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气候变化下的国家责任

2.什么是环境学

3.正义造句子简单

4.关于休谟

5.环境正义:无论贫富,空气污染的影响是公平的吗

什么是气候正义理论的核心_什么是气候正义理论

当地时间11月5日,约200名身穿白色防护衣的环保活跃人士进入德国波昂附近一座大型露天矿场游行抗议。联合国于当地时间6日在德国这座城市举行气候大会。

这座矿坑为全欧洲最大的人造坑洞。这座矿场由德国电力业者莱茵集团营运,开的是褐煤。褐煤为褐色且劣等的煤料,含碳量高,为最污染的化石燃料之一。

数十名警察围住30层楼高的矿机,抗议群众则拉开布条,上面写有“欢迎莅临第23次缔约国会议”、“烧了边界,不要烧煤炭”和“气候正义”等标语。莱茵集团至今已在这片矿用地挖掘了一半面积,深度超过海平面下300米。据介绍,莱茵集团每年能开4千万吨褐煤。

论气候变化下的国家责任

如何全面落实《巴黎协定》是有效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之所在。

当前,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影响严重程度远远超过10年前预测和评估水平,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警告,全球温升一旦突破“气候临界点”,气候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将大幅上升。

全球15个气候临界点已有9个被激活,气候危机“灰犀牛”正加速向人类走来。地球拉响“气候紧急状态”的警报,标志着气候危机对世界安全带来的大变局正在来临。

在此大危机下,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只能加剧全球气候治理的“信任赤字”,使全球气候治理进程陷入停滞和困境,更会让世界错失应对气候危机的最后窗口,因此国际社会必须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寻找新的出路。

要坚持多边主义,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努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巴黎协定》是目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唯一具有广泛共识的共同行动纲领和指南。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气候危机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联合国开发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认为,与自然共生是人类21世纪最前沿的课题。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能否在本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性命题。

西方治理理念和思路更多强调对客观自然世界的保护,强调对人类社会的惩罚,这一理念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无法走通的。

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只会遭到自然报复。

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什么是环境学

论气候变化国际立法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发展与挑战

承担大国责任 应对气候变化

法者,理也,源于生活,体现公平、正义。律者,束缚也,意味着规则。孟德斯鸠在他的著名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谈到法的精神,他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定义下,所有的事物都离不开法律,法律调整社会形态中各种关系,法律也应被放到最高的地位。通过社会理论的构建,考察法律与理性的关系,揭示“法”之内涵,即法律本质上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换句话说,法律是蕴涵法治精神的社会规则,其实质意义是通过法律条文体现法治思想、构建法律制度的社会规则。总体而言,法的精神是指“法律和地理、地质、气候、人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口、商业等等都有关,而这些关系就是法的精神”,法律是调整人类社会内部还有与生态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凌驾于各种关系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规则。

中国做“负责任大国”的概念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要对自己负责任。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让人民安居乐业是中国当前最大的责任,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尽责任的基础所在;其次,“大国责任”就是以尊重整个人类发展为前提,在任何一个方面都严格遵循国际规则,履行各项义务。所以“大国责任”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说,中国要通过遵循法的精神,在各项国际法的规则下,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

当前,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履行自己的义务。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站在法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气候问题,积极参与气候问题的国际谈判,确保国家发展空间的同时,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维护负责任大国形象。

从里约热内卢到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2009年作为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已经基本上成为国际共识。然而,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的谈判进程困难重重,其谈判的焦点在于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中长期目标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分摊,尤其是几大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主要大国之间的博弈。

气候变化问题作为全球环境问题的典型代表,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以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学评价活动为背景,气候变化问题被列为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生存基础的重大问题,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政治谈判寻找具体对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就是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性问题应运而生的产物,而其发展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的形成与演进过程请见下图)。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0年12月,联合国大会做出为缔结防止气候变化公约开始间谈判的决议。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达成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文件《21世纪议程》和防范全球气候变暖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而且实现稳定在这一水平的时间范围应当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虽然公约明确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但是在政策上却无法落实。由于公约只是一般性地确立了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没有硬性规定发达国家减排的具体指标,绝大多数都不能实现预期到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比1990年削减20%的目标。

