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异常的应对措施_全球气候异常主要有哪些形式
1.普遍存在的气候异常的表现是怎么样的?
2.简答题——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3.全球气候异常的造成气候异常的原因
4.为何全球的天气都这么异常?
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普遍存在的气候异常的表现是怎么样的?
(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以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为典型.全年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高温、多雨、湿度大.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二)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我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著.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干湿两季分明.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三)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四)热带沙漠(干燥)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典型.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七)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
如我国华北、东北与苏联远东地区.冬夏盛行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八)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著.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九)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暖季温凉短促;降水量少,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弱,为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十一)极地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1—5℃,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十二)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部.全年非常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球气温最低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9℃—35℃,北极地区-22℃以下,全年多暴风雪.
(十三)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简答题——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等大学的研究人员测算出了过去50多年每年春季到来的日期。他们把测算结果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提供的从1850年到1950年的全球气候记录相比较后发现,春季到来的时间提前了两天左右。研究人员表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怀疑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有关。
研究发现,不仅是春季的到来时间,另外3个季节的开始时间和每年气温最高时期也有所提前。
参与研究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亚历山大·斯泰恩说,以北半球为例,1850年至1950年的四季开始时间变化不大,每年最炎热的日期在7月21日前后。而与之相比,1954年至2007年温度最高日期平均提早了1.7天。
“100年间(1850~1950年),季节更替比较自然,之后,随着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季节更替的时间发生了很大变化。”斯泰恩说。
除季节更替时间提早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近50年来,冬季和夏季的温差正在缩小,冬季温度升高速度要快于夏季。
研究结果显示,在非赤道地区,过去50年里,冬季陆地温度平均上升了1.8℃,夏季温度上升了1℃。海洋的温度变化程度要小于陆地。
“所有季节的开始时间都提前了,温度也有所提高。”斯泰恩说。
一些生物学家还发现,过去50年中,一些表明春季已经到来的自然现象也提早发生,例如花朵开放、鸟类迁徙、积雪和海冰融化等。
科学家认为,这些现象的提早出现表明地球气候在不断变暖,从而导致每月的气温升高。
除了季节提前外,一些地方还会出现完全不符合当地气候特征的天气状况。2008年9月3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西北200多千米外的一个乡村下了一场罕见的雪,居民早上起床时,发现草地一夜间铺上了一层冰雪,很多村民一生都未见过下雪,有人拾起冰块消暑,亦有人乘机打雪仗。
经历这场雪的地方,位处东非裂谷地区,过往曾落冰雹,但从来都没有下过雪。有专家指出,当地20年前是一片森林,估计气候突变与过度砍伐树木有关。
受全球变暖影响,一些地方还会出现降水量减少等情况。2007年3月,美国国家气象局就宣布,洛杉矶受到全球变暖影响,城市气候发生反常,降雨量大大减少。美国国家气象局在一份声明中说,自2006年7月1日起至发表声明时止,洛杉矶市区降雨量只有61.47毫米,与正常年份的同期降雨量相比减少了220.95毫米,是1877年有记录以来最少降雨量。
除了降雨量减少,洛杉矶在2006年夏天还遭遇了罕见的高温袭击,造成100多人死亡。同一年的冬天,寒流席卷了一向温暖如春的洛杉矶,给农作物造成巨大破坏。
美国气候学家威廉·帕策特指出,这种奇热、奇冷、奇干的反常气候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密切关系。他说,往年太平洋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海水比较暖和,这就缓和了来自北部的冷气流。但2006年冬天,厄尔尼诺现象没有对洛杉矶地区造成太大影响,于是一股来自极地的冷气流左右了该地区的气候。
全球气候异常的造成气候异常的原因
1 气候变化导致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加大;
2 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水问题日益严峻;
3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有关重大工程可能产生一定影响,重大工程安全运行的风险加大;
4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他的多个方面;
5气候变化使中国海岸受灾机会增大;
6气候变化使因疾病发生程度和范围增大,电力供应遇到更大压力。
为何全球的天气都这么异常?
若将地球视为一个系统,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这个系统与外界形成了稳定的能量交换体系,是一个平衡系统。当能量交换体系当中的某一环节或多个环节出现异常甚至紊乱时,导致整个系统的异常随之也出现,同时这种异常是紊乱的,因此难以形成新的平衡。问题出现了,平衡被打破,但却一直没有形成新的平衡,而是处在一个紊乱状态之中,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现象包括:
1、全球气候异常
2、板块运动异常
3、大洋流动异常
……
等一系列异常现象
所有这些异常,归根到底都遵循最基本的物理学定律,可以通过基本的物理学定律建立数学模型,推算得来,这就是地球物理学的魅力所在。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地球表面植被覆盖不断减少与全球气候异常两者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首先对这一数学模型作一简单介绍。 首先必须介绍几个简单的物理常识:
第一,力学
第二,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焦耳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Q=I2Rt 表示
第三,光电效应
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也就是光能量转换成电能。这类光致电变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光电效应分为光电子发射、光电导效应和光生伏特效应。前一种现象发生在物体表面,又称外光电效应。后两种现象发生在物体内部,称为内光电效应。
赫兹于1887年发现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第一个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
第四,尖端放电效应
第五,电磁感应定律
第六,场分布概念
总之,其实就是力、热、光、电四大力学,近代物理等一些理论,还要知道高等数学、地质构造板块运动等方面的一些知识。 有了这些知识之后可以理解下面的话
(1)大前提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地同时进行自转,黄赤夹角是23度26分,在太阳辐射的照射下,由于光电效应,地表物体的电子被不断电离,形成的负离子随着热空气上升,使得地表带上正电荷,带电量与太阳辐射强度以及时间成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太阳在不断为地表充正电荷,负电荷则上升至高空,整个地表与大气层构成一个超级巨大电容器。
(2)电荷在地表将如何分布?
