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与技术的期刊目录

榆林气象台电话_榆阳区气象站统计资料

6月30日08时至7月2日17时,我市普降大到暴雨,部分乡镇出现大暴雨,这场豪雨彻底缓解了全市旱情,但同时也为我市防汛排渍工作敲响警钟。胡志强周末冒雨来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城区防汛办及榆林城区险情易发地点,检查指导全市及城区防汛排渍工作。他强调,各级各有关责任单位要坚守岗位职责,取有效措施,加强预警预案,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度汛,确保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此次降水过程是受西风槽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在全市176个乡镇监测站中,21站大暴雨、71站暴雨、47站大雨、15站中雨。我市12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大降雨。截至7月2日17时,县区最大降雨量为榆阳区102.5毫米,县区最小降雨量为清涧县25.7毫米,从各监测站的监测情况来看,全市最大降雨量为米脂县印斗镇,降雨量达147.2毫米。据统计,此次全市范围内的大降雨过程,是我市从1954年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第二次较大范围内的暴雨天气过程,但没有造成人员财产伤亡。

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胡志强关切地查问值班人员洪涝灾害情况,并通过该指挥部的指挥系统,与绥德、靖边等地的防汛办负责人通话了解险情。在获得基层一线防汛工作人员“没有险情、一切平安”的报告后,胡志强通过全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向坚守在我市防汛抗旱一线的全体工作人员致以亲切的问候。胡志强要求,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及各级各有关责任单位坚守岗位职责,加强对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库溃坝、山洪等险情的预警预案,对险情隐患易发地点及地段,要派专人监测,并保证通讯畅通,及时排除隐患险情,做好抢险救灾准备,确保安全度汛。

截至7月2日17时,榆林城区降雨达80.5毫米,城区世纪广场监测站监测到的降水量达83.4毫米,均超出暴雨标准,强降雨给榆林城区防汛排渍带来一定的考验。胡志强冒雨来到榆林城区部分险情隐患易发地点查看,在城区防汛办检查了解榆林城区内涝防汛工作。胡志强强调,城市防汛工作对城市发展尤为重要,搞好城市防汛工作是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确保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头等大事,要切实做好城市防汛工作,确保汛期内城区工作秩序和生产生活秩序安全正常。在今后榆林城市发展建设中,要加快老城旧貌的改造建设步伐,规划先行,服从规划搞施工,完善各类管网布局,实现雨水污水分离,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城市防汛排渍能力。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切实理顺并制度化相关责任关系,推进高效信息化建设,标准化装备配置,实施排隐除患安全管理,进一步提高榆林市政管理水平,加快榆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农业与技术的期刊目录

我国约有2000多座城市,院自1982年先后4次公布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1座。榆林于1986年12月8日被院第二批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列第54位,这足以说明榆林古城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及含金量。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的根魂

榆林古城,别称榆阳,雅号驼城。依大漠,踞高原,北瞰河套,南蔽三秦。自商武丁北伐鬼方三年以来,一直是我国民族争战古战场的前哨要地,明朝中叶,置为万里长城沿线“九边重镇”之一,多有名将镇守,各朝关于榆林边务之疏奏论策,国史方志典籍多有记载。据《榆阳文史资料》第七、八期,由杜相唐老先生整理的“榆林大事记”中,从夏商至清末共438条,其中涉及战争的有215条,占总数的49.1%。其中:夏商至元末有262条,涉及战事的有93条。明朝267条,涉及战事的有96条。清朝有109条,涉及战事的有26条。因此而演育了浩繁跌荡的残酷与悲壮的民族争战史诗和蒙汉民族相融互通的人文历史。是民族争战选择了榆林,是军事戍边开发和发展了榆林。从榆林古城历史沉积的丰富的文物遗迹所承载的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突显了位居万里长城中部的榆林古城所蕴涵的独特的丰厚的古代民族争战文化、军事戍边文化和蒙汉民族和睦共处的边商文化底蕴,这就是榆林古城应该向世人展示的历史文化根魂。

