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哪里召开_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最终结果
1.哥本哈根的资料
2.世界气候
3.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是分别什么?
4.哥本哈根峰会是怎么回事?我看报纸炒的沸沸扬扬的。
5.《巴黎协定》为什么会成功以及未来有哪些挑战
6.有谁能介绍一下德班会议的背景?
7.高中哲学主观题有几类,请各举一例,带答案。
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则到2050 年,地球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需不超过450ppm,或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
年水平的80%。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FCCC)》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社会为全面控
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国际合作的基本框架。哥
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FCCC)第15 次缔约方会
议。由于《京都议定书》的第一减排承诺期即将在2012 年失效,后京都时代
如何划分大气是影响到各国未来数十年发展的大计。因此,为控制升温2℃
以内这个最终目的,各国的具体碳减排目标、全球碳交易机制改革等问题也就
成为了此次哥本哈根会议的主要议题。虽然在会议前夕,各国纷纷表态给出了
各自的减排承诺,但是本次为其两周的会议最后结果却是低于预期。
哥哈会议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但要求各国在一
年之内,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在2012 年后取代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
同意在2020 年前,每年集资一千亿美元,协助穷国适应气候变化,而在未来
三年,发达国家将先提供三百亿美元。各国要在明年一月前,各自提出其减排
。尽管如此,中国在会议前夕发布的碳减排目标却是非常明确的,国内碳
减排的动力不会改变。而在哥哈会议之后的一系列气候谈判,将是漫长的妥协
和拉锯战,但我们认为各国在低碳经济上的国家战略不会改变,而且本次会议
上通过的未来将达成的具备法律约束力协议只会在此次会议上有所提升,而不
会倒退。中国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1.提高能源效率 在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间非常大。比如说建筑节能。在发达经济体里,三分之一是建筑物排放,三分之一是交通运输排放,三分之一是工业排放。中国现在是工业排放量占大头,交通和建筑类排放较小。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住房面积越来越大,住房品质越来越高,如果我们效仿欧洲的零排放建筑,在建筑节能这块有很大潜力。 工业能源效率的提升空间也非常大。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最先进的技术有,最落后的技术也有。像钢铁行业,中国有一些领先技术,例如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的综合能耗水平比较低,但小炼钢和落后技术则能耗高、排放多。这就意味着要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电力方面,中国现阶段肯定离不开火电,那么就要上大压小,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使单位度电的排放量降到最低。中国在钢材、水泥、化工、机械等领域投资力度非常大,“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淘汰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交通运输领域,我们也有很多工作可做。航空交通耗费的燃油量比地面交通高很多:与低效率的小汽车相比,高出一倍以上;与大容量的公交,与高速铁路相比,至少高出三倍、四倍。现在北京到上海的空客一小时一趟,将来高速铁路要是建好了,每小时一趟,基本上就不需要飞机了,同样便捷的服务,但排放量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很丰富,虽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较高,但相当一部分已经商业化。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运用得很普遍;水电、部分发展较好的风电(如新疆塔里木的风电)等,也非常有竞争力;中国每年所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折合标煤约三亿吨,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费总量是30亿吨,生物质能占了10%。已经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能进一步推广。 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两种技术现在都在运行。欧洲有一项远大的工程规划,准备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建大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然后建远距离输变电系统,把电力输送到欧洲。中国有广袤的戈壁滩,如果太阳能发电技术成熟,戈壁滩的开发前景将非常广阔。现在我们就能进行研发投入,做好前期准备。 交通领域,汽车不再只烧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现在有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电动汽车时速能达到150公里,最远能跑400公里,如果蓄电池性能再好一点、动力更强一点,竞争力就会更大。太阳能汽车、氢能燃料电池等技术也在研发中,如果成熟,我们的交通服务将实现很少的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除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很多大文章可做,核能也很有前景。英国长期以来反对核能的声音很强,现在为了搞低碳经济,又把发展核能提到议事日程,准备进一步更新和新建核电站。美国也启动了新的核能。目前的核能利用,尽管在核废料处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对来讲它是经济可行的;从安全的角度看,核电大国——法国就没有发生过核事故。中国也在大力发展核电,原来是在沿海地区,现在延伸到了内地。但有一个问题,发展核电所需的铀矿,中国比较缺乏。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世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能通过国际协定,要求铀矿丰富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中亚国家给中国提供铀矿。 3.引导消费者行为 通过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来加速低碳经济建设进程,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第一,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有负面作用,是有环境成本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对它征税。碳税跟能源税不一样,征能源税可能会打压可再生能源,但如果我们加以区别,只对碳征税,那么就只会打压高碳能源。高碳能源的比较收益降低,零碳或低碳能源的比较成本就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也会增强。 中国现在征碳税的条件应该是成熟的。我们说条件不成熟,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没有承诺减排。如果我们国内征碳税,和国际政策似乎有矛盾。但实际上这一点我们是完全能避开的,我们能不叫碳税,而叫可枯竭税。因为我们本来就有税,而化石能源是可枯竭,那么征一个可枯竭税,实质上就等于碳税。原因之二,要征收碳税就需要相应的技术、信息、统计资料,一般认为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种统计条件。实际上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因为碳只是在煤炭、石油、天然气里才有,这三项能源都是进入了市场的,统计起来应该非常简单。