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进展是核心期刊吗?_cscd气象科技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转本专业有哪些?
2.中国科学论文引文数据库收录哪些期刊
3.中文核心,科技核心和cscd的区别
中文核心期刊:又称中文核心,北大核心。是在所有科技核心期刊中每4年评选1次,影响因子达到标准,即可成为中文核心,由北大出版社每4年公布一次,现在用的是2014年版(2015年发布)。
科技核心期刊:The key magazine of China technology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
CSCD核心期刊: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英文缩写,CSCD在高校申请基金和审查评奖包括院士的评审都要检索CSCD;CSCD中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的杂志等级略高些(相对而言),但是这3类杂志有交叉,比如一军大学报既是CSCD核心期刊,也是中文医学核心期刊。
1.中文核心的档次更高一点.因为有的科技核心期刊并不是中文核心,而基本的中文核心一般都是科技核心。
2.气象学的中文核心只有11个,但地理学中的像《地球科学进展》《中国沙漠》《冰川冻土》 《干旱区研究》 《干旱区与环境》等都是中文核心。这些相对气象学的中文核心要好发表一些,可以退而求其次。
3.综述类/进展类的文章在《大气科学学报》,《地球科学进展》,《气象》这几个文章相对好发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转本专业有哪些?
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有一位事业有成、为人敬佩的青年女科研人员,她为人正直,淡泊名利,善于协作,工作极为刻苦,学风特别严谨,酷爱科研,精益求精,工作中勇于创新、业绩显著,是生态环境、大气化学研究领域涌现出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她就是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和杰出青年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循华博士。
出身贫寒,发奋读书,立志成才
郑循华出生在偏远的农村,生活环境和条件十分艰苦。小学毕业,她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被县重点初中班录取。初中毕业时,她独自做了和班上的农村同学不同、令老师感到意外的选择:没有报考中专,而是选择了上高中,准备考大学,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的选择,在当时的农村学生中是相当稀少的。上高中,因为开支大,更让家里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但是,在学校提供的甲等助学金和补助粮以及老师们经常解囊支持下,她克服了生活上的一切困难,刻苦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从入初中时班上入学成绩排名最后,到初中毕业那年曾经上升到前十名,这样的前进势头在紧接着的两年高中学习中一直保持,直到预考全校第二和高考全县第一,甚至在大学也一样,从大学班上入学成绩中下等到毕业时因成绩特别优异而免试直接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
郑循华性格中的坚毅、执着、刻苦、以及从小树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是她逐步走向成功的基础。初中最初阶段,她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尚不好,好几次考试曾经不及格,大考成绩在班上靠后。当时老师将班上的学生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上高中考大学的,另一类则是考中专“脱农皮”的。老师为她制定的初中学习目标自然是争取毕业时考上中专。有一回,老师弄来几本《小英汉词典》(当时的词典非常少),明确只给准备考大学的学生。她当时要求老师也给自己一本,老师说:“你又不考大学,要它做什么?”而她还是坚持要了一本。事实上,这本词典对她后来初、高中英语学习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概是初中三年级,有一回写作文,她一想到自己一上物理课就控制不住地打磕睡就非常生气,随手就写上“成天一上课就打磕睡,还说自己长大想当科学家呢!”结果没想到,老师居然把那篇作文在班上念了一遍,还在同学们面前夸她有当科学家的抱负。这下可糟糕透了,有好几位女同学一见她就嘲笑道:“科学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样的嘲笑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甚至到上大学了有的同学一见面还这样嘲笑。上大学以后的很多年里,一回想起同学们嘲笑时的音容相貌,心中就不是滋味。每当这个时候,她总告诫自己,一定要当上科学家!从上大学开始,当科学家真正成了她的梦想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阻挡不住她追求名副其实的科学家称号的步伐。就这样执着地追求、苦苦地耕耘,十几年过去了,她终于当上了在大气化学和全球变化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国青年科学家,而且成为佼佼者!
抱着为农业献身的理想,在上大学时,郑循华选择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的土壤和植物营养专业。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之后,她被免试推荐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师从中国著名土壤学家、原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所长及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创始人之一曾昭顺研究员,攻读农业生态学硕士学位。尽管曾先生已于1993年与世长辞了,但他那严谨治学、忘我奉公的作风却对郑循华的人生观和科研作风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1990年毕业后,郑循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工作。三年之后,她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攻读大气化学的博士学位。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留在大气物理所里从事温室气体生物源排放研究。经过几年埋头苦干、潜心钻研,1998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02年晋升为研究员,并被聘为博导,是该所目前仅有的两位女研究员之一。在她人生37岁的时候当上研究员,这对于她这个农村出生的女性来说,是对她这些年辛勤工作的最大肯定。眼下,德国方面正在为她申请一个德国教授职位,她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已经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而她呢,却是一个立志为祖国效力的中华赤子,拳拳之心令人敬佩!