榆林文物遗迹特色

据史料记载,榆林古属雍州,又曰朔方地。商时为鬼方,西周为猃狁所据。春秋时又为林胡、白翟地。战国初属魏地,置上郡,归秦后,设上郡制所肤施县于榆林城南米家园子沙滩山。汉因秦制,仍置上郡,并设龟兹属国城于榆林城北古城滩。三国时为匈奴所据。宋代被西夏国占据。明洪武二年建榆林寨,成化七年升为榆林卫,筑卫城。成化九年,延绥镇由绥德迁于榆林,成为九边重镇之一,至清代。先后有商武丁、秦始皇、汉武帝、北魏太武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亲临榆林征战巡边,其中明武宗正德皇帝在榆居住达3个月之久。榆林古城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一处处古老文明的遗迹,悠久的历史记载了一桩桩边塞要地的史实,悠久的历史积淀了邑境深厚的民族争战文化、军事戍边文化、蒙汉民族相融互通的边商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其遗迹呈显出古长城遗迹多、古城墙拓展扩建多、衙门多、卫星营堡寨子多、庙宇多、楼及牌楼多、九龙壁多、中药铺店多、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多为特点的历史文态与风貌,被世人誉为大漠里的“小北京”。

据考证:榆林是全国唯一遗存魏、秦、明三个朝代修建的古长城和秦直道并存的城市。在明长城上所建的镇北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脚下建有明清时代蒙汉民族贸易互市的易马城和接待纳贡议事洽谈使者的款贡城及历代名人将士提撰的红石峡摩崖石刻宝库。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榆林古城墙,经过三拓一缩,形如长方形古刀币状,周长曾达8920米,面积3.9平方公里,现为周长6322米,面积2.14平方公里,属三里方城建制。2004年11月27日出版的《我国九大古城墙》一文中榜上有名,位列第六。城墙上城门、瓮城、城门楼最多时曾达7处,是全国少数没有北城门的城池之一,城墙另建有文昌楼、魁星楼、文昌宫、大仙楼各一座。城内有2道山,3条街,75条蜿蜒小巷,呈棋盘井字格局,2000多个古色古香的民居四合院如繁星点缀,布满全城。市井以南北大街为抽线,街道两旁明清风格的商贾店铺林立,其中中药店铺多达40多处,累计达70多个这在全国也是少有。大街上由北到南,从明到清,先后建有古楼、凯歌楼、新明楼、万佛楼、文昌阁、钟楼6座,在6楼中间建有功德牌坊5座相互辉映,其中以新明楼纯木结构建筑精巧奇特秀丽而著称,三楼上保存有目前全国唯一的稀世珍宝——明代大宦官魏忠贤铜像一尊。城南建有明代隐誉文笔的凌霄塔和隐誉玉砚的水上桥、桥上水的榆阳桥及清代乾隆皇帝御书赐奖的“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御碑亭,同城北的镇北台构筑出一幅“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踦街天下名”的在全国独无仅有榆林古城景观风貌。从名代万历年间始,古城内和近郊建有大型寺庙建筑群近10处,共有儒、道、佛三教庙宇83座,其中关帝庙最多有6座,城隍庙次之有3座,文庙有1座。全城有各种官衙、功德、百岁、褒奖、记事、庙宇、贞节牌坊、牌楼66座。为了加强和巩固九边重镇的军事防御体系,先后曾设置过道台署、道尹署、知府署、知县署、巡抚署、总兵署、中营署等7个衙门。在古长城沿线设置卫星营堡寨子36个,形成了长城中部的立体防御体系。为了保障戍边将士人才培养和身体健康,早在明代弘治8年(1495年)在新明楼西创办了书院,以榆林别名命为榆阳书院,于明清两代培养出进士38人(文10人,武28人)、举人285人(文40人,武245人)、贡生43人。明代成化年间,经上疏获准在榆林开设了“医学”,时至崇祯年间因破毁而停办,共计维持办学170年之久。清同治年间,榆林最先开设了“牛疫局”,预防天花病在戍边将士中发生与流行。综上所述,事实证明:是民族争战选择了榆林,是军事戍边开发发展了榆林。