至于我们是在生产这一端来征收,还是在消费这一端来征收,都能。所以,征收碳税并不是原则上不可行,而是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 第二,我们应该有相应的政策补贴。所有技术的研发、运用,都会经历从高成本到低成本的转化过程,如果我们给予补贴,就会加速降低成本的过程。对一些暂时不具备商业竞争力,而社会成本又比较低的能源和技术进行补贴,会使它们更迅速地成长,走向市场竞争。 第三,要提高研发投入。很多低碳能源技术、产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公共财政投入和企业商业化的投入,能双管齐下。 第四,对于消费者行为,要有相应的经济政策措施对奢侈浪费加以限制。多少年以前我提出过一种设想,叫能源消费累进税制(或者叫碳排放累进税制)。我们的碳排放空间是有限的,而每个人的基本消费需求也是有限的,因而能给每个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后就得交税,超得越多税率就越高,跟我们的所得税一样。这样既兼顾了基本需求的满足,又能使消费者行为更理性化,降低奢侈浪费的部分。要强调的是,能源消费税应是累进税率,而不能是统一税率。统一税率只会打压穷人,鼓励富人消费。 第五,要对公共消费加以控制。中国的公共消费浪费特别多,在高速公路上跑的小汽车多数是公车;办公大楼里,空调用电等浪费也很多。在一些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公共消费的低碳化,部长也乘坐公共交通。所以,能率先垂范。 第六,国外在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领域有很多先进经验,我们完全能借鉴,开展国际合作。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还有其他一些能努力的空间。如碳捕获与埋存技术,虽然用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现在还不具备经济可行性——因为它耗能特别高,但作为一种技术选择,我们能继续研发,使这种技术将来具有商业可行性,这是战略投资。而且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在有些领域是商业可行、能够产生收益的,例如用它来提高石油收率。一些发达国家在进行三次油时,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加以液化,注入到地底下把油驱赶出来。中国大庆、胜利油田也涉及到二次、三次油,完全能用这种办法。 我们还能利用国际贸易来发展低碳经济。每个国家的禀赋、清洁能源的比重和成本都不一样,碳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我们能出口,碳生产率较低的产品则能进口。像矿石,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比我们国内矿的成本低多了。 总之,低碳经济不是时髦的概念,能落实到现实的行动。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消费方式的转型、能源结构的转型、能源效率的提高,使中国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迈进——只有低碳社会才是可持续的社会。
--------------------------------------------------------------------------------文章来源: ://.kb120
原文链接: ://.kb120/content/321291072.html
哥本哈根的资料
人类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分析低碳发展的技术体系就需要系统梳理低碳经济的历史,科学分析低碳经济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基本的判断。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尔卡逊发表了震惊世界的警示性著作《寂静的春天》,拉开了现代环境运动的的序幕,人们开始关注生态与环境问题;1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告诫人类:如果按照传统的人口、工业、污染、粮食和消耗的发展趋势而不发生改变,则在100年内(从12年算起)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将达到增长的极限;1992年6月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公约(尽管《公约》缺少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却规定了可以在后续相关的议定书中设定强制减排的限制,也为国际社会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和磋商提供了基本框架);19年,在《公约》框架下形成的《京都议定书》使得碳减排成为了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英国成为以发展低碳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的引领者和实践者;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厘路线图》规定,2009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上将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尽管没有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议定书,但这次气候大会吹响了全球向“低碳社会”进发的号角;2011年12月,德班世界气候大会在经历重重磨难后通过了“德班一揽子决议”,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由环境和生态问题上升到可持续发展问题,由全球气候变化到发展低碳经济,前后经历了将近 70年的时间,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不断深化和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不断探索的结果。从科学和技术发展史的观点看,人类化解重展危机最终需要依靠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从技术评估的角度讲,以人类社会已经拥有的低碳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还有相当大的碳减排潜力可以挖掘,而潜力挖掘的障碍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把依靠历史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形成的资金和技术优势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同时以此为诱饵进一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挤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相对较少,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处在劣势,同时还希望与发达国家争取公平的发展权。综合来看,发达国家的强权和霸权与发展中国家力争公平发展的诉求之间难以协调,仅仅依靠发达国家自主减排和发达国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支持发展中国家以达到共同碳减排的目标是行不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碳减排目标只能在现实约束条件下,一方面继续通过国际谈判和磋商,争取发达国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依靠技术自主创新,通过技术突破来实现。
世界气候
北京时间2009年12月19日下午五点半左右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宣布,《哥本哈根协议》[1][2][3]草案未获通过。目的是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会谈中
[编辑本段]最新进展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地时间19日中午时分仍未结束,各国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初步共识,但最终结果仍需大会做最后确认。目前各国一致同意对哥本哈根协议“进行记录”。
[编辑本段]草案曝光
距离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正式结束还有几个小时,一份拟议中递交最终表决的草案,被提前曝光。
