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象的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_关于气象的论文参考文献
1.找一些毕设论文参考文献,要期刊和论文,不要书籍。多多益善,不知道就不要回答。题目在补充
2.求一篇题目为“大气污染的控制”的论文综述,要有参考文献。 谢谢咯
3.cip系统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措施试论自动气象站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
4.参考文献
5.气象学专业有哪些院校
6.高原气象的期刊投稿
7.如何正确书写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军事气象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内容
1.2 军事气象学研究的脊背特点
1.3 军事气象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军事模拟大气
2.1 标准大气
2.2 参考大气
2.3 大气风场模型
2.4 大气电场模型
第三章 大气环境对军事人员的影响
3.1 人体热平衡
3.2 人类生物气象学指数
3.3 特殊气候条件对人体的影响
第四章 大气环境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
4.1 地球大气与电磁波传播
4.2 大气折射
4.3 大气波导
第五章 大气环境对光学侦查的影响
5.1 大气环境对光学侦查的影响
5.2 大气环境对红外侦察的影响
5.3 大气环境对激光侦察的影响
第六章 外弹道气象
6.1 发射飞行器
6.2 发射飞行器在静稳大气中的运动
6.3 发射飞行器在大气风场中的运动
6.4 再入段导弹的运动
第七章 化学防护气象
7.1化学武器
7.2 毒剂云团扩散方程
第八章 军事气象灾害
8.1 低空风切变
8.2 夏击暴流
第九章 军事气象保障概论
9.1 近代军事气象保障的发展历史
9.2 军事气象保障的基本任务
第十章 军事气象保障的保障实施
10.1 军事气象保障体系
10.2 军事气象保障的基本原则
10.3 军事气象保障的组织实施过程
参考文献
找一些毕设论文参考文献,要期刊和论文,不要书籍。多多益善,不知道就不要回答。题目在补充
这是从一篇叫做《太阳能简介》的论文中写到的,原文如下。
太阳能简介
摘要
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太阳能广泛用于发电、制冷、制热等方面,已经和世界的经济生活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
太阳能污染硅电池
1. 前言
太阳能(Solar Energy),一般是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在现代一般用作发电,是太阳内部或者表面的黑子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广义太阳能包括: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狭义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
太阳能源自太阳。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态球体,它的直径约为1.39×106km,质量约为2.2×l027t,为地球质量的3.32×105倍,体积是地球的1.3×106倍,平均密度为地球的1/4。太阳作为一个巨大、久远、无尽的能源。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3.75×10^26KW)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
总的说来太阳能具有能量十分巨大、供应时间长、分布广阔、获取方便、安全、干净、不污染环境的优点。但也存在问题:1)能量分散,能量密度低;2)稳定性差,受日夜季候、地理纬度等影响,太阳能不断地生变化;3)装置成本过高;4)制造过程中污染严重,使用中可能有视觉污染。
我国的太阳能和分布广泛,有着十分丰富的太阳能。根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有2/3以上国土面积,年日照在2000小时以上,年平均辐射量超过0.6GJ/cm2,各地太阳年辐射量大致在930~2330kW·h/m2之间。
从全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来看,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南部、山西、陕西北部、河北、山东、辽宁、吉林西部、云南中部和西南部、广东东南部、福建东南部、海南岛东部和西部以及台湾省的西南部等广大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很大。
2. 太阳能利用历史
人类利用太阳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将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历史。近代太阳能利用历史可以从1615年法国工程师所罗门·德·考克斯在世界上发明第一台太阳能驱动的发动机算起。该发明是一台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使其膨胀作功而抽水的机器。在1615年~1900年之间,世界上又研制成多台太阳能动力装置和一些其它太阳能装置。这些动力装置几乎全部用聚光方式集阳光,发动机功率 不大,工质主要是水蒸汽,价格昂贵,实用价值不大,大部分为太阳能爱好者个人研究制造。
20世纪太阳能科技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七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00-1920)
太阳能研究的重点仍是太阳能动力装置,但用的聚光方式多样化,且开始用平板集热器,装置逐渐扩大,最大输出功率达73.64kW,实用目的比较明确,造价仍然很高。建造的典型装置有:
1. 1901年,在美国加州建成一台太阳能抽水装置;
2. 1902 -1908年,在美国建造了五套双循环太阳能发动机,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工质;
3. 1913年,在埃及开罗以南建成一台由5个抛物槽镜组成的太阳能水泵,每个长62.5m,宽4m,总光面积达1250m2。
第二阶段(1920-1945)
在这20多年中,太阳能研究工作处于低潮,参加研究工作的人数和研究项目大为减少,其原因与矿物燃料的大量开发利用和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1935-1945)有关,太阳能又不能解决当时对能源的急需,因此使太阳能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冷落。
第三阶段(1945-1965)
二战结束后的20年中,一些有远见的人士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气正在迅速减少,呼吁人们重视这一问题,从而逐渐推动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恢复和开展。比较突出的研究进展有:
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国际太阳热科学会议上提出选择性涂层的基础理论,并研制成实用的黑镍等选择性涂层,为高效集热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实用型硅太阳电池,为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里还有其它一些重要成果,比较突出的有:
1952年,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东部建成一座功率为50kW的太阳炉。
1960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热器供热的氨-水吸收式空调系统,制冷能力为5冷吨。