在中国革命近代史上,榆林古城具有百年校史的榆林中学,由进步民主人士杜斌丞先生任校长,聘请***革命知识分子魏野畴、李子州、王森然等仼教员,为国共两党培育了刘志丹、刘澜涛、王子宜、髙岗、贾拓夫、曹力如、杜聿民等高级将领和知名人士。榆林中学内的斌丞图书馆,在陕北建党初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红石峡雄山寺翠然阁,1928年、1929年是榆林县委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和陕北特委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的会址。在抗日战争期间,居住在榆林古城南郊金刚寺桃林山庄的国民党邓宝珊将军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周旋于国共两党之间,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榆林古城为陕北革命近代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榆林历史文化遗迹的劫难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遗迹就是保护历史,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近70年来,榆林的历史文物遗存却遭到几次灾难性浩劫,致使一座承载中国古代民族争战文化、军事戍边文化和边商文化特色,足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面貌全非,文物古迹逐年消失,所剩无几,目前已经到了该向国家申报摘掉榆林历史文化名城殊荣的地步。纠其原因:一是战争性破坏,二是领导无知的野蛮性行政破坏,三是文化大革命、“四清”运动的破“四旧”性破坏,四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无法可依性破坏,五是自然融蚀性破坏,六是城内人口密度超越城市承载能力性破坏,七是建设性破坏等。其中以战争性破坏、领导无知野蛮行政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最为严重。据有关资料记载,榆林古城在清末民初,城乡有大小寺院、庙堂、宫观、石窟达200多处,连同其它文物古迹加在一起达近300处,仅古城四郊有文物古迹80多处,约有民居四合院2000多。1986年普查时,文物景点仅剩170处,四合院1100处。2003年文物管理部门公布的文物保护景点有41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4处,县级36处。其类别是古遗迹4处,古墓葬6处,古建筑24处,石窟、寺庙及石刻4处,重点史迹及代表性近代建筑3处。有四合院700处,其中具备基本规模的有9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仅有9处。据不完全统计:毁于1947年战争炮火或拆毁的文物建筑约90多处,四郊原有的80多处文物建筑仅剩凌霄塔、榆阳桥、御碑亭、南关阁、金刚寺五处,其余的荡然无存。解放前后,先后被机关单位、学校占用的有50多处。历年被行政强行拆毁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坏的文物建筑约80多处。古城墙上的两处城门、4个城门楼被拆,先后在城墙上扒开5处缺口,长度在千米以上,约有上千米的城墙夯土层被机关单位、居民挖空,只剩砖墙体,有300多米城墙砖土分离,悬空塌陷。详见附录《榆林古城历史文物损毁记事》、《榆阳区重点文物保护名单》。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总体概括为::“空前重视、空前破坏”、“拆真古董、建古董”和“修旧不如旧,变成四不象”。1986年12月8日,榆林古城被院第二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至今,榆林及有关部门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做了大量工作。2000年前,因财力所限,工作重点只能放在榆林民间习俗、饮食、建筑、宗教、艺术、曲艺等的挖掘、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调查上。对镇北台进行了修复,动员社会力量修复古长城墩台3个。1996年,成功地向国家推荐将镇北台列入国家重点保单位,于2001年6月25日,院公布镇北台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榆林撤地建市,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步入快车道。2001年,市拿出600万元,向全国公开招标,在1988年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榆林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近、中、远期目标,确定了“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保护原则,提出了“保护、修缮、恢复、保留、整饬、更新”6种模式。2002年,市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城市规格管理办法》、《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技术规定》和《违章建设处罚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成立了由专家、有关领导、市民代表组成的榆林市规划委员会,确定了“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管理措施。2000年以来,市累计投入15亿元,对城市道路、桥梁、公园广场、供热供气、给排水工程、河堤改造工程、绿化美化亮化、电缆线路等进行了硬化治理。用了4个多亿对榆林古城进行了保护性修缮,相继完成了:古城街面巷道改造、西城墙维修、修复了南城门瓮城、凌霄塔、梅花楼、万佛楼、钟楼,重修了古楼、凯歌楼、文昌阁、新明楼及牌楼等。对通往红石峡和镇北台的道路进行扩展改造、对步行街两侧的不合理建设进行拆除,并将全部铺店进行了恢复原貌整修。目前,榆林城区面积扩展到28平方公里,人口达27万,自来水普及率达96%,天然气普及率达40%,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8.8%。通过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了城市形象,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化品位。但是,在修复文物古迹时没有遵照“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原则,部分古建筑没有达到历史的记忆要求。如镇北台残体无首,原顶层的哨棚和旗杆至今没有恢复,失去了当年雄威。南瓮城、西城墙的修复其宽度没有按原有标准修建。大街上的古楼、凯歌楼、文昌阁的匾额题词与原来不符等。特别是在2001年拓宽开发二街时,数以百计的古色古香的民居四合院毁于铲土机下。2006年,大街两旁的店铺修复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一种色调,失去了原有风貌,真是“拆了真古董,建了古董”。