包括英国《卫报》在内的多家媒体,都披露了这一草案的基本内容。笔者也获得了这份三页的草案。据悉,包括中国在内的28个国家***或***代表在当地时间18日凌晨召开紧急会议之后,这份案文被抛出。但这不等于该案文已被各方接受。实际上,案文仍在不断修改和更新之中。
从已经披露的这份草案来看,几乎鲜有亮点。
草案称,各方承认气候变化是这个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为实现把全球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的目标,发达国家应带头取雄心勃勃的减排行动。
草案呼吁全球取大幅减排行动,一边尽早实现排放到顶。当然,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方面的需求,其排放到达峰值的时间可以适当推迟。
不过,草案并没有明确到2020年,附件1国家(发达国家)的具体减排目标,不管是以1990年为基数,还是以2005年为基数。
对于发展中国家,草案要求每两年递交一份国家通报。同时,取的减缓行动,要接受国内审计、监督和评估,并回答外界必要的质疑和询问。但那些接受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的减缓行动,则必须接受国际核查。
草案表示,从2010年到2012年间,发达国家将提供总额30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资金,并优先援助那些最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比如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国以及受干旱、沙漠化以及洪水影响的非洲国家。
此外,在取有意义的减排行动并且保证执行透明度的前提下,到2020年,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每年1000亿美元的援助。这些资金,将通过和私人、双边和多边等各种渠道加以提供。但案文未明示这笔资金是否应当全部来自发达国家。
草案决定,成立哥本哈根气候基金(CCF),作为执行这一融资的主体。2016年,各方就对此次形成的协议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一位中国谈判代表说,这份案文仍然具有较多的丹麦文本色彩。上周,多家媒体披露说,东道国丹麦牵头,秘密为此次谈判准备了一个文本,由于文本更倾向发达国家,遭到舆论普遍批评。
从曝光的内容来看,这一协议实质性的进展有限。尤其是没有确定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无疑令人失望。
其次,草案把升温控制目标确定为2摄氏度,也很难让小岛国、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集团满意。后者强烈呼吁,根据最新的科学认知,应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内。
[编辑本段]草案出炉
最新哥本哈根协议
CBN获得最新草案文本,文本中缺乏对发展中国家长期资金支持
CBN独家获得的特设工作组提出的哥本哈根协议最新草案——长期合作行动(LCA)和《京都议定书》(KP)的最新版本,文本由200多页已缩减到30多页。
这是过去两年的谈判成果,虽然还不是最后版本,但却是最新的,尤为重要的是,与丹麦文本等均不同,这是官方文本,不是个别国家提出的方案。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KP草案中,“附件一国家”((即:被列在气候公约“附件一”中的各工业化国家)需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在“2013~2018年或是2013~2020年期间,整体减排30%~45%”,其中最高值45%比之前所呼吁的40%还要高出5个百分点。
UNFCCC执行秘书德波尔则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之所以有一个区间是因为还在讨论之中。
不过草案中并没有对帮助发展中国家抗击气候变化作出长期气候融资的建议。
并且,除非在剩下的2天中各缔约方的谈判代表可以在这份草案上更有所进展,下周各国部长以及***到来之后,面对的就将是这份文本。
文本削减
在一场美国商务部部长的活动上,预先约好的以路透为首的著名通讯社全部缺席;彼时,特设工作组提出的哥本哈根协议最新草案已经放出。
由于是闭门会议,记者辗转拿到的最新的哥本哈根草案,与以往让人看着头疼的200多页相比,KP草案已被削减到27页,LCA草案则仅剩6页左右,不过这份文本的呈现形式还并不像一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除上述所提减排目标外,在KP草案中,在清洁能源机制项下,可以看出激烈的争吵得出了初步结果:碳捕获与储存(CCS)被列为了“选择一”,“选择二”则是考虑CCS在第二承诺期的资格。
目前,技术相对成熟和类似于沙特阿拉伯等国家都赞成把CCS纳入CDM(清洁发展机制),但这一举动受到了图瓦卢等气候受害国的强烈反对。
同时,关于核能是否被纳入CDM机制,目前也有三种选择,按文本顺序分别是从没有资格纳入、抑制纳入,以及2008年1月1日之后的商业核能可以有资格纳入到第二承诺期的CDM机制中。
除此之外,令人稍有不安的是,目前还在对CDM项下的基准线进行讨论,而且在这一项下的描述是“对此没有作出决定”。
同样,对于中国非常关心的是否对于“地域分布均衡”进行重新分配问题,目前也出现了两种选择:一种是悬而不决,另一种则作出了详细规定,其主要内容是向最不发达国家与小岛屿国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政策优惠。
在本次哥本哈根会议上,有代表认为目前CDM的比例已经对一些最不发达国家造成消极影响并建议进行改革,例如在9日的CMP会议上,刚果代表就指出,全球1400多个已审查的项目70%都集中在3个国家,只有34个项目在非洲,并认为需要建立各国配额制度。
目标分歧尚大
在LCA草案方面,数字分歧较大。
在草案上首先体现了之前图瓦卢等小国所坚持的限制升温问题,草案中纳了“1.5℃”或“2℃”两个目标,预示着协调工作的继续。
其次,在全球共同的减排目标上,在1990年基础上,到2050年,全球共同减排目标则列出了50%、 85% 和95%三个目标。
而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在1990年基础上,到2050年,减排75%~85%,最少80%~95%或超过95%。
然而对于整体峰值年的描述,仅仅变成了“尽早”。
令发展中国家失望的是,在草案中对于长期资金目标,写着“等待解释”。
此外在发展中国家的三可(MRV)、在科技问题等部分都没有过多的笔墨涉及和解释清楚。
国际乐施会高级气候顾问希尔对CBN表示:“在这些建议里面留下了巨大的空洞,特别是在长期融资方面,气候变化资金对于真正能达成协议是十分重要的。”
而在短期快速资金方面,草案上也是以两个XX来代替。
“这份草案的核心并没有保证哥本哈根会议能够开始切实行动。”希尔表示,需要一个新的法律协议,而不是更多的故意推延。
目前,据从欧盟代表团得到的消息,在布鲁塞尔欧盟峰会上,欧洲***已表示要提供72亿欧元(约110亿美元)来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气候融资,这是从2010年开始需要的约300亿美元的三分之一。
美国也在上星期表示,会支付足够公平的融资资金。
在刚刚召开的记者发布会上,UNFCCC执行秘书德波尔表示,欧盟此举对于哥本哈根的胜利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且“我们需要看看其他富国要怎么样出牌了”。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行动项目负责人卡斯特森对CBN表示:“这个草案为作出正确的政治决议提供了基础。尽管还存在缺陷,而且暴露出一些裂隙,但仍然清晰地显示达成一个协议还是有希望的。”
这些不足的地方现在已经很明显,需要政治意愿和实际的资金承诺去修补。但我们仍不知道这些资金的数额和出处。”卡斯特森表示,“只有谈判变得公正、公开和透明,哥本哈根大会才能达成真正的协议。同时我们也理解会有相当数量的国家对这份草案的提出感到不高兴。但重要的是,这份文本已经存在,而且其内容具有帮助停滞的谈判重启的潜力。”
[编辑本段]WWF解读
WWF全球气候行动负责人表示:他们告诉我们一切都结束了,事实上还没有。哥本哈根变成了这些政治领袖们老调重弹的地方! 最大的挑战是,将政治意愿变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的时间从现在挪到了明年,墨西哥Cop16。经过多年的谈判,我们现在只得到了一个无力的意愿声明,这不能为我们的后代拥有更安全的未来提供任何保障。曾经对哥本哈根谈判有一些好的幻觉,那就是大多数国家在国家层面承诺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力度。从政治角度来说,我们居住的世界同意将全球升温保持在2摄氏度以下,但是实际上我们目前的承诺和行动却会让升温高达3摄氏度甚至更多。言辞和现实的差距将夺走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带来数以千亿计的经济损失和众多失去的机会。我们非常失望,但是仍然还有希望。公民社会将继续监督未来谈判的每一步,政治领袖们必须立刻开展自己积极的工作。在未来中获得一个大的成果将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通力协作,我们盼望下一届峰会的主办国墨西哥能够扮演这个角色!