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成绩卓著
郑循华承担着多项重要的科研课题,她所进行的大气化学方面的研究与常规的气象工作不同之处就是,从最初的观测数据开始到之后的数据分析以及得出科学结论,每一步都需要亲历亲为,尤其是基础的野外观测数据集工作,需要常年在野外进行,而野外观测的条件又很艰苦,工作也非常辛苦。但为了收集更多更准确的实验数据,她经常在野外连续一呆就是几周甚至几个月,早出晚归,认真实验,从不抱怨。为了使得观测数据更加全面准确,她与课题组的科研人员还不断地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从而使得观测水平不断提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进一步与国际高水平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后期的数据分析和撰写论文中,她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广泛查阅资料,不断改进分析方法,深入分析观测数据,攻克每个疑点和难点,从而撰写出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在这个过程当中,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都是常有的事。
作为课题组和研究室的主要成员,只要是需要她干的,不管困难多大,她都努力地去完成。在200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时,她既要负责收集和整理资料,又要代表实验室作学术报告,时间十分紧张,准备过程十分辛苦、繁琐,她一连几星期几乎每天都住在办公室,彻夜整理资料、统计数据、填写表格,与此同时,还认真准备实验室有关大气化学的研究进展报告和口头学术报告。最终实验室评估材料和她的报告都得到了评审专家的好评,而她却因过度劳累而哮喘发作病倒了。在美国New Hampshire大学访问工作期间,为了编制模型,她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掌握了一门新的计算机语言,编制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模型模块。为了调试好模型,她连续两个多月每天在实验室加班至深夜两点左右,认真校对每一个数据,直到把整个模型调通并计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她的工作精神和聪明才智使与她在美国一起工作的一位德国科学家深受感动,回到德国后很快就提出与她进一步进行合作研究。1994年以来,郑循华率领她的课题组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科研机构建立了业务联系,学习交流先进的知识,不仅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而且也向发达国家的科技界展现了我们中国科学家的优秀风。
郑循华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研究成果。在生态系统一氧化氮排放研究方面,她将国际学术界对生态系统一氧化氮排放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一个可以同时描述农田一氧化氮排放的日变化和逐日变化进程的化学动力学经验方程。她关于农田一氧化氮排放的两篇研究论文几乎同时被国际著名刊物Gkobak Chang Biokogy正式发表。她在农田氧化亚氮地气交换的土壤湿度效应方面的发现被国际刊物Chemosphere-Gkobak Change Sciences的主编特邀发表。目前郑循华还以其出色的科研成就获得了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主持开展关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研究工作,该研究工作不仅面向国际该领域的学科前沿,同时还直接服务于国家环境外交的紧迫需要。国内外有影响的同行专家对于郑循华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如“文章提供的研究结果为达到这一目的做出了有实质性的贡献”、”论文记录的数据集是独一无二的”、“对了解全球和区域氮的状况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包含有多个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将会激发出多个新的研究领域”等等。
郑循华所取得的突出研究成果使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是第三完成人)、曾获北京气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大气科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和杰出青年。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4篇代表作均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她发表的论文已经被他人广泛引用达近70次。郑循华经常活跃在国际学术界,发起和主持了几项与德国、美国、日本相关研究单位的合作研究,先后主持召开两次中德双边学术会议,还被日本邀请作为唯一的外国科学家出席日本2002年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年会,并做了大会学术报告。这些情况不仅充分显示出郑循华不但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国内外影响。也显示出她出色的学术组织才能和杰出学术带头人的良好素质,是不可多得的将帅人才。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淡薄名利
为了课题组的长远发展,郑循华毫不犹豫地积极引进高水平的同行人才,并协同工作,甚至甘为人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通过“百人”项目引进到课题组的黄耀研究员说:“要不是1999年在美国认识郑循华,我不可能到大气所来工作?我很荣幸我们有缘合作,郑循华对其研究工作的浓厚兴趣和从不患得患失的品格是我们能够卓有成效地合作的基础。”
作为课题组的核心成员之一,郑循华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大家只有紧密团结、相互帮助,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把事情做大”。每当自己取得一些成绩时,她总是说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她自己什么也做不成。当别人有事需要她帮助时,她总是尽最大的努力予以帮助。自从知识创新工程开展以来,对外交流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经常有接待外宾和国内来访学者、写成果宣传材料和科普宣传等义务工作,无论科研工作多么繁忙,只要所领导或部门领导布置给她的工作,她都毫无怨言将工作圆满完成。野外实验需要自行解决吃饭问题,她常常自己掏钱购食物,并热心地给大家做饭。当同事或学生有难处、不开心时,她不但劝慰,还经常提供钱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同事们都夸她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
通过多年非常卓有成效的合作,如今,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她本人在内的三位中青年研究员共同领导的一个研究组。这个研究组由大约4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以及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这样的研究组在国内外均是少有的,因为通常科研人员一旦自己成为研究员或教授以后,就自己独立领导一个研究组。而他们三个研究员都不愿意各自分开,因为大家有这样的共识:今天的科研,靠散兵作战是做不成事的,只有大家优势互补地交叉协作,才有可能做出大的科研成果,就好比一个足球队,尽管各个队员的个人技术都很高超,但如果配合不好是很难赢球的。尽管这个研究组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小有名气了,但他们的目标是:再经过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发展成国际知名的研究群体,使其研究工作始终站在国际同领域的最前沿。