平遥古城的借鉴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隶属于晋中市,踞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1986年12月8日被院第二批命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年12月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平遥古城文物众多,内容丰富,价值极高,保存完整,为全国罕见。全县拥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3处,市级4处,县级77处。平遥古城是全国现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城,古城墙始建于西周宣武时期,现在的古城墙从明代洪武三年开始,在旧城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墙周长6163米,高约10米。市井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对称地分布着左城隍,右衙门;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封建礼制格局。城内街道两旁完好地保存着220多家商贾店铺。保存传统民居37处,有488处保存非常完整。古城内及近郊保存有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文物珍品,双庙寺的彩塑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日升昌票号是民族银行业的“乡下鼻祖”;镇国寺万佛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古城墙在国内保存最完整,名列全国四大古城墙之首。平遥古城由古城墙、古县衙、古寺庙、古店铺、古街道、古民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平遥也曾是中国明清时期最繁荣的金融中心,有中国古代“华尔街”的美誉。平遥古城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正是祖先们留下的珍贵财富,通过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保护,才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也正是由于平遥古城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才使平遥古城取得了走向世界的“名片”,最终发展为国际更具知名度,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晋商文化旅游城市。平遥古城与榆林古城于1986年12月8日同时被院第二批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隔11年,于19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因此,他们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学习的,现就他们的特色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借鉴:

一、 关键时刻是专家学者挽救了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有过晋商文化的辉煌,也有过衰败,甚至险遭厄运。它曾经饱尝过战争炮火的洗礼,更受过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7年汾河泛滥,水库垮塌,一场洪水过后,人民的生命财产保住了,而古城墙却垮塌17处之多。因无人管护致使单位和个人扒下墙砖修厕所和仓库,将象征孔子3000弟子的城墙垛子和72贤人的敌楼拆毁,所剩无几。改革开放初期,平古地方官员雄心勃勃,为平遥古城描绘出了一幅现代化篮图,规划在城墙上扒7个口子,拆掉市中心的市楼及周边的明清民居、店铺建筑,建成环形交叉路口,拓宽街道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并付诸实施在东城墙上扒开了口子,拆毁东大街两旁的民居和店铺180多米。这一消息和举措震惊了著名建筑学家、文物保护专家、教授阮仪三、罗哲文、郑孝燮等,经他们大声疾呼,联名上书,终于从铲土机下抢救了平遥古城,平遥古城幸免了一场建设性大破坏。

二、 保护古城墙量力而行、坚持不懈。

从1980年开始,平遥县在专家的指导下,坚持“新旧区绝然分开,确保老城区,发展新城区,修复如旧”的方针,开始了漫长的城墙修缮工程,历时14年,到1993年结束,除中间停顿2年外,每年少则数百米,多则上千米,终将古城墙、瓮城、城门楼、敌楼恢复了历史原貌。

三、 保护店铺、民居实施了“赎买”和“补贴”政策。

平遥县为了掌握保护街道两旁商贾店铺民居的主动权,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地逐步将县城内三分之二的店铺和民居赎买在名下,由房产部门管理。对有保护价值的私人店铺和民居实施挂牌保护,在维修时给予适当的补贴,要求必须保持原貌。

四、 党、政机关带头搬出古城、实施降低人口密度策略。

19年、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在2.25平方公里面积的古城内有5.5万常住人口,其人口密度高于北京和上海,据专家评估,古城内适宜人口却仅为2万人。为了减轻古城的人口承载能力,县委、县将党政机关率先搬出古城,随后将学校、医院等90多个事企业单位迁往新城区。他们在“保护老城区、发展新城区”的思路指导下,一方面严格控制古城内空闲地建筑,只搞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修建住宅,并将将建国以来修建的30000多平方米不协调建筑全部拆除,保存了古城原貌。另一方面在新城区实施了土地集中储备和公开出让政策,扶持发展房地产和旅游相关产业。19年以来,用于古城保护资金共计4.2亿元,其中动员社会力量投资2.8亿元,占总投资的67%。同时在新城区启动了3个上亿元项目工程,即:上亿元学校、上亿元宾馆、上亿元市场建设项目,拉动人口从古城区迁往新城区,以达到保护与发展同步目标。