[编辑本段]四个关键步骤
2007年在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192个缔约国承诺就加大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力度展开谈判。上述进程将在2009年底以达成雄心勃勃的谈判协议而告结束,而且该协议需要在2013年1月前付诸实施。
于是我们只剩下九个月时间完成当今世界最复杂的一次国际谈判。去年,谈判人员就其在巴厘岛达成协议的行动的不同侧面目标达成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完成了想法和提案的搜集工作。目前上述政治进程的共同点已经慢慢浮出了水面。这些共同点将成为达成最初协议草案的基础,今年六月在波恩将提交协议草案。
为了能在2013年之前发挥效力,《哥本哈根协议》必须满足所有参与国家的政治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今年澄清四个政治关键点。
首先,需要澄清工业化国家雄心勃勃并同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缺少了这样的目标,国际社会就无法取必要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而发展中国家也不会相信工业化国家愿意在解决他们自己所导致的问题时承担起领导的责任。
在这方面出现了某些积极的迹象。比如,欧盟已经原则同意了一项气候和能源,该规定欧盟到2020年要实现在1990年水准上减排20%的目标(如果其他工业化国家也照此办理,将可以实现30%的减排目标。)在美国国内,巴拉克·总统表示要在2050年实现减排温室气体80%的目标,并提出在2020年让美国的排放重新回到1990年的水平。其他国家,比如俄罗斯和日本,将在今年年底前公布他们的中期减排目标。
其次,明确主要发展中国家按照自身国情在现有措施以外能够取何种程度的缓解措施至关重要。对于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来讲,如果其民众不亲眼目睹主要发展中国家进行深入合作的意愿,很难指望协议能够有效地达成。
某些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已经制定了国家气候或者能源战略,表明了他们在经济因素的限制范围内能够尽一己之力把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许多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他们有能力取的进一步国家缓和措施的想法。
第三,必须澄清资金供应的方法。发展中国家的行动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通过国际合作行动有效地提供资金和洁净技术。我们需要了解怎样搜集有意义的财政,以协助发展中国家在控制排放增长的同时,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目前也流传着一些有趣的想法。比如,工业化国家提出进行排放权拍卖,并把部分收入用于国际合作——德国已经在实施这样的做法。美国在作为气候变化法律草案实例的利伯曼-华纳法案中也提出了这样的概念。挪威提出了一项将工业化国家部分排放预算货币化的提案,这项提案可以满足国际合作的资金需求。
排放权贸易和市场机制将继续发挥作用。但是,巴厘行动重点探讨发展中国家纳适合本国国情的缓和措施的必要性。由于碳排放市场不会是唯一的方法,我们同样需要进行间的合作。
最后,澄清公约框架下所用的治理结构至关重要。如果需要为缓解和适应情况投入重要的金融,发展中国家将要求与如何分配和花费这笔钱有关的代表发言权。民主原则必须成为治理结构的基础,而民主原则则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
今年的密集谈判会涉及到其他许多受人关注重要问题。但澄清以上四个领域将成为在哥本哈根取得成功的关键。
[编辑本段]未获通过
2009年12月19日 消息人士透露,截至当地时间凌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正在就最后文件的一些细节进行磋商,文件将提交大会表决。 经过彻夜谈判,当地时间早晨8时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宣布, 《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
[编辑本段]分歧犹存
综合消息,经过彻夜谈判,当地时间19日早晨8时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宣布,《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
此前报道,来自28个国家的与会***以及部长18日晚挑灯夜战,敲定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协议草案,期望世界各国100多名参与气候首脑峰会的***签署。
在19日最后一天的会议上,大会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宣布讨论这份草拟的《哥本哈根协议》,并进行表决。该协议草案共10页,包括全球温度控制长期目标、发达国家强制减排目标、发达国家资金支持等内容。但据悉,各方对这份协议草案内容有很大分歧。
[编辑本段]表示失望
环保组织对哥本哈根协议表示失望
多个环保组织和行业协会都对协议不满,认为仅出台一个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声明远远不够,也不足以向全世界提供足够清晰的信号。
针对在美国、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五国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12月19日,多个环保组织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失望之情。
“没有公平,没有雄心勃勃,更没提法律约束力,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失职。”绿色和平全球总干事库米·奈都(Kumi Naidoo)表示,“今天,他们在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事实面前统统失败。”
而此前还对谈判前景表示乐观的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行动负责人卡尔腾森(Kim Cartensen)也难掩失望之情。
在他看来,经过多年谈判,最后仅仅得到了一个“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意愿声明,并不能为我们的后代提供任何安全保障。
乐施会国际执行负责人霍布斯(Jeremy Hobbs)针对1000亿美元资金资助的承诺,也认为“仅仅是一个美好的目标而不是一个承诺。”
此外,作为一家行业协会,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称这份短短两张纸的“临时协议”,并不足以向市场和投资者提供足够清晰的信号。
该机构理事长Steve Sawyer对笔者表示,“我们需要倾听其他188个国家的声音”。
他还认为,一个清晰的关于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减排的长期政治承诺会带动更多清洁技术的私人投资,“而一个薄弱的协议相反会错过能源技术变革的机会。”
美国自然保护委员会(NDRC)国际气候政策主任杰克·施密特(Jake Schmidt)则认为,这个政治宣言是“向前的一步”,虽然还很不够。
考虑到美国在过去八年内的所作所为,美国在气候谈判上的态度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需要这样一个宣言让美国参议院在明年春天通过能源和气候法案,以使美国提出的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7%的目标,能够写进国内法律,从而使美国的减排承诺具有实际意义。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主任杨富强则指出,这是一个政治妥协的产物。尽管跟之前的预期一样,达不成一个公平、公正、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协议至少已经“谈出了一些模样”,比如每年1000亿美元援助,减排目标至少有了数字,以前都是空的,尤其是美国的数字。
[编辑本段]不完美的落幕
绿色和平组织12月19日强烈谴责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所表现出的“要么接受协议要么放弃”的傲慢态度。虽然发达国家元首声称已达成协议并起身前往机场,但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最终却并未能出台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文本。留给人们的,仍然是混乱与困惑。
绿色和平组织国际总干事库米·奈都(Kumi Naidoo)警告称,世界正面临着被发达国家领导的危机,这些国家的***并没有出于对世界亿万人民未来利益的考虑,达成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气候协议以避免气候恶化,而是出卖了世界人民的现在与未来的利益,逃避直面棘手问题。
绿色和平组织在声明中称,目前的协议中并未包含促使发达国家减少排放量的有力措施,这是对那些污染行业的一个巨大让步。
绿色和平组织的声明还表示,虽然有关气候问题的协议还将在明年继续讨论下去,但本届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最终没能达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实在是错过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该组织也承认,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结果也包含着一些“积极因素”,譬如有关建立一个新的气候基金机构的条款,发展中国家在改善气候方面所需大规模资金问题上所达成的一致,从而使发展中国家能够保护他们的森林,逐渐走上低碳发展道路,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
日程:2009年12月7日—18日
地点:丹麦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
参与人员: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
焦点: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目的: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结构和成员国:到目前为止已有192个国家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合作伙伴:与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向穷困国家转让资金,支援它们减排。
宗旨及预期目标:
官员们将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并以此作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后续方案。根据UNFCCC秘书长德波尔的表述,在此次会议上,国际社会需就以下四点达成协议:
地球变暖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
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
焦点问题
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
但是哪些国家应该减少排放?该减排多少呢?比如,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最近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译注,链接文章中的图见下,卫报)。但在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远超过中国。而且,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中国[2]争辩说,从道义上讲,中国有权力发展经济、继续增长,增加碳排放将不可避免。而且工业化国家将碳排放“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中国替西方购买者进行着大量碳密集型的的生产制造。作为消费者的国家应该对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而不是出口这些产品的国家。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将影响到COP15能否成功。同时,还有人怀疑现在取的任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可能都显得微不足道、为时已晚。卫报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近9成的气候学家不相信通过政治手段能避免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根据欧盟定义的级别,2℃,意味着“危险”。
在呼吁人们为控制全球变暖行动起来的“气候危机”全球演唱会在2007年7月7日举行,人类首次登顶珠峰的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的后代彼得·希拉里和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的后代杰姆林·诺盖前日说,全球变暖正迅速改变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面目,以致他们几乎无法认出。
希拉里爵士的儿子彼得·希拉里曾两次登顶珠峰,他说:“气候变化正在发生,这是事实。(登顶)大本营过去在5320米处,今年这个高度已经降到5280米,这都是因为冰川从上而下在融化。大本营的高度每年还在下降。”
也曾登顶珠峰的杰姆林·诺盖说,发生在珠穆朗玛峰的变化,正是气候变化改变地球的先兆。
1953年5月29日,希拉里爵士和诺盖首次登上珠峰,他们曾搭设过帐篷的冰川在过去20年里已倒退3英里。科学家们相信,未来50年,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不变,那些长度在半英里至3英里之间的喜马拉雅冰川将会融化为一块一块的雪块。
更糟的是,冰川融化将给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下印度和中国的居民带来影响。一方面是山川地貌改变;另一方面,大量冰川融水在当地形成大型湖泊,并形成潜在的洪水威胁。联合国的调查显示,在喜马拉雅地区约9000个冰川湖泊中,有200多个存在爆发洪水的危险。科学家们估计,今天洪水的威力比1985年造成灾难的洪水大20倍。
彼得·希拉里说:“我曾亲眼看到冰川湖水冲破堤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那场景就像一颗爆炸的,摧毁了一切。今天,不幸的是,我们可能面临的洪水破坏力是过去根本不能相比的。”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是分别什么?
