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气候行动_气候行动有哪些
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的重点任务
2.气候知识如何服务气候行动
3.为了避免《流浪地球》的故事真实发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4.2019年国际和平日的主题是什么?
气候合作是指为了减缓气候变化或者适应气候变化而所做出的一些合作。
比如巴黎气候合作组织——意在应对和减少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这是一个行动派组织,要求入会会员承诺一定时间内减少或降低多少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才有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环保局立法改革,打压产能低效小厂等措施的出台。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的重点任务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整治。在我国的许多法律当中,有明确的规定对温室气体,有毒气体的排放问题以及生物的保护问题都有条文约束。通过法律的形式保护全球气候以及生物的多样性为全球许多国家做出表率作用。在治理环境的过程当中,我国对于环境方面的处理一直都是非常严格的,许多未达标的工厂都会面临处罚,同时我国也在联合国的会议上对世界的气候问题发表了属于自己的态度。我国认为,目前气候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应当设置相关的条约去约束人们在污染方面的行为。一旦出现全球气候大规模变化,很可能会对人类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是因为目前最主要的气候问题就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发生会导致全球变暖的现象。因此,一旦发生温室效应,最先遭殃的就是南北两极的生物。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导致南北两极的冰川会用融化的现象。因此,居住在北极的生物很可能会因为栖息地的破坏而使他们有灭绝的可能性,如果南极的冰川进一步的融化,可能会对南极的生物造成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冰川是许多南极生物的栖息地,许多生物都是在平川上赖以生存的,所以如果冰川融化,势必会导致部分物种的灭绝,其实对于全球生物的多样性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人类最大的生态环境就是生物圈,生物圈是有自我调节功能的。但是这自我调节功能是建立在物种多样性的前提下。当一种物种灭亡的时候,对于其他物种是存在巨大威胁的。这是因为根据食物链的关系,一旦一个物种灭绝,很可能会导致食物链的相关物中产生连环灭绝的效应。因此,这种不利的影响会导致最终影响人们的生活。所以,如果希望能够让人类持续改地球当中很长的一段时间,势必要对地球这一个家园进行保护。
地球是人类迄今为止唯一能够居住的地方,尚未有发现能够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所以如果人类不保护地球,一旦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受到重要的影响,则很可能会导致人类灭绝的危险。所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保护生态多样性是维护地球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气候知识如何服务气候行动
(一)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
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开发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包含碳循环过程、地球生物化学过程、陆面、冰盖和生态模式以及高分辨率的海洋和大气环流数值模式的气候系统模式。
气候变化的检测与归因。重建过去两千年以来中国高分辨率气候变化序列,利用气候模式进行气候变化自然和人为因子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确定不同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开发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技术,监测气候变化的过程和要素,模拟预测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情景,预测人类活动影响下全球主要地区未来气候变化,预警极端天气/气候和灾害及其风险评估。
亚洲季风系统与气候变化。研究亚洲季风系统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分析人类活动对亚洲季风系统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在全球气候异常产生中的作用。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与灾害的形成机理。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与灾害发生频率、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亚洲和中国区域能量和水循环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旱涝的关系,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规律。
冰冻圈变化过程与趋势。研究冰冻圈的气候、水文、生态、环境效应,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对长江中、下游气候影响的机理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南北两极、欧亚大陆积雪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的碳、氮和水循环过程及其耦合机制,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
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电力、冶金、石化、化工、建材、交通运输、建筑等各主要高耗能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与装备,机电产品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商业和民用节能技术和设备,能源梯级综合利用技术等。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重点研究低成本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开发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光伏电池及利用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燃料电池技术,水电、生物质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沼气等的开发利用技术。
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煤炭高效开技术及配套设备、重型燃气轮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超临界大型循环流化床等高效发电技术与装备,开发和应用液化及多联产技术,开发煤液化以及煤气化、煤化工等转化技术、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技术等。
油气和煤层气勘探和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重点开发复杂断块与岩性地层以及深海油气藏勘探技术,深层油气勘探技术,稠油油藏和低品位油气提高收率综合技术,油气和煤层气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
先进核能技术。研究并掌握快堆设计及核心技术,相关核燃料和结构材料技术,突破钠循环等关键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的建设与研究。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关键技术和措施;制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路线图,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能力建设、工程技术示范。
生物固碳技术和固碳工程技术。研究林业等生物固碳技术和各类固碳工程技术。
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研究通过调控农业生产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研究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
(三)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模型。在现有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区域影响评估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影响评估工具和综合评估模型。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脆弱领域的影响及适应技术和措施。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农牧业、水、海岸带、森林、草原、湿地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特有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等方面的影响,开发相应的适应技术并提出应对措施。