五、 紧扣文化性主题,坚持走特色化城市之路。

文化性是一个城市永葆魅力的关键。平遥古城蕴涵了较为完整的汉民族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浓缩。平遥古城按照“全面保护、突出重点、修复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按照封建礼仪建制特征、格局及明清时期原貌,对历史街区、文化遗址、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建设。对传统工艺、民间艺术、商业票号等传统文化进行了挖掘与抢救,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古城原有文态和晋商文化特色,将平遥古城所蕴涵的中国古代军事、吏制、建筑、经济、宗教、民俗、饮食、艺术和晋商等诸多文化的历史记忆,科学地、全面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时,充分发挥民间协会组织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依托平遥古城世界品牌开展大型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将平遥古城的特色文化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

六、 改革探索管理模式。

为了加强平遥古城保护、开发、发展的管理,于2000年在全国县级城市首家推行了城市行政处罚相对集中制度,成立了管理行政局。组建了山西首家股份制旅游企业,即平遥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了平遥古城游览景点“一票制”的门票管理办法。新组建了由26名公安干警组建的平遥古城旅游派出所等,探索出一条符合平遥古城管理体制的新路子。他们还在经营理念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按照“保护前提下搞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的基本思路,实践了“取之于世界文化遗产、用之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投资与保护共赢的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七、 依法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如何实施科学保护、依法保护是他们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他们从立法和编制规划两个层次进行了探讨,取得了成功经验。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平遥古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省级法规,成为平遥古城保护大纲,在它的领引下,省出台了《平遥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定》,县人大出台了《加强对平遥古城内房屋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若干规定》,县颁布了《加强文物单位、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规定》等,逐步完善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律体系,推进了古城保护法制化。同时,他们根据平遥古城的全面发展应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总体思路,聘请了近百名国内知名学者、设计师、策划师、分析师等,编制了《平遥县历史文化古城保护规划》、《平遥古城保护详细规划》、《平遥县城总体建设规划》、《新城区建设详细规划》、《平遥旅游目的地发展及五年行动》等,描绘出平遥古城未来15年的发展蓝图。在一系列规划指导下,对历史街区和古建筑实行分区、分级保护和修缮,真正做到“修旧如旧”,基本恢复了平遥古城明清时期的小社会风貌。

平遥古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典范,其成功的特色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附 录:

榆林古城文物遗迹毁损记事

民国时期

定慧寺、普济寺被井岳秀开办的惠记工厂占用,后改为医院。

1916年古6月19日晚,万佛楼失火,上千尊佛像毁于一旦。

位居宽巷的排楼失火,1920年改建钟楼。

龙泉寺、福官庙被井岳秀炮厂、兵工厂战用,后改为毛纺厂。

上帝庙被驻军军营占用,后改建为制革厂。

朝阳观被驻军改作营房,解放后改设二中,后改为财校。

马王庙被驻军改作营房,解放后改为党校。

三教庵被驻军改作营房,现为民宅。

寿宁寺,大龙王庙被职业学校占用,解放后改为农校。

准提寺建为平民小学,解放后改为二完小。

三官合移作三官会小学,解放后改为三完小。

1939年,因日本飞机轰炸,为防空疏散人口,东城墙凿一小东门。

1946年,为减轻镇远门(南城门)人流压力,在新建路南端城墙打开一缺口,约50米。

1947年,攻打榆林时,南城门楼、文昌楼、魁星楼、东方境、兴隆寺、东岳庙、三义庙等城外四郊80多处庙宇文物被毁。仅存凌霄塔、榆阳桥、御碑亭、南关阁、金刚寺。

五十年代

1951年,南大街清代建文昌阁拆毁,木料制作办公用具。

大街上五座牌楼相继拆除。

关王庙、小寺被地党校占用。

戴兴寺、关帝庙、大庵被粮食二门市占用。

财神庙被县法院占用,现为四中所占。

天神庙、忠义词被榆中所占。

旗纛庙、灵官庙、新楼观被县公安局占用。

报神庙被报社占用,现为家属院。

娘娘庙被县广播站占用。

六十年代

1960年,南郊南关阁拆毁,即现气象局处。

“四清”、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将城内外各种牌楼、匾额一扫而空。

西城门楼拆毁。

西方境被地运司占用。

天主堂被药材公司、工农医院占用。

天神庙、关帝庙门前九龙壁拆毁。

新明楼巷道署衙门被地区公安处占用,现为家属院。

青云寺被化工厂占用。

雄山寺石窟遭破坏,神像全部被毁。

大草场大仙楼拆毁。

红石峡关王庙、药王庙、镇北台顶部哨棚被拆毁。

军分军司令员陈令学批准拆毁南城墙约500米供地运司使用。

文庙拆毁被军分区占用。

七十年代

10年,北大街明代最早建筑文物古楼被拆毁。

15年,北大街明代二拓榆林城的南城门,后改为凯歌楼破拆毁。

拓展人民路西城宣威门被拆,城墙拆毁100多米。

17年,拓展二街时数十处古色古香民居四合院拆毁。

府县城隍庙拆毁,修建家院。

镇北台下建军营。后改为艺校。

南门瓮城被梳毛厂占用。

八十年代

西城墙南端约280米墙体墙体下沉。

清代刘公祠被黄航拆毁改建办公楼。

东城墙八狮巷处扒开约30米缺口一处。

钟楼山北城墙扒开约20米缺口一处。

九十年代

南城墙东段约200米墙体悬空成为危墙。

戴兴寺内建小楼一座。

新世纪

开发新建路,数以百计的民居四合院拆毁。

建世纪广场,莲花池公园拆毁。

建二凌霄广场,榆林标志性建筑物巨型骆驼雕塑被毁。

明代新明楼被山西大吨位货车拖挂受重创,迫使拆毁重建。

2006年,大街两旁明清风格的铺店改头换面,千篇一律,一种模式,一种色调,失去原有历史风貌。

《农业与技术》2014年5期目录

解磷细菌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郎敬,杨洪一,李丽丽,来永才

玉米甘薯间作套种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王新华,郭书亚,尚赏,谢幸华,张艳,卢广远

土壤有机质类型及永胜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 黎玉国,伍正菊

粮油作物高效生产技术探讨 孙卫忠

代森锰锌对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 耿烨,王文娟

水中化学需氧量快速测定实验分析 李伯森,王兵,陈玉波

水稻基蘖肥与穗肥施用比例试验 谢恒

绿肥不同播种期试验总结 何济桥

不同配方施肥对油菜产量影响研究 张金翅

不同施硼量对油菜黔油28号产量影响试验初探 成小会

甜瓜钾肥量控制的小区试验分析报告 约麦尔·艾麦提,阿布都热依木·肉孜,巴拉提·巴克

河北平泉县农田耕层土壤养分分析 杨晓芙

玉米生产中进口农药与国产农药效果对比 吴丽敏

绿色水稻营养价值解析 刘鹏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大威

植物激素分析方法的研究--高效毛细管电泳的特点及发展应用 周德宝

红寺堡区甘草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祁小军

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刘静,武海珍

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建设探讨与分析 张翠侠

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尹侃侃,李视友

爱玉优防除玉米田杂草试验分析 李淑芬,刘艳英,王晶,温航

地福来有机复合肥在水稻上应用效果研究 于军华

有效提高活力处理技术的研究 张治国

中国的发展趋势分析 杨长海

引发及其效应的研究现状 米兴旺,陈超,张彦龙

试论基于新形势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强化路径 裴玲美

稻米中镉含量的测定及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倪美仙,潘丹杰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机维修管理工作 孟军

食品加工技术及配套机械设备应用可行性分析--以恩施州农产品深加工为例 王瑛,喻恩森,张捷,严一红

水工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 吴秉锁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对策探讨 柴敬礼

农村人饮工程建后管理方法探讨 王海忠

某渠道工程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技术分析 马新江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杨自健

探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马秀萍

关于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几点思考 艾木都力·吾守尔

灌区管理改革策略探究 邵奎军

加强农机安全监管促平安农机创建 刘莉

水稻种植机械化探析 杨文武

水质监测精细化控制措施研究 张静

滴灌是节水灌溉省时增产的有效方式 韩子鑫,宋丽娜

迁安市节水灌溉工程现状及今后发展方向 韩玉荣,赵红珊,魏秋艳

水稻覆膜机械装置的结构研究与设计 张玉良

变量施肥机外槽轮排肥器的试验研究 田耘,赵亚祥

浅谈农机管理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韦谋富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张艳芬

农机与农艺需更深度融合 吕秀红,王桂林

农作物秸秆粉碎设备改进和应用 曹杰

玉米收获机加装四轮驱动装置的特点 徐秀生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 顾红

翻板闸在民生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盛利

浅析水利施工技术创新及混凝土施工技术 董高平

对华能铁岭风能发电场工程建设造成水土流失的补救措施的研究 毕晓霞

眉县农村污水处理工程示范效应 刘瑞,郭志敏,张保利

浅谈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 肖雪毅,刘永辉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杨丽

