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昌乐历史文化有那些?

2.请介绍一下曾国藩!

3.梦溪笔谈 的作者是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被西方科学家称为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他是谁

4.苏轼的简介

5.曾国藩的生平能简单告我吗?

浙江气象博物馆_浙江气象史馆

无锡的旅游景点有以下:

1、童头渚

是横卧无锡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头渚始建于1916年,现面积达539公顷。2012年10月26日,头渚晋升为国家5A级风景区。头渚有充山隐秀、鹿顶迎晖、渚春涛、横云山庄、广福寺、太湖仙岛、江南兰苑,中日樱花友谊林等众多景观,各具风貌。风景区已成为旅游度休养胜地。

2、拈花湾

灵山小镇的拈花湾一砖一瓦,一山一石都是经过了匠人的精心设计,走在小镇的街道上,路过那一间间古朴的店铺,仿佛回到了唐宋时期,这里没有喧嚣的人群,没有小贩的叫卖,只是隐约能听见远处传来的古筝的声音令人安神。

3、惠山古镇

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惠山古镇曾是全国著名的“泥人一条街",现在惠山古镇有中国泥人博物馆。惠山古镇里面有惠山寺,旁边是寄畅园超房,当年乾隆下江南必去之处。

4、南禅寺

无锡南禅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它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中心地段,属无锡南隅、古运河畔独具特色的古寺庙建筑,距今一千四百五十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始建于梁武帝太清年间,规模宏大。

昌乐历史文化有那些?

重点讲解

一、实词

1.一词多义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⑦一鼓作气(初次,第一次)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④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⑤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取)

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④族疱月更刀(一般的)

⑤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指筋骨交错集结的地方)

(5)使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叫、让,使令动词)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使,连词)

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派遣,动词)

④人皆得以隶使之(使用,驱使,动词)

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使者,名词)

2.古今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文中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它的比喻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里指“天气”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经营,与现代汉语用法有区别,现代汉语是筹划、或组织的意思。这里是搜集保存的意思。精英,用法同现代汉语一样,但现在也用于指出类拔萃的人)

3.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方位名词直接做状语,向北……;向西……)

(3)辇来于秦(“辇”古代一种人拉的车子,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即:乘辇车)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名词用如动词,当做铁锅;当做石块;视作土块;视作瓦砾)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为动用法,为……而哀;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虚词

(1)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助词,……的样子)

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助词)

③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

⑥犹且从师而问焉(相当于“之”)

(2)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并列连词,又)

②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却、但是)

③谁得而族灭也(表修饰)

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设,如果、使)

⑤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

(3)夫

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助词,表感叹)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助词,用于句首,引起议论)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指示代词,那个)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

三、句式

(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

(2)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意念上的被动,举,拔,攻占。此处为被攻占的意思)

(3)介词结构后置句:多于市人之言语。 用之如泥沙。

四、其他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使用了“互文”修辞格)

2.使六国各爱其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这两句中的“人”即“民”,即:百姓。此处用了讳饰手法,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

重点提示

1.从内容上看,《阿房宫赋》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2.本文是怎样做到描叙、议论有机结合的?

3.作为一篇文赋,本文充分发挥了赋体在语言方面的长处:既用比兴,又运用了铺陈,熔赋、比、兴于一炉,兼得诸家之长;尤其在句式方面,或长或短、或整或散、或常或变,运用自如,恰到好处。请以文章的第三节为例,说一说句式与所表达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思路指津

第1题

对于这一问题,应从两方面去寻求解决途径:一是文体特点与时代背景;一是文章内容。这里仅从前一个方面作如下提示:

赋,作为一种文体,在汉代兴盛一时。不过,汉赋大多成为帮闲文人的应制之作,内容以上阿谀奉承为主体,形式上则艰深枯涩。六朝人写赋,工于骈偶,走向极端,这种俳偶式骈赋,绮丽浮靡,堕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影响,文坛出现散文式的赋体,跟汉赋的艰涩大相径庭,又跟六朝骈赋的浮华迥然异趣,杜牧的《阿房宫赋》是这方面的优秀名篇。

公元825年,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这是一篇讽时刺世之作。《阿房宫赋》中所着力描写的阿房宫,是秦皇骄奢的见证,是封建的象征。由于唐敬宗大兴土木,大建宫室,因而杜牧写阿房宫,正是借古讽今,体现了较为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倾向。

第2题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巧妙结合,是这篇赋在表达方面的一大特点。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既要分清文本中哪些是叙述描写,哪些是议论抒情,更要结合文章写作的目的和表达的主题,去探寻体会那些融于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提示如下:

文章真正的用意在于议论时政。描叙是议论的铺垫,为议论必备之条件;议论是描叙的归宿,是描叙必然之结果。作者围绕阿房宫,反复措叙,多方渲染,极尽铺张之能事,又画龙点睛,精当议论,以达到情尽意显的效果。

文章一开始点出背景、环境,然后进入对阿房宫形象的刻画。依据空间位置的顺序,先作外景描画,极力渲染其大;紧接着作内景描摹,尽情点染其美,至此,阿房宫富丽堂皇的形象矗于眼前。由对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的叙写。写宫人,写其饮、食、起、居;宫内的生活,写歌、妆、梳、洗、焚椒兰、驾车辇、望临幸等等。再由叙写宫人过渡到描写珍藏。六国的珠宝,都被秦王朝囊括其中,但在宫中却被视若土石,任意抛置,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此时此刻,作者惋惜底的倾向便逐步外溢;笔前的锋芒,便渐渐外露。“亦不甚惜”一句,仿佛已经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之声了。

接下来,文章由对阿房宫的堂皇富丽的描叙进入作者议论的中心。宫殿如此豪华,耗费如此浩大,必然给劳动人民带来灾难和不幸,“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而灾难和不幸,又势必激起人民的愤恨和反抗,“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卒章显志,文末作者的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凉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引古用于鉴今,述昔借以讽世,希冀唐王朝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至此,作者为文之本意才显现出来。

文章的描叙由宫而起,越是写得壮观繁华,后文的议论就越是扎实可信。文章的议论由宫而发,越是议论得精到,就越显出作者前文描叙的良苦用心。就这样,全文描叙与议论有机结合,笔墨淋漓酣畅与恣肆汪洋相得益彰,收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第3题

文章第三节由描叙转而为议论,点示为文意旨。先以“嗟乎”领起,有提示注意的作用。“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这几句是散句,用平和的语气说理,给人留有回味的余地。“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两句,则变为尖锐的质问,发人深思,为下文的排比议论蓄势。“使负栋之柱……多于市人之言语”,连用六个排比兼比喻的长句,极写素的“纷奢”。这些句子大体上押韵,一气贯注,成排山倒海之势,颇具震撼力。“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以散句收束住上面的罗列,并开启下面的议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一变为四字短句,一语道破,简捷有力。“戍卒叫,函谷举”,选用被动句式,节奏骤然加快,庄重而不失诙谐生动。“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用变式句,语气虽稍缓,但仍有气势,形象地描绘出阿房宫被焚的结局,也暗示了秦王朝的覆灭。

难点解析

1.下列句中两个“缦”字的意思是否一样?

①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明确:这两个“缦”字的意思不一样:

“缦”的本义是没有花纹的帛。在“廊腰缦回”中,“缦”用的正是它的本义。“缦回”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的主从结构,意思是像缦那样曲折回环。教材注:“缦,萦绕。回,曲折。”“萦绕”“曲折”其实都是“回”的意思。在“缦立远视”中,“缦”当是“曼”的通字。《说文》:“曼,引也。”段玉裁引《鲁颂》毛传云:“曼,长也。”教材注:“缦立,久立。”“久”,是“长”的引申义。但此处似以取本义为佳,“缦(曼)立”,即引领而立,伸长脖子站着(等待皇帝宠幸)。

2.下列三个句子该怎样翻译?

①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②朝歌夜弦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明确:这三句,机械地照直翻译不难,但又未必合乎原意,因为它们都是“互文”,必须把相对应的词看成一个整体。①句的意思是,歌台舞殿上的表演有时使人感到热烈,有时使人感到凄清;②句的意思是,不分早晚(或从早到晚),宫女们都在弹琴唱歌;③句的意思是燕、赵、韩、魏、齐、楚所搜集和收藏的珍贵东西。分开讲甚至会闹出笑话,如第②句讲成早晨唱歌、晚上弹琴,就好像是按课表上课一样了。

课文阅读指导

例1下面四句话中的四个“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的理解。答案为C项,该项为连词,若,使;其余三项为使今动词,叫,让。

例2从课文中找出与下面这首诗中划线路子内容一致的句子。

过骊山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分析 此诗主题思想与《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答案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士。

点悟 既很熟悉课文内容,又能准确理解所给诗句的意思,是解答此题的前提。作答时可注意,诗句中“函关”、“独夫”、“火”、“作灰”等关键字词,通过联想、比较,以便从课文中快速筛选出所需句子。