1961年,一台带有石英窗的斯特林发动机问世。在这一阶段里,加强了太阳能基础理论和基础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如太阳选择性涂层和硅太阳电池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平板集热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术上逐渐成熟。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的研究取得进展,建成一批实验性太阳房。对难度较大的斯特林发动机和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第四阶段(1965-13)
这一阶段,太阳能的研究工作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处于成长阶段,尚不成熟,并且投资大,效果不理想,难以与常规能源竞争,因而得不到公众、企业和的重视和支持。
第五阶段(13-1980)
“能源危机”(有的称“石油危机”)在客观上使人们认识到:现有的能源结构必须彻底改变,应加速向未来能源结构过渡。从而使许多国家,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重新加强了对太阳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支持,在世界上再次兴起了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
13年,美国制定了级阳光发电,太阳能研究经费大幅度增长,并且成立太阳能开发银行,促进太阳能产品的商业化。
日本在14年公布了制定的“阳光”,其中太阳能的研究开发项目有:太阳房 、工业太阳能系统、太阳热发电、太阳电池生产系统、分散型和大型光伏发电系统等。
这一时间太阳能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一批较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热管、非晶硅太阳电池、 光解水制氢、太阳能热发电等。
太阳热水器、太阳电他等产品开始实现商业化,太阳能产业初步建立,但规模较小,经济效益尚不理想。
第六阶段(1980-1992)
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进入80年代后逐渐进入低谷。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大幅度削减太阳能研究经费,其中美国最为突出。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阳能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缺乏竞争力;太阳能技术没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标没有实现,以致动摇了一些人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信心;核电发展较快,对太阳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第七阶段(1992-今)
由于大量燃烧矿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在这样背景下,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环境与发展纳入统一的框架,确立了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次会议之后,世界各国加强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将利用太阳能与环境保护结合在 一起,使太阳能利用工作走出低谷,逐渐得到加强。世界环发大会之后,中国对环境与发展十分重视,提出10条对策和措施,明确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进一步明确 了太阳能重点发展项目。
3. 太阳能利用方式
3.1 光-热能转换
光热转换是利用太阳辐射加热物体而获得热能的一种太阳能利用方式。常见应用有太阳能热水器、反射式太阳灶、高温太阳炉、地膜、大棚、温室等。
3.1.1集热器
太阳辐射的能流密度低,在利用太阳能时为了获得足够的能量,或者为了提高温度,必须用一定的技术和装置(集热器),对太阳能进行集。太阳能集热器是把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热能的设备,它是太阳能热利用中的关键设备。常见有可分为聚光型和非聚光型。
3.1.1.1非聚光型集热器
非聚光型集热器常见有平板和真空管集热器。
平板集热器
平板集热器是非聚光类集热器中最简单且应用最广的集热器。它吸收太阳辐射的面积与集太阳辐射的面积相等,能利用太阳的直射和漫射辐射。按工质划分有空气集热器和液体集热器,目前大量使用的是液体集热器;按吸热板芯材料划分有钢板铁管、全铜、全铝、铜铝复合、不锈钢、塑料及其它非金属集热器等; 按结构划分有管板式、扁盒式、管翅式、热管翅片式、蛇形管式集热器,还有带平面反射镜集热器和逆平板集热器等;按盖板划分有单层或多层玻璃、玻璃钢或高分子透明材料、透明隔热材料集热器等。
目前,国内外使用比较普遍的是全铜集热器和铜铝复合集热器。铜翅和铜管的结合,国外一般用高频焊,国内以往用介质焊,1995年我国也开发成功全铜高频焊集热器。1937年从加拿大引进铜铝复合生产线,通过消化吸收,现在国内已建成十几条铜铝复合生产线。 为了减少集热器的热损失,可以用中空玻璃、聚碳酸酯阳光板以及透明蜂窝等作为盖板材料,但这些材料价格较高,一时难以推广应用。
真空管集热器
为了减少平板集热器的热损,提高集热温度,国际上70年代研制成功真空集热管,其吸热体被封闭在高真空的玻璃真空管内,大大提高了热性能。将若干支真空集热管组装在一起,即构成真空管集热器,为了增加太阳光的集量,有的在真空集热管的背部还加装了反光板。
真空集热管大体可分为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玻璃-U型管真空集热管,玻璃-金属热管真空集热管,直通式真空集热管和贮热式真空集热管。最近,我国还研制成全玻璃热管真空集热管和新型全玻璃直通式真空集 热管。
我国已经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的产业,用于生产集热管的磁控溅射镀膜机在百台以上,产品质量达世 界先进水平,产量雄居世界首位。我国自8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热管真空集热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攻克了热压封等许多技术难关,建立了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热管真空管生产基地,产品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
真空管平板集热器
它是将单根真空管装配在复合抛物面反射镜的底面,兼有平板和固定式聚光的特点,它能吸收太阳光的直射和80%的散射。
3.1.1.2聚光集热器
聚光集热器通常由聚光器、吸收器和跟踪系统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自然阳光经聚光器聚焦到吸收器上,并加热吸收器内流动的集热介质,跟踪系统则根据太阳的方位随时调节聚光器的位置,以保证聚光器的开口面与人射太阳辐射总是互相垂直的。
在反射式聚光集热器中应用较多的是旋转抛物面镜聚光集热器(点聚焦)和槽形抛物面镜聚光集热器 (线聚焦)。前者可以获得高温,但要进行二维跟踪;后者可以获得中温,只要进行一维跟踪。这两种聚光集热 器在本世纪初就有应用,几十年来进行了许多改进,如提高反射面加工精度,研制高反射材料,开发高可靠性 跟踪机构等,现在这两种抛物面镜聚光集热器完全能满足各种中、高温太阳能利用的要求,但由于造价高,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
3.1.2 太阳能热水器
基本原理:通过集热,促使管内水温高于水箱水温,热水比冷水轻,形成对流,最终使水箱中的温度达到使用所需的温度。
太阳能热水器通常由平板集热器、蓄热水箱和连接管道组成。按照流体流动的方式分类,可将太阳能热水器分成三大类:闷晒式、直流式和循环式。
3.1.3 太阳能暖