极端天气/气候与灾害的影响及适应技术和措施。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与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减灾的技术措施,建立相应的预测预警和适应技术、对策与响应机制。
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脆弱区及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通过影响评估划分中国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评估气候变化对各类敏感脆弱区影响的风险水平,研究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的风险管理体系。
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提出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与其他全球环境问题的交互作用及应对措施。研究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荒漠化、环境污染等其他全球环境问题的交互作用、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技术和措施。
气候变化影响的危险水平及适应能力。研究气候变化影响的危险水平,科学地评估不同部门和地区的适应气候变化危险水平的能力。
适应气候变化案例研究。选择典型部门/区域进行适应气候变化案例研究,提出具可操作性的适应政策和措施,分析适应措施的成本有效性。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
应对气候变化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分析中国中长期能源需求趋势,研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与中国能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科学评估能源供给多元化和节能减排政策的经济技术潜力。
未来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研究不同时期国际气候变化制度的发展态势,分析其各种可能方案对中国的潜在影响,研究提出中国自己的未来气候变化国际制度方案。
中国未来能源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研究中国未来能源需求情景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研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稳定温室气体浓度水平和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中国各行业、各地方节能减排潜力及其宏观经济成本。
清洁发展机制与碳交易制度。研究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对全球碳市场的影响,研究与清洁发展机制相适应的国内政策与机制,研究以清洁发展机制为核心的中国碳交易制度的发展方向及其内容。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途径与潜力,研究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
国际产品贸易与温室气体排放。研究隐含能源进出口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综合评价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对制造业国际转移和分工的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战略。研究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态势,建立自主创新、引进吸收与知识产权保护相互关系的新机制,形成中国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战略。
为了避免《流浪地球》的故事真实发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气候行动仍然任重道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步积累了广泛的气候知识,认识到气候已经深刻地影响到粮食生产、水安全、生态与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建设、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多年来,我省气象、林业、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围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继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2000年后,由于省开始实施生态省建设战略,为改善西部生态环境,陆续实施了退耕还草、退耕还湿、生态补水、引霍入向、栖息地恢复、河湖连通等一系列的生态工程。据最新评估,我省西部地区生态质量总体已趋好转。降水增多是西部生态改善的自然原因,生态建设与保护是西部生态改善的人为原因。虽然局部荒漠化程度仍在加剧,但西部整体的荒漠化发展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2010年以来全省年酸雨站次明显减少,年酸雨频率明显降低,连续5年没有达到酸雨程度。2014年城市PM2.5、PM10浓度下降,但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总体偏差,静稳天气仍然较多,改善空气质量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气候风险,关键在于节能减排。小到珍惜一滴水、一度电,大到保护一片森林、一片草泽,每个人都应该选择更负责任的生活方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来实践保护气候行动。
气象部门要在气候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开展生态环境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生态环境的气象服务业务,为各级及相关机构提供科学评估和决策参考依据。二是充分发挥气候预测的重要作用,引导相关部门和公众在极端天气气候来临前,提早防范、积极应对,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三是开展气候评价和气候可行性论证。针对我省气候的多样性,开展气候区划主要是农业气候区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四是依托东北区域人影中心建设,全面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变季节性、阶段性人工增雨作业为全年性人工增雨作业,开发空中云水,减轻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干旱威胁。五是为科学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气候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这个主题与中国古老的哲学理念“知行合一”阐述的是一个道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用科学的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才能真正防范和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共筑美好的家园。
2019年国际和平日的主题是什么?
为了地球,为了自身,为了未来,我们应该做出一些改变。
1. 积极取气候行动:各国应取积极的气候变化行动,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能源效率等。
2. 发展绿色经济:各国应努力发展绿色经济,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3. 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例如,各国可以共同制定和实施国际气候协议,共同研发可再生能源技术。
4. 推动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应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维护自然环境的平衡。
5. 促进环保教育:人类社会应努力普及环保教育,让更多人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
总之,人类应该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取积极的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地球环境。这样,《流浪地球》所描述的场景才不会变成现实。
气候行动促进和平。
这个主题强调了气候变化对和平与安全的影响,并强调了取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国际和平日是每年的9月21日,旨在呼吁全球各地的人们共同致力于和平与冲突解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