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怎么样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和焦点问题

3.材料一:《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

4.为什么说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在于发达国家

5.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城市化--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_城市发展与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后,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大,水系统不稳定性和水供需矛盾将加剧。在干旱年份,气候变化产生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缺水,并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西部地区由于缺乏供水工程等水利设施,水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

气象专家孙冷说,全球变暖使高温热浪增加,这将引起与热有关的疾病和死亡增加。此外,洪涝的增加还将增加溺水危险及腹泻和呼吸道疾病蔓延的可能。

孙冷说,人类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显著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低海拔海岸区城镇化快速发展正在较快地增加人口居住密度,而这些城市处于海岸气候的极端危险之中。

另据统计,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关的极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过去40年平均上升了10倍。尽管世界各国在加强基础设施和灾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天气气候灾害的经济损失依然快速上升。

据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记者董峻张晓松)据参加首届中国气候大会的专家介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避免气候变化给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我国取了一系列综合对策和措施。

我国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把控制人口、节约、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环境相协调,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我国率先制定和组织实施《中国21 世纪议程》,即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各部门初步建立了气候系统观测网络,包括气象、海洋、水文、农业、林业、草原等各种观测台站。我国加强了综合能源规划与管理,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对环境无害的能源供应体系和消费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污染少的煤炭开技术和清洁煤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我国还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设置自然保护区等,坚持不懈地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推进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多层次造林活动,保护好现有森林,控制森林的消耗,积极开展木材代用。

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城市规划是有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城市规划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城市规划问题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自然的组成要素即自然的影响。

自然是自然过程中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地球表面积、土壤肥力、地壳矿藏、水、野生动植物等,都是自然生成物。自然包括有:土地、水利、生物、矿产、气候等等多种。下面来一一分析对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划分,纳入规划体系的城市土地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正在利用中的城市土地,一部分是待利用的土地。对正在利用中的城市土地而言,其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稳定,并在特定的时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土地价格。对城市规划范围内还未利用的土地而言,其自然、社会经济属性正处在形成之中,还未形成相对稳定土地价格市场,但原有的土地价格体系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置于城市规划体系下的新的土地价格体系。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规模是指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而突破原有的城市用地区域产生新的城市用地范围,它主要是界定在一定的城市规划期内,城市土地利用的极限。在城市规划范围内新增的城市土地,一般多为农用土地和零星的建设用地,这些土地与原城市土地相比较,其利用率和利用价值都较低,一旦这些新增的城市土地被纳入城市规划范围,虽然在规划短期内土地价格上升不明显,但随着城市规划逐步实施,这些新增的土地的供需关系将逐步改变,并朝着需求大于供给的方向改变,从而使这些城市土地价格出现渐升的趋势。城市规划范围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机理主要是在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将出现土地用途改变,并将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社会劳动产品对其进行更新、改造,以达到城市用地条件而实现的土地增值。

水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水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限制因素,应被视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方面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当前的城市规划未对水给予应有的重视,特别是水的承载能力尚未得到正确的认识,造成某些城市的发展规模与其水承载力不相适应和其它各种水问题,反过来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水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和环境,水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污水系统,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城市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对城市及相关流域范围的水环境、水影响重大.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不可忽视水的影响。

生物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生物可以用生物的多样性来说明而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生存的根本条件,它对维持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存生物多样性可为城市将来的生存、发展和繁荣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使城市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变化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可见,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不仅对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更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乃至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自身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即城市的生物区系组成。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及景观的多样性)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量转化、物质循环、食物链、净化环境等)直接联系,它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一起,构成了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生物多样性为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物,如工业原料、建筑材料、食物、药物、新型能源等。如上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而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生物重要的特性是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这样它可以再生以致持续利用;若保护与利用不合理,它就可能灭绝。事实上,目前不断丧失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正是城市飞速发展与生物承载力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由于缺乏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和没有有效保护生物,我们正在逐步毁掉城市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见,在城市中规划中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怎么样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和焦点问题