拓展延伸探究

知识拓展

1.写作背景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2.关于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所撰《通典》一书,开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杜牧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江西、宣歙、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唐文宗开诚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治所在现在湖北黄冈)、池州(治所在现在安徽贵池)、睦州(治所在现在浙江建德)刺史。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回长安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曾一度出任湖州(今属浙江)刺史,又回长安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合人。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阿房宫赋》就是他二十三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杜牧诗歌创作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又和李商隐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李商隐比他约小十岁,很欣赏杜牧的为人和诗篇,在给他的一首诗中写道:“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3.关于“赋”

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产生得颇早的一种文体。它始创于周末,到了汉代则特别发达起来;此后经过历代作家的创作实践,在体制上不断有所变化。赋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文体之一,所谓“诗词歌赋”,“赋”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从现在所见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期著名学者荀况。继荀况之后,进一步发展赋体文学,开汉赋先导的是楚国人宋玉。宋玉可以说是赋体文学的真正创立者、奠基者。楚国是赋体文学的发祥地。而汉赋,就是在荀赋,主要是宋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综合了“楚辞”、《诗经》以及先秦散文的一些文体特点和创作手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体。

后世赋体作品的创作经历了不同时期,在体制上不断有所变化。明代徐师曾在他的《文体明辨》中,将赋划为古赋、俳赋、文赋、律赋四类,这大致上可以反映出赋在不同时期体制上的变迁和特点。古赋,主要是指产生于两汉的辞赋;俳赋,又称骈赋,是在古赋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出来的一种新赋体,始于魏晋以后,盛行于南北朝;律赋,主要是适应唐宋科举考试用赋而产生的一种既讲究对偶,又注重音韵的新赋体;文赋,是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

赋发展到清代,因受八股文影响,从内容到形式已经和制举文字一样,完全走入末流而无足取了。

总之,赋这一文体是比较特殊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同时代诗文的影响。有时散文成分多,诗歌成分少;有时,诗歌成分多,散文成分少。但它一直保持着半诗半文的性质,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立的文体。

西汉的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的著名论断。扬雄认为赋的共同特点是词华丽,而在内容上却有着“则”与“*”的区别。他把片面追求形式的赋称为“辞人之赋”,其特点是雕绘铺陈的泛滥(*);把注重社会内容、有讽谏意义的赋称为“诗人之赋”,它在“丽”的同时,也体现了“则”的精神。在晚唐,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不易的。而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在于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能力迁移

例3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崔郾,大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①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搢笏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②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③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悰更历将相,而己困踬不振,怏怏难平。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

(选自辛文房《詹才子传》)

①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官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往日我偶然见到有十多位文士,眉飞色舞,击掌赞叹,在共同读一卷文书,我一看原来是杜牧的《阿房宫赋》。②众考生里有很多人说杜牧性格懒散、放纵不拘小节,不过我照你的意见办,不敢再变了。③杜牧生性刚直,有出众的节操,他从不显现谨小慎微的样子,敢于评论军国大事,指出时政利弊尤为切至。

例4 以我国的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仿照下面一段话,另写段话。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她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东方明珠,好像一枚待发的火箭,矗立于黄浦江畔,她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见证;中关村,宛然一座拔地而起的丰碑,坐落于北京大地,她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标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解答此题应注意要注意弄清题目要求。明示要求为:a.以自然景观为对象;b.运用比喻修辞;C.句子结构要与所给例句相同。隐含要求为:选择的自然景观,应有代表性,能体现(或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句式结构为:本体(自然景观)+喻体(具体的、形象化的)+ 喻体的特点(体现精神面貌)+象征的意义。

答案

(参考示例)长江,好比一位叱咤风云的武士,一路翻山越岭,奔向大海,她是华夏儿女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体现;泰山,好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世沐雨经风,阅尽春秋,她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深沉的标志;青藏高原,好比一位慈样善良的母亲,一生默默无闻,哺育儿女,她是中华民族胸怀广阔、伟大坚强的象征。

问题探究

本文和贾谊《过秦论》(本册第17课)都有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两文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有什么不同?

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相似的地方有;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身,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迅速,都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

两文立论角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过秦论》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

请介绍一下曾国藩!

