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包括哪些_气候指哪些
1.天气的概念和气候的概念?
2.大气候主要分为哪几种类型?
3.什么是气候知识
4.高中地理中天气、气候的定义
5.什么叫气候
6.气候在地理中指什么
气候是指一定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统计特征。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向和风速等。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根据地理位置、季节和气象系统等多种因素而变化。气候不同于天气,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气象条件变化,而气候则是长期统计的结果。
一、气候的分类
1.热带气候: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特点是全年温暖,降水充沛,湿度高。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是热带气候的两个主要类型,分布在南美洲、非洲、东南亚和大洋洲等地区。
2.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分为温暖温带气候和寒冷温带气候。温暖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冬季较冷,夏季较热;寒冷温带气候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亚洲中部和澳大利亚等地区。
3.极地气候:极地气候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以及高海拔地区,气温极低,降水少。极地气候条件恶劣,居住条件极为艰苦。
二、气候形成的原因
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确定了气候的基本特征。例如,赤道地区受到太阳直射,气温较高,而极地地区则受到太阳角度较小,气温极低。
2.大气环流:全球大气环流系统影响着气候的形成和分布。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辐合带造成了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3.海洋影响:海洋储存和释放巨大的热量,通过海洋表面温度和海洋气团的运动,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冷暖海流会对沿海地区气候产生显著影响。
4.地形地貌:地形和地貌对气候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山脉会阻挡气流,形成降水影响区和阴阳面。
5.其他因素:如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和人类活动等也会对气候产生一定影响。
三、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主要表现为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冰川融化等。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影响。比如,极端高温和干旱导致粮食减产、水源紧缺和生态系统破坏;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和岛屿;气候变化还增加了传染病传播的风险等。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转向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改进工业生产工艺等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2.提高适应能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改进城市规划、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高社会和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3.国际合作: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例如,签署《巴黎协定》等国际文件,制定减排目标和政策。
总之,了解气候及其变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气候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并适应未来的气候变化。
天气的概念和气候的概念?
大气候:主要由特殊环流所形成的较大空间尺度的气候。如季风气候,其垂直范围可达几千米以上,水平范围可在几百公里以上,综合分析气象台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即可得出所研究地区的大气候情况。
中气候:小范围自然区域( 如谷地 、湖泊、森林、山地等 )以及城市等的气候。又称局地气候、地方气候。介于大气候与小气候之间,范围一般为地面以上几十米至二三百米,水平范围为几千米至几十千米。
小气候:因下垫面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气候。在一个地区的每一块地方(如农田、温室、仓库、车间、庭院等)都要受到该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因下垫面性质不同、热状况各异,又有人的活动等,就会形成小范围特有的气候状况,小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人类的工作环境,家庭的生活情趣等。
大气候主要分为哪几种类型?
天气指的是短时间内大气的变化,包括相态变化,温度,稳定度,比如说,阴晴雨雪,风霜露雹等.一般指一天到5天或7天地天气状况.
气候指的是长时间内天气现象的累积形成的表示常年某地某时间段的天气状况.一般指年际变化或者百年尺度甚至更长尺度.
什么是气候知识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型气候、极地气候、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气候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之分。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湿润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温差小,年降水量季节分布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年温差大;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山地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变化;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冷,夏短而凉;极地冰原气候:全年严寒。
高中地理中天气、气候的定义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气候类型
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世界地图
qì hòu编辑本段英文
1. situation 2. climate 3. atmosphere编辑本段词义
简介
中国国土辽阔,从南到北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影响中国气候的最主要因素是地理纬度和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和洋流、地形及大气环流。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寒潮、台风、梅雨是中国重要的天气现象,他们的形成、变化构成了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征象。
基本解释
气候
1. [season]∶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侯。亦泛指时令 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宋· 陆游《园中书触目》 2. [climate] 3. 给定地区的天气状况和天气发展所示的变动着的大气状态 一宫之内而气候不齐。——唐· 杜牧《阿房宫赋》 4. 一个团体或一个时期流行的倾向或环境条件 政治气候 5. [successful development]∶比喻结果或成就 成不了气候
详细解释
1. 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亦泛指时令。
气候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正朔历数·气候》:“《礼记·月令》注曰:‘昔 周公 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始于 太昊 ,而定于 周公 也。’” 宋 陆游 《园中书触目》诗:“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 清 宋荦 《<明遗民诗>序》:“然譬诸霜雁叫天,秋蛩吟野,亦气候所感使然。” 2. 指云气等变化。古代多据此来预测吉凶。 《三国志·蜀志·周群传》:“ 羣 少受学於 舒 ,专心候业……常令奴更直於楼上视天灾,纔见一气,即白 羣 , 羣 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是以所言多中。”《晋书·艺术传·戴洋》:“ 侃 薨,征西将军 庾亮 代镇 武昌 ,复引 洋 问气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 文穆 ﹞郡户曹史,徵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 唐 刘禹锡 《边风行》:“将军占气候,出号夜飜营。” 3. 指天气。
气候学
南朝 宋 谢惠连 《石壁精舍还湖中》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宋 苏舜钦 《依韵和胜之暑饮》:“九夏苦炎烈,入伏气候恶,况兹大旱时,其酷甚炮烙。” 明 唐顺之 《游遵化汤泉》诗:“绝塞逢秋已觉凉,此中气候讶非常。” 清 吴瞻泰 《过虎村上芙蓉岭》诗:“山深异气候,四月流澌水。” 4. 比喻结果、成就、前途。 清 李渔 《比目鱼·寇发》:“故此就在万山之中,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训养二十馀年,方纔成了气候。”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二:“从戊戌算来,也有二十年了,我们学人家的声光化电,多少还有点样子,惟独学到典章政法,却完全不成个气候,这是什么缘故呢?” 5. 指书画或诗文的气韵、风格。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第一品》:“风范气候,极妙参神。”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下:“ 希逸 诗气候清雅,不逮於 王 袁 ,然兴属闲长,良无鄙促也。” 唐 元稹 《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文咏词调有古时人气候。” 宋刘克庄 《江西诗派小序》:“气候急刻,不能闲退。” 6. 指人的神态风貌。 《三国志·吴志·朱然传》:“ 然 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脩絜,其所文采,惟施军器,馀皆质素。”《太平广记》卷四九○引《东阳夜怪录》:“ 苗十 气候哑吒,凭恃羣亲,索人承事。”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岁朝贺节,有棉袍纱套者,不维气候迥别,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迥异。” 7.七年级教科书:气候是某地区气温与降水的总称。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概念
climate
气候难民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 ,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 、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型气候、极地气候、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 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气候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气候分布图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湿润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温差小,年降水量季节分布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年温差大;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山地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变化; 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冷,夏短而凉;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严寒。 气候变化对人类与自然系统有重要影响。由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适应今天以及最近过去的气候,
