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铜鼓上的几种纹饰的探讨

2.江西的气候?

3.中国江西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江西省气候特点是什么?

铜鼓天气_铜鼓的天气预报

铜鼓嶂峰顶平阔,约有数亩宽的平地。拂晓时置身峰顶,守候“云海浮金”,披霞挂彩,无不令人神往!即便天气阴霾,咫尺不辨,云遮雾涌,无穷变幻,亦有别样感受。站立峰巅,若天气晴朗,极目远眺,沟壑纵横,群山尽伏,梅江、韩江宛如素练飘向东南,梅州、潮州风光无限!

从铜鼓嶂峰顶而下约海拔1200米,有一大草坪,约有千亩,据说曾用作高山机场,地势平坦,花草丰茂。大草坪中间,泉水涓涓汇入,形成天然湖泊。湖水清冽透明,波光潋滟,观之神清气爽。访之乡人,因其稍下有铜锣村,故称此湖为“铜锣湖”。此湖遇百年大旱,其水亦不干涸。若遇多雨年份,茫茫荡荡,周围山峰,宛若岛屿,有“水浸铜鼓顶”之传闻。长白山有镜泊湖,天山有天湖,庐山有如琴湖,……山之高而润泽,钟灵毓秀,造物者不负人,功巍巍矣!

铜鼓嶂属莲花山脉断裂带,在岩石风化、流水侵蚀作用下,随处可见千姿百态的奇石景观。人们根据其形象为不少景观取了名字,并赋予传说。如玉石佛手,说是雷神将军留下的手掌;仙人取宝,说是仙人正在向石橱取宝,说此处“金山银山,仙人正搬”;“金龟下山”,说是摸一下平安健康,摸两下升官发财;狮子潭,潭边有三块酷似狮子的大石,谓之三狮望峰;仙人叠石,大石上面累叠小石,再硕大石块覆之,成大、小、更大形状,望之危然却不倾倒;仙人踏石,石上有足迹,说是八仙过此所留;猴子抱颈,一石宛如美女站立当道,须如猴子般抱住其颈方能过之;船子潭,两块如船大石隐现潭中……

铜鼓嶂山腰有一巨瀑,流水从几百米悬崖峭壁倾泻而下,汇成一潭,其水碧绿清澈,潭边多异木奇花,人称瀑为“七情磜瀑”,称潭为“鸳鸯潭”。此瀑此潭传说诸多,有说一对恋人七次登上此磜 表达恋情;有说一对恋人在鸳鸯潭浸泡百天,表达百年好合;有说此磜 出有七个美丽女人,人称七花仙女,引来天下男儿求婚;有说一对恋人因婚姻不成,殉情鸳鸯潭中……据说,附近乡民把到七情磜 当作考验对象的地方,山歌唱道:“你爱娶厓无柬该,七情磜水洗过来。水清情长连心爱,百年好合正和谐。”“七情磜 水清又清,洗了正知爱浅深。双双立下情侣愿,海枯石烂不变心。”

从砂田镇登山,历经22公里的盘田公路,一路奇观便直逼眼际:那庞大的山体,耸入云霄的高峰,加上山脉间流动的云潮,已不是正常看的“山”的概念了,分明是山的海洋、峰的巨浪,“粤东屋脊”造成了惊心动魄的气势。“云无心而出岫”,青黛的山与素练般的云雾反复较量,构成了一幅若幻若真山水写意画。铜鼓嶂为莲花山脉主峰,因其峰顶平阔,浑圆似鼓得名,并与潮州凤凰髻、梅州阴那山的五指峰形成“三峰鼎立”之势。雄奇嵯峨的山势,造就了众多奇石景观:有玉石佛手、仙人取宝、百亩平地、狮子潭、金龟下山等。

登铜鼓嶂峰顶观日出是游客兴致最浓之处。凌晨4点从海拔1100米的铜鼓嶂宾馆出来,夜空繁星灿烂,启明星如指路明灯。行走山脊之间,听山风呼啸,伴明月同行,别有一番情趣。待晨曦初露,只觉置身云海之间,千峰万壑云雾缭绕,臣拜于脚下。俄顷,东方的灰调子突然明快起来,由弱而强,很快变得满天彩霞,一轮红日在七彩斑斓的云隙间一跃而起,好似飘浮在万顷波涛之中,崇山峻岭闪耀着鎏金的光芒,让人叹为观止!