郑循华不仅科研工作认真、刻苦,更具有为人称道的人品。去年所里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推荐她作为所党委委员的候选人,她得知后,觉得所里还有别的同志能够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就主动推荐别人,自己退出选举。同事知道后,直替她惋惜,她却说,应当让更有能力、更适合做此项工作的人去担任有关职务,无论她本人是否担任党的干部,她都会认认真真地把需要她做的一切工作做好。科研之余,她经常找部门的科研骨干谈心,谈对国家、对当前形势的认识,提醒科研人员在取得科研成果之时不要忘记自己国家和人民多年来的培养之恩。她常对研究生们讲,一个品过硬,才能把科研工作做得更好;只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才不会患得患失、在自己个人的利益之内绕圈子。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1996~1998年,因课题经费较十分紧张,课题组的计算机不够用,她在自己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为方便科研,自己掏钱买微机用于野外实验工作。在与别人的合作中,她从不为个人经济利益计较,每一个与她合作的人都感到非常愉快。她总是把自己取得的工作成绩归功于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她常常说:“我非常地在工作中遇到了既志同道合又优势互补还人品高尚的几位同事。”
由于郑循华在工作上一贯勤奋努力,使她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但她对名利却看得很淡,总是把对科学目标的追求始终放在首位。她第一次申报研究员,评审规则由评审人员总数2/3票通过临时改为3/4票通过,她刚好差一票没能通过,同志们都非常同情她,建议她申报所长特批,因为评选规则规定所长可以特聘1~2名优秀人才为研究员,如果被聘为研究员,当年就可以分配三间住房,改善她十分困难的家庭住房条件。而她自己却能很平和地对待此事,说不必去麻烦所长,只要把工作做好,下次再争取。
爱护学生、培养新人、注重亲情
郑循华同志十分注意对更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三十八岁的年龄,正是在事业上大干一番的时候,但郑循华认为一个人再能干,也不如一个集体的力量,一个集体就应该时刻考虑补充年轻的力量。因此,一有机会,她就鼓励年轻同志积极申请课题,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她曾多次给大家讲解如何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报告,把自己的体会、经验和想法都毫无保留地与大家交流。2002年2月,她利用春节休时间,为组内的年轻同志修改了三份申请报告。作为导师,她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使他们能够踏踏实实地工作和学习。她得知一位在野外工作的研究生的父亲生病需要医治时,她立即赶往野外实验站接替他的工作,让该研究生赶快回老家带父亲治病。对学生的科研工作,她总是细心指导,认真地审阅和修改他们所写的论文,努力帮助他们尽快提高科研论文写作水平。在观测站,除了指导实验工作,就是帮助研究生写学术论文。2002年5月在野外出差两周,每天早晨4:00点钟起床开始工作,一直到深夜才休息,这期间除正常的实验工作,还为研究生们共修改了4篇论文,目前已全部被国内CSCD收录的刊物正式发表,而这4篇论文,均是研究生们为第一作者。她对自己规定:研究生本人也需要发展,她不要研究生为她发表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因为在她过去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为她的导师发表过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
她现在经常向自己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们讲述自己过去的老师是如何教书又育人的。她常把老师们比作自己的再生父母,一点都不过分。她认为,自己今天的富有特点的为人处事方式也是科研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是从她的老师们那里继承来的。她常说自己很,在学习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对自己影响深远的老师。他们不仅传授知识,还教给自己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今天,她在搞科学研究的同时也担负起了教书育人的重任,她时时都在努力用过去老师们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研究生们。她非常希望能把老师们的优良品德传下去。
由于工作非常繁忙,需常年野外出差,即使不外出,除正常上班外,也因家里没有工作条件,她每天晚上和周末都要在办公室加班,这使郑循华觉得非常愧对自己的家人。1994年,正当郑循华正负责实施一个野外站的实验研究工作时,孤身一人在老家生活的父亲患脑溢血病危,她急忙赶回去将父亲抢救过来,但由于工作脱不开身,她仅仅在医院里照顾了父亲两个星期,就不得不将父亲托付给老家的邻居照看,自己返回实验站继续实验工作。因缺乏精心护理,父亲未能恢复,完全丧失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给日后的生活增添了无比的痛苦。为此,郑循华无比内疚与自责。因郑循华是独生子女,老家没有任何亲人,只能把父亲从四川老家接到北京来一同生活,加上一个小女儿,一间一套34平方米的住房,一家四口挤在里面一住就是六、七年。家里生活琐事基本上全压到了丈夫一个人的身上,为此她经常感到自责。因此,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她总不忘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对丈夫和女儿的责任,一有空在家,她或是做家务,或是指导女儿作业,或是为生病的父亲和工作也十分繁忙的丈夫洗洗涮涮。有时候晚上女儿实在离不开她,她就先把女儿哄睡觉,再到办公室加班工作,有时一直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1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到大气物理所视察工作,郑循华博士代表大气所青年科学家向院长汇报工作。由于她扎实的科研功底和突出的科研成果以及出色的演讲,报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汇报会结束后,院长高兴地握着她的手,问她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她骄傲地说:“我的所有学位都是在国内取得的,是祖国的老一代科学家培育了我!”
中国科学论文引文数据库收录哪些期刊
专升本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s://.87dh/xl/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转本专业有哪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转本去哪里报考?详情如下:
点击查看:江苏专转本课程
点击查看:江苏专转本题库试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转本专业有哪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转本可以报考的专业有:金融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转本去哪里报考
江苏专升本报名入口网址:江苏省教育考试院s://zzb.jseea.cn/#/index
报名注意事项:
登录方式:考生进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在首页“招考业务”栏目下选择“普通高校专转本”点击进入。
在报名期间会出现“江苏专转本报名入口”,考生直接点击进入,未在专升本报名期间报名系统不开放。
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A类建设高校。服务于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1960年设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学校前身),隶属原中央()气象局,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划转江苏省人民主管,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等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主校区坐落于南京市江北新区,占地2000余亩;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位于天长市金牛湖新区,毗邻南京市区;无锡校区位于无锡市锡东新城,建有滨江学院(现已转设为无锡学院)和南信大无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无锡研究院、无锡校区国教院;另在南京市江北新区、区、雨花台区建有大学科技园及其文旅园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358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约28300人、硕博研究生约6200人、留学生(学历生)约1300人。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教育部近两次一级学科评估中先后获评全国第一和A+等级,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等8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5个本科专业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教9个学科领域。