气候资源
因此,如果这些变化太快使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不能适应的话,人们将很难应付这些变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会对基本的人类生活标准(居住、食物、饮水、健康)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对于所有的国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将会增大天气灾害的风险。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其中一些变化实际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负面影响。据统计,1950年到2000年,特别是1990年以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另一方面我国总体经济体量增加,因此经济损失绝对值大幅升高。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负面的。预计到2030年,我国三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麦,除了浇灌冬小麦以外,均以减产为主。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也很大,全球变暖使水循环的过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间不均匀性增加。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有影响,如长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导致地质灾害的频率会增加,对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青藏铁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铁路和公路运行维护的投资。 同全球一样,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1、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2、海陆位置。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因素。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雨。 4、洋流因素。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1月份平均气温为-30.6度。那里最冷曾经出现过零下52.3度的极端最低气温。这是我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气温最低值。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33度,人称“火洲”。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经达到49.6度。这是我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最高值。号称“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和南京,7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28.6,29.0和28.2。比起火洲的吐鲁番来,还得甘拜下风。编辑本段气候类型
形成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这些地区位于赤道低压带,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水汽凝结致雨的机会多,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过60毫米,且多雷阵雨;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较差可达6°~ 12℃。在这种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长,树种繁多,植被茂密成层。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干湿季气候(也称热带草原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干季和湿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即南、北纬5°~15°左右(有的伸达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点,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海洋气团,且有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湿季,潮湿多雨,遍地生长着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杂有稀疏的乔木,即稀树草原景观。当受信风影响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与赤道多雨气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个月的干季。其次是全年气温都较高,具有低纬度高温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18℃以上。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区气候一般年分干、热、雨三个季节。气温年较差稍大于赤道多雨气候区。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也称热带荒漠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干燥。它分布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纬15°~30°之间,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热带干旱气候区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炎热、干燥成了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高,有世界“热极”之称。降水极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且变率很大,甚至多年无雨,加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性。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其主要特征:一是有一短暂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毫米;二是向高纬一侧的气温不如向低纬一侧的高。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旱季和雨季。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以及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有分布。这里全年气温皆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热带干湿季气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过赤道多雨气候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以上。本区热带季风发达,有明显的干湿季,即在北半球冬吹东北风,形成干季;夏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温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即少雨)。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夏季较多,但无明显干季。同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较高,年降水量增多.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夏干气候(也称地中海式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亚的南端。它是处在热带半干旱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些地区受气压带季节位移影响显著,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因而除大陆西部沿海受寒流影响外,夏温十分炎热,下沉气流不利兴云致雨,所以气候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全年雨量适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冬季。
亚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以及南美的格栏查科等地。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涵养气流难以到达,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鼓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度类型。这里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亚热带草原气候
特点基本与热带草原气候相同,但分布在亚热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全年温和多雨。位于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地区。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年、日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风坡可达2,000~3,000毫米以上。这种气候在西欧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在南、北美大陆西岸相应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稀少。分布在北纬35°~55°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西经100°以东)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这种气候在气温、降水的变化上同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类似,但风向和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明显。冬季由于气旋活动影响,降水稍多;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也很大。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温带阔叶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西欧、东亚和北美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热月平均温度13—23℃,最冷月平均温度约-6℃。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也称温带森林气候。
温带草原气候
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也称温带换摸和温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亚洲和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一般而言,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50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mm。南美的此类气候区地处西风带的大陆东岸,是西风带的雨影区域,且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西风过山以后下沉,绝热增温,干燥少雨,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降水稀少。