铜鼓嶂位于丰顺县北部,方圆20多公里,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这里不仅拥有丰厚奇异的自然景观,而且有着许多人文景观。铜鼓嶂山势雄伟,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三座。

主峰铜鼓嶂高1559.5米,比东岳泰山还高,是“粤东屋脊”。从梅州、韩江谷地仰望铜鼓嶂,犹如平地拔起,山势嵯峨雄奇。登临绝顶极目远眺,群山尽伏脚下,深谷悬崖撼人心灵,梅江、韩江宛如素练自西北向东南蜿蜒飘去。秋高气爽之时,极目东北可遥望梅州,东南可望见潮州,西北可望五华、兴宁,南可望丰顺。铜鼓嶂不仅有美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有“玉石佛手”、“仙人取宝”、“金龟下山”、“小峨眉山”、“水砾瀑布”、“水潭急流”等,而且还蕴含了许多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景观,主要有:“太平军古战场”、“铜山佛国寺遗址”、“高山围龙屋”等。

在海拔1100米的铜锣湖上的围龙屋,是粤东海拔最高的客家围龙屋,它依山傍水因自然之势而建,以石为墙别有风姿。铜鼓嶂风景旅游区自然风景优美,类型多样,组合条件好,她为人们提供了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多种自然景观观赏内容,集中了山地旅游中大量美妙佳景,环境幽雅,使游人既得到探胜游览,又受到大自然的陶冶。铜鼓嶂风景旅游区距县城汤坑84公里,距梅州市旅游胜地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45公里,与梅州和潮汕地区联系十分便捷。丰顺县陆路交通随广梅汕铁路和梅坎铁路、汕梅高速公路、大丰华高速公路等交通通车而更为方便,通向省内各地的公路系统日趋完善。从潮汕平原沿着韩江河经丰顺县潭江镇省道S233线公路与县道X027线公路潭江大桥交汇到铜鼓嶂只需1个半小时车程,而抵梅州市区梅城仅需1小时车程。我们深信,铜鼓嶂旅游景点将成为沟通梅州与潮汕旅游板块的新亮点。

关于铜鼓上的几种纹饰的探讨

湖南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浏阳市地处湖南省东部罗霄山脉北段,东邻江西省铜鼓、万载、宜春;南接江西省浏阳属亚唬带季风溼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夏潮溼多雨,秋冬寒冷干爽。夏季多为

湖南属于什么气候?

湖南位于长江以南,纬度偏低,贰大陆性特征明显的中亚热带季风溼润气候。在冬季,常受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南下的干冷气团控制,比较干冷,在准静止锋面和气旋活动的影响下,可带来一定的雨雪冰霜天气。在夏季,则多为低纬度海洋暖溼气团所盘踞,气候高温多雨。春季,地面南北气流对峙,气旋及锋面活动频繁,雨水较多,天气多变。秋季是从夏入冬的过渡季节,副热带高压势力逐步南撤,偏北气流渐次控制全境,全省呈现出气层垂直结构十分稳定,而溼度又很小的秋高气爽天气。可以用四句话概括湖南的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

湖南省气候概况

湖南省地处亚热带,位于东亚季风区,属亚热带季风溼润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集中,光热丰富的特点。年均气温17℃左右。由于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气温分布的总趋势是湘南高于湘北,东部高于西部。如郴州比岳阳年均气温高0.8℃左右,长 *** 吉首高0.3℃—0.5℃。湖南省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1600毫米之间,是全国降雨量较多的省份之一。降水强度大是湖南省降水的一个明显特征。大范围的强降水常使江河水位猛涨,大片农印被淹,是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湖南省最大月雨量超过800毫米,最大曰雨量超过300毫米,6小时最大雨量普达200多毫米,1小时最大雨量达150毫米,接近国内极值。