学校设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水文与水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政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22个专业学院,设有国际教育学院、雷丁学院(中英合作)、沃特福德学院(中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龙山书院(大类培养)、藕舫学院(创新创业)、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水平办学机构。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师博士化率超过85%,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的超过67%。专任教师中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18人、教育部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青项目获得者11人、国家特聘专家16人、万人领军人才4人、“3”和国家重点研发等首席科学家2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家海外引才青年学者、教育部特聘青年学者、国家优青、万人青拔等其他“四青”人才27人,以及省部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省教学名师等近700人次。现拥有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长江创新团队、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44个。
学校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学科研丰富。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是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基地,为全国首批唯一入选省属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是首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大气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物理、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0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设大气科学拔尖班、华为实验班、腾讯实验班、京东实验班、国科大联培班等。《数值天气预报》《大气物理学》《环境科学概论》《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等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天气学分析基础》《GIS气象应用》《高频电子线路》《社区服务创新实践》《统计学》《红色经典与信仰史话》等14门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拥有一批国家精品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建有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数字取证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省科技创新智库基地、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江苏省智能气象探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地理大数据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协同精密导航定位与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新加坡研究中心、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省重点培育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省军民融合创新平台等3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建有“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和“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现有《大气科学学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阅江学刊》三份学术期刊,其中《大气科学学报》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CD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阅江学刊》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47万余册,数据库总量近60种,中外电子图书199万余种,电子期刊226万余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1015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拔尖精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人才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获得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国家级众创空间。学生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及本科组唯一“高教社杯”、中国机器人大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算法竞赛冠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众多竞赛最高奖项。2016年大学生男排获得全国联赛总冠军。学生参与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率达50%。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我校名列第55位。近三年,研究生获省级以上竞赛获奖532项,其中,国家级获奖187项。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96%以上,升学率(含出国)达42.47%。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20万余人,校友中涌现出一批两院院士、部委领导、央企高管、战略专家、国际组织官员等杰出人才,众多校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科研精英,学校被社会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自“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国家重点研发重点专项(含课题专项)178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7项、省部级项目303项,获授权专利363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185项,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获批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80余项,获批“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立项。“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为落地江苏首个。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学校教师还获得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全球环境变化职业中期奖、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性奖项多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为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学校获批 “天气气候变化与预测技术”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外专项目27项,2名外籍专家荣获江苏省外专最高荣誉“江苏友谊奖”,5名外籍专家入选江苏“外专百人”名单。