(二)京都议定书

19年12月1日~11日,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又称京都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为发达国家规定了量化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但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任何减排或限排义务,符合“柏林授权”的精神和规定。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在2008年~2012年内要将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减少5.2%,而对发展中国家未规定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就减排途径提出了3种灵活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JI)和排放贸易(ET)。经过长达8年的艰苦努力,目前共有129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中国于2002年正式批准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终于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三)巴厘路线图

2007年12月在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中,全球各地的——其中包括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一致同意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并通过了“巴厘路线图”,它的意义在于巩固了《公约》和《议定书》的国际法地位,为下一步的国际气候谈判确定了具体目标和方向。“巴厘路线图”包括《巴厘岛行动》(BAP),其中列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下新的谈判进程,目标是在2009年以前完成。这一路线图也包括了《京都议定书》下目前的谈判和2009年完成的目标,此部分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国家进一步量化的减排承诺,以及针对关于技术、适应和减少毁林所引起的排放等关键问题正在进行的工作的谈判。

(四)哥本哈根会议

随着2012年的迫近,后京都谈判面临严峻的挑战。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之所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最主要原因是时间非常紧迫。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最新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一再呼吁,为了避免气候变化造成最坏的影响,国际社会必须立即行动,取行动越晚,付出的成本就会越高。从历史经验看,《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自1995年启动,到19年签署,再到2005年生效,经历了漫长的10年时间。而后京都谈判2005年才正式启动,为了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衔接,避免国际气候制度出现“真空”,新的国际气候协定必须要在2013年生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多个场合强调:“所有国家都必须致力于在2009年时达成一致,并使之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期满后生效”。2009年作为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已经基本上成为国际共识。然而,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的谈判进程困难重重,其谈判的焦点在于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中长期目标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分摊,尤其是几大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主要大国之间的博弈。

各方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基本立场

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分歧,促进气候制度向更公平有效的方向发展,将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围绕这一主题,后京都议定书谈判也必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

备受各方广泛接受的《京都议定书》2012年行将到期,关于2012年后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准则,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为这个准则寻求各种可行的蓝本。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环境、经济和政治的混合体。其中,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更是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外交的一个缩影。

在应对气候变化后京都时代减排方案的设计上,以欧盟、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利益集团,出于各自的利益及目的,都做出了各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

(一)欧盟的立场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欧盟一直以最积极的态度突出于其他国家和集团,强调自己在保护全球环境领域中的领导地位,这不仅表现在其国际表态、宣言和上,还体现在实际行动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没有刻意地减排温室气体,但由于其他经济和政治原因,欧盟仍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唯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集团。欧盟国家在公约内外,利用各种平台(如8国集团首脑会议、20国能源与环境部长级会议、亚欧会议等)积极推动后京都谈判进程。欧盟各国***于2007年3月通过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一揽子能源,从而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如果其他的主要国家取相似行动则将目标提高至30%,到2050年希望减排60%~80%。

(二)日本的立场

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注重与国家能源战略的协同效应。日本由于国内能源匮乏,因而一直重视能源的多样化,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并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低热能等方面的研究。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表示,日本将充分利用能源和环境的高新技术,引领全球并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

在发达国家貌似公平合作的减排方案下,掩盖着巨大的阴谋与野心。他们试图把气候变化问题提升为目前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在这样的大旗下,要求一切国家共同承担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并以此否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清洁发展机制”,代之以新的能源政策或者其他政策作为新机制。另外主张以市场的方式将他们的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而不是无偿或者低价援助发展中国家,也反对无偿的资金援助。其目的不仅是不履行其应尽的国际义务,而且以各种方式压制发展中国家发展。