湖南长沙什么气候特点

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 长沙市区年平均气温17.2℃,各县16.8℃—17.3℃,年积温为5457℃,市区年均降水量1361.6毫米,各县年均降水量1358.6~1552.5毫米。长沙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夏季约118—127天,冬季117—122天,春季61—64天,秋季59—69天。春温变化大,夏初雨水多,伏秋高温久,冬季严寒少。3月下旬至5月中旬,冷暖空气相互交绥,形成连绵阴雨低温寡照天气。从5月下旬起,气温显著提高,夏季日平均气温在30℃以上有85天,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年平均约30天,盛夏酷热少雨。9月下旬后,白天较暖,入夜转凉,降水量减少,低云量日多。从11月下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节届冬令,长沙气候平均气温低于0℃的严寒期很短暂,全年以1月最冷,月平均为4.4℃—5.1℃。

湖南省的气候类型属于(  )A.温带大陆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季风气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江南地带,省境内绝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该省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根据题意.故选:B.

湖南省气候中心 湖南省属于什么气候

湖南省属于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溼润气候,气候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光、热、水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第二,气候年内变化较大。冬寒冷而夏酷热,春温多变,秋温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气候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第三,气候垂直变化最明显的地带为三面环山的山地。尤以湘西与湘南山地更为显著。湖南年日照时数为1300-1800小时,湖南热量丰富。年气温高,年平均温度在15-18℃之间。湖南冬季处在冬季风控制下,而东南西三面环山,向北敞开的地貌特性,有利于冷空气的长驱直入,故一月平均温度多在4-7℃之间,湖南无霜期长达260-310天,大部分地区都在280-300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雨量充沛,为我国雨水较多的省区之一。

湖南省这个名字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湖南素有“湘”之称,“湘”之说有三种: 一说,因湘水发源于广西桂林的兴安县,有灵渠与漓水连接,称之“漓湘”;湘水东北流至永州北苹口在潇水汇合,称“潇湘”;再东北流经衡阳北,又与蒸水汇合,称“蒸湘”。因而合称“三湘”。由于桂林的人文地理、语言风俗与永州相同,古代属零陵郡,习惯上被归入三湘范畴。 一说,是潇湘、资湘、沅湘的合称。因漓水南流入珠江,不属湘江水系;蒸水则太短小,所以去掉漓、蒸二名。而湘水北流至湘阴北之临资口汇入资水,叫资湘;北流至岳阳县西中洲,汇入沅江主洪道称沅湘。资水、沅水为湖南四大水系,流经地域占全省的2/3,故用“三湘”泛指湖南全境。 也有以湘乡、湘潭、湘阴为三湘者,原因是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三县曾有曾国藩、左宗棠等为首的众多湘军名将名宦。但这些近代人物的历史并不可与湖南历史同俾,更何况也不能代表湖南的全境之概念。 尽管“三湘”之说不尽相通相同,但都是以湖南为主而言。但湖南又为什么简称“湘”,其意义又何在?专家告诉我们,“湘”并不是由“三湘”而来。 据宋代柳开《湘漓二水说》:“二水本一水也,……盖者人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后人又加水云。”这就是说,湘水和漓水因同一发源的水,南北分流,就被命名相、离,后在相、离两字旁加上水,就成为今天的湘、漓。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影响最广泛、人烟最稠密、开发最早的地区,因而湘成为湖南省的代称,湖南省由此也简称“湘”。 然而,经过许多的历史、地理专家的实地考察发现证实,湘、漓二水并非同源。湘水发源于广西灵川县东海洋乡的岐岭南,漓水古名桂江,发源于兴安县西北与县接界的苗儿山。因而,“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之说无真实考据,不可从。 其实,湘水地名的来源十分古老。“湘”字最早出现在《楚辞》中,《史记》里更是有“食湘波之鱼”、“浩浩沅湘兮”的语句。湘字最初是从相字发展而来,是较有考有据的。相即看管帮助之意,各种训诂学和辞义学多作此解释。商代武丁有子封于相,北魏于此建相州,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周时战乱,相人一部分南逃至河南、湖南等地,所以在河南上蔡、湖南都出现了湘水,从而也为湖南带来了湘学的地名——湘君和湖山——周代追称的名号。相人后来融入土家族,并转称为姓向了。 正因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于今长沙市设湘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临湘县,因濒临湘水故名。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八月,又设湘州于此。从此,成省相当于一级的道府,一直到今日,湘州所在地的长沙,仍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濒临的湘江,是全省第一条大河,流域面积占列全省的1/3。所以,湖南历来被简称为“湘”了。也就这样被称为湖南!