古代  徐干

徐干(170~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北海郡(今山东昌乐附近)人。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徐干亦染疾而亡。徐干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5卷,已佚。明代杨德周辑、清代陈朝辅增《徐伟长集》6卷,收入《汇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论》2卷,《四部丛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

王镇恶

王镇恶(373~418),东晋名将。北海剧(今山东昌乐西)人。前秦丞相王猛之孙,五月初五出生,家人以为不祥,王猛却说:“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祖父王猛亲自为其取名曰“镇恶”,既有避讳的意思,又有警示为人处事的作用。

王镇恶的祖父是前秦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王猛。王镇恶的父亲王休,曾为河东太守。王镇恶出生于公元373年6月11日,阴历是宁康元年(373年)五月初五。按习俗,五月初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家人便想把他送给别人家养活,以免对本族有害。可王猛见了王镇恶后很惊奇,说:“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宋书·王镇恶列传》)!所以给他起名叫“镇恶”。

王镇恶十三岁时苻秦败亡,他流落到河南西部,曾在渑池人李方家寄食。后来镇恶随叔父王曜投奔东晋,住在荆州,喜读兵书,论军国大事,虽不擅长骑马射箭等武功,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为东晋录尚书事、 中军将军刘裕所赏识。 东晋义熙八年(412年) ,任振武将军,领兵奇袭江陵(今属湖北),击灭了为刘裕所忌的北府兵重要将领刘毅。十二年,刘裕北攻后秦,王镇恶为龙骧将军,奉命领前锋,和冠军将军檀道济率步军自淮水一带出发,长驱直入,迳抵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次年,又主动向刘裕献策,领水军自黄河入渭水,乘蒙冲小舰溯流西上,与晋军主力夹击长安。至渭桥(长安北),弃船登岸。他激励部下,此地离家万里,舟楫衣粮俱无,唯有死战方可求生立功;并身先士卒,率众奋勇冲杀,一举攻克长安,灭亡后秦。因功进号征虏将军。

王昕

王昕,字元景,北海剧(今山东昌乐西)人,生年不详,卒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十年。少笃学读书。汝南王悦辟为骑兵参军。迁常侍,武帝严惮之。体素肥,遭丧后,遂终身赢瘠。杨揞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后为人所谗,文宣帝舆朝臣酣饮,昕称病不至。帝遣骑执之,见其方摇膝吟咏,遂斩于御前,投尸漳水。昕著有文集二十卷,传于世。

李成

李成(919~967)中国五代及北宋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他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他和范宽与另一位山水画家关仝一起被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学他画法的较多。画迹在北宋时已经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无李论”之说。作品成功地表现了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自然山水之灵秀,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今有《读碑窠石图》(图中人物为王晓所画)、《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传世。李成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师承者众多,有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诜、燕文贵等。

韩熙载

韩熙载(902~0),字叔言,五代十国南唐官吏,青州(今昌乐)人。后唐同光进士。因父被李嗣源所杀而奔吴。南唐李升时,任秘书郎,辅太子于东宫。李璟即位,迁吏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拜中书舍人。

交泰元年(958年)货币贬值,提议铸铁钱,提高币值。一枚新大钱,当十枚旧钱;一枚新小钱,当二枚旧钱。仿“通宝”规格,徐铉为书篆文。新钱铸成,广为流通。韩熙载拜户部侍郎,充铸钱使。后升任兵部尚书,勤政殿学士承旨。

韩熙载博学,善文,史称“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风。”,工书法,与徐铉齐名。性格放荡蓄有爱妓王屋山。卒后追封为右仆射同平章事,谥“文靖”。有《定居集》、《拟议集》(已佚)、《格言》50余篇。

赵池

赵池(生卒年不详),明后期官员,昌乐人。1568年(隆庆二年)举进士,为行人,继为御史。万历初,司礼太监冯保之侄仗势不避道,被他拿下枷示。后出为汝南知府,以病乞休。

阎循琦

阎循琦(1711~1776),字景韩,号玮庭,清乾隆时期大臣,昌乐县河头乡黎家村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随父宦居各地,读书能见其大,为文亮拔至深。1738年(乾隆三年)举人,1742年(乾隆七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授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迁京畿道监察御史,后历任吏部掌印给事中兼吏部文选司掌印郎中、内阁侍学士、刑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等职。任间勤于国事,敢于谏疏,务实恤民,有政绩。曾改造京西门头沟煤窑,倡开渠凿洞排水,淤去煤畅,官不费而民不扰。督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筹划详明,皇帝称其“才可用”。上奏救灾银封实施办法,切中时弊,深得皇帝赞赏。诰授资政大夫。1775年(乾隆四十年),于京城病殁,赠太子太保,谥“恭定公”。