发达国家所坚持的长期稳定目标、时间框架和以国家为排放单位的计算方法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首先,发达国家并未完成《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其次,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迫切现实。如何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政策框架,已成为“后京都时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分歧,促进气候制度向更公平有效的方向发展,将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围绕这一主题,后京都议定书谈判也必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

(三)美国的立场

上台后,在气候变化等问题方面较上届政策发生根本性改变,对内通过推动相关立法来应对气候变化;对外以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同时拉中、印等发展中大国承担类似的减排责任。美国注重从国家战略安全高度看待气候变化问题,将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统筹考虑,在国内将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的重要动力之一,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但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减排将降低美国的竞争力,虽然目前对2050年长期减排目标态度积极,但近期不太可能确定激进的国内中长期减排目标,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调整将是渐进的。

主要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立法进展

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在分析并借鉴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从而“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目标。当前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放缓,主要国家相关战略调整,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进展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基本法律框架和原则,而《京都议定书》具体规定的是温室气体量化减排义务,这些都仅仅是停留在国际法的领域。而在各国国内法领域,都需要在公约的指导下建立自己的法律应对体系,使得公约的执行真正落在实处。

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依靠国际条约的约束,更需要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在分析并借鉴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从而“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目标。

当前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放缓,主要国家相关战略调整,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进展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

英国气候政策体系比较完整

英国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制定了相对比较完整的国内气候政策体系。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作为负责气候政策的主要部门,分别于2000年和2006年两次推出“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自2007年起,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评估和报告气候变化政策实施的情况和效果。

英国还是世界上首个制订法律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气候变化法案》于2008年11月26日正式获得议会批准。这项法案的主要条款包括:2020年在1990年排放基础上减排26%;2050年至少减排80%。此外,英国还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企业的政策措施,旨在减少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德国气候立法走在前列

作为欧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重要推手,德国在气候变化战略、立法和政策制定上也走在世界前列。

在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方面,德国于2002年开始着手排放权交易的准备工作,目前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对所有企业的排放情况进行了登记并发放排放许可,若企业排放超过额定量,就必须通过排放权交易购买排放量,否则就要缴纳高额罚款。

德国还规定新车要标注能源效率信息,并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纳入标注范围。

德国还制定关于碳捕获和封存(CCS)技术的法律框架,一方面向欧盟递交建议书,推动在欧盟层面上制定CCS法律框架;另一方面在国内制定二氧化碳分离、运输和封存的法律框架,以德国环境法规来保障发展CCS技术的措施并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等。

美国新大打气候牌

总体上,美国国会有关气候变化的提案基本取了减排目标和排放贸易体系的思路,在2030年之前的近期目标较为宽松,远期目标分歧较大。

在联邦层面,更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气候变化作为执政重点之一。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旨在降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依赖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这是美国首次向国际社会做出温室气体减排承诺,标志着美国迈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一步。

但这项法案也包括一些“公平竞争保护条款”,授权对来自未取类似措施国家的产品征收关税,设置贸易壁垒。

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以立法手段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专门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而且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和相关法律法规。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专门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而且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为履行《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于2007年6月4日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土地利用和森林保护及技术开发等方面针对气候变化提出了一系列的,其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则是保证以上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城乡规划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大气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未来可能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法提供了法律基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表明了中国作为公约缔约国对公约执行的决心,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以立法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全面规范从输入到废物排放的全过程,将主体从企业扩大到社会;能源作为输入端,通过《可再生能源法》和《节约能源法》来规范,分别从改变原来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两方面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污染防治法》则是输出端的立法,防治生产过程产生的大气污染,规定了防治大气污染的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为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也是中国根据国际环境立法趋势而制定的气候变化的重要法律。

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实施效果

这些法律明确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和措施,规范气候变化监测、评估、水保护利用、农牧业建设、生态保护、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等等,提高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及其衍生灾害的防范能力。明确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和措施,规范各级和企业事业单位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产业布局、节能减排、农牧区能源建设、减少废物排放、循环经济、建筑节能方面的职责和义务。