江西的气候?

推荐阅读:湖南张家界的名胜古迹 内容提要:铜鼓是一种古老而别致的乐器,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品,更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物。铜鼓上的种种图案,可以说都是对其所处时代所在地区的某些社会生活景象、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的反映。因此,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铜鼓上的各种图案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民族历史。那么,这部民族历史展示了一幅幅怎样的历史图画呢?其内在的涵义又如何呢?对此,本文将举数例略加讲述。 关键词:铜鼓 纹饰 图腾崇拜 生活景象

(一)太阳纹 饰于铜鼓鼓面中心光体上地的光体纹饰,是铜鼓上最早出现也是最基本的纹饰,除少数原始形态的铜鼓外,几乎所有的铜鼓上都有。光体上的纹饰一般为依托于光体的光芒状的纹饰,光芒的形状,数目因铜鼓所属的系列不同而各有不同。 鼓面中心为何要装饰这个纹饰呢?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世代使用铜鼓的民族对此大多数是模糊其辞,比如像云南地区某个佤族地区的人就说是为了好看。固然,装饰光芒纹是增添了美感,但一个“好看”何以解众人心头之惑。有人根据这些光芒纹的特点认为,这些光芒纹最初应是表现火星的,也就是说,这些光芒纹最初应为火星纹,它是在经过不断的演变之后才逐渐成为表现太阳的光芒纹的。就已有的研究结果看来,这似乎是确切无疑的了。据考证,原始形态的铜鼓是由倒置的铜釜演变而来的,其鼓面也和铜釜的底面一般是光素而无纹的。到了稍后出现的铜鼓上才出现了草草的光芒状的纹饰,但却多为长短不齐的芒状纹,颇似火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前进,铜鼓也发展成为了专门的乐器,于是其光体便扩大了,装饰于其周围的芒状纹也开始变得整齐而粗大,加上周围一道道弦纹构成的晕圈,看起来整个鼓面就活似光芒四射的太阳。到此,光体周围的芒状纹便正式成为太阳纹了。而这也证明,太阳已成为该铜鼓使用族群的崇拜物了。 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对太阳的崇拜的形式有两个原因。第一种原因是一种本能的敬仰。因为太阳是宇宙中的一颗直接影响地球的恒星,它给大地万物带来了生长变化所不可或缺的光和热,带来了生命的繁衍,人们自然会崇拜它。第二种原因则是因为统治者的推崇。这是因为统治者可以通过祭祀等活动来将自然神“人化”,如把太阳比作人君,从而达到神话自己和利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的目的,以利于自己的统治的稳固。 (二)青蛙饰 在许多铜鼓上,有着许多青蛙状的立体的饰物,看起来别有番风味多个单个的蛙或按某一相同方向布置,或按一顺一逆,两两相对的等距离旋转布置,或都面向鼓心,也还有都背向鼓心的。当然,这里的单个的蛙有时往往被两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相叠的蛙替代。 用青蛙饰铜鼓的寓意到底何在,到现在亦不能完全了解,但有几种解释听来颇为可信。有人认为在铜鼓上饰蛙与古人求雨有关,因为在神话中,蛙是天公的少爷,是雨的“使者”,蛙鸣便是下雨的预兆。这一解释颇为有理,因为铜鼓盛行之地多为农业区,故而也就重视与农业息息相关的雨了。如缅甸克耶族称铜鼓为蛙鼓,至今每逢求神祈雨时还是敲奏铜鼓。也有人认为青蛙繁殖力强,饰青蛙于鼓,就反映了古人慕求“子孙繁衍”的思想。这一看法当然也很容易被理解,中国古代就经常讲“多子多福”,而很多的人也是以“儿孙满堂”为骄傲。还有人认为,饰青蛙于鼓,与图腾崇拜有关,崇拜青蛙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古老民族地区的一种共同信仰。据《韩非子·内储说》载:“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现怒鼍(青蛙),乃为之式,从者日:‘奚敬于此?’王日:‘为其有气故也。’明年,有请以头献王者十余人。因此有人认为南方民族敬蛙就是提倡勇武精神。海南岛五指山区的黎族,把青蛙铸在铜锣顶端的三只环扣上,把青蛙图案编绣在衣服上,甚至在进行文身时,还把青蛙图案刺在自己的肤体上。在铜鼓上铸出青蛙,可能具有同样意义,是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的宗教观念。 (三)飞鸟共翔 在许多铜鼓的鼓面上,一般都有着一道装饰着飞鸟图纹的主晕。这些饰在主晕上的飞鸟有尖尖的长嘴,有圆圆的眼睛,翅膀不是很长,并基本上是向身躯区两边对称发展,尾巴则展开成扇形,并显得特别硕大。这种飞鸟纹饰最常见的是四只,其次为六只,并依次递增,最多的达二十只,几乎都是偶数,并且一般都是首尾相连以逆时针方向绕中心光体飞翔。但某些类型的铜鼓上,飞鸟数是为奇数的。并且,有些铜鼓上的飞鸟是顺时针飞翔的,这些都是比较特殊的。 那么,这些飞鸟叫什么呢?