渭河流域浅山区优良造林树种刺槐 万廷辉

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存在问题与对策 蒙剑

榆树病虫害预防和治疗措施的探究 赵理

果树栽培管理走环保之路 阮长海

白皮松大田式容器育苗技术 白金海,宋青珍

行道树树种应用与分析 季楠,刘洪昌

森林天然更新技术分析 王鹤霖,袁玉明,苗长安,迟俭生,程晓东

搞好退耕还林工程要点 邹建民

杉木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研究 陈艺辉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营林管理措施探讨 黄仲敏

分析当前造林工作面临的形势抓住机遇并挑战 王高峰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邹兆伟

谈如何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 钟守钰

林下造林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华

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刘桂彬,张兴武,齐华春

浅析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周红梅,齐华春

对突发林业有害生物应急机制的分析 姜俊嘉,原慧杰,齐华春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 孟庆敏,孙军,尼同明

浅析落叶松高生长受松瘿小卷蛾的影响 范英利,李剑铎,王明利

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谈 徐华聪,吴明龙

基于3S技术的林业信息系统构建分析 潘雨

试论如何加强营林生产管理 陈英姿,陈凡义,韩艳平,孙金山,常桂平

浅论新时期林业保护的可行性策略 龙凤

乡林业产业发展探讨 杨景宗

油菜育苗移栽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吴惠茹

分析杂交水稻新组合种植比较试验 张玉洪,柏华林,陈忠碧

水稻压缩床土育苗技术试验研究 马旦林,金龙石

膜下滴灌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吐尔逊娜依·恰连,哈丽亚·沙米克,哈丽霞木·玉山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杨志峰,李霞,叶志伟