正确看待气候问题以法律手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斗争实质是各国的发展空间之争、经济利益之争和未来竞争力之争。中国应通过逐步制定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确保国家合理的发展空间,争取有利的发展条件。

气候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

目前,围绕2012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各方争相旗帜鲜明,求主动,谋主导,利益交织,矛盾交错,斗争尖锐,形势复杂多变,但气候变化基本格局和实质并未发生改变,透过这些复杂的形势变幻,我们不难看出问题实质,即气候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斗争实质是各国的发展空间之争、经济利益之争和未来竞争力之争。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不容混淆

发达国家方面,千方百计逃避自身责任,试图将谈判引向对发展中国家的分化,强调发展中大国减排是其突出的表现。欧盟希望继续推进谈判,并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以巩固其在气候谈判中的地位,但不愿在没有美国和发展中大国参与的情况下独立承担减排义务,目标仍是大力推动美国和中、印等发展中大国参与减排。

日、澳、加等国不愿按照议定书模式继续减排,企图重新制定一项新的全球减排协议。尽管新任的总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较布什积极,但美立场未有根本改变,试图重新界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经济大国”或“排放大国”概念混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在最近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规定向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征收关税,将气候变化问题与贸易挂钩,其核心仍是迫使中、印等发展中大国取减排行动。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同举并重”等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大幅度减少排放,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国际社会共同的事业,也是所有国家各自发展的需要,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历史责任、发展水平、发展阶段、能力大小和贡献方式,以实际行动为气候变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中国反对任何将气候变化与经济挂钩等方式来迫使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的行为。

通过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一是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制度的建立。从中长期国家战略来看,无论从环境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出发,还是基于国家发展理念和全球合作战略,中国未来20年的低碳转型对于迈进中等发达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公平合理的国际环境制度保障。因此,中国需要逐步掌握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主动权,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制度的构建,坚持《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和框架,坚持落实巴厘路线图的立场,坚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合作的基础。

二是逐步制定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

结合已有的相关法律,逐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气候变化应对的基本政策和措施很多属于国家法律规范的内容,需要法律规范才能产生实际效应。目前,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对气候变化应对的有关领域的政策措施已经有所规范,加强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中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内容,并注重法律的实施情况监督。

加强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制定,保障气候变化相关法律配套实施。在气候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强配套制度,从法律上保障和强化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促进气候变化应对体系、机制形成,为气候谈判中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维护国家发展权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积极鼓励地方在气候变化应对体系、机制上进行创新和探索。根据各地区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地方法规政策,充分发挥各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导作用,为国家层面的研究制订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提供实践基础。

正义造句子简单

环境学指的是一门哲学学科,主要研究人们对自然环境与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环境的问题。该学科探讨了人类如何应对环境中的有意义的物体、事物、生物和非生物实体的合理和负责任的和道德的处理方式。

环境学的研究范畴通常包括环境的正义与道德、自然与文化关系、生态系统的道德理念和互联网(如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学通常致力于理解和解决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道德问题。在环境学中,人类和人类文化创造物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核心问题。通常认为,环境学不仅涉及跨学科的调查和研究,也涉及到社会、政策和法律领域。

在当今的社会中,环境学的意义日益受到重视,因为人类面临着气候变化、全球环境破坏、自然生态破坏等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学可以引导人类在对待自然、环境、动物和人的行为方面获得更多的道德规范,从而帮助人类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学关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保护与管理:环境学讨论了保护和管理自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也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如人类有权吗向其他物种和未来世代保护生态系统。

2、气候变化:环境学也研究了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在面临全球气候变化时人类应取哪些和道德行动的问题。

3、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环境学还探讨了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研究成果,以及在环境问题解决方案中有关生态系统的可支持性的和道德问题。