阎循观

阎循观(1724-1771),字怀庭,山东昌乐人。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乾隆七年(1742),阎循观年仅十八岁就考中举人,后讲学于麓台书院。阎循观在麓台书院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为麓台书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阎循观因病去世,年仅45岁。他去世后,韩梦周继续在麓台书院从事教学工作。后人把阎循观与韩梦周,并称“山左二巨儒”。

当代

吴爱英

吴爱英,女,汉族,1951年12月生,山东昌乐人, 10年10月加入中国***,13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十四、十五、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第十四、十五、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鸿忠

李鸿忠,男,汉族,1956年8月生,山东昌乐人,16年12月加入中国***,l5年8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现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天普

王天普,山东昌乐人,1962年生,1985年7月青岛化工学院(现青岛科技大学)基本有机化工专业大学本科毕业;1996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3年8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2006年5月当选为中国石化第三届董事会执行董事,并任中国石化总裁。

王国华

王国华,山东昌乐人,早先在内地从事教育、出版工作,1992年任香港《大公报》社长。他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庆祝香港回归筹备委员会委员。现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梦溪笔谈 的作者是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被西方科学家称为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他是谁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扩展资料:

国藩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等均受其文风影响。著作收于《曾文正公全集》中。

生前出版影响深远的《曾国藩家书》,另还著有《挺经》、《冰鉴》等现代畅销书。

百度百科-曾国藩

苏轼的简介

《沈括》-----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沈括,字存中,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一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沈周(字望之)曾在泉州、开封、江宁做过地方官。母亲许氏,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妇女。沈括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他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后来他跟随父亲到过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简州(今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有机会接触社会,对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增长了不少见闻,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才智。他二十四岁开始踏上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阳县(在今江苏省)主簿,以后历任东海(在今江苏省)、宁国(在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等县县令。三十三岁考中进士,被任命做扬州司理参军,掌管刑讼审讯。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接着,沈括又担任了史馆检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做集贤院校理。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1075年曾出使辽国,进行边界谈判,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代表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变法运动。沈括积极参预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被诬劾贬官,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带)。三年后,为抵御西夏,改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一带),兼任(鹿+右耳刀)延路经略安抚使。因守边有功,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升龙图阁直学士。但是不久又遭诬陷,降职做均州(今湖北省均县)团练副使。哲宗元 二年(公元1087年),沈括花费十二年心血编修的《天下州县图》完成,被特许亲自到汴京进呈。次年,定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东郊)梦溪园,在此安度晚年。

沈括晚年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逝世。他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但保存到现在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著作《良方》等少数几部了。《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来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

沈括治水

沈括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早在他青年时期任沭阳县主簿的时候,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组织几万民工,修筑渠堰不仅解除了当地人民的水灾威胁,而且还开垦出良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那时他只有24岁。在任宁国县令的时候,他积极倡导并且主持在今安徽芜湖地区修筑规模宏大的坚固的万春圩,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顷,同时还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沈括主持了汴河的水利建设。为了治理汴河,沈括亲自测量了汴河下游从开封到泗州淮河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的地势。他用“分层筑堰法”,测得开封和泗州之间地势高度相差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这种地形测量法,是把汴渠分成许多段,分层筑成台阶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内,然后逐级测量各段水面,累计各段方面的差,总和就是开封和泗州间“地势高下之实”。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个创举。仅仅四五年时间里,就取得引水淤田一万七千多顷的显著成绩。在对地势高度计算时,其单位竟细到了寸分,可见,沈括的治学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杰出的天文学家

沈括还是一个杰出的天文学家。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也就在沈括负责汴河水建设时,沈括还负责领导司天监,在任职期间,他先后罢免了六名不学无术的旧历官,不计出身,破格推荐精通天文历算、出身平民的准南人卫朴进入司天监,主持修订新历的重要工作。沈括和卫朴治学态度认真,对旧历官凭借演算凑数的修历方法非常不满,主张从观测天象入手,以实测结果作为修订历法的根据。为此,沈括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

浑仪是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经过历代的发展的演变,到宋朝,浑仪的结构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三重圆环,相互交错,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沈括对浑仪作了比较多的改革。他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环,把仪器简化、分工,再借用数学工具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省去月道环,其侯月之出入,专以历法步之”);另一方面又提出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挡住观测视线。沈括的这些改革措施为仪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后来元朝郭守敬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创制的新式测天仪器——简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漏壶是古代测定时刻的仪器,由几个盛水的容器装置成阶梯的形式,每一容器下侧都有孔,依次往下一容器滴水漏水。最下面的容器没有孔,里面装置有刻着时间标度的“箭”,随着滴漏水面升高,“箭”就慢慢浮起,从显露出来的刻度可以读出时刻。沈括对漏壶也进行了改革。他把曲筒铜漏管改做直颈玉嘴,并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壶体下部。这样流水更加通畅,壶嘴也坚固耐用多了。