地球磁场与气候-2009年的冬天怎么就这么冷?
2009年11月份以来,美国、北欧、西欧、东北亚以及我国华北、东北、新疆等地相继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寒潮天气,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为何寒潮天气如此频繁?全球变暖,是否真如某些媒体所言,是一场世纪。在欧洲的各国遭受到暴风雪和寒流的袭击,从英国到波兰,从德国到希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突然降温的影响。大雪造成交通混乱、电力中断、学校关闭。为什么欧洲和北半球的这个冬天怎么就这么冷?
就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以地球变暖为话题的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参加召开的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签署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二氧化碳的减排协议。
伴随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争吵声,公众对全球变暖的关注持续“升温”,席卷整个北半球的大范围严寒不期而至,坚信全球暖化的人士意料之中地将此归因于全球变暖。于是乎,炎热高温自然证明了气候变暖,而完全相反的低温严寒也能基于全球变暖推导出似乎“无可辩驳”的合理解释。如何从这些说法中拨云见日,探寻事实的真相?许多研究者则认为,地球存在有规律的冰川期循环模式,即每个冰川期持续10万年,两个冰川期中间相隔大约1.2万年。照此推算,50年后,地球气候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冰川期。
地球历史上的冰川期我们没有经历,所以说,我们说不好当时的具体情况,更说不清楚冰川期是如何发生的。但是,我们现实的气候确实是实实在在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再说不清楚具体发生的情况,那可真对不起我们现代所谓的科技进步之自诩了。气候温度系统不外乎是地球表面大气的热变化,对于热我们现在很清楚其机制,它的传播不外乎有三种形式:对流、传导和热辐射。对于地球这个装置来说,它有:大气系统的热变化及运动是气象学研究的学问;海洋物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海洋系统的热和海流的变化,不过海洋对大气热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为太阳大多数能量是对大地和海洋加热的,然后才把能量传输给大气;大地热系统的变化是现代科学研讨最少的一个领域,就这点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无论什么系统,能量必须守恒。依据能量守恒定理,我们来看看地球获得能量的体系。影响地球的能量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太阳光,它是保持地表近300度开尔文温度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其致使地球成为一个活跃的世界。第二类是引力作用和核裂变衰变能。这类能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太阳及其它星球的引力作用,潮汐和四季变化是这类力的表现;二是地球自转力,地球日变化和季风是该力的气象现象;三是重力能和核裂变衰变能,它们的作用使地球内部保持有相当高的温度,地球形成初期它们的量是巨大的,经过地球几十亿年的演化,现时它们能保持地核的温度不很快降低也就不错了。第三类就是太阳风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才知道它的存在,是它驱使了地球电磁场的活动,并且使地球磁场保持着相当大的形态。它驱动的地球电磁场的电场为雷电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有时它还会将太平洋的赤道海水温度提高几度进而生成厄尔尼诺现象。两极极光椭圆带的生成也是它的作用,并且也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太阳风的单位能量并不是很大,不过庞大的地球磁场形态使地球在接受太阳风的能量上提高了近千倍。
人类生活在地表以上的大气环境中,这里的温度至为重要。原始的人类主要生活在温带及其附近,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扩展了人类生存的温度,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了。但是,这种人类生存温度是不可以无限扩张的,因为人类和生物还不具备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生存的能力。
影响大气温度的系统有外太空天体、大地和海洋。提高大气温度的能源来自于:一是阳光,二是重力能和核裂变衰变能,三是太阳风。降低气温的途径只有一个,即大气、陆地和海洋对太空的低频能量辐射。
先说太阳光:阳光是一种低热值的能源,它分为可见部分和不可见部分,不过能量大多都分布在可见光部分。光的能量有很少一部分为大气所吸收,其中大部分是对地球的表面加热。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所以在白天陆地上的气温高,到晚上海洋上的气温会变高。由于大气和海洋都是流体,地球又是运动中的球体,阳光对于它们的加温亦是多变的,所以预测气候的变化就是现代气象学和海洋物理学的基本宗旨之一。太阳发出的光变化不大,最多只有百分之几的改变。不过,阳光真正作用在地面或者海面上的量变化却很大,由于大气中的颗粒物(包含水汽)的多少,致使阳光有时可以损失掉两个量级的能量。
重力能和核裂变衰变能对地球起加热作用的能量,多已存在于地球之中。这种缓慢释放的地热能,在地球进化到现时代是逐渐减弱的。它对地表和海洋的影响是平稳的,变化不大的。由于这种考虑,人类就没有建立对地热的变化研究,这是件相当遗憾的事。因为对地壳加热的不仅仅是地热一种能量来源,其它还有来自太阳的太阳风。
最后我们来看太阳风作用,简单地说,地球磁场可以说是一个变磁器。太阳风作用在磁层闭合磁力线的外层环上,磁层磁力线将能量带入地壳,形成环地球纬度的大地电流。这种地电流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有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证明它的存在。比如说极光就是强能量磁力线在电离层处的能量释放。这个地电流在赤道环路上的电流最大,它会对地壳进行不断地加温。太阳风强烈时,对地壳的加温能量就大,反之当然就弱。地电流对地球赤道表面加温亦是厄尔尼诺现象的最好解释。地电流对大地表面的加温也是具有季节性的,由于加温能量给地壳作用是缓慢积累或者释放的,所以地电流对地表加温的迟缓作用比太阳光来的明显,我们感觉到的季节变化的迟缓效应多数都是地电流缓慢效应造成的。
厄尔尼诺从狭义上讲是指热带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广义上是指赤道带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的同时,从热带东太平洋到印度尼西亚群岛,海洋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中东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由于热带太平洋是一个控制大气运动的巨大热源和水气源,因此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将引起全球的气候异常。生成厄尔尼诺的相关因素(指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的能量来源和机制)有两个:一是环赤道大地电阻抗的变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太阳风的强弱。2009年是“厄尔尼诺”年已成定论。但是2009年的“厄尔尼诺”更像“厄尔尼诺”。进入12月份之后,赤道太平洋的增温中心并没有像原先预测的那样移向中、东部太平洋地区,而是停留在中太平洋,致使西太平洋洋面的海温没有出现偏低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今年的太阳活动太过于平静。太平洋增温的环境出现了,动力却不足了。