秋季玉米与红薯田间管理技术研究 夏宏洋

浅水藕高产栽培技术 花会功

中籼稻新品种在豫南稻区生产试验分析 余蕾

邢台地区白灵菇棚栽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张佩

油茶园地力培肥途径探试 梅明聪,杜一新

柑桔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李群芳

榆林引种俄罗斯大果沙棘及栽培研究技术略谈 姜黎黎

果树标准化栽培技术探讨 樊冲

香蕉栽培技术 黎雨金

大豆品种北丰14号大垄窄行密度试验研究 朱连波

甘蔗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探讨 覃耀慕

盐胁迫对绿豆发芽率的影响 刘文英,刘建霞,张永芳

甘蔗综合栽培技术群体中叶面积光照度和产量的研究 杨玲

玉米铁甲虫发生及防治 牙韩昂

红豆杉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秦涛

南方地区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设计及应用的探讨 朱永权

浅谈大豆病虫草害的防治 杨晓君

水稻高产创建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周永华

青贮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宁新妍

水稻双超双抛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周应林,舒桂南

西葫芦无公害栽培技术 罗凯

望都县小麦高产创建综合栽培技术 胡志敏,马志英,姜会,熊彦娣,刘胜海

农家庭院如何防治柿树介壳虫 王立国

无公害蔬菜土肥管控措施探讨 刘西良

有机肥对大棚蔬菜品质影响分析 刘春

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分析及存在问题 徐力强

黔东南州种植业污染现状及防治途径分析 徐燕,刘太昭,田爱民

落叶松造林技术探讨 周爱华

关于发展山野菜家植生产中几个重要环节的分析 王桂霞,李春艳

浅议梨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苗东升

伊犁河谷气候条件对冬小麦各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分析 雷杰,张晓蕾

弥渡县美国薄壳山核桃引种栽培现状及发展 马殊

山杏嫁接及其管理技术研究 王杰

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买向丽

花生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周艳丽

保护性耕作农田秸秆残茬管理技术要点 孙向军,黄猛

新疆南疆地区果树下小麦稳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屈进峰,宋华萍

浅谈沼肥在柑桔种植中的应用 何守生

南方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张贤银

小麦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甘勇

珍贵菌根食用菌的半人工栽培研究进展 张健

梅花光合生理特性分析 丘莹莹

阳台菜园关键栽培技术解析 何晓亮

新型LED植物补光装置的开发及应用 唐建军,杨国强,任贵仪,王建林,张小龙

浅谈芒果落花落果的原因及防治技术 谢增秀

北方露地蔬菜多茬次栽培技术探研 马晓燕

温室大棚辣椒栽培技术研究 李秋艳

葡萄试管苗热处理脱毒技术研究 肖蕊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的问题和措施 韦林燕

现代特色旅游农业体验型园区规划的探讨--以苏州阳澄湖长乐园规划为例 翟为

汀步在园林中运用探讨 盛国祥,钟江波

浅谈居住小区园林绿化设计 许正原

植物在城市公园入口设计中的运用 阳余燕

世界有机农业现状探究与我国有机园艺发展 夏秀华

锡林郭勒盟草原树木园几种灌木蒸腾量的测定分析 薛孝军

中小城市老公园的提质改造与探讨--以郴州市北湖公园提质改造为例 曹琳

宿根花卉在唐山园林中的应用 张孟羽

浅谈提高淡水养殖经济效益的途径 张凤云,耿世杰

稻田养蟹技术 郑威,李晓媛,薛晓玲

浅析合浦县生猪生产现状及发展策略 彭友雯

酸化剂在仔猪饲料中的应用 薛书民

不同批量诱导方法对家蝇幼虫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与分析 褚夫江,刘文彬,吴玉萍,朱家勇

黄金鲫山区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刘家楷

鲤鱼养殖现状及种质问题探讨 卢永进

动物疾病预防与对策 李富

我国猪价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蒋兆强

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及建议 梁萍

浅析猪口蹄疫的防控措施 彭达坚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 谢禄松

浅谈山羊传染性结膜角膜炎的诊治 和辉,余四娜

如何加强对动物规模养殖场的监督管理 胡俊邦

布鲁氏菌病及其综合防治 夏会民

网箱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张宝栋

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选取分析 贺敬,王国军

前郭县酸雨变化特征分析--以2007~2013年为例 陆晓平,田伟斌,郭丽红

雾滴运动影响因素分析 陈宝昌,李存斌,王立军,林君堂,刘晓娟,吕海杰

气象台站实景监控系统的防雷技术 张俊杰

自动气象站观测场防雷常见问题与防护措施 戴琳贵,戴云山,张丽凡

一次低槽东移型寒潮过程分析与预报 姚林塔,郑东旗

Isos台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黄艳飞,倪伟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在新疆伊犁地区农业中的运用 张绍云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分析 何仁碧

论湿地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叶立清

农业技术扩散障碍及发展路径探讨 孙乃华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李菲

县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韩碧清

浅析肇东市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马侠

松花江流域农村贫困原因与水关联性分析 陈军

农药市场监管现状及发展思路浅析 杨晓锋

浅谈当前果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肖慧玲

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黄花秀

浅谈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区进中,李丽芳

泰顺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 吴碎谈

影响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的因素及政策启示--以苏州、嘉兴为例 田浩辰

关于农村财务管理中的创新型模式分析--以山东省莱芜市为例 王玉霞

对乡村渔业科技入户的几点做法及思考 沙宏伟

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黄亚杰

浅析伊春市耕地利用现状与保护建议 张艳华

谈谈农业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 王健,袁世权,齐亚春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探析 张利宝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现状与对策 韩凤

新形势下的农业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浅谈 韩进伟

广州市售农产品主要重金属含量评价分析 罗曼妮,王强,李洪燕,许丽珠,陈晓珍,吴钟玲

浅谈传统水库管理向现代水库管理的转变 张芙蓉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浅析 李梦楚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探究 吴培英

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薛春茂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困境理论研究综述 石梅静

长岭县水利用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分析 王奇,尹华

那曲地区冰湖灾害防治的探讨 郑雪芬,刘显波

丹东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特征 张海波

我国矿山开中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费立冬

试论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李艳萍

浅析建设生态村环境规划的意义 费立冬

北方城市大气污染与防治 李哲

乌兰布和沙漠生态保护的措施研究 武秀梅,海青

如何提高水文资料在站整编质量 黄铁英,黄铁生

松桉胶合板工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黄水仙

以食品安全为基点分析监管的创新策略 杨桂强

榆阳国际机场主要鸟类简述 张增坤

科技创新对促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实施的思考 冯炜炜

浅析深圳叶菜类蔬菜生产成本估算 杨素心,陈里贵

木材阻燃涂料 常晓雅,吴静,张蕾,王明枝

钣金零件特征建模研究与应用 黄贵清

优质核心课程开发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张艳红

奇台县农民用水户协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高玉霞

水产品质量安全性因素危害分析 阮学余

资讯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