装饰它们又有何寓意呢? 据这些飞鸟的形态看来,这些飞鸟当是一种生活在海边的水鸟或候鸟。关于这一点,几乎所有学者都是认同的,只是对于其最终属有分歧。有学者认为这些飞鸟就是《南越笔记》中曾讲到的水鹤。水鹤有性通风雨、预测天气的本领,因其“有雨则鸣而上山,否,则鸣而下海”,可以作为观测气象的根据。居于滨海的古代民族十分珍爱它,并曾将其作为珍贵方物进献给周天子。饰水鹤于鼓,同水上作业多的滨海民族观察风云和求雨祭祀有关,反映了他们对水鹤的崇拜。有学者认为这种飞鸟应该是鹭。鹭也属于鹤形目,它们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成群生活于湖沼、稻田之中,而不仅限于是、限于沿海地带。鹭善渔,以水生小动物为食,使人联想到渔归的喜悦,是渔业民族的写照。还有人的认为,这种飞鸟应为朱鹭。因其飞翔时小不逾大,整齐而有序,所以“古之君子‘,饰鼓以鹭,存其风流’,是表示‘鸿仪鹭序’的意思”。 (四)羽人欢舞 在铜鼓上,常可见到戴羽冠,披羽饰,或持器物而舞,或空手而舞的人物形象。有的学者把这些人物叫做“羽人”,认为饰“羽人”于铜鼓是一种图腾崇拜的表现。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这些人物是经过化妆后的舞蹈表演者,其要表现的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舞蹈。因为这些羽人的装束与古代舞者的装束多有相似之处,且其手拿器物而舞的画面也与古代舞者持竿羽以舞或持干戚以舞的记载相吻合,由此可见,羽人欢舞的种种图案是对当时所处时代的某些欢庆仪式或表演的表现。 (五)轻舟竞渡 在石鼓山型铜鼓上有一种常见的纹饰,就是鼓胸四周的船形纹。这些船的首尾往往被装饰或鸟头鸟尾的形象,船上有经过装扮的人物在活动。并且,在船形纹的下面有鱼纹,前后则有水鸟。这是铜鼓写实图案中最复杂有趣的部分。 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两个铜鼓有船形纹。小铜鼓上有船四条,但都很简单,船头船尾高翘。每条船上平坐二人,这二人都是,双手向向前划桨。大铜鼓上有船六条,船身窄长,首尾高翘,并似乎都以羽毛装饰。每条船上有六人,赤身,但戴有羽冠。这六人在船中排行一行,最前一人手持羽杖,似是指挥者,其它五人都做相同的划船动作。 关于铜鼓上的船纹,研究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奥地利学者黑格尔认为,船形纹应和铜鼓上的其他纹饰一起,看成是一种庆祝仪式的整体。法国学者戈鹭波则认为这是一种祭祀仪式。法国学者巴门特,越南学者陶维英,认为这些船是海船,是对海上航行的反映或对曾经的海上航行的回忆。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船纹饰应是一种龙舟竞渡习俗的写实。这四种解释各有其道理所在,但第四种解释显然更具说服力。 首先,从船的结构来看,船身都显得十分狭长而单薄,首尾两端高翘。取其轻使快捷。这种船无稿无帆,显然只适合在内河内湖中航行,不能在海上航行。这种船靠桨推进,舵则以长梢代替,可以随时提出水面和设置船头,使船急剧转弯。从这些较独特的设计看来,这种船似乎是专为竞渡而设计的,其次,从船上所载人物看来,大都头戴羽冠,有的腰系吊幅,但大多数没有衣着,上下身都裸露,应是有意化了装的人。因为现实中与船生活在一起的人是不会这样打扮的。这些人中,有执羽杖指挥的,有划桨的,有掌梢的,各有固定的位置和行动的模式。他们前后坐成一行,动作协调一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一般只有在竞渡时才有如此整齐划一的姿态。另外,每个铜鼓上至少和船四支,并同时朝一个方向前进。船纹与附于其周围的鱼纹,鸟纹一起,实际上就是一幅龙舟竞渡图。 龙舟竞渡,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各民族中非常流行的活动。据传是为纪念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隋书·地理志》中说:“屈原于五月望日赴汩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舡小,莫得济者,乃歌日:何由得渡湖?因而鼓x竞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以竞渡为戏。”其实这种竞渡之戏早在屈原之前就已有了。竞渡之戏是以我国南方“水乡泽国”的自然环境有关的。南方人民多识水性,善使舟,并有很多人以渔业为生,赛龙舟只是他们水上生活的演习和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活动。 除上途的种种纹饰外,铜鼓上的纹饰还有云雷纹、乘骑纹、牛橇纹、龟纹、螃蟹纹等,这些纹饰,或是表现了一种对某些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的崇拜,或是一种对社会生活景象反映。它们表现了铜鼓所处代人民的精神状况,及其生活景象。便除此之外,这些纹饰是否还有其他的寓意呢?历史文献中对此留下的只有只言片语,其间该有多少人部奥秘等着人们去探索啊。 延伸阅读:湖南张家界的古老传说