此外,沈括还制造了测日影的圭表,而且改进了测影方法。

沈括在《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等三篇论文中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详细说明改革仪器的原理,阐发了自己的天文学见解,在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沈括和卫朴的一系列革新活动遭到守旧势力的攻击和陷害。在沈括和卫朴的坚决斗争下,卫朴主持修订的奉元历终于在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修成颁行。但是,由于守旧势力阻挠和破坏,比较先进的奉元历只实行了十八年就被废止了。但是沈括并不因此而灰心,在晚年又进一步提出了用“十二气历”代替原来历法的主张。我国原来的历法都是阴阳合历,而“十二气历”却是纯粹的阳历。它以十二气作为一年,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月,并且按节气定月份,立春那天算一月一日,惊蛰算二月一日,依此类推。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间,即使有“两小相并”的情况,不过一年只有一次。有“两小相并”的,一年共有三百六十五天;没有的,一年共三百六十六天。这样,每年的天数都很整齐,用不着再设闰月,四季节气都是固定的日期。至于月亮的圆缺,和寒来署往的季节无关,只要在历书上注明“朔”、“望”就行了。沈括所设计的这个历法是比较科学的,它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也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他预见到他的这一主张必定会遭到顽固守旧派的“怪怒攻骂”,极力阻挠,而暂时不能实行,但是,他坚信“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果然,近八百年后,伟大的农民革命——太平天国所颁行的天历的基本原理和沈括的“十二气历”是完全一致的。现在世界各国用的公历,也就是阳历,其实在分月上还不如沈括的“十二气历”合理。

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

沈括对物理学研究的成果也是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梦溪笔谈》中所记载这方面的见解和成果,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特别是他对磁学的研究成就卓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的偏角问题。在光学方面,沈括通过亲自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象、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他对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一种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图案花纹的铜镜)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比较科学的解释,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此外,沈括还剪纸人在琴上做过实验,研究声学上的共振现象。

在化学方面,沈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在出任延州时候曾经考察研究漉延境内的石油矿藏和用途。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烧而生成炭黑的特点,首先创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制造烟墨的工艺。他已经注意到石油丰富,“生于地中无穷”,还预料到“此物后必不行于世”,这一远见已为今天所验证。另外,“石油”这个名称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比以前的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脑油、石烛等名称都贴切得多。在《梦溪笔谈》中有关“太阴玄精”(石膏晶体”的记载里,沈括形状、潮解、解理和加热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区分出几种晶体,指出它们虽然同名,却并不是一种东西。他还讲到了金属转化的实例,如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变成铜的物理现象。他记述的这些鉴定物质的手段,说明当时人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突破单纯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开始向物质的内部结构探索进军了。

沈括在数学方面也有精湛的研究。他从实际计算需要出发,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沈括通过对酒店里堆起来的酒坛和垒起来的棋子等有空隙的堆体积的研究,提出了求它们的总数的正确方法,这就是“隙积术”,也就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沈括的研究,发展了自《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问题,在我国古代数学史上开辟了高阶等差级数研究的方向。此外,沈括还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由弦和矢的长度求弧长的比较简单实用的近似公式,这就是“会圆术”。这一方法的创立,不仅促进了平面几何学的发展,而且在天文计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为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地理学家+医学家