太阳能暖可以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大类。主动式是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和相应的蓄热装置作为热源来代替常规热水(或热风)暖系统中的锅炉。被动式则是依靠建筑物结构本身充分利用太阳能来达到暖的目的,因此它又称为被动式太阳房。
被动式太阳房构造简单,取材方便,造价便宜,无需维修,有自然的 舒适感,特别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农村。
主动式太阳房利用集热器产生的热水暖,结构简单,蓄热器置于室外,室内又是由地板供暖,故不占用室内居住面积是这种系统的一大优点。
3.1.4 太阳能干燥
太阳能干燥按干燥器(或干燥室)获得能量的方式可分为:
1.集热器型干燥器
2.温室型干燥器
3.集热器—温室型干燥器
实际中还有集热器与常规能源、集热器与储热装置、集热器与热泵等各种组合式太阳能干燥装置。
集热器型干燥器是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先把空气加热到预定温度后再送入干燥室,干燥室视干燥物品的类型多种多样,如箱式、窑式、固定床式或流动床式等。
温室型干燥器其温室就是干燥室,它直接接受太阳的辐射能。
集热器—温室型干燥器则是上述两种形式的结合。其温室顶部为玻璃盖板,待干燥物品放在温室中的料盘上,它既直接接受太阳辐射加热,又依靠来自空气集热器的热空气加热。
属于光热转化的还有:太阳能海水淡化、太阳能制冷和空调、太阳能热动力发电、太阳坑发电技术、太阳能热推进等。
3.2 光-电转换
原理是根据光电效应,利用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应用包括为无电场所提供电池,包括移动电源和备用电源、太阳能日用电子产品等。
世界上,1941年出现有关硅太阳电池报道,1954年研制成效率达6%的单晶硅太阳电池,1958年太阳电池应用于卫星供电。在70年代以前,由于太阳电池效率低,售价昂贵,主要应用在空间。70年代以后,对太阳电池材料、结构和工艺进行了广泛研究,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目前,世界上太阳电他的实验室效率最高水平为:单晶硅电池24%(100px2),多晶硅电池18.6%(100px2), InGaP/GaAs双结电池30.28%(AM1),非晶硅电池14.5%(初始)、12.8(稳定),碲化镉电池15.8%, 硅带电池14.6%,二氧化钛有机纳米电池10.96%。
我国于1958年开始太阳电池的研究,40多年来取得不少成果。目前,我国太阳电他的实验室效率最高水平为:单晶硅电池20.4%(50px×50px),多晶硅电池14.5%(50px×50px)、12%(250px×250px),GaAs电池 20.1%(lcm×cm),GaAs/Ge电池19.5%(AM0),CulnSe电池9%(lcm×25px),多晶硅薄膜电池13.6% (lcm×25px,非活性硅衬底),非晶硅电池8.6%(250px×250px)、7.9%(500px×500px)、6.2%(750px×750px), 二氧化钛纳米有机电池10%(25px×25px)。
由于各种不同材料制成的太阳电池所吸收的太阳光谱是不同的,因此将不同材料的电池串联起来,就可以充分利用太阳光谱的能量,大大提高太阳电池的效率,因此叠层串联电池的研究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最有前途的太阳电池。
太阳电池重量轻,无活动部件,使用安全。单位质量输出功率大,即可作小型电源,又可组合成大型电站。目前其应用已从航天领域走向各行各业,走向千家万户,太阳能汽车,太阳能游艇,太阳能自行车,太阳能飞机都相继问世,它们中有的已进入市场。然而对人类最有吸引力的是所谓太空太阳站。
3.2.1 太阳空间电站
空间电站实际上是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卫星,这些卫星表面覆盖有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吸收积聚大量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通过微波束将电能传送回地面。
它是由永远朝向太阳的太阳电池列阵,能把直流电转换成微波能的微波转换站,发射微波束能的列阵天线等三部分组成,通过天线以微波形式向地面输电。在地面上则要建一个面积达几十平方公里的巨型接受系统。
空间发电有两大优点: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同时又不会污染环境,二是 不用架设输电线路,可直接向空中的飞船和飞机提供电力,也可向边远的山区、沙漠和孤岛送电。科学家预测,一旦建成空间电站,人类可以不断获得能源,地球能源利用将产生革命性变化。
问题:一是空间运输成本问题,按推测,至少空间运输成本要降低99%才有可能;二是能量转换的效率问题。
3.2.2 太阳能发电系统
太阳能电源是由太阳能电池发电,经蓄电池贮能,从而给负载供电的一种新型电源,广泛应用于微波通讯、基站、电台、野外活动、高速公路、也可为无电山区、村庄、海岛提供电力。 有以下好处:
1.不必拉设电线,不必挖开马路,安装使用方便;
2.一次性投资,可保证二十年不间断供电(蓄电池一般为5年需更换);
3.免维护,无任何污染。
太阳能电源可分为直流供电系统和交直流供电系统二种。
我们预计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它的发展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而且还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将占总能源消耗比例的30%以上,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的占有比也将达到10%以上;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消耗将占总能耗的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总电力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消耗将占总能耗的80%以上,太阳能发电将占到60%以上。以上这些数字足以显示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在能源领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报道,到2020年,我国将力争使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8GW(百万千瓦),到2050年将达到600GW(百万千瓦)。预计到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装机将占全国总电力装机容量的25%,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将占到5%。未来十几年,将是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继续迅猛的一个阶段。
3.3 光-化学能转化
这种转换技术包括半导体电极产生电而电解水产生氢,利用氢氧化钙或金属氢化物热分解储能等形式。太阳能制氢问题解决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氢能利用(包括燃料电池),这将引起时代的变革。
正在研究的太阳能制氢。有以下几种方式:
1)太阳能电解水制氢。电解水制氢是目前应用较广且比较成熟的方法,效率较高(75%-85%),但耗电大,用常规电制氢,从能量利用而言得不偿失。所以,只有当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后,才能实现大规模电解水制氢。
2)太阳能热分解水制氢 。将水或水蒸汽加热到3000K以上,水中的氢和氧便能分解。这种方法制氢效率高,但需要高倍聚光器才能获得如此高的温度,一般不用这种方法制氢。
3)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制氢。为了降低太阳能直接热分解水制氢要求的高温,发展了一种热化学循环制氢方法,即在水中加入一种或几种中间物,然后加热到较低温度,经历不同的反应阶段,最终将水分解成氢和氧,而中间物不消耗,可循环使用。热化学循环分解的温度大致为900-1200K,这是普通旋转抛物面镜聚光器比较容易达到的温度,其分解水的效率在17.5%-75.5%。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间物的还原,即使按99.9%-99. 99%还原,也还要作0.1%-0.01%的补充,这将影响氢的价格,并造成环境污染。