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学校积极推动海内外合作共建,着力汇聚办学、拓展办学空间,与全国各省市区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大气所、海洋所、遥感所、自动化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船重工724所、716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社科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惠普企业服务集团(DXC)、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全面深化合作,与航天宏图、国睿科技、腾讯云、安徽金盾、象辑知源、中科三清、华风、中国电科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全信传输、太极计算机、旗云中天、富景天策、新华三、奇安信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联合成立校企研究院。建有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和安徽天长等校地联合研究院和研究生院。与江北新区签署校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共建中国气象谷,开启“环南信大知识经济圈”建设新征程。与天长市签署战略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已正式启用,谱写学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雷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莫纳什大学,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俄罗斯国立水文气象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10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合作关系。学校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创办雷丁学院,是首批“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高校;与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沃特福德学院于2022年4月获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开展面向信息工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江苏省唯一拥有两个本硕一体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高校。建有国际教育学院,拥有中国、国家汉办、江苏省奖学金、南京市奖学金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创办巴哈马大学“孔子学院”;设在学校的“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及“亚太经社会/台风委员会培训中心”,已为158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5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是全球学员覆盖范围最广、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多次获世界气象组织高度评价和嘉奖。
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展望“十四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永恒主题,以服务支撑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聚焦“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开放、协同、特色”发展理念,秉承“笃行以生为本、厚植大学精神”办学宗旨,围绕“面向行业、面向地方、面向国际”的服务面向,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推动大气科学学科整体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作出更大贡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转本专业有哪些?由考生网收集整理,更多江苏专转本相关信息,请关注江苏专转本栏目页面。
专升本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专升本考点内容、不清楚专升本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免费领取复习资料:s://.87dh/xl/
中文核心,科技核心和cscd的区别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期刊:669种(以*号为标记); 扩展库期刊:378种。CSCD已被中国科学院院士团指定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查询库,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请项目、基金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等指定查询库。
A
*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 Applied Mathematics.series B: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 Acta Mathematica Sinica.English Series 癌变.畸变.突变 *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 癌症 * Acta Mechanica Sinica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安徽农业科学 * Algebra Colloquium 氨基酸和生物 B
* Biomed Environl Sci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半导体光电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半导体技术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半导体学报 北京医学
爆破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爆破器材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爆炸与冲击 表面技术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 冰川冻土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兵工学报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学报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波谱学杂志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玻璃钢/复合材料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C
* Cell Research 蚕业科学 * Chem Res Chin Univ 草地学报 Chin Ann Math B 草业科学 * Chin Geograph Sci * 草业学报 * Chin J Aeronaut 测绘科学 * Chin J Astronomy Astrophysics * 测绘学报 * Chin J Cancer Res 测井技术 * Chin J Chem Eng 测控技术
* Chin J Lasers B 茶叶科学 * Chin J Mech Eng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Chin J Nuclear Physics 长江科学院院报 * Chin J Oceanol Limnol * 长江流域与环境 * Chin J Polym Sci 肠外与肠内营养 * Chin Phys * 沉积学报 * Chin Phys Lett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 Commun Theor Phys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 材料保护 城市规划汇刊 * 材料导报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 材料工程 * 传感技术学报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传感器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艺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 材料热处理学报 磁性材料及器件