4、品质和环境生态学:环境学也考虑到的环境品质的保护,以及应如何遵循和道德标准来平衡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环境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学科,其理论和方法对于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环境学也致力于引导人们对待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和道德问题,以期促进人与环境更为平衡的关系。

环境学的概念和原则

1、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是环境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生物多样性是指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很多生物种群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非常重要,保护这些生物种群也是一项道德义务。

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能够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环境学强调在环境保护措施中也必须考虑可持续性,以避免因短视缺乏长远考虑而导致的环境破坏。

3、环境正义:环境正义是指不让环境问题带来歧视和不公正的结果。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应当避免因某个人群或社区所处地理方位、经济状况或社会地位等原因而使其更加负面受影响。

4、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是指人们在对待自然与环境时应该遵循的和道德标准。这包括对自然系统的尊重、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维护、对生态系统进行公正和负责的管理等。

关于休谟

正义造句子简单例句如下:

1、我们将一如既往坚决支持你们的正义斗争。

2、正义已经获胜,有罪的人受到了惩罚。

3、中国人民坚持不渝地支持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正义斗争。

4、对一些人来说,唯一的正义就是让所爱之人回来。

5、我一定要与所有为正义和尊严奋斗的人分享此奖。

6、但这是哪一种的正义呢?

7、我们相信这个法庭能为我们寻求正义。

8、我希望赢得下一场战争的胜利—为了正义与机遇。

9、他们在正义上的专业训练,只是他们的专业,或说自命表达其自负与野心。

10、我们知道公平,正义和机会是什么样子的。

11、我们可以承认,压迫将经常伴随着我们,但我们仍奋力争取正义。

12、但那是一种思考正义的适当方式吗?

13、正义的过程通常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但在这种情况下,它似乎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4、做你爱做的事,这似乎有别于,柏拉图所理解的正义,不是要每个人都拥有一样,特殊的功用或善尽或发挥一种特殊技能吗。

15、幸福和勇气,报应或正义都是次要他们的目的。

16、正义被定义为,是将城市约束在一起,并使其协和的力量。

17、如果我们不会,我们就几乎很难称自己为自由意志主义者,而且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只会在正义的指引下这样做。

18、它信奉社会主义和社会正义。

19、有人说:多数宗教的道德是好的,博爱、诚实、仁慈、正义以及温和,在所有这些宗教之中都有传授。

20、为保证协议能起作用,气候正义必须是协议的核心。

环境正义:无论贫富,空气污染的影响是公平的吗

大卫·休谟(D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哲学家,出生于爱丁堡,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其特点在于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如“知识来源于印象而非理性”,认为没有事实可由先验(a priori)方法被证明.卢梭等后世学人深受其影响.康德亦综合他同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观点创建起“正反合”的理论.

大卫·休谟(Did Hume)应该被看作有史以来最好的哲学家,虽然他没有马克思的辛辣尖刻,萨特的装腔作势.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因为形象迷人占尽优势.不管和历史事实是否相符,有数不清的诸如左岸咖啡馆,Gauloise牌香烟,黑色高圆翻领等的浪漫故事,充满绝望和自由的深刻谈话等.相反,休谟在画室玩弹子游戏,陪伴母亲.

克尔恺郭尔(Kierkegaard)和加缪(Camus)的神秘色彩由于他们英年早逝的悲惨结局而更加引人注目.休谟65岁死于肠癌,没有痛苦,情绪正常.实在没有什么死后博得大名的操作空间.确实,普通老百姓对这个人了解实在不多,也许除了唱的歌词“大卫·休谟胜过(耗尽)叔本华(Schopenhauer)和黑格尔(Hegel)”以外.

然而,休谟顽强地留在人们心中,被许多人捧为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们能否更进一步说他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呢?我想可以的.不仅仅因为休谟的哲学研究途径现在比他所处的时代更需要.

