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年9月13日海洋天气

2.中央电视台卫星云图的预报是什么?

3.中央气象台的基本概述

4.中央气象台:冷空气频繁但实力较弱

中央气象海洋_中央气象海洋气象台首页

气象观测预报与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气象卫星的出现为气象观测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手段。气象卫星上装有各种气象遥感器,能够遥感地球及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能够探测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等信息,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递到地面。地面台站将卫星送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和洋面,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即可得出各种气象资料。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气象云图就是根据气象卫星发回的气象探测资料绘制的。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有两种,一种是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图像上有各种不同的云系和经纬网络;一种是极轨气象卫星云图,图像上有海洋、云层、高原、沙漠、冰雪、植被和河流。卫星云图还分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全景云图和区域云图。直接从卫星上接收的云图只是黑白图像。为研究的方便和使观众易于看明白,气象工作者为云图画上国境线、城市标记,并根据光谱原理对云图进行了色彩加工,使之接近人的视觉习惯:绿色表示植被;赭**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等等。由于大片云系会反射太阳光,气象卫星接收到的各种云系的信号是灰白颜色,因此我们从卫星云图看到的大片降雨云系的色彩是灰白的,而不是浓黑色。

制作卫星云图的工作相当复杂。每天早上值班天气预报员要确定天气预报使用的云图种类。气象中心的人员按需要将接收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包括云图定位、拼接处理、投影变换、几何畸变校正、辐射畸变校正、绘制等压线和等温线等。通常每天接收两次极轨气象卫星的图像资料,每次接收到的是相邻三个轨道(每个轨道约横向3000千米宽)气象资料,这些资料经过投影拼接才能得到一张可完全覆盖中国的气象云图。接着还要进行彩色合成及局部放大。另外,每隔半小时还要接收一次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它覆盖约四分之一的地球表面。将这些云图做成动画片形式可生动显示各个云系的变化,据此可对天气系统的趋势作出预测。

1960年4月,美国发射成功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证明了使用卫星进行气象观测的巨大价值和优越性。气象卫星观测的地域广阔、观测时间长、观测数据汇集迅速,因而能提高气象预报的质量,对长期天气预报更有重要意义。气象卫星所提供的气象资料已被广泛用于日常气象业务、气象科学、大气物理、海洋学和水产学的研究。气象卫星的发展和应用异常迅速。气象卫星逐步由低地球轨道扩展到太阳同步轨道,再进一步发展到同步轨道。极地轨道和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相互补充就可以实现对全球的气象观测。目前全球性的气象卫星观测网大大提高了气象预报的精度和及时性,并能预先预报灾害性天气,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60年代初,中国已对气象卫星技术和大气遥感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从70年代起,中国开始接收国外气象卫星发出的资料,对云图分析、红外和微波遥感以及天气预报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80年代,引进了美国“泰罗斯-N”系列气象卫星单站接收处理系统,1986年10月1日,中国首次在电视中播发了卫星气象云图和气象预报。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中国先后发射成功两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标志着中国卫星气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风云一号”的主要遥感设备是两台五通道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仪,扫描宽度3000千米,星下点分辨率1.1千米。各通道分别用于拍摄白天云图,昼夜云图,水、冰、雪和植被图像,海洋水色图像,地表、海面温度及图像。星上其他重要设备还有三种图像传输系统和计算机。卫星为1.4×1.4×1.2米的六面体,重900千克,运行轨道高度为901千米,每天绕地球运行14圈。地面系统由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个地面资料接收站和设于北京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资料处理中心构成。广州和乌鲁木齐接收的资料通过通信卫星实时传送到中心,北京的资料通过微波传至中心。中心对气象卫星资料进行处理,制成卫星云图,供气象研究和预报使用。在这两颗卫星正常工作期间,中国气象预报工作用了自己的高质量卫星云图。除使用“风云一号”卫星的云图外,中国通常都是接收和使用美国的“诺阿”极轨气象卫星和日本的“葵花”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资料。

2014年9月13日海洋天气

中央气象台

中央气象台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家级天气预报中心,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中心。

国家气象中心坚持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以气象防灾减灾为己任,初步形成了集全球中期数值预报、区域数值预报及专业数值预报为一体 的数值预报系统;