4)太阳能光化学分解水制氢 。这一制氢过程与上述热化学循环制氢有相似之处,在水中添加某种光敏物质作催化剂,增加对阳光中长波光能的吸收,利用光化学反应制氢。日本有人利用碘对光的敏感性,设计了一套包括光化学、热电反应的综合制氢流程,每小时可产氢升,效率达10%左右。
5)太阳能光电化学电池分解水制氢。12年,日本本多健一等人利用n型二氧化钛半导体电极作阳极,而以铂黑作阴极,制成太阳能光电化学电池,在太阳光照射下,阴极产生氢气,阳极产生氧气,两电极用导线连接便有电流通过,即光电化学电池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同时实现了分解水制氢、制氧和获得电能。这一实验结果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高度重视,认为是太阳能技术上的一次突破。但是,光电化学电他制氢效率很低,仅0.4%,只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光和近紫外光,且电极易受腐蚀,性能不稳定,所以至今尚未达到实用要求。
6)太阳光络合催化分解水制氢。从12年以来,科学家发现三联毗啶钉络合物的激发态具有电子转移能力,并从络合催化电荷转移反应,提出利用这一过程进行光解水制氢。这种络合物是一种催化剂,它的作用是吸收光能、产生电荷分离、电荷转移和集结,并通过一系列偶联过程,最终使水分解为氢和氧。络合催化分解水制氢尚不成熟,研究工作正在继续进行。
7)生物光合作用制氢。40多年前发现绿藻在无氧条件下,经太阳光照射可以放出氢气;十多年前又发现,兰绿藻等许多藻类在无氧环境中适应一段时间,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光合放氢作用。目前,由于对光合作用和藻类放氢机理了解还不够,藻类放氢的效率很低,要实现工程化产氢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据估计,如藻类光合作用产氢效率提高到10%,则每天每平方米藻类可产氢9克分子,用5万平方公里接受的太阳能,通过光合放氢工程即可满足美国的全部燃料需要。
3.4 太阳能-生物质能转换
太阳能-机械能转换。 20世纪初,俄国物理学家实验证明光具有压力。20年代,前苏联物理学家提出,利用在宇宙空间中巨大的太阳帆,在阳光的压力作用下可推动宇宙飞船前进,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机械能。科学家估计,在未来10~20年内,太阳帆设想可以实现。通常,太阳能转换为机械能,需要通过中间过程进行间接转换。
3.5 太阳能利用中的污染
太阳能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确实具有无排放,无噪音,无能耗的清洁能源称号,但当今主流却忽略了太阳能电池光鲜表面背后生产过程中的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
一、高污染
主要是生产硅过程中带来的四氢化硅污染和其它易燃易爆有毒气体污染和蓄电池带来的污染。
现太阳能电池90%为晶体硅电池,其原材料为多晶硅,由金属硅(工业硅)提纯而来,目前国内均用化学法(改良西门子法):先将金属硅转变为三氯氢硅,再进行分馏和精馏提纯,得到高纯度的三氯氢硅 (具有毒性、腐蚀性和易爆炸) 后,最终由氢气还原而成;这一过程中只有约25%的三氯氢硅传化成多晶硅,其余基本直接排放;而污染最严重的,则是在还原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四氯化硅(一种腐蚀性极强、难以保存的有毒液体,具有急毒性。由于四氯化硅不能自然降解,如果将四氯化硅倾倒或掩埋,水体将会受到严重污染,土地会变成不毛之地)。这还不包括大量氯气等其它易燃易爆有毒气体。
每生产1KW太阳能电池板需耗费10Kg多晶硅,产生80Kg以上四氯化硅。而国内能通过氢化还原闭环工艺循环减小四氯化硅排放的仅有一家;而即使通过氢化还原闭环工艺循环,四氯化硅的排放仍到达50%;四氯化硅虽然也是化工原料,但下游的化工厂消化十分有限。国内绝大多数多晶硅生产厂家的四氯化硅少部分以低价卖给下游厂家,一部分存储,一部分则偷偷掩埋。
这还不包括硅片后期处理的其它辅料。如制绒过程中用到的各种强酸强碱溶液、扩散使用的三氯氧磷、PECVD中使用的硅烷等,这些辅材的消耗不比主材料少。
由于太阳电池具有时效性,只有阳光照射才会产生电能;所以必须用蓄电池在有阳光时蓄电,无阳光时维持供电。而蓄电池又以铅酸蓄电池为主,其污染程度是相当大的。
二、高能耗
硅石冶炼为金属硅、金属硅提纯为多晶硅、多晶硅片处理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主要集中在硅石冶炼、多晶硅的铸锭和扩散这几个流程;每生产1KW太阳能电池板需要耗费5800-6000度电(国内平均数)。我们可以这样计算:按平均光照时间4小时/天,太阳能电池是寿命为15至20年(按20年),1KW太阳能电池总的发电量为420=29200KW? h;与耗掉的6000度电相比,其电能再生比只有4.87,这还没有算上光照效率以及逆变电源的损耗和控制电路的损耗;远远低于水电和风电。如果再加上超白玻璃、铝合金、钢材、电缆等辅件,其电能再生比是相当低的。
更大的问题是现国内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90%以上用于出口,他国享受清洁能源,而我国却饱受能耗和污染之苦。
写在最后
据有关部门对2050年各种一次能源在世界能源构成中所占的比例预测结果显示,其构成为:石油0,天然气13%,煤20%,核能10%,水电5%,太阳能(含风能、生物质能)50%,其它2%,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约占商品能源消费结构的76%,已成为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将成为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能源问题是世界性的,向新能源过渡的时期迟早要到来。从长远看,太阳能利用技术和装置的大量应用,也必然可以制约矿物能源价格的上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baike.baidu/view/21294.htm
2、太阳能干燥技术概况及应用前景张璧光
3、太阳能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姚伟
4、太阳能热泵系统简介禚 静
5、我国太阳能利用进展陆维德 罗振涛
6、我国太阳能利用区划王炳忠
7、太阳能发电尚无经济可行性葛伟民
求一篇题目为“大气污染的控制”的论文综述,要有参考文献。 谢谢咯
[1]高金. 载货汽车载荷状态在线监控系统的研发[D].青岛理工大学,2016.
[2]田晶晶,李世武,苏建,王琳虹,孙文财,陈璐.基于位移传感器的汽车超载动态监测预警系统[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42(06):1475-1480.
[3]陈广华,鞠娜,杨飞,李建伟.基于粘贴式应变传感器的车辆超载监测系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37(04):409-414.
[4]王兴,孔强强.基于单片机的拉线式位移传感器的设计[J].现代科学仪器,2012(05):67-70.
[5]陈文龙.收费站入口不停车治超计重检测系统的应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4):7-11.
[6]张小娟,高蕊,常豪豪.基于单片机液位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舰船电子工程,2018,38(03):108-112.
[7]宋豫晓.基于红外探测技术的航空气象报文综合监控告警系统[J].红外,2018,39(02):28-33+43.
[8]王立斌,高波,赵佩,张超,安思达.电能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表位故障定位及报警系统设计[J].河北电力技术,2018,37(01):33-34+48.
[9]李明娟.基于Arduino单片机的汽车并线系统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2):133-135+142.
[10]吴增,齐虹,陈冲.车内可燃气体监测报警系统设计[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5(06):860-865.