沈括在地学方面也有许多卓越的论断,反映了我国当时地学已经达到了先进水平。他正确论述了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而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漳水、滹沱河、桑乾河等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当他察访浙东的时候,观察了雁荡山诸峰的地貌特点,分析了它们的成因,明确地指出这是由于水流侵蚀作用的结果。他还联系西北黄土地区的地貌特点,做了类似的解释。他还观察研究了从地下发掘出来的类似竹笋以及桃核、芦根、松树、鱼蟹等各种各样化石,明确指出它们是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并且根据化石推论了古代的自然环境。这些都表现了沈括可贵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达.芬奇对化石的性质开始有所论述,比沈括晚了四百多年。沈括视察河北边防的时候,曾经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制成立体地理模型。这个做法很快便被推广到边疆各州。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沈括奉旨编绘《天下州县图》。他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件和图书,经过近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制图史上巨作《守令图》。这是一套大型地图集,共计二十幅,其中有大图一幅,高一丈二尺,宽一丈;小图一幅;各路图十八幅(按当时行政区划,全国分做十八路)。图幅之大,内容之详,都是以前少见的。在制图方法上,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这和西晋.裴秀著名的制图六体是大体一致的。他还把四面八方细分成二十四个方位,使图的精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为我国古代地图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括对医药学和生物学也很精通。他在青年时期就对医学有浓厚兴趣,并且致力于医药研究,搜集了很多验方,治愈过不少危重病人。同时他的药用植物学知识也十分广博,并且能够实际出发,辨别真伪,纠正古书上的错误。他曾经提出“五难”新理论;沈括的医学著作有《良方》等三种。现存的《苏沈良方》是后人把苏轼的医药杂说附入《良方》之内合编而成的。

唯物主义者

沈括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发展变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并指出,“阳顺阴逆之理,皆有所从来,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就是说,自然界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还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有正常变化和异常变化,不能拘泥于固定不变的规则。正是这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促使他取得了那个时代在科学技术方面达到的高度成就。沈括曾提出已知的知识是有限的,人的认识是无限的观点,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还表现在沈括十分重视劳动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发明创造上,他不断地从劳动人民那时汲取智慧和力量。他曾说:“至于技巧器械,大小尺寸,黑黄苍赤,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为了探求医药知识,他“所至之处,莫不询究,或医师,或是巷,或小人,以至士大夫之家,山林隐者,无不求访”。在《梦溪笔谈》中,他以敬佩的态度记载了宋朝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许多卓越贡献。例如布衣毕(上日+下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民间匠师喻皓的建筑成就和编著的《木经》,河工高超创造的合龙堵口的先进方法,平民天文数学家卫朴修历的事迹,以及河北工作炼钢、福建农民种茶等许多无名英雄在生产斗争中取得的宝贵经验,等等。正是由于沈括的详细记述,才使得不少作出贡献的劳动人民的业绩得以保存流传下来。

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决定了沈括对于自然现象和科技成就的记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他观察和描述事物非常细致、具体、准确,没有封建时代一般文人虚词浮夸的坏习惯。因此,通过他的记述,我们能够明确地判断他那个时期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例如,沈拓有关雷电、海市蜃楼、龙卷风、地震以及陨铁等自然现象的记载,非常细致贴切而生动形象,使人们仿佛亲临现场。

沈括能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研究客观事物,得出正确的结论。他在论述有关数学、气象、医药等许多问题的时候,多次强调要因地因时制宜。例如古代规定二月和八月是药的季节, 是沈括指出,草药生长由于受自然条件和栽培情况的影响,同时药又有取根、取叶、取芽、取花、取实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根据不同情况选下药时间,不可死板地“拘以定月”。沈括的这一见解是十分合理的。

沈括对一些自然现象并不停留在表面的观察上,他还努力探求它的科学道理,提出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性的解释。象对雁荡山诸峰和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二十八宿的位置、化石的形成等许多问题的说明,是符合近代科学原理的。为了弄清阳燧(凹面镜)成像的道理,他观察空中飞鸟的影子情况,并亲自移动自己的手,来比较成像的区别,终于作出了比较正确的解释.这些都是他在科学事业上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文武双全

沈括文武双全,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且为保卫北宋的疆土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北宋时期,阶级矛盾和都十分尖锐。辽和西夏贵族统治者经常侵扰中原地区,掳掠人口牲畜,给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破坏。沈括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边,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和军器监长官期间,他攻读兵书,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军事科学上。同时,沈括对甲胄和刀枪等武器的制造也都作过深入研究,为提高兵器和装备的质量做出了一定贡献

曾国藩的生平能简单告我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在任地方长管期间,关心民生疾苦,卓有政绩,深受百姓拥戴。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使得他的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广博,视野开阔,风格豪迈,呈现“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此外,他在书法、绘画、音乐、金石乃至医药、烹饪等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是我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全能艺术家之一。

如果你仔细地去了解这个人,你一定回喜欢他的!他是个很好很好的人!=^_^=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

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

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

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

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

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

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

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

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

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

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教育了。曾

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

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

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刚28

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

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

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

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从文才上

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

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

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官吏中如此

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

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

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

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

等。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

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

废。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

曰颟顸。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

之患。”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

标榜封建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

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

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

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

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二) 曾国藩之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