厄尔尼诺如果发展充分的话,当时的太阳黑子活动必须是较强烈的。气象界以往的流行说法:厄尔尼诺相对应的年份应该是一个“暖冬”年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2009年的厄尔尼诺就是因为太阳活动过于平静,厄尔尼诺没有能量充分发展起来,所以2009年冬天就不是一个暖冬了。这两年太阳活动平静的出奇,地球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地温加热能量,2009年的冬天要是不冷才怪。
地球这个大装置,从较长的时间(以年为单位)看,地球表面的热量是不能长期积累的(不包括生物转化的量)。也就是说,太阳活动的平静期效应,对地球来说,它只是对地球的低温阶段的作用明显。而对于另外的灾害性天气-高温阶段天气并没有向下拉动的作用。所以,2009年的平均温度还是近百年来较热的几个年份之一。
谈到年的平均温度,其实这是一个不大能全面启示气候真实情况的统计数据。因为全年地球表面发生的物理过程太过复杂,用一个数字给出总结是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地表气候究竟是在变冷还是变暖?世界气候是否有一个变暖的发展趋势?如此问题,对于有责任感的人来说,都必然会给予相当的关注。但是,这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有关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会导致气候变暖的结论,并以此来争取各自的利益。这给人的印象好像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界联合起来在这种大会上,有利用气候问题来制约中国发展的嫌疑。
关于温室气体效应的理念,最早来自对金星的认识。金星表面的温度很高,找其原因认为是金星外面包裹着一层温室气体层造成的。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一种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被大气物质所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气象学上习惯把地球环境看成是一个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现代的气象学认为二氧化碳是严重的温室气体,它是导致气温升高的元凶,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被淹没,飓风肆虐,洪水四溢,人类所面临的许多灭顶之灾。都是灾难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碳之温室气体的排放过量所致,是二氧化碳把地球给糟蹋了,有于其理由所以要开大会商量各国减排。
实际上的真实情况是,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仅占到万分之几,而且它的比重要大于氮气和氧气,所以二氧化碳主要存在于地上10千米的近地大气层中。它所造成的温室效应远比空气中的水汽和尘埃颗粒要小得多。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仅是大气温室效应的百分之几。再说,温室效应对于地球环境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如果地球没有温室效应,那么地球环境根本就不适合人类居住。
对于人类的居住环境,最可怕的并不是全年平均温度的全球变暖,而是最高温度段的温度提升。导致高温温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高温时段大量使用矿物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造成的。地球本身有调节自身温度的功能,当地球的温度偏高时,海洋和两极冰量存储有着平抑高温的作用。可是,现在由于两极的冰储量越来越少,两极调节地球气温的能力越来越差,地球高温段的温度也就越来越高。在这时我们的生存环境-城市产生的热岛效应最是明显,城市里的温度要高出其它地方2-3摄氏度。这都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当阳光直射;太阳剧烈活动,由此产生的地电流加温地壳;加上城市的热岛效应使人感到极不舒适。在极不舒适的环境中,人们又大量的使用空调致使温度变得更高,这类恶性循环最后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适时地调节碳燃料的使用和控制人口的增长,才是现在最需要实施的解决方案。
阳光照耀的地球表面积只有百分之四十,而地球向宇宙太空辐射能量的面积却是百分之百;特别是在南北两极,阳光几乎照射不到那里,那里的冰面却把大量的热能量辐射到了太空;如果没有地热的支持,在那里温度将会永远低于零下100℃。有的时候阳光只有百分之几的能量可以到达地面,而太阳风的能量到达地壳却没有什么阻挡;阳光对地面的作用时效,最多能够影响几天时间,而地电流对地壳的热作用的影响可以长达一个月以上。阳光对大地直射每天最多也就10个多小时,地电流对大地加热却是全天的时间,如果没有地电流的作用,地球的夜晚会变得非常寒冷。大气和海洋都是流动的物体,它们本身并没有能量来源,地球的运动可以影响它们的流动。但是使它们保持温度的能量来源只有来自上面太空和下面的大地,在诸多因素之下,地球的气候环境就形成了。如此可以得到结论:如果只有阳光照耀,而没有太阳风产生的地电流的加热作用,地球的环境亦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
依据统计学原理,在比较气温升降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图谱之后,我们发现每一次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就会导致气温的上升,而当太阳黑子活动频率下降时地球的温度也随之降低。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解释只有用太阳风转变为地电流、加温地壳、进而影响地球大气环境来解释最为合理。但是,当我们给出解释并提出实验方法之后,现在的学术界却显得非常呆板,有些人就是不认账,他们不允许非主流学术理论得到公认,大家想,在新的见解里能有多少是主流学科里有的东西。而且,最不能允许的是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个人或者团体的既得利益,他们变得非常狭隘和死顽,这些人应该就是科学和社会进步的敌人。
哥本哈根峰会是怎么回事?我看报纸炒的沸沸扬扬的。
1.会议争议的关键在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应该减少多少?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制定的减排标准很高,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等)技术落后,一般都达不到那么低的排放量。事实上,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高,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高,发展中国家尽管单位产值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发达国家高,但总量小,所以对气候变暖造成重大影响的是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业化历程都200多年了,排放的二氧化碳能比我们少吗?欧美提高排放标准,旨在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么买他的最新减排设备和减排技术,花掉咱们的外汇储备;要么减缓咱们的经济发展,不对他们构成威胁。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的矛盾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刚刚开始吃肉,欧美就让我们开始减肥”。这合理吗气候变暖主要是他们造成的,但却要我们和他们承担同样的减排指标,这不是马关条约,又是什么呢签于此,发展中国家跟欧美产生了严重分歧。