cip系统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措施试论自动气象站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
大学化学
大气污染现状及措施
学 院:
指导老师: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大气污染现状及措施
摘要: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大气的底部,并且一刻也离不开大气。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它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处处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大气保护意识不足,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防治大气污染越来越重要。
关键字:大气污染 健康 环境 可持续发展 防治
Atmospheric Pollution Situation and Measures
Summary:
We humans live in the bottom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and the moment withoutthe atmosphere.The atmosphere is the proliferation of life on Earth, human development, provides an ideal environment. Its status and changes, and always affect human activity and survival.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ack of awareness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atmosphere, air pollution is
getting worse. Raise people'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evention of air
pollution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Keywords: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y environ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
1大气污染的概念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大气污染物主要分为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光化学烟雾卤族元素等)及颗粒物(粉尘和酸雾、气溶胶等)。它们的主要来源是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炊烟(包括路边烧烤),尘土(包括建筑工地)等。
2 大气污染的现状
2.1.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 2.2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人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汀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因此说缺乏对环境保护考虑的地方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造成加重大气污染的诱因,所造成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2.3 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如下: (1)在我国 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其它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84%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成是恨不合理的。 (2)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 (3)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遍。 (4)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大多数企业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生产设备简陋,能源利用率极低,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是惊人的。 2.4.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 (1)我国工业发展的起点低,基础工业整体水平提高较慢,技术改造难度大,污染欠帐多。 (2)国家在推行清洁煤炭政策、改善能源结构的措施如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燃煤脱硫、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太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3)城市集中供热、燃气等基础建设工程是解决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但不少地区仍然发展缓慢,关键还是资金投入不到位的问题。 (4)排污收费标准太低,使得污染企业宁可交排污费,而不愿意花钱治理。2.5 执法不严,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1)一些地方干预环保部门执法,批准建设短期经济效益好但能源消耗量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不执行国家“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合理布局和污染超标的建设项目 (2)地方电厂、地方水泥厂和乡镇企业执法不严,超标现象比较普遍。 (3)由于各地监测机构受到经费的限制,不能普遍开展对污染源的经常性监督监测,从而削弱了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环保设施操作管理比较差,实际运行率低。许多项目尽管开工验收时可达标,但实际运行中却超标排放。据估算,全国目前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超标率平均为30%,工业窑炉平均为50%,地方水泥行业的粉尘排放超标率为40%。 (4)机动车污染防治起步晚,排气监督管理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各监督执法部门职责不清、监督不力,尤其对汽车制造、销售、使用、报废全过程污染监督管理还很薄弱 2.6缺乏实用的治理技术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推广和使用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与大气污染控制的需求差距还较大,资金、人力的投入以及实用技术商品化的程度远不如发达国家。比较薄弱的领域是洁净煤技术;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工业窑炉和生产设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术;机动车机内净化技术等。实用技术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和效果。
3 大气污染的危害
3.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1.1急性中毒
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时,通常不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特殊事故,大量有害气体泄露外排,外界气象条件突变等,便会引起起人群的急性中毒。如印度帕博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酯泄露,直接危害人体,发生了2500人丧生,十多万人受害。
3.1.2慢性中毒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慢性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质在低浓度、长时间连续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患病率升高等现象。,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很高,其中最高的是上海市,城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郊区。
3.1.3致癌作用
这是长期影响的结果,是由于污染物长时间作用于肌体,损害体内遗传物质,引起突变,如果生殖细胞发生突变,使后代机体出现各种异常,称致畸作用;如果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作用,又称致突变作用;如果诱发成肿瘤的作用称致癌作用。这里所指的“癌”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环境中致癌物可分为化学性致癌物,物理性致癌物,生物性致癌物等。致癌作用过程相当复杂,一般有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能诱发肿瘤的因素,统称致癌因素。由于长期接触环境中致癌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环境瘤。
3.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这些危害可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大气污染物对工业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是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设备和建筑设施的腐蚀;二是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的不利影响。大气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危害,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增加了生产的费用,提高了成本,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也造成很大危害。酸雨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通过渗入土壤及进入水体,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有毒成分溶出,从而对动植物和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严重的酸雨会使森林衰亡和鱼类绝迹。
3.3对大气和气候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质还会影响天气和气候。颗粒物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光辐射量。尤其是在大工业城市中,在烟雾不散的情况下,日光比正常情况减少40% 。高层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氟氯烃类等污染物使臭氧大量分解,引发的“臭氧洞”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从工厂、发电站、汽车、家庭小煤炉中排放到大气中的颗粒物,大多具有水汽凝结核或冻结核的作用。这些微粒能吸附大气中的水汽使之凝成水滴或冰晶,从而改变了该地区原有降水(雨、雪)的情况。人们发现在离大工业城市不远的下风向地区,降水量比四周其它地区要多,这就是所谓“拉波特效应”。如果,微粒中央夹带着酸性污染物,那么,在下风地区就可能受到酸雨的侵袭。