中国江西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概况: 江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

春季阴冷多雨,偶有桃花汛;夏季高温多雨,间有台风影响;秋季风和日丽,秋高气爽;冬季湿冷,多偏北大风。

年平均气温 11.6℃~19.6℃,无霜期长达240-307天,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全年降水50%以上集中在4-7月,该时期为江西的雨季。

江西地域广,南北跨越 5个多纬距,东西相隔5个多经度,境内东、西、南三面环山,中间丘陵起伏,北部为鄱阳湖及其平原。

复杂的地形、地貌分布,使得江西气候分布复杂多样:光北多南少;热量南多北少;水分东多西少;风能湖区、山区多,其他地区少。

全省四季主要特点、气候分布如下:

春季: 受大陆冷高压和南支槽的共同影响,我省多过程性天气,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是低温阴雨和强对流。

长期低温阴雨会造成烂种烂秧,对早稻播种危害很大,平均约 2年出现1次。

夏季: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晴旱酷热。

全省 7月平均气温除周边地区外,南北各地相差甚小,都在29.0~30.0℃之间,极端最高气温都在40℃以上。

全年日最高气温≥35℃的天数,除鄱阳湖受湖水调节和龙南、全南、定南等地植被条件较好的山区为10~20天外,其他地方都在20天以上,赣东北和赣江中游一带多达40~50天,可算是我国的“火炉”之一。

全省多年极端最高气温 31.1℃~42.1℃。

秋季: 雨季结束之后,西太平洋副高北跳,我省多处太平洋副高脊区之中,使得我省多晴好天气,且湿度较小,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干旱与寒露风。

冬季: 受大陆季风影响,不断有冷空气侵入,特别是鄱阳湖区域为向北开口的盆地,冷空气长驱直入,使北部平原气温显著下降,有时伴有雨雪或冰冻。

1月平均气温为3.5~5.0℃,最低气温较低。

赣南盆地因受山脉阻挡,加之位置偏南,冷空气的影响较小,1月的平均气温为7.0~8.0℃,有的在8.0℃以上,但极端最低气温仍可下降至-5℃左右。

全省多年极端最低气温-3.8℃~-16.7℃.