建立了针对台风、暴雨、寒潮、高温、沙尘暴、大雾等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警报系统,开展了0-3天的定量降水预报,4-7天逐日要素 滚动预报,11-30天的延伸期预报 ;

基本形成了警报信息服务、决策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服务领域涉及农业、林业、畜牧业、交通、能源、水利、海洋、环保、保险和商业等国民经济各大门类。

扩展资料:

主要职能:

1、牵头组织天气业务、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系统设计、业务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业务规范和标准的制订。

2、承担全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天气监测和预报,负责沙尘天气、雷电天气潜势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的预报;承担我国及所属责任海区的灾害性天气警报。

3、承担我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台风与海洋气象监测和预报预警业务。

4、承担全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生态与农业气象及相关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和评估,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气象保障。

5、承担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任务;负责组织制作综合性决策气象服务材料,为党中央、院及相关部门提供综合决策气象服务。

6、负责气象灾害监测,气象及衍生灾害的灾情收集和评估,承担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保障服务任务。

7、负责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开发、改进、升级和运行维护及模式的检验评估,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

8、承担对下级气象台站的相关业务技术指导任务。

9、依靠科技创新,开展数值预报、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10、承担WMO区域专业气象中心(RSMC)和环境紧急响应中心(EERC)的任务;承担THORPEX亚洲TIGGE中心的任务。

11、负责本单位的人、财、物等行政管理和党务工作。

12、完成中国气象局交办的其他任务。

中央电视台卫星云图的预报是什么?

中央气象台2014年9月13日海洋天气公报

一、近海海区天气实况

9月13日08时,黄海南部海域出现了4~6级的偏东风,东海北部海域出现了5~7级的东北风,南海南部海域出现了4~6级西南风。其它海域天气海况条件较好。

二、未来24小时具体预报

预计,13日14时至14日14时,黄海南部海域、东海北部海域将有5~7级东到东北风,东海南部海域将有4~5级东南风转5~6级东北风,台湾以东洋面将有4~6级东北风,巴士海峡的东北风将由4~5级增大到6~7级,南海中部海域将有4~6级西南风,南海南部海域将有5~7级西南风。其它海域天气海况条件较好。

中央气象台的基本概述

气象观测预报与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气象卫星的出现为气象观测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手段。气象卫星上装有各种气象遥感器,能够遥感地球及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能够探测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等信息,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递到地面。地面台站将卫星送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和洋面,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即可得出各种气象资料。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气象云图就是根据气象卫星发回的气象探测资料绘制的。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有两种,一种是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图像上有各种不同的云系和经纬网络;一种是极轨气象卫星云图,图像上有海洋、云层、高原、沙漠、冰雪、植被和河流。卫星云图还分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全景云图和区域云图。直接从卫星上接收的云图只是黑白图像。为研究的方便和使观众易于看明白,气象工作者为云图画上国境线、城市标记,并根据光谱原理对云图进行了色彩加工,使之接近人的视觉习惯:绿色表示植被;赭**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等等。由于大片云系会反射太阳光,气象卫星接收到的各种云系的信号是灰白颜色,因此我们从卫星云图看到的大片降雨云系的色彩是灰白的,而不是浓黑色。

制作卫星云图的工作相当复杂。每天早上值班天气预报员要确定天气预报使用的云图种类。气象中心的人员按需要将接收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包括云图定位、拼接处理、投影变换、几何畸变校正、辐射畸变校正、绘制等压线和等温线等。通常每天接收两次极轨气象卫星的图像资料,每次接收到的是相邻三个轨道(每个轨道约横向3000千米宽)气象资料,这些资料经过投影拼接才能得到一张可完全覆盖中国的气象云图。接着还要进行彩色合成及局部放大。另外,每隔半小时还要接收一次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它覆盖约四分之一的地球表面。将这些云图做成动画片形式可生动显示各个云系的变化,据此可对天气系统的趋势作出预测。