大气污染除对天气产生不良影响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发的温室效应,是对全球气候的最主要影响。地球气候变暖会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4大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4.1. 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
应结合城镇规划,全面考虑工业的合理布局。工业区一般应配置在城市的边缘或郊区,位置应当在当地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使得废气吹响居住区的次数最少。居住区不得修建有害工业企业。
4.2. 加强绿化
植物除美化环境外,还具有调节气候、阻挡、滤除和吸附灰尘,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等功能。
4.3. 控制燃煤污染
①用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②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进石灰石和白云石,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随灰渣排出。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③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但是目前技术不够成熟,如果使用会造成新污染,且消耗费用十分高.
4.4. 加强工艺措施
①加强工艺过程。取以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毒性大的原料。取闭路循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除等。②加强生产管理。防止一切可能排放废气污染大气的情况发生。③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4.5.交通运输工具废气的治理
减少汽车废气排放。主要是改时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油的燃烧质量,加强交通管理。解决汽车尾气问题一般常用安装汽车催化转化器,使燃料充分燃烧,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转化器中催化剂用高温多孔陶瓷载体,上涂微细分散的钯和铂,可将NOX、HC、CO等转化为氮气、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另外,也可以开发新型燃料,如甲醇、乙醇等含氧有机物、植物油和气体燃料,降低尾气污染排放量。用有效控制私人轿车的发展、扩大地铁的运输范围和能力、使用绿色公共汽车(用液化石油气和压缩燃气)等环保车辆,也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4.6.烟囱除尘
烟气中二氧化硫控制技术分干法(以固体粉末或颗粒为吸收剂)和湿法(以液体为吸收剂)两大类。高烟囱排烟烟囱越高越有利于烟气的扩散和稀释,一般烟囱高度超过100m效果就已十分明显,过高造价急剧上升是不经济的。应当指出这是一种以扩大污染范围为代价减少局部地面污染的办法。
5 大气污染与可持续发展 1地方对环境质量负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各级要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充分认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时,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应普遍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取措施落实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本辖区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分解总量指标,并从资金、监督管理等方面予以保证。尤其是大、中、小型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排放二氧化硫和烟尘的项目,必须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或者由项目建设单位或当地人民负责削减区域内其它污染源的排放量,确保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区域总量控制指标内。2.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逐步减少直接消费煤炭,提高使用燃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逐步提高车用燃油质量和标号,加速淘汰含铅汽油,使我国的汽油尽快向无铅化、高标号方向发展。2000年已完成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含铅汽油。积极开发各种低污染汽车,如天燃气汽车、液化气汽车、甲醇汽车、电动汽车等。3.推行煤炭洗选加工,控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污染。严格控制高硫高灰份煤炭的开和推行煤炭洗选是减排二氧化硫的重要措施,规定:(1)不得再批准开硫份大于3%的煤矿,对现在硫份大于3%的煤矿实行限产、配或予以关停;(2)大力提高原煤入洗率。对新建硫份大于1.5%的煤矿要求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对现有硫份大于2%、无机硫含量占总硫分大于50%的煤矿,在2005年内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3)对于煤炭洗选后没有回收硫铁矿的煤研石,不能作为燃料用于发电; 4.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防治工业废气污染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用技术起点高的清洁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和的浪费,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减少末端污染治理所需的资金投入。5.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用技术的椎广从国情出发,尽快开发推广技术可靠、经济合理、配套设备过关的大气污染防治实用技术,重点领域包括煤炭洗选脱除有机硫、工业型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的气化和液化、烟气脱硫、转炉炼钢收尘、焦炉烟气治理、陶瓷砖瓦窑黑烟治理等。6.完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主要包括:(1)所有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单位到2000年达标排放,制定实施,落实治理资金,分阶段完成限期治理任务。(2)各地将排污总量指标分配到排污单位,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使排污单位明确各自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对污染源排放总量实施有效控制。排污单位必须按照环境保护部门根据环境质量要求核定的允许排放量组织生产。(3)建立了对工业部门环保工作的监督机制,要求各部门切实取措施落实本行业“九五”环保。(4)二氧化硫排污收费试点地区由“两省',、“九市"扩大到两控区。提高二氧化硫排污收费标准,使其逐步达到高于治理成本,促使排污企业积极增加投入,主动治理污染。
6 最先进的十大空气污染控制技术
1、清洁的HEPA过滤器
极细玻纤丝绝对过滤器比纤维过滤器更为有效。连续清洁技术使它可用于污染控制。新的空气毒性法将使毒性最大的物质排放量每年仅为几磅。这只能靠清洁的HEPA过滤器才能实现,而传统的纤维过滤器每年的毒物排放量达几百磅之多。
2、冷凝式热交换器
欧洲和美国的试验结果表明,冷凝式热交换器可大大减少有毒物质的排放并降低用电成本。它能从废气中获取更多热量,使煤或油转变为电能的效率提高4%,减少温室的耗气量。其更大的优点是使重金属冷凝,除去多种空气毒素。
3、污染小、利用完全的焚化系统
目前欧洲正在用这一新技术。第一级除尘器生产工业用盐酸,第二级除尘器生产墙板用石膏。重金属被密封在一种山烟灰(惰性材质)制成的玻璃化产品中。这种所谓的防毒面具技术还包括最后级的激化炭过滤器,可消除所有的污物。
4、质量测量连续排放监测技术
欧洲的几项新技术可连续测量出排放粒子污物的重量。它比不透明监测器要精确得多,完全符合新的空气污染条例。
5、电站锅炉用的脉冲式喷气发动机的改良
用脉冲式喷气过滤器替代内部除尘器或用小型高速尾部脉冲式喷气过滤器代替相关除尘器,为减少粒子开辟了新路。
6、硫、硫酸生产S02分离系统
用较小成本把炉气S02转变为有用硫及硫酸的技术正在不断进步。催化剂转化、分离及现场硫酸胺生产技术将很快步入商业化。
7、坚固及半坚固的过滤介质
从低温塑料到高温陶瓷的许多新材料正逐渐被用于制造坚固及半坚固的过滤介质,提供多种先进性能,包括高效率、长寿命及耐高温。
8、湿式电力除尘器
这种旧技术已有了新用途,可用于尾端装置以除去大量的重金属及湿气。新材料的开发,尤其是塑料使得这一技术发挥得淋漓尽效。
9、利用晶粒介质去除S02技术
美国已允许在电站锅炉及工业锅炉干燥系统中应用液体或固态石灰或石灰石床除去S02。这种技术可在钙量相对少的情况下除去90%以上的S02。
10、沸石技术
沸石正被证明在吸附及催化方面有着许多新用途,在捕捉N02和VOCS方面性能卓著,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杨齐民;激光遥测大气污染[J];激光杂志;1980年03期
高源;中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对策[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4年01期
毛志平;浅谈大气污染[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C];2002年
黄振中.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综述[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26(2):30-35.
黄成.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科技信息,2008(21):136,13
邵红,何月林.生态调控方法对大气污染的防治[C]∥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呼和浩特: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2003. 7.
张红婴,刘伟.浅谈我国城市大气污染[J].硅谷,2008(19):18.
参考文献
[摘 要]:气象站是监测自然活动的重要装置,能够对自然的天气状况及时的进行监测,气象站不仅对于提高气象数据的准确性与客观性都非常重要,而且还为人们的社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气象站常见故障的判断与解决对于准确地保证气象数据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文章对气象站常见的故障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故障判断;维护与管理
气象站是一种重要的气象观测系统,早期的气象监测多为人工监测收集数据信息,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气象站已经步入自动化发展,依靠电子设备,计算机设施对气象数据进行集处理,使得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得到了提高。由于自动气象站使用期间是无间断运行的,所以出现故障是难免的,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数据的偏差或者资料的缺失,因此,快速的诊断气象站的故障并及时的解决,对于气象站能够恢复正常工作具有显著的意义。
1、自动气象站的故障诊断
想要了解气象站的故障原因,就必须先了解气象站的基本组成,只有了解气象站的组成,才能诊断出故障所在,并得以解决。
1.1自动气象站的基本组成
自动气象站主要是由传感器、供电系统、集器、主控微机、通信部件等组成。传感器主要有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组成;供电系统为交流电给蓄电池充电,电源板控制充电,有蓄电池供电给集器。
1.2自动气象站的故障诊断
(1)传感器的故障
传感器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器组成,主要是感受气象的变化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输出信号的装置。