一年前还是个陌生名词的“低碳经济”,在今年的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已然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从生物固碳、开征碳排放税、低碳建筑到低碳城市,政协委员们从各方面为发展我省低碳经济献计献策。  勾画低碳发展路线  提案名:《关于及早开展我省低碳研究应对之策的提案》  提案人:祝忠明、李仁年、张亚生  提案内容  与全国相比,我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排放强度)较高。我省碳排放强度高与我省产业结构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密切相关,在新一轮的减排行动中,我省将面临更多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我省具有相对丰富的水力、风力和太阳能,在国家新一轮的能源结构调整行动中,有望继续扩大前一时期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果,如果抓住能源结构调整的机遇,新型电力有可能成为我省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行业。  提案建议  加强对我省节能减排空间的评估分析和低碳发展路线图研究。  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需求,对我省的温室气体减排空间进行科学评估,确定切实可行又符合我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减排和低碳发展路线图。积极开展宜林面积评估分析,推动我省植树造林和生物固碳工作。我省也可以借助因应对气候变化而带来的低碳转型的机会,加快我省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的进程,增强我省基于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适时开征碳排放税  提案名:《关于我省未来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行低碳经济的提案》  提案人:九三学社  提案内容  我省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高碳能源结构模式、低技术能源利用、高碳特征能源消费、高能耗附加的贸易结构、低碳技术预研和储备不足等。但也存在潜在优势,如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丰富,具有构建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的基础;能源管理效率低,利用技术改造可创造较大的二氧化碳减排空间;碳减排成本低,通过碳排放交易吸引国际资金进入碳减排项目的可能性大;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技术合作潜力大等。  提案建议  省要尽快组织相关力量,制定我省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适时开征碳排放税,推行碳交易,积极构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同时应该建立新能源法案、气候变化税、能源税、碳税、碳排放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通过政策机制,督促企业改变生产方式,引导民众改变消费方式。同时,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形成包括技术——经济结构(生产结构)和社会——制度结构的低碳经济区域创新体系。为我省低碳经济的全面部署提供示范。  力推绿色节能建筑  提案名:《关于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努力建设生态、低碳型城市的提案》  提案人:刘永辉  提案内容  寻求和探索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革命,发展绿色建筑,推进低碳经济已经势在必行。而建筑产业规模大、能耗高,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以建筑节能为先导,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对于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低碳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提案建议  推广绿色建筑,把建设生态、低碳型城市纳入我省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推行能效认证、绿色环评和供热分户计量,以强制实施建筑节能65%标准为契机,把我省建筑节能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应切实加强新建建筑规划设计、建造管理、检测监控和评估;对既有建筑节能现状进行鉴定评估、制定节能改造方案逐步实施;对公用建筑实施节能监管;开展建筑能效标识认证工作、绿色环评和供热分户计量;加强建筑工程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标准的监管力度,将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制度化;以全面实施第三步65%的建筑节能标准为契机,把我省建筑节能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材料一:《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

全球气候变化

BIOX.CN 2005-4-14 9:41:00 来源:生命经纬

气候变化是一个最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70年代,科学家把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全球环境问题提了出来.80年代,随着对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关系认识的深化,随着几百年来最热天气的出现,这一问题开始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议题.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上,通过并开放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变化问题直接涉及经济发展方式及能源利用的结构与数量,正在成为深刻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一个重大国际问题.

一、气候变化及其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quot;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见表 2).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见图 1).目前国际社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表 2 主要温室气体及其特征

气体 大气中浓度(ppm) 年增长(%) 生存期(年) 温室效应(CO2=1) 现有贡献率(%) 主要来源

CO2 355 0.4 50-200 1 55 煤、石油、天然气、森林砍伐

CFC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发泡剂、气溶胶、制冷剂、清冼剂

甲烷 1.714 0.8 12-17 11 15 湿地、稻田、化石、燃料、牲畜

NOX 0.31 0.25 120 270 6 化石燃料、化肥、森林砍伐

引自全球环境基金(GEF):Valu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1998

本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1750年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280ppm.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消耗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不断增长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上升,每年大约上升1.8ppm(约0.4%),到目前已上升到近360ppm.从测量结果来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部分约等于人为排放量的一半.按照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评估,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到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许多学者的预测表明,到下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560ppm,地球平均温度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间气候变化小组1996年发表了新的评估报告,再次肯定了温室气体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的变化.依据各种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如果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到4℃.

图 1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气温变化

二、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从全球来看,从1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见图2-2).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 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见表 3).

图 2 1950-1995年全世界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

表 3 15个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 序号 国家 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吨) 人均排放量(吨)

1 美国 4881 19.13

2 中国 2668 2.27

3 俄罗斯 2103 14.11

4 日本 1093 8.79

5 德国 878 10.96

6 印度 769 0.88

7 乌克兰 611 11.72

8 英国 566 9.78

9 加拿大 410 14.99

10 意大利 408 7.03

11 法国 362 6.34

12 波兰 342 8.21

13 墨西哥 333 3.77

14 哈萨克斯坦 298 17.48

15 南非 290 7.29

世界所有:世界(World Resources)1996-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从这些情景和趋势来看,在经济增长平缓,对化石燃料使用没有取强有力的限制措施的情况下,到2010年化石燃料仍将占世界商品能源的3/4左右,其消费量可能超过目前水平的35%,同能源使用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增长30-40%.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相对较快,到2010年,可能要从90年代初的不足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增加到近1/2,其中中国和印度要占发展中国家排放量的一半左右.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和累积排放量仍低于发达国家.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出现不同的前景(见表2-4).