《巴黎协定》为什么会成功以及未来有哪些挑战
哥本哈根峰会:奇迹有没有发生
“很有意义”的含义摘译自《卫报》社论
就像商人坚称一笔交易“绝对合法”一样,如果政界人士再三表白他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反而会勾起人们的怀疑,事实可能正好相反。
而对于18 日深夜在哥本哈根勉强达成的协议,“很有意义”大概也是公关高手们能想出来的最好字眼。
这次气候变化峰会有三大议程:减排量,财政援助,减排进程的延续。在这三个方面,那份并非由全体大会达成的协议都十分差强人意:对援助和排放量均缺乏明确承诺;最令人惊诧的是,它也未能提出一张清晰的进程路线图,向世界指明应如何走出目前谈判陷入的僵局。如此结果只比完全没有达成共识稍好一些。
整个峰会的进程从大放豪言壮语,经过一番互相指责,最后到了很不情愿地让步。最晚飞抵哥本哈根的诺贝尔奖新科得主,先是与全球56 家报社共同社论的呼吁唱和,号召各国***取正确行动,强调气候变化是个骇人的事实,并表示自己已决定有所作为。
然而,他很快掉转话锋,不是宣布什么宏大举措,而是不很微妙地对准中国,暗示中国目前的排放量已超过美国。这在技术上或许准确,但却无视一个现实:中国目前仍处于低水平的人均排放量,主要是在为西方消费者服务时产生的。
随后,又从悬崖边缘上退回一步,承认中方对减排核查可能有损主权的关切不无道理。在深夜举行的记者会上,他还首肯联合国科学家的看法,即按目前各方摆在桌面上的减排提议,本世纪内气温必将上升3 摄氏度,从而无法避免灾祸。
没有为美国的减排承诺加码,无疑是顾虑到参议院的态度;他要落实自己的气候法案,必须先说服他们才行。其他首脑在最后的关头,同样没有超越各自的小算盘。
在最后那一夜,欧洲似乎紧捏着它的王牌:是否将减排幅度从20% 提高到30%。最终它没有舍弃那种长期阻碍气候谈判进展的斤斤计较做法,站高一步思考。
仅仅两年前,各国首脑还信誓旦旦,这次峰会将建立新的碳排放秩序。然而18 日晚出笼的最后协议连打下基础都谈不上。两周会期内,各国在减排财政援助上取得的进展值得欢迎,但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适应气候变化。这使国际社会很像一个决定为肝移植攒钱,却不肯彻底戒掉酒瘾的酒鬼。
如何评价哥本哈根的成败编译自《星期日泰晤士报》,作者查尔斯·克罗弗
詹姆斯·汉森是美国宇航局下属戈达德太空研究院的气候学者。早在1988 年,他就已经在大声疾呼全球变暖的危险——他在国会作证时指出,美国的大旱是人为的。本月初,他又语出惊人,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失败了更好,因为各国提出的对策解决不了气候问题。
在涉及到政治和历史的问题上,汉森显然是个与世隔绝者。他声称,对付气候变化就像对付奴隶制一样,而哥本哈根就是我们解决全球变暖的最后机会。“在这种问题上,你是无法妥协的,”他说,“你不能说,让我们减少一点奴隶制吧。咱们来找到一种妥协办法,把它减少50% 或40%。”
汉森忘了一点:他的废奴英雄林肯曾多次向蓄奴州妥协,以避免联邦的分裂。汉森还主张,如果真的想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就不要从哥本哈根着手。我想要是让他到二战时英军大撤退的敦刻尔克,他大概会主张先结束战争,再从头打起。
会议开幕前,英国前财政大臣罗森勋爵也告诉我们,哥本哈根注定会失败,而这不失为一桩好事,否则它会让穷国付出一大笔钱——它们将不得不使用昂贵的可再生能源,而不是廉价的化石燃料。
想不到这位财相大人居然会认为,全球变暖的后果是没有代价的。就算你不接受斯特恩勋爵的估算——灾难性气候变化后果的代价,将五倍于缓解气候变化措施的花费;但只要近期关于南极洲西部冰盖正在加速融化的报道属实,显然我们就得花很多钱修建防波堤。
与政坛上一种常见情况很像:以汉森和“地球之友”组织为代表的气候变化教条派,与走另一个极端的罗森和共和党怀疑派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憎恶碳交易,不管是欧洲的碳交易市场,还是总统打算让参议院通过的“封顶与交易”体系,两者都主张在国际上征收某种碳排放税。
这些人都应该清醒过来:《京都议定书》设立的碳交易体系虽然不无缺点,但它却是1992 年各国首次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以来,少数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手段之一。汉森不理解的是,政治从来不会从你想要的地方开始,成果也只能逐步达成。因此,在会议开幕前就大谈哥本哈根注定要失败是愚蠢的。
对当年的京都谈判,我至今记忆犹新:我曾在凌晨3 点钟,在会场走廊撞见两眼布满血丝的英国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告诉他戈尔已中途离场,打电话回国请示克林顿。在会场的压力下,戈尔作了二氧化碳减排承诺,最后却无法为参议院接受。
这次参议院仍可能否决哥本哈根达成的协议,这将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因为现在各方都已相信,人为的全球变暖是一件可能性很大的事——尚不是完全确定,因为在科学上没有完全确定的东西。再不予理会,风险实在太大。
不过,如何评判大会成功与否呢?发达国家会不会承诺减排25% 至40%(防止升温超过2 摄氏度所公认必需的)?发展中国家会不会首次承诺减排?从现实看,签定一份条约是必须的。否则,俟2012 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在全球将资金注入新技术的合理安排就将崩溃。而如果哥本哈根崩溃了,本月浮现的一些积极进展,例如早该签署的拯救热带雨林协议就会搁浅。
如果美国进入全球碳交易市场,可用于保住雨林的资金就会大增;对这类项目的需求量将上升,碳交易价格也将上涨,增加的资金将会驱动绿色创新。但如果气候法案无法于明年5 月前在美国参议院获得通过(在新的国际气候条约签署大会举行前一个月),那么哥本哈根就算失败了。
哥本哈根达成的,可能只是一种“最小公约数”式的协议。我们也许必须在国家层面做更多工作,例如向污染企业征税,用以修建防波堤和新桥梁等等,但这毕竟不算失败,比完全没有协议要好很多,无论詹姆斯·汉森之流怎么说。
(本文发表于哥本哈根峰会前夕)
当务之急:救救热带雨林编译自《纽约时报》社论
从哥本哈根传来的大多是坏消息,但会谈至少取得了一个积极进展:各方达成了一项初步共识,让富国付钱给较贫穷国家,用于拯救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富国同意接受碳排放上限,它们将在向更清洁能源过渡的期间,付款抵消自身的排放量。
对富国和穷国来说,这都将是一笔好买卖;而对于地球来说,更是一大利好消息。森林砍伐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近五分之一,大约与中国和美国的排放量相当,超过全世界轿车、卡车、公共汽车和飞机制造的总排放量。
各国谈判代表有必要利用这一进展,达成一项至少是暂时性的政治共识,为明年更详细、更全面、更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搭好舞台。
这种由富国向穷国付款,让后者不要毁坏森林的思路,是1996 年在京都谈判期间率先提出的,但最后因遭到环保团体反对而作罢。环保组织的反对理由是,这是让富国用花钱的办法来逃避应尽的减排义务。这个大错的惨重代价,世界一直支付至今。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3000 万英亩(1英亩约合4047 平方米——编注)热带雨林消失,释放出储藏在树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同时也加剧了水质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防止毁坏雨林的协议,将与众议院和参议院环保委员会通过的气候法案完美吻合。根据这两份法案规定,那些无法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可以通过在海外投资减排项目来弥补。由此可带来多达120 亿美元的私企投资。
众议院的法案还另外拨款近30 亿美元,用于直接提供给穷国。在哥本哈根也宣布,将在今后3 年内,提供10 亿美元的防止毁林专款。
这样,仅来自美国一家的捐赠,就可以占到让穷国守护森林和补偿公民不砍伐森林所需的每年400 亿美元经费(一些专家的估算额)的相当一部分。
有谁能介绍一下德班会议的背景?