①雨量传感器故障
雨量传感器故障现象首先是堵塞,其次是干簧管损坏。检查方法:首先查看省水器是否堵塞,其次查看翻斗能否正常转动,再次就是检查干簧管是否起作用,最后可以取注水法检测其读数是否准确。
②风向风速传感器故障
首先检查接线头是否紧合,其次检查电缆是否损坏,是否被雷击坏,如果没有,查看是否因转动轴摩擦过大导致转动不灵活。
(2)集器的故障
当集器不工作时,首先检查集器供电是否正常,其次检查集器的电源保险丝是否烧断。集器故障可根据前面的指示灯来进行判断,两盏灯每秒闪动一次,表示正常运行。
(3)电源的故障
首先要查看面板上的红色指示灯是否亮,绿色指示灯是否闪烁或者亮,其次检查电池电压是否正常如果一切正常,查看电源输出插座是否有电压输出,无输出就是有故障。
(4)主控微机的故障
主控微机如果不能正常通信,先关闭软件,检查通信线路是否接触不良,通信网络是否出现故障。如果系统正常通信,可能是数据服务库存在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请数据管理员进行解决。
2、自动气象站的维护与管理措施
自动气象站的维护和管理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2.1气象站的硬件维护。气象站的硬件涉及到很多设备,硬件的装置直接决定了整个气象站作用的发挥,所以,对于硬件的维护管理非常重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集器
集器是自动气象站中非常关键的装置,属于自动气象站的核心。它影响着自动气象站的整个数据收集情况,要维护好这一装置就需要做好定期的检查,对整个结构进行全面且仔细的检查,比如打开查看是否有灰尘、虫子等,如果有必须进行清除;查看集器与计算机的连接是否紧合;如果集器数据异常应及时进行复位,复位不能解决,可清理内存重启,如还不能解决,就必须做好当前记录然后及时上报。
(2)传感器
传感器能够实时收集感触方面的信息,并能做好不同数据信息的传输工作。维护过程中要对传感器内部存在杂物进行清理,温湿度传感器需要检查箱内的灰尘,要取过滤措施进行处理。
(3)电源
自动气象站要不间断的运行就必须要有充足的电源,所以对电源的维护也是十分必要的。气象站的负责人员需要定期检查电源,必须要保持稳定、连续、无干扰的供电,对于备份电源,每个月放电一次,防止电源接触不良或线路断开导致气象站未能正常工作而造成损失。
(4)计算机
计算机是自动气象站自动工作的基础,要做好计算机的维护工作,网络运行的正常,实时数据的完整,计算机与集器日期是否一致等等,计算机正常运行,自动气象站才能做到自动。
2.2气象站的防雷维护
雷电引起的雷击事故是非常严重的,所以防雷是气象站维护工作的重要策略,要保证气象系统正常运行,就需要实施针对性的防雷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接地防护
接地防雷是防雷技术的常见方式之一,通过接地把气象站的强电流引入地下达到防雷效果。
(2)浪涌防护
这种防护在气象站中不是常见,但是在维护中却也不能够缺少。雷电可能会从信号线、电源线传入到自动气象站室内,由此给气象站带来损害,取浪涌防护就是为了避免雷电波的传入。
(3)屏蔽防护
由于自动气象站是借助于计算机装置进行的处理工作,所以在最初的设计维护就要做好不同的检测,避免一些外来干扰信号的影响,借此达到对气象站的防护。
(4)设备防护
防雷技术能够发挥作用需要各个设备的正常运作,所以气象站工作人员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于常见的问题要及时处理,问题严重及时进行更换,这样能更好的增强防雷工作。
2.3气象站的数据维护
(1)气象站参数备份
对自动气象站参数做个备份,以便再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恢复气象站的正常运行,一般情况下都将备份放在指定的文件夹当中,在参数有变的时候及时的更新文件夹,气象站工作人员要牢记用户名以及密码。
(2)取数据的备份
在每天观测结束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备份,为了避免因操作不当的原因覆盖前期数据,需要将每日的数据单独备录到一个独立目录之下。
(3)日常对于数据的监控、处理
气象站的检测数据要按规定和人工站的进行对比,如发现问题,要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对数据进行检查,对异常数据、超差数据找出其原因,进行调查,工作人员要把数据的异常状况及时记录。
3、结束语
自动气象站应加强日常维护,及时排除故障隐患,减少故障发生,在解决故障时,一定要把详细情况记录在案,不断总结,提高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杜金方,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与处理[J].北京农业,2012(2).
[2]贾振国,现代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策略[J].科技传播,2011(5).
[3]王会荣,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原则与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5).
气象学专业有哪些院校
[1]秦四清,张倬元,王士天,黄润秋.非线性工程地质学导引[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2]黄润秋,许强.工程地质广义系统科学分析原理及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
[3]王来贵,黄润秋,王泳嘉等.岩石力学系统运动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4]黄志全.边坡工程非线性分析理论及应用[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5]林振山.非线性科学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6]仪垂祥.非线性科学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7]刘式适.非线性大气动力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8]吴忠良.地震震源物理中的临界现象[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9]陈颙,陈凌.分形几何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
[10]李后强,汪富泉.分形理论及其在分子科学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1]谢和平.分形-岩石力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2]凌复华译.灾变理论入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
[13]谢应齐,曹杰.非线性动力学数学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14]刘曾荣.混沌的微扰判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15]丑纪范,刘式达,刘式适.非线性动力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16]刘秉正.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基础[M].沈阳:东边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7]谢应齐,曹杰.非线性动力学数学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18]冯长根,李后强,祖元刚等.非线性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
[19]E.N.洛伦兹,刘式达,刘式适,严中伟译.混沌的本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
[20]吴祥兴,陈忠.混沌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21]宋毅,何国祥.耗散结构论[M].北京:中国展堂出版社,1986.
[22]李如生.非平衡态热力学和耗散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23]赵松年,于允贤.突变理论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4]吴大进,曹力.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25]Carmeliet J,Abeele K V D.Poromechanical roach describing the moisture influence on the non-linear quasi-static and dynamic behiour of porous building materials.Materials and Structures,Vol.37,No.4,271~280.2004.
[26]Craft T J,Iacovides H,Yoon J H.Progress in the Use of Non-Linear Two-Equation Models in the Computation of Convective Heat-Transfer in Impinging and Separated Flows.Flow,Turbulence and Combustion,Vol.63,No.4,59~80.1999.
[27]Bart De Maerschalck,Marc I.Gerritsma.Higher-Order Gauss-Lobatto Integration for Non-Linear Hyperbolic Equations.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Vol.27,No.3,201~214.2006.
[28]Schreiber F A,Baiguera M,Bortolotto G,Caglioti V.A study of the dynamic behiour of some workload allocation algorithms by means of catastrophe theory.Journal of systems Architecture,Vol.43,605~624.19.
[29]Lignos X,Ioannidis G,Kounadis A N.Non-linear buckling of simple models with titled cusp catastroph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Vol.38,1163~1172.2003.
[30]Sinha S C.On the analysis of time-periodic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Sadhana,Vol.22,No.3,411~434.19.
[31]秦四清.初论岩体失稳过程中耗散结构的形成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3):265~269.
[32]秦四清.斜坡失稳过程的非线性演化机制与物理预报[J].岩土工程学报,2005,27(11):1241~1248.
[33]Qin Siqing,Jiao Jiu Jimmy,Wang Sijing.A Nonlinear Catastrophe Model of Instability of Planar-slip Slope and Chaotic Dynamical Mechanisms of Its Evolutionary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38:8093~8109.2001.
[34]龙辉,秦四清,万志清.降雨触发滑坡的尖点突变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1(4):502~508.
[35]龙辉,秦四清,朱世平等.滑坡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与突变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1,9(3):332~335.
[36]秦四清.斜坡失稳的突变模型与混沌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4):186~492.
[37]胡广韬等.斜坡动力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38]房营光.土质边坡失稳的突变性分析[J].力学与实践,2004,26(4):24~27.
