,极。《素问·阴阳类论》:“一阴至绝,作朔晦。”

10、灭,死亡。《串雅·序》:“昔欧阳子暴利几绝。”

11、极 很 非常。《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

12、与世隔绝的。 《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独一无二的。 “天下三绝。”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绝,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

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

白话版《说文解字》:绝,切断丝线。字形采用“糸、刀、卩”会义。

这是古文写法的“绝”,字形像丝线不连贯的形体,像切断了两束丝线。

在现代使用中,绝字也有很多用法:

1、绝对,指没有任何条件的,与“ 相对 ” 相对;完全;一定。

例如:他绝对不会干这样的事!

2、绝顶,指极端;非常;最高峰。

例如:登上泰山绝顶,俯视大地,仰望苍穹,令人俗念顿消,予以缥缈,觉得心胸无比开阔。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绝在文言文中的释义

6. 文言文翻译

先标点,后试译。

标点: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资父事君,臣子笃匪躬之谊,作忠以孝国家,宏锡类之恩,尔增生陈鸿学,乃捐职州同陈广信之父。善积于身,祥开厥后,教子著义,方之训传家裕堂构之遗,兹以尔子遵例急公,赠尔为儒林郎,锡之敕命,于戏!殊荣必逮于所亲,宠命用光。夫有子承兹优渥,长芘忠勤。

嘉庆九年十二月十三日(敕命之宝)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奉职在公,嘉教劳之,有自推恩将母宜锡典之攸隆。尔欧阳氏,乃捐职州同陈广信之母,壶范宜家,夙协承筐之征,母仪贻谷,载昭画荻之芳,兹以尔子遵例急公,赠尔为安人,于戏!彰淑德于不瑕式,荣象服赝宠命之有赫,允贲泉垆。

嘉庆九年十二月十三日(敕命之宝)

试译:

奉天承运的皇帝下达诏令:

凭借父亲的资历侍奉国君,作为臣子深奉勤力勤王之事,对国家尽忠尽诚,朝廷当特加褒奖你,以示恩典。你增生陈鸿学是捐官州同陈广信之父,自身善于积德,对他的后代遗惠颇多,用道义教养子辈,并以孝义传家,使家堂发展,将遗惠留传。现因你的儿子循礼为公,特加赠你为儒林郎,特恩赏给你敕命。呜呼!非同一般的荣耀一定赏赐给所亲信的人,宠信的政令用正大光明的方式传达!有儿子承受这样的优厚的恩遇,你要更加忠诚勤恳地为国家效命!

嘉庆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嘉庆帝玺印盖章)

奉天承运的皇帝下达诏令:

勤谨奉职,一心为公,嘉奖慰劳你,历朝已有推恩及母妇的先例。你的母亲有宜天下的德行,所以特价恩典,是为了表彰你。你欧阳氏,是捐官州同陈广信之母,风范宜于家世,一向协助家世,有承筐之女德,母仪风范胸怀若谷,有欧阳修之母画荻教子之德行,现因你的儿子循礼为公,特恩赐你为安人的封号。呜呼!特别彰显你的贤淑之德于无暇登车远眺,颁赐象服,荣膺厚恩,你要继续贤德之仪。

嘉庆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嘉庆帝玺印盖章)

7. 文言文中的水是什么意思

①断:绝交|隔绝|络绎不绝|滔滔不绝。

②完全没有了;穷尽:绝种|灭绝|斩尽杀绝。

③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绝路|绝境|绝处逢生/悬崖绝壁。

④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赶上的:绝技|绝招|绝色。

⑤极;最:绝妙|绝密|绝大多数。

⑥完全;一定:绝不允许|绝无此意。

⑦死;呼吸停止:气绝|悲痛欲绝。

⑧指绝句:五绝|七绝。

⑧越过、横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⑨最高峰:泰山~顶。会当凌~顶

8. 求这篇文言文的译文

孔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少年时代就正直有气节,把明辨是非作为自己的责任。他性情急躁,酗酒任性,每次喝醉总是整天不醒,对同僚多有欺凌轻慢,尤其不愿曲意侍奉权要得宠的人物,那些人无不对他又怕又恨。他不置办产业,家里经常很贫困,财务无论多少,都不曾在意。他做二府长史,典签谘事时,(手下人都很畏惧他)他不叫上前他们不敢上前,他不让离开他们不敢离开。虽然喝酒的日子居多,但他却清楚地了解政事,酒醒的时候判决,不曾有过阻滞。众人都说:“孔公一月二十九天醉,胜过世人二十九天醒。”世祖每次想引见他,总是先派人看他酒醒了没有。

他性格真诚朴素,不喜文饰,遇到宝玩,使用绝不迟疑,而其他东西即使粗破,也终不改换。孔觊的弟弟孔道存、堂弟孔徽,经营了很多家产,两个弟弟请假向东回家乡,孔觊前往江中的小沙洲上去迎接他们,(见他们随身携带)十多艘的货物,都是绵绢纸席之类。孔觊见了假装喜欢,对他们说:“我近来很贫困,很需要这些东西。”于是就吩咐把它们放在岸边,随后神情严厉地对他们说:“你们总也算是个读书人吧,为什么到了回家去做商人的地步呢?”命令手下人放火焚烧货物,直到烧尽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