休谟1711年出生在爱丁堡,当时正是启蒙运动的初期和英格兰苏格兰合并成为大不列颠的初期.苏格兰的哲学由于科学的成功正在转型,这个转型不是建立在抽象的理论上,而是建立在世界现实状况的经验主义观察上.一下子,大陆思想家笛卡儿(Descartes)和斯宾诺莎(Spinoza)的抽象思考好象无可救药地和他们试图解释的现实世界脱节.哲学必须得切近自然,它的推理要根源于实践经验.

休谟正是帮助把哲学引导到这条新道路上的许多人之一.然而,这条道路也是一条从来都受到怀疑主义威胁的非常不确定的道路.柏拉图和笛卡儿超越怀疑的哲学梦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学会和怀疑共处但并不被怀疑所左右.休谟的独特天才就在于向我们显示如何做到这一点.

休谟实践了自己的哲学观点.虽然在他的哲学思辩中,常常被它们的怀疑主义色彩所困扰,但是,当他重新加入人类同伴并玩起弹子游戏,这些担心不久就烟消云散了.虽然看起来很肤浅,但实际上是一种成熟的认可,即那些声称是虚无主义者的人其实是装模作样:没有人是真正什么都不相信的.

休谟所讲的正是与当今我们密切相关的,因为确定性只能在宗教极端主义者那里才能找到,不确定性很可能堕入后现代相对主义和智慧无 *** 主义的泥沼.在这个气候下,我们如何解决诸如基因细胞研究,安乐死,公民自由和公民安全等的激烈争论的难题?在科学产生这么多问题的时候我们如何相信科学?在东西方建立信赖的基础瓦解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东西意识形态的冲突?我们需要的是休谟式的途径:在不确定性的海洋上提供一个能够漂浮在上面的智慧的压舱物.

想一想价值问题.休谟在许多关键问题上和道德怀疑主义者观点一致.他不相信建立绝对的道德价值是可能的.宗教当然不能提供这些,因为根本没有办法让我们相信宗教教义或其领袖的权威.不能因为宗教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我们就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而是因为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它是对还是错.

在宗教和教派林立的当今世界,休谟的怀疑主义比以往显得就更加聪明.如果我们要接受某个宗教的指导,我们需要理由.单说“相信我,我是牧师”已经不够,不仅仅因为每个主教都说同性恋是可以接受的,但仍有人声称这些所多玛城居民(sodomites叛逆分子)将会在地狱的烈火中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

道德价值同样不能用纯粹的理性来说明.休谟把只能被理性证实的真理称之为“有关观念关系的东西”,再次表明他无法创造一个容易上口的范畴的怪异本领.数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因为数字或符号代表二加二等于四.同样的,你不需要对每一个单身者进行调查就知道他们都是没结婚的人.

休谟认为道德问题显然不能归于这个范畴.你不能紧靠弄明白这些词的意思就知道A *** os(旨在打击反社会规范行为的命令)是否对公民自由造成了无法接受的限制.你同样也无法仅仅靠断定“合法性”和“战争”的意思就解决认为战争是正义性的还是非正义性的争执.道德辩论不是数学,争论无法通过纯理论解决.

因此,不管是宗教还是理性都无法建立道德确定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成了人们谴责的没有道德感的人,对你正确的是对我未必是正确的,谁也没有资格批评别人的道德观?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个观点非常吸引人,因为它绝对宽容.但是物极必反绝对的宽容就是让人讨厌的.达尔福尔(Darfur)大对苏丹受害者来说就不是正确的.反战 *** 者并不认为入侵伊拉克对布什、布莱尔来说是对的对他们来说是错的,他们就认为战争是不对的.

的是,休谟的观点并没有把我们带到道德无 *** 主义.除了宗教和纯理论外,还有一条知识的路线.关于事实的问题可以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得到解决.所以,如果你想知道水在什么温度沸腾,只要进行实验就能找到.坐在椅子上思考“水”和“沸腾”的意思根本办不到.