温带沙漠气候
又称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1) 温带大陆腹地沙漠地区的气候。极端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 ,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无雨。夏季炎热,白昼最高气温可达50℃或以上;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气温年较差较大,日较差也较大。云量少,相对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自然景观多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亚和中国塔里木盆地属沙漠气候。 (2)温带半干旱气候在干旱气候的外围,夏季温度比温带干旱气候低,降雨量也比温带干旱气候大。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这种气候出现在北纬50°~65°之间,呈带状分布,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具体来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在亚欧大陆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经芬兰和苏联西部(南界在列宁格勒—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至苏联东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为界。这一带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冬季,北极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有时也能伸入。该类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而严寒,每年有 5~7个月平均气温0℃以下,并经常出现-50℃的严寒天气;夏季短暂而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一般为300~600毫米,以夏雨为主。因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
极地苔原气候
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分布在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北部边缘(南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接)、格陵兰岛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其特征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之间,冬季酷寒而漫长;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
极地冰原气候
极地冰原气候。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的若干岛屿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地,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候全年严寒,各月温度都在0℃以下;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1967年挪威人曾测得-94.5℃的绝对最低气温,可堪称为世界“寒极”。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盖,又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
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出气候带结构,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内部坡向、高度与位置等的差异,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三、目前的气候问题 目前,气候变化,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地区的问题,应该是全球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下面四方面统一认识: 第一,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携手合作,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排,并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 第二,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应该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统筹协调起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应该促进而不是阻碍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第三,术进步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国际社会要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信息交流,在技术创新、推广和利用方面加强合作,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四,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应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变能力,增强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编辑本段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暂时的冷热条件。气候则是指一般情况下具有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气状况。区分清楚二者的不同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次,在研究天气对人的影响时,控制一些文化和社会因素要比研究气候对人的影响时更难以控制。
什么叫气候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如晴、雨、气温高低、风力大小。特点:多变。
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稳定性。
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1.时间长短不同。
2.天气时刻在变,具有即时性,易变性;气候较为稳定,
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稳定性。
气候在地理中指什么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 ,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 、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陆、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型气候、极地气候、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
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气候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⑴、寒带苔原气候:冬长而冷,夏短而凉;
⑵、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夏季温和,冬季寒冷;
⑶、温带季风气候夏季较暖,冬季较温和;
⑷、温带草原气候:夏暖冬寒;
⑸、温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
⑹、亚热带雨林气候;
⑺、亚热带季风气候;
⑻、热带沙漠气候:高温少雨;
⑼、热带草原气候:暖季多雨凉季干燥;
⑽、热带雨林气候:高温高湿;
⑾、山地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变化;
⑿、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⒀、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温差小;
⒁、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少雨
气候变化对人类与自然系统有重要影响.由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适应今天以及最近过去的气候,因此,如果这些变化太快使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不能适应的话,人们将很难应付这些变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会对基本的人类生活标准(居住、食物、饮水、健康)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对于所有的国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将会增大天气灾害的风险。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其中一些变化实际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负面影响。据统计,1950年到2000年,特别是1990年以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另一方面我国总体经济体量增加,因此经济损失绝对值大幅升高。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负面的。预计到2030年,我国三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麦,除了浇灌冬小麦以外,均以减产为主。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也很大,全球变暖使水循环的过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间不均匀性增加。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有影响,如长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导致地质灾害的频率会增加,对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青藏铁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铁路和公路运行维护的投资。
同全球一样,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1月份平均气温为-30.6度。那里最冷曾经出现过52.3度的极端最低气温。这是我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气温最低值。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33度,人称“火洲”。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经达到49.6度。这是我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最低值。号称“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和南京,7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28.6,29.0和28.2。比起火洲的吐鲁番来,还得甘拜下风。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它与气温不同它具有稳定性。例如,中国东部地区7月份较为闷热:北方地区1月和2月份多严寒(冰雪)天气: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等等。研究气候的科学是气候学。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