光分布:

我省全年的日照时数绝大部分地区在 1600~2100小时,星子、都昌、德安、永修、景德镇和上饶地区北部超过1900小时,其中波阳多达2145小时。

宜春地区西部和萍乡稍少,不足1700小时,其中铜鼓只有1560小时。

山区的日照时数亦较少,如崇义仅为1521小时。

热量分布:

江西的热量较为丰富。

全省各地的年平均气温为 16.4~19.8℃,自北向南递增,平原高于山区。

赣东北、赣西北边缘山区和长江南岸一带年平均气温较低,为16.4~17.0℃;赣南盆地年平均气温较高,为19.0~19.8℃;其余地区多为17.0~19.0℃。

近年来,我省冬季气温与最冷月最低气温逐渐上升,每 10年约增加0.05~0.19℃;夏季气温与最热月最高气温逐渐降低,每10年约降低0.01~0.17℃;春季和年平均气温,各地有升有降,其幅度均较小;秋季气温略有降低。

江西省气候特点是什么?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江西由于西处南岭以北、长江以南,纬度偏低,而且距离海洋不远,因此,春寒夏热,秋燥冬冷,四季分明,但不均等,春秋季短,夏冬季长。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宜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四季气候特征

春季:受大陆冷高压和南支槽的共同影响,全省多过程性天气;

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晴旱酷热;

秋季:雨季结束之后,西太平洋副高北跳,全省多处太平洋副高脊区之中,使得江西省多睛好天气,且湿度较小;

冬季:受大陆季风影响,不断有冷空气侵人,特别是鄱阳湖区域为向北开口的盆地,冷空气长驱直人,使北部平原气温显著下降,有时伴有雨雪或冰冻。

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说明:

江西省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6.3-19.5℃,一般自北向南递增。赣东北、赣西北山区与鄱阳湖平原,年均温为16.3-17.5℃,赣南盆地则为19.0-19.5℃。

夏季较长,7月均温,除省境周围山区在26.9-28.0℃外,南北差异很小,都在28.0-29.8℃。极端最高温几乎都在40℃以上,成为长江中游最热地区之一。

冬季较短,1月均温赣北鄱阳湖平原为3.6-5.0℃,赣南盆地为6.2-8.5℃。全省冬暖夏热,无霜期长达240-307天。

日均温稳定超过10℃的持续期为240-270天,活动积温5000-6000℃,对于发展以双季稻为主的三熟制及喜温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均甚有利。唯北部地形开敞,特大寒潮南侵时有不利影响。

扩展资料:

江西省地形地貌:

江西省的地形以江南丘陵、山地为主;盆地、谷地广布,略带平原。地质与地貌地质构造上,以锦江—信江一线为界。

北部属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南部属华南褶皱系,志留纪末晚加里东运动使二者合并在一起,后又经受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多次改造,形成了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构造带。

南部地区有大量花岗岩侵入,盆地中沉积了白垩系至老第三系的红色碎屑岩层,并夹有石膏和岩盐沉积;

北部地区形成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断陷盆地,盆地边缘的山前地带有第四纪红土堆积。这是造成全省地势向北倾斜的地质基础。

地貌上属江南丘陵的主要组成部分。省境东、西、南三面环山地,中部丘陵和河谷平原交错分布,北部则为鄱阳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与两湖平原同为长江中下游的陷落低地,由长江和省内五大河流泥沙沉积而成,北狭南宽,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

地表主要覆盖红土及河流冲积物,红土已被切割,略呈波状起伏。湖滨地区还广泛发育有湖田洲地。水网稠密,河湾港汊交织,湖泊星罗棋布。

赣中南以丘陵为主,多由红色砂页岩及部分千枚岩等较松软岩石构成,经风化侵蚀,呈低缓浑圆状,海拔一般200米,接近边缘山地部分的高丘,海拔约300-500米;其相对高度除南部在百米以上外,一般仅50-80米。

丘陵之中,间夹有盆地,多沿河作带状延伸,较大的有吉泰盆地、赣州盆地。山地大多分布于省境边缘。

主要有:东北部的怀玉山,东部沿赣闽省界延伸的武夷山脉,南部的大庾岭和九连山,西北与西部的幕阜山脉、九岭山和罗霄山脉(包括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等,成为江西与邻省的界山和分水岭。

山脉走向以东北—西南向为主体,控制着省内主要水系和盆地的发育。多数山地由古老的变质岩系和花岗岩组成,山峰陡峭,堆积物较厚 。黄岗山(2157米)为省内最高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