然而,事实问题从来没有被证明是毫无疑问的.你得承认科学并不是确定的,但是,毕竟比迷信更可靠.虽然从前的哲学家要求确定性, 休谟则试图将不确定性制定等级.很明显,道德原则比物理定律更加不确定.正确与错误不能像能量或质量一样进行观察或测量.相反,道德事实需要人们感情和怜悯来确定.当我们说折磨人是错误的,我们不是要指定折磨本身的某种特征,而是表达我们对折磨的反应.而且,这些感情是人类自然的反应.移情是人类的共性,这使得人们对是非有共同的看法.感情可能受到经历,社会,理性的影响,但是并不仅仅是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简单产物.因此有这个让人好奇的说法:“毁灭整个世界也不愿意碰伤我的指头并不和理性相违背.”换句话说,让我们从毁灭整个世界的想法退却的不是理性的讨论而是人类的情感.

休谟解决当今道德难题的策略将首先向我们显示如何拒绝接受宗教领袖提出的任何绝对的原则.接着显示任何道德原则需要不言自明,或证明是正确的.清除所有的虚的绝对性,我们将开始辨认共同的人类本能以促使我们运用自己的理性来发现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前进道路.这正是现代学前进的方向.人们无法确定绝对性的起点,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可.相反,他们需要从把我们团结起来的东西入手.

休谟的天才在于他把显示我们理解局限的冷酷智慧和对引导我们前行的有限的智慧的清醒认识结合起来.难怪休谟的理论不被众人吹捧,不需要般的生活,浪漫色彩的死亡或巧妙的口号就可以长久存在.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危害:

1、危害人体健康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2、危害动植物生存和发育

河流干涸,森林减少,动物灭绝,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等。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

3、腐蚀物体

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4、影响全球大气环境

大气污染物质还会影响天气和气候。颗粒物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光辐射量。尤其是在大工业城市中,在烟雾不散的情况下,日光比正常情况减少40%。高层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氟氯烃类等污染物使臭氧大量分解,引发的“臭氧洞”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大气污染除对天气产生不良影响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发的温室效应的加强,是对全球气候的最主要影响。地球气候变暖会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5、危害对工农业

大气污染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这些危害可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大气污染物对工业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是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设备和建筑设施的腐蚀;二是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的不利影响。大气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危害,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增加了生产的费用,提高了成本,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也造成很大危害。酸雨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通过渗入土壤及进入水体,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有毒成分溶出,从而对动植物和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严重的酸雨会使森林衰亡和鱼类绝迹。

成因:

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岩石风化等;

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烧、汽车尾气等。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不舒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症状。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防护措施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面对的空气污染正在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因此我们平时的外出都要注意空气质量的情况,尽量避免在空气质量比较差的时间出门。

首先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出门戴口罩便是其中主要的一条,但是显然这还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习惯。而在国外的一些城市,无论是在街头还是地铁、商场等公共场所,即使是天气非常晴朗的时候,人们还是会戴着口罩,这已经成为他们保护自己和别人的一种好习惯。

还有就是尽量不要在早晚上班的高峰期进行户外锻炼,或者选择去污染比较少的公园、绿地等;另外,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用鼻子呼吸而非嘴,因为我们的鼻腔可过滤掉一部分的灰尘和细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对于免疫力比较差的人群来说,尽量少去人流量大、空气流通不佳、灰尘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外出归来的时候一定要先洗手,以免将污染带到室内。

另外,相关的研究也表明,植物和水是污染的最大克星,因此相关的环保部门也可以通过加大城市的绿化面积,有效控制扬尘,消除细菌。因为室外空气中细菌增多也会使得室内的空气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尽量要在早9点和晚5点的时候关闭门窗。

取以上为您介绍的简单有效的措施,对于预防污染的蔓延是很有帮助的,也能适当减少其对人体的伤害。在专家对于空气质量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获取很多有用知识,对于我们的帮助也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