由于海水是良导体,相比之下,大陆板块是不良导体,因此电荷在海平面能够迅速流动,而在大陆上则流动相对缓慢一些,由于尖端效应,电荷将向地球表面海拔较高的地区不断聚集,因此,海平面总的电流效应为零,电流效应将主要体现在大陆板块之中。这样就可根据地球板块分布、地表详细地形地貌、地球自转情况以及太阳辐射角度等基本参数建立一个地球的电流及电荷模型,可计算出分布情况,理论上能够得出与实际非常吻合的结果,视参数选择的精确度以及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
(3)所带来的电流场分布情况以及地磁场产生机理
当地球一侧面对太阳时,根据此理论模型,若外界太阳辐射全部屏蔽,则地球表面的电荷运动趋势是不断向尖端地带运动,产生电流场1,称之为磁场1(这个电流场与地表大陆分布情况以及大陆海拔情况有关,且电流各向同性,所以其总体效应为零,但可在局部地区对地磁场的分布造成影响);与此同时地表在不断地放电,因此在太阳辐射存在的情况下,地球正对太阳一面的电荷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陆上)是东面电荷最多,西面电荷最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在面对太阳一侧形成了自东向西的电流,称之为电流分布2,这个电流产生一个磁场,称之为磁场2,且可知面对太阳一侧,磁场较强,背对太阳一侧磁场发散;此外地表尖端地带聚集的正电荷随着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磁场大小可称为磁场3;而地表上空的负电荷也在随着地球自转产生电流场4,对应一个磁场,可称为磁场4,由于正负电荷总量相等,因此磁场3和磁场4总体效应为零。综上所述,磁场2是地磁场的主要来源,具体数据则需要根据太阳辐射情况、大陆板块分布情况等详细数据建立模型计算。
(4)地球如何实现电荷平衡
可将地球视为一个超级电容器,在太阳为这个超级电容器以1600A持续充电的同时,也在进行着1600A的放电(见费曼物理学讲义闪电平均电流1600A,可推知充电电流是1600A),这个放电,就是闪电,所以,地球上现在闪电的平均电流就是1600A,闪电的电流则是自地表向高空,自下而上。闪电需要将空气击穿,因此多发生在空气湿度较大的地带,如阴雨大风天气、以及较高海拔火山口地带等。地球的表面电场强度自下而上超过100V/m(见费曼物理学讲义),电场分布应该是,地表直到电离层,因此,可以推算出地球这个超级电容器蕴藏着很大的能量。既然电荷量很大,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在同一电位上,而干燥的空气又是极佳的绝缘体,所以没有什么感觉。
(5)若地表植被减少会出现什么问题?
由以上几点可知,地球大电容是一个平衡系统。长期以来,地球上生态环境,植被覆盖情况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地表的含水量相对稳定,因此,地表的电导率相对稳定。按照此理论,当地表植被减少时,地表的电导率下降,即表现为电阻加大,也就是说,地球电容器的内阻增大,而充电功率即太阳辐射情况相对较稳定,根据焦耳定律,这在一定成度上使得地表的发热量增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变暖。
(6)若地表植被大量消失或者出现大范围干旱将出现什么情况?
如方圆上千公里植被大量消失或者干旱,造成地表大片地区成为绝缘体,使得无法按照原来的电流场进行流动而大量电荷聚集在地表。由于电荷之间的库仑力,直观上表现为土地表面形成裂口,宏观上则表现为所在大陆板块的张力,能量形式则是弹性势能。干旱的时间越长,则能量聚集量越大。当潮湿的空气运动到这一地区时,由于雨水的湿润,大地又重新成为较好的导体,地表积聚的大量电荷迅速向尖端地带运动,于是倾盆大雨,伴随着大量的闪电,能量迅速释放,造成大陆板块的异常运动。这种能量释放对于地球来说微不足道,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则破坏力巨大。
可以由这个模型得知,地表植被不断减少是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地表温度缓慢上升的同时,各类异常天气现象也日益频繁发生,其中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需要更多更详尽的数据,如大气、洋流、地质等多方面,这个模型可以作为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模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可以推广至其他天体、星系。
人类活动的无节制造成两大主因,一方面是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引发温室效应,另外一方面则是大量酸雨使得植被减少,双重作用使气候异常加剧。
英国的气候变暖学家和作家Mark
Lynas认为,全球气候正在因为气候变暖而越来越不稳定。"整个世界肯定是在变得越来越暖和,但是同时,因为海洋温度的上升,也使得空气的流动更活跃,造成气候越来越不稳定。"极端气候是气候波动的一部分。气候波动中既有温和的变动,也有极端的变化。极端的并不常见。其中有的来势很猛有的温和些,而我们这里主要看猛烈的极端气候。它们是非常非常罕见的,一般每50年或60年才发生一次。 极端气候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大气的变动。首先,天气没有一天是一样的,比如台风,如果气压大,
那你就会遇到台风。去年在孟加拉
3000人死亡于11月的台风。今年冬天
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地方更冷了,比如在欧洲。比如去年欧洲的冬天是历史上最冷的冬天之一,但是今年可能更冷。 关于极端气候跟气候变化的关系,我想说,你不能把这两个事情直接联系。因为全球变暖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长期的。但是在另一方面,科学家预计全球变暖将引起更多的极端天气。 这些极端天气不是只有酷热之类,而是也包括雪灾、极冷的天气。因为气候变暖的含义是改变现有的气候条件,这些变化包括更冷和更热。
.fangyou-sh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