[39]杨永波,刘明贵.滑坡预测预报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土工基础,2005,19(2):61~65.
[40]吴忠良,蒋长胜.近期国际地震预测预报研究进展的几个侧面[J].中国地震,2005,21(1):103~112.
[41]黄润秋,许强等.突变理论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1993,1(01):65~73.
[42]梅国雄,宰金珉.现场检测时分析中的土压力计算公式[J].土木工程学报,2000,33(5):79~82.
[43]梅国雄,宰金珉.考虑变形的朗肯土压力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6):851~853.
[44]秦四清,李晓.非线性库仑主动土压力分析理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12):2399~2406.
[45]殷有泉,杜静.地震过程的燕尾突变模型[J].地震学报,1994,16(4):416~422.
[46]苗天德.湿陷性黄土德变形机理与本构关系[J].岩土工程学报,1999,21(4):383~387.
[47]高国瑞.黄土湿陷变形的结构理论[J].岩土工程学报,1990,12(4):1~10.
[48]黄润秋,许强.斜坡失稳时间的协同预测模型[J].山地研究,19,15(1):7~12.
[49]左字军,李夕兵,赵国彦.洞室层裂屈曲岩爆的突变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2005,36(2):311~316.
[50]李荣强.突变理论在顺层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1993,21(3):380~386.
[51]刘钧.顺层边坡弯曲破坏的力学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19,5(4):326~329.
[52]芮孝芳,刘方贵,邢贞相.水文学的发展及其所面临的若干前沿科学问题[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27(1):75~79.
[53]李天斌.滑坡实时跟踪预报概论[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4):17~22.
[54]李天斌.滑坡预报的几个基本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1999,7(3):200~206.
[55]余宏明,胡艳欣.滑坡位移动实时跟踪预测[J].地质科技情报,2001,20(2):83~86.
[56]秦四清,张倬元,黄润秋.滑坡灾害预报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J].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1993,20(5):1~4.
[57]廖小平.滑坡破坏时间预报新理论探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4,5(3):25~29.
[58]徐峻龄,廖小平.黄茨大型滑坡的预报及其理论和方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6,7(3):18~25.
[59]桂立铭,廖小平.滑坡位移动态遥测系统在滑坡预报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19,(4):1~5.
[60]文宝萍.滑坡预测预报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地学前缘,1996,3(1):89~92.
[61]黄润秋,许强.斜坡失稳时间的协同预测模型[J].山地研究,19,15(1):7~12.
[62]许强,黄润秋.斜坡演化的自组织特征初探[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8(1):7~11.
高原气象的期刊投稿
气象学专业有哪些院校如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广西大学、中国民航大学。
气象类专业主要包括:大气科学技术、大气探测技术、应用气象技术、应用气象技术、雷电防护技术。
气象学专业要求的知识能力:
1、掌握系统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2、具有扎实的应用气象学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技术、环境评价方法,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开发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的应用软件。
3、了解相近专业如生态学、环境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我国气象业务、环境保护、利用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气象现代化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5、了解应用气象专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最新参考文献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和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以及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如何正确书写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
(一)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
(二)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
(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
(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
(五)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标题用“1.2.”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
(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
(七)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
不论是写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还是竞赛论文等等,大家都需要去查询很多相关文献、书籍,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研究领域,从而写出一篇不错的具有前瞻性的论文,或者综述性文章。而参考文献的正确书写格式,也是需要大家了解和掌握的。小编在这里帮大家总结,希望有所帮助。
一、明确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J——期刊文章
M——专著
D——学位论文
C——论文集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N——报纸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其他不属于上述文献类型的,均用字母“Z”标识。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END
二、具体举例
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 篇名[J]. 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1] 沈小碚. 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发展及其问题[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29(1):76-82.
[2] 司成勇. 走向个别化教学——论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史与逻辑的统一[J]. 教育探索,2011(2):71-74.
[3] 马晓强,都丽萍. 教学组织形式的嬗变与网络教学[J]. 教育研究,2002(4):49-51.
[4] 袁昊. “改革”还是“改良”——班级授课制带来的思考[J]. 安徽文学,2011(11):249-250.
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1] 黄克明. 触觉地图及其制作工艺[M]. 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
[2] 陈月茹.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50.
[3] 杨九俊.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4:45-60.
[4] 覃兵.课堂评价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39.
[5] 耿书丽.教学评价策略与技巧[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2-50.
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 篇名[D]. 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1] 吴亚书. 班级授课制的历史发展与德育改革研究[D].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张福俊. 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图技能培养方法研究[D].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1:1-51.
[3] 李玲.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训练研究[D].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1-58.
[4] 陈宝亭. 高中学生地图能力培养的研究[D]. 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7:1-77.
[5] 段燕芳. 教学地图的运用对初中生构建脑中地图的影响[D].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1-39.
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 篇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1] 黎明. 广东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确定[N].中国绿色时报,2010-06-07(001).
[2] 丁一汇.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N].科技日报,2008-04-19(003).
[3] 曾居仁,汤苾. 贵州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方案[N]. 中国气象报,2008-12-09(001).
论文集:格式[序号]作者. 篇名[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1] 韩芳,吴瑞芬,郭瑞清. 近47a内蒙古荒漠草原气候变化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 杭州: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委员会、国家气候中心,2009
[2]靳鹤龄,李明启. 全球变暖趋势下青藏高原沙漠化发展趋势[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 西宁: 青海省人民、中国科学院,2005.
研究报告: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1]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10.
专利文献: 格式[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1]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
国际、国家标准 :格式[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电子文献 :格式[序号] 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 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 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条例: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译著:
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中译本前要加国别)
[1] M奥康诺尔著,王耀先译.科技书刊的编译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6
END
三、英文文献
单一作者著作的书籍、文献:
格式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格式 姓,名字首字母.(年). 题目. 期刊名(斜体). 第几期,页码.
[1] Sheril, R. D. (1956). The terrifying future: Contemplating color television. San Diego: Halstead.
[2] Crackton, P. (1987). The Loonie: God's long-awaited gift to colourful pocket change? Canadian Change, 64(7), 34–37
2
两位作者以上合著的书籍、文献:
格式 姓,名字首字母., &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1] Smith, J., & Peter, Q. (1992). Hairball: An intensive peek behind the surface of an enigma. Hamilton, ON: McMaster University Press.
[2] Rottweiler, F. T., & Beauchemin, J. L. (1987). Detroit and Narnia: Two foes on the brink of destruction. Canadian/American Studies Journal, 54, 66–146.
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的格式,是小编通过整理得出来的,方便大家使用。有些有所借鉴。
当然,具体的格式,大家需要针对具体的出版商、论文期刊的要求,做修改,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