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

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

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

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

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

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

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

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

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

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

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换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

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

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

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

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

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

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

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

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

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

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

之气”。选 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

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

“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

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

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

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

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

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

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

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

“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

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

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

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

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

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

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

“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褒贬不一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

有人责其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

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

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

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历史是各

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

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

求。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

着有关曾国藩的和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

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

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三)轶事点滴

“独服曾文正”之谜

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

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

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

”,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曾“爱

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推崇曾国藩之谜

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

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

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

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之谜

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

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

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曾国藩家书》影响历史不衰之谜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对权重势大的曾国藩极度猜忌,曾为表明心迹,做出了有

违个人性格的事刊印《家书》。

违朝廷大禁纳妾之谜

五十一岁时,咸丰帝大丧期间,秘娶小妾,“违制失德”,故有人斥其为“伪君

子”。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曾国藩“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

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一生爱钱”之谜

三十岁时,作一件青缎马褂,遇庆贺及新年时穿一次,三十年后,衣犹如新。在

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作饭。

四)大事年表

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

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20年)5岁

在家识字读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6年)16岁

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岁

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 滨书院。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13年)23岁

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

春,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途

径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岁

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 (道光16年)26岁

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长沙,与刘容、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

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

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

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

乞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岁

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

永丰。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本年 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

不辍。

1840年(道光20年)30岁

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

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岁

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

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

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

更治。

1842年(道光22年)32岁

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

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 不出门。

1843年(道光23年)33岁

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12月,充文渊阁

校理。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

1844年(道光24年)34岁

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 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岁

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 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26年)36岁

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

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岁

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11月,钦派武会试正 总裁,殿试读卷

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岁

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

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29年)39岁

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岁

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

“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

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

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2年)42岁

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微太湖县小

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0月初抵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

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3年)43岁

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30日,抵长沙与湖南

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9月,奏准移

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 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4年)44岁

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

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

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令其部署

理湖北巡抚。7天后收回成命。改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5年)45岁

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

“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6年)46岁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

太平军元气大伤。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7年)47岁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第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

咸丰帝准许。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8年)48岁

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第国华入李幕。7月13日,接

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

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12月,作《爱民歌》以训

湘军。

1859年(咸丰9年)49岁

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办军务。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

兄国华报仇。2月,作《圣哲画像记》。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10年)50岁

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

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

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

商筹北援之策。

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

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11年)51岁

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

一要务。”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25日,移住安庆。11月20日,奉旨督办四

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12月,在安关刨办

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

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

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

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

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

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

来“蹂躏中国之土地”。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

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12月,其第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年

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气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

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岁

1月28日,安庆内军械所造出的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

喜而命名“黄鹄号”。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谓“洋人本有欺凌之

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处可怯之地”,反对购买要

由海军上校指挥控制的船舰。6月13日,石达开兵败大渡河。9月,与容闳见面,

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3年)54岁

1月,派李凤苞测量江浙外海各岛屿沙线。5月,江浙藏书遭兵动多有毁损,定

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6月3日,洪秀全病世天京,其长

子继位。7月19日,湘军攻恰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

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

25000人。

10月,行辕移驻安陵。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

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4年)55岁

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

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已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接上

谕: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

书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

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

,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

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

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5年)56岁

3月,由徐州赴济宁,沿途谒孟、孔、曾诸圣墓。9月24日,捻军突破防线,进入

山东。连续2次请,在营调营。10月,奏陈:剿捻无效,病难速痊,请开协办

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12月,回任两江总督。

1867年(同治6年)57岁

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

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6月,补授体仁阁大

学士。

1868年(同治7年)58岁

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

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

试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岁

2月27日,奏陈直隶应办事宜,以练兵、饬吏、治河为至要。6月,奏请按湘军

制改造直隶练军。8月,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提出儒学有义理、考据、

经济、辞章四科,唯义理为治学根本。12月,奏陈:“直隶清理积狱......计

审结并注销之案四万一千余起,多作尘牍,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岁

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一月。5月续一月。6月,天津教案

发生, 奉命前往处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据实检举揭发。23

日,法国公使罗叔亚来见,要求杀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为法领事抵命,并以

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严词拒绝。24日,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

事出有因。”8月,奏陈: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

断难允求。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

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

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

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

1871年(同治10年)61岁

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

务、训练情况。11月抵上海,23日在沪设宴庆祝61岁生日。

1872年(同治11年)62岁

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

“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

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3月1日,时发脚麻

之症,舌蹇不能语。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

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6月25日,

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