1960年4月,美国发射成功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证明了使用卫星进行气象观测的巨大价值和优越性。气象卫星观测的地域广阔、观测时间长、观测数据汇集迅速,因而能提高气象预报的质量,对长期天气预报更有重要意义。气象卫星所提供的气象资料已被广泛用于日常气象业务、气象科学、大气物理、海洋学和水产学的研究。气象卫星的发展和应用异常迅速。气象卫星逐步由低地球轨道扩展到太阳同步轨道,再进一步发展到同步轨道。极地轨道和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相互补充就可以实现对全球的气象观测。目前全球性的气象卫星观测网大大提高了气象预报的精度和及时性,并能预先预报灾害性天气,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已对气象卫星技术和大气遥感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接收国外气象卫星发出的资料,对云图分析、红外和微波遥感以及天气预报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美国“泰罗斯-N”系列气象卫星单站接收处理系统,1986年10月1日,中国首次在电视中播发了卫星气象云图和气象预报。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中国先后发射成功两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标志着中国卫星气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风云一号”的主要遥感设备是两台五通道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仪,扫描宽度3000千米,星下点分辨率1.1千米。各通道分别用于拍摄白天云图,昼夜云图,水、冰、雪和植被图像,海洋水色图像,地表、海面温度及图像。星上其他重要设备还有三种图像传输系统和计算机。卫星为1.4×1.4×1.2米的六面体,重900千克,运行轨道高度为901千米,每天绕地球运行14圈。地面系统由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个地面资料接收站和设于北京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资料处理中心构成。广州和乌鲁木齐接收的资料通过通信卫星实时传送到中心,北京的资料通过微波传至中心。中心对气象卫星资料进行处理,制成卫星云图,供气象研究和预报使用。在这两颗卫星正常工作期间,中国气象预报工作用了自己的高质量卫星云图。除使用“风云一号”卫星的云图外,中国通常都是接收和使用美国的“诺阿”极轨气象卫星和日本的“葵花”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资料。

中央气象台:冷空气频繁但实力较弱

中央气象台是全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候变化研究、气象信息收集分发服务的国家中心。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中心、核污染扩散紧急响应中心,成立于1950年3月1日。数十年来,中央气象台(国家气象中心)各项事业有了巨展。中央气象台(国家气象中心)的气象服务包括为党中央、院和有关部门制订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组织指挥防灾减灾科学决策所需气象信息的决策气象服务,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介为公众提供公益气象服务,向国家重点工程、企事业单位趋利避害组织生产所需的专业气象服务,为全国省级气象部门提供指导性气象服务。国家气象中心的气象服务已覆盖了农业、林业、畜牧业、交通、能源、水利、海洋、环保、保险和商业等国民经济各大门类。

为满足社会不同领域不断增长的需求,国家气象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教育单位合作,提高我国台风、暴雨、强对流天气、干旱、沙尘暴、大气环境质量等的预测预报水平。还加强天气、环境、应用气象、遥感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不断拓展业务领域。

冷空气频繁但实力较弱,全国大部气温继续偏高。

进入2024年以来,冷空气活动频繁但实力较弱,气温虽然有波动,但仍然维持在较常年同期偏高的水平。2024年1月5日中东部气温将继续回升,北方多地气温在2024年1月4日将达到近期的高点,像长春、沈阳今天最高气温分别能达到0℃、4℃。

江南一带在2024年1月5日时气温也将达到近期的高点,像杭州将冲击16℃,暖的程度堪比常年3月水平。随后冷空气到来,5日至7日,东北、华北、黄淮等地气温下滑,部分地区累计降幅可达6至10℃,东北多地降幅可达10℃以上。像长春、沈阳7日最高气温又将降至-10℃、-7℃。

江南一带随着阴雨的增多,气温也将有所下降。总体来看,未来一周,尽管冷空气带来气温的波动,但全国大部气温仍然以偏暖为主。

冷空气频繁的原因

1、全球气候变暖

随着气候变暖,地球的大气温度和湿度都在变化,这对于大气环流产生影响,可能会导致中纬度地区出现华南冷潮等强冷空气现象。因此,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春季出现强冷空气的可能性也在逐渐增加。

2、北极震荡影响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冰雪消融速度加快,这也使得北极海洋温度升高和北极地区的大气环流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亚洲地区的天气,包括降温和降雪等现象。因此,今年4月的异常低温也可能与北极振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