表 4 世界能源理事会预计的能源消费和 二氧化碳排放情况(1990-2020)

高增长(1990-2020) 修改的参考方案(1990-2020) 参考方案(1990-2020) 强化生态保护(1990-2020)

经济年增长(%)

经合组织国家/前苏联和中欧国家 2.4 2.4 2.4 2.4

发展中国家 5.6 4.6 4.6 4.6

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比例(%) 98 84 54 30

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过1990年的比(%) 93 73 42 5

世界所等:世界(World Resources)1996-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取行动防范.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

为什么说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在于发达国家

(1)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小,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自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人类生存之本。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有利于有效降低能耗,节约、减少排放,保护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有利于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倡导低碳乐活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选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节约、减少排放,保护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中国特色低碳道路发展。

(3)树立科学发展观、节约、环保意识;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中做到随手关灯,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种节能减排的宣传活动,并积极与各种浪费,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具有不可推脱的历史责任.自工业革命以来,飞机、火车、汽车替代马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也被广泛利用.西方国家在这一二百年内,取得了空前规模的发展繁荣,但高密度地使用化石造成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也为气候变化埋下了一颗“定时”.据一份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经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上升到了2005年的379ppm,这超出了此前65万年的自然变化范围——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在过去发展的过程中极大地影响了自然环境,对气候变化问题难逃干系.

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分工的发展,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泾渭也更加分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下,为了追求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利润最大化,许多发达国家将不利于环境、高排放强度的生产企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提供原材料、劳动力,为发达国家进行消费品的生产,还要承担更多的碳排放费用与指责——无形之中,发达国家已将影响气候变化的大部分现实责任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身上.显然,由最终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承担排放责任更符合逻辑和公平.

面对着人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的“负重”也大不相同:有些发达国家在减排领域研究多年、资金充足、技术领先,已经占领了该领域的话语权和制高点.广展中国家缺资金、缺技术,既面临提高经济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紧迫压力,又需要为转变经济模式付出巨大代价,在减排问题上处于被动局面.

然而时至今日,发达国家还在减排等方面“玩数字游戏”,一方面极力推卸自身应承担的减排义务,另一方面和发展中国家“讲条件”,强迫发展中国家按照他们的要求绝对减排;一些发达国家还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甚至就连某些发达国家设计的减排路径也深埋“陷阱”:一些发达国家以气温上升对人类和生态系统影响为由,规定将地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内的阈值,并根据这一阈值,得出全球只能排放8000亿吨二氧化碳的结论.这一减排路径意味着,占全球人口15%的发达国家仍能占用8000亿吨中40%以上的排放空间,而占全球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只能占用50%多的排放空间,这显然是完全不公平的.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然而实际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十多年来,发达国家对于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承诺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尽管承诺的资金数额与发展中国家所期待的原本就有很大差距.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所有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但迄今为止,仅有欧盟承诺从2010年到2012年总共拿出75亿欧元,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

如同西方谚语“力量越大,责任也越大”所讲的道理一样,今天,全世界的人们都希望发达国家能够正视自身所应担负的责任,率先承担起解救地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义务.

1、全球化。

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范围内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讲,全球化背景下各类要素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重新配置,但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看,要素流动格局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和不对称性。

具体而言,高端人才的流动性远远高于中低端人才;资本的流动性远远高于劳动力的流动性;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消费模式、生产模式、产业结构、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影响,总体而言大于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方面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2、技术进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带动了上一轮全球范围内的高速增长。2008年底发达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展望未来,能够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仍然是新的重大技术突破。

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普及和应用,清洁能源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生物技术的发展等,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技术突破点。目前有学者提出,人类社会正在启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是能源和信息技术发展所带动,也可能是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制造业升级所带动。

3、全球治理模式和治理议题的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许多议题越来越超出主权国家的治理范围,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协调,才能够有效解决。诸如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政治、经济和金融稳定、控制传染病等全球性公共产品,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新的重大议题,相应的全球治理结构也在孕育着新的深刻变化。

4、各国民众权利和平等意识的普遍增强。

美国著名战略思想家布热津斯基把这种现象称为“全球政治觉醒”(Themassiveglobalpoliticalawakening)。这种趋势对于一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难以预计、难以把控的重大影响,对国际关系也有重要影响。

扩展资料:

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2]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5、经济全球化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日益紧密运动的进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度报告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互相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

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城市不断增长)、相当集中(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相当分散(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百度百科-城市发展

人民网-世界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若干新趋势和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