* 材料研究学报 * 催化学报 D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地质找矿论丛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大豆科学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 第四纪研究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 大气科学 * 电波科学学报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电池 弹道学报 电镀与环保 弹箭与制导学报 电镀与涂饰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电工电能新技术 低温工程 * 电工技术学报 * 低温物理学报 * 电化学 * 低温与超导 电机与控制学报 * 地层学杂志 电力电子技术 * 地理科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 地理科学进展 * 电力系统自动化 * 地理学报 电路与系统学报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电气传动 * 地理研究 * 电网技术 * 地球化学 * 电源技术 * 地球科学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 地球科学进展 * 电子技术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地球物理学进展 电子器件 地息科学 * 电子显微学报 * 地球学报 * 电子学报 * 地学前缘 * 电子与信息学报 * 地震 电子元件与材料 * 地震地质 *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地震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地震研究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地球化学 *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科技情报 *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科学 * 动力工程 地质力学学报 * 动物分类学报 * 地质论评 * 动物学报 地质通报 * 动物学研究 * 地质学报 * 动物学杂志 * 地质与勘探 锻压技术
E* Entomologia SinicaF * 发光学报 分子植物育种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 粉末冶金技术 * 纺织学报 * 福建林学院学报 飞行力学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非金属矿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分析测试学报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分析化学 * 辐射防护 * 分析科学学报 *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分析试验室 *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分析仪器 * 复旦学报.医学版 * 分子催化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分子科学学报 * 复合材料学报 G*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功能高分子学报 * 干旱区地理 古地理学报 * 干旱区研究 * 古脊椎动物学报 * 干旱区与环境 * 古生物学报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固体火箭技术 *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 固体力学学报 * 钢铁 * 管理工程学报 * 钢铁研究学报 * 管理科学学报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管理评论 *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 管理世界 高电压技术 灌溉排水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光电工程 * 高分子通报 * 光电子.激光 * 高分子学报 光电子技术 * 高技术通讯 光谱实验室 *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高校地质学报 * 光散射学报 *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光通信技术 *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光通信研究 高血压杂志 光学技术* 高压物理学报 * 光学精密工程 * 高原气象 * 光学学报 * 给水排水 * 光子学报 工程勘察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工程热物理学报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工程设计学报 *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 工程数学学报 * 广西植物 工程塑料应用 广州化学 工程图学学报 * 硅酸盐通报 工业工程 * 硅酸盐学报 工业工程与管理 贵金属 工业建筑 贵州农业科学 工业水处理 桂林工学院学报 工业微生物 *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果树学报 * 功能材料 * 过程工程学报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1、中文核心期刊:又称中文核心,北大核心。是在所有科技核心期刊中每4年评选1次,影响因子达到标准,即可成为中文核心,由北大出版社每4年公布一次,现在用的是2014年版(2015年发布)。
2、科技核心期刊:The key magazine of China technology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
3、CSCD核心期刊: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英文缩写,CSCD在高校申请基金和审查评奖包括院士的评审都要检索CSCD;CSCD中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的杂志等级略高些(相对而言),但是这3类杂志有交叉,比如一军大学报既是CSCD核心期刊,也是中文医学核心期刊。
扩展资料
核心期刊定量评价,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9个评价指标,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及文摘刊物达60余种,统计文献量达221177余万篇次(2006至2008年),涉及期刊14400余种。本版还加大了专家评审力度,8200多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评审工作。
经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980余种核心期刊,分属七大编73个学科类目。该书由各学科核心期刊表、核心期刊简介、专业期刊一览表等几部分组成,不仅可以查询学科核心期刊,还可以检索正在出版的学科专业期刊,是图书情报等部门和期刊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收入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为 378 种,论文记录近 100 万条,引文记录近 400 万条。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
系统除具备一般的检索功能外,还提供新型的索引关系——引文索引,使用该功能,用户可迅速从数百万条引文中查询到某篇科技文献被引用的详细情况,还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或著者姓名入手,检索到一批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除提供文献检索功能外,其派生出来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数据库等产品,也成为我国科学文献计量和引文分析研究的强大工具。
参考资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