我总结了五点因素: 第一点在实体经济上,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正在切实地以更具有经济性的方式发生。得益于诸如德国和中国这样国家的政策的驱动,可再生能源的价格有了大幅下降;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减少了对煤炭的消费。
从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到2015年底的巴黎气候谈判大会,上述因素导致了两次大会的结果有很大不同。
曾经被视为威胁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现在都变成了新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此外,对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对基础设施的影响和对农业的影响,人们现在已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认识,这也促进了实体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第二点一些关键大国国内政策的转变也是促进巴黎气候谈判成功的因素之一。
以我来自的国家美国为例,从2009年到现在,它从一个几乎没有针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的国家,到现在已经有了全国范围内具有约束力的《气候行动》,并且美国总统在尽可能地从各个领域来推动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
毋庸置疑,美国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但是美国的行动意味着其他国家再不能把美国的“不作为”当作自己的挡箭牌了。第三点国家间的协同互动也是促成巴黎气候谈判成功的因素之一。中美之间就是这样。从数据上来说,中美两个排放量排名数一数二的国家理应如此,但从政治上来说,也是如此。我想,每个国家都需要其他国家来作为外力推动本国政策的转变,尽管这本身有一定风险。
同时,在巴黎气候谈判大会的现场,我们都目睹了由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小岛国所组成的“气候脆弱国家论坛”(Climate Vulnerable Forum)所作的共同努力,它们最终推动了其他大国做出了超出的承诺。第四点法国作为国的外交技巧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处的支持至关重要。它们共同创建了一个清晰透明的谈判机制,但同时又将紧要的议题置于首位。
作为UNFCCC的执行秘书长,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带来了希望和决心。巴黎气候谈判大会的氛围也是最后促成各方达成谈判的因素之一。第五点公民社会组织的努力也是巴黎气候谈判能够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这里我所说的公民社会组织包括致力于提高公众意识的组织、商业组织以及智库等。
在谈判过程中,这些代表国家以外角色的参与者十分重要。总结一下,我觉得他们发挥了这些作用。
首先,通过充分的协商最终达成各方满意的协议。在巴黎气候谈判过程中,有一些智库联合起来,它们发挥着咨询不同利益方并最终起草了能够让各方都接受的协定草案文本。我此前所在的世界研究所(WRI)就是这些智库之一,我们当时组织了类似的活动,清华大学还曾参与。
其次,有一些商业组织联合起来鼓励其所在的提交力度更高的国家自主贡献(INDCs)。
再次,不同城市的来到巴黎,展示这些城市将怎样应对气候变化。
最后,一些国家的环保组织鼓励人们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2014年9月,美国纽约举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气候游行”,这次游行传递给不同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一个很重要的信号,那就是人们确实在意气候变化问题。
《巴黎协定》的挑战从国际治理的角度来说,《巴黎协定》的成功树立了新的典范。它既立足于一个国家的政策和环境又需要平衡来自国际的约束,同时又将所有参与国纳入到一个既定的目标。如果将具有经济性的零碳经济作为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目标,那么,它所在的经济体将是对气候变化具有抵御性的。同时,这样的经济体还能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那么,下一步呢?就像我一开始说的,《巴黎协定》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它指出需要更多的科学证据、需要更紧迫的行动以及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的认识“缺口”。
在国际层面,需要制定规则以明确《巴黎协定》的透明度原则、资金和怎样利用2018年的谈判时机来提高各个国家的国家自主贡献(INDCs),这些细节都至关重要。
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在国内政策上做出努力以实现目标。小岛国、中国、美国和G7都在做着努力。同时,全球都在延续着降低煤炭消费量的趋势,在中国也是这样。美国有《清洁能源》、德国有逐渐停止使用煤炭的、中国有“十三五”能源规划,这些国内政策都在积极的降低对煤炭的消费量。
在印度和一些小岛国,在没有电力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开始使用分布式太阳能来照亮生活。中国正在领导的南南合作也将有利于非洲国家淘汰煤炭而使用可再生能源。我们需要新的商业模式来让这个转变更快更广的实现。让国家的长远政策能够及时有效的影响到投资界,这一点至关重要。
最后,我想谈一谈对中国的想法。对于《巴黎协定》的成功,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积极转变国内政策——降低煤炭消费量而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上,中国的行动启发了很多国家。它在气候变化上所作出的外交努力,无论是与美国等大国,还是通过南南合作平台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对于《巴黎协定》的达成十分重要。
中国在巴黎气候谈判大会期间发挥了领导作用,我期望它能继续保持下去。中国最近取的行动让人印象深刻。
现在,中国的煤电投资存在过剩之势,中国能将这些投资过剩的燃煤电厂——包括将要修建的和已经开始修建但没有完成的及时停止吗?这将决定中国是否能够将目前的政策与巴黎确定的长期目标保持一致,同时也将会向全球传递一个信号,即《巴黎协定》后中国国内的政策将不同,同时中国是严肃对待《巴黎协定》的。
此外,在解决减缓议题上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不同领域包括土地利用、森林、城市、科研等需要找可持续的路径十分紧迫和必要。
最后,做出这些重要的国家政策决定和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理念,是我观察到的中国自去年以来一直在做的努力。未来五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将《巴黎协定》落实的关键之年。这些努力如果能够实现,将注定成为中国为国际社会创造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新起点。
高中哲学主观题有几类,请各举一例,带答案。
最近三年的联合国气候谈判大会: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2010年坎昆会议,2011年德班会议。
2010年坎昆会议之前,业内人士预测坎昆会议结果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大会最终达成一项实质性协议,为明年南非德班气候大会完成“巴厘路线图”谈判、缔结最终协议铺平道路;另一种是只达成一项没有多少实质内容的协议,为德班会议和未来的气候谈判蒙上阴影。现在看来本次结果介于二者之间。
11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分别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通过了决议,合称《坎昆协议》,其成果包括: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在多边机制下被正式承认,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并进行年度报告。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也正式在多边机制下被承认;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绿色气候基金成立,邀请世界银行作为该基金的托管人,并成立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成员组成的“过渡委员会”进行管理。据协议,发达国家承诺,在2010-2012年的三年时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并在2020年前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长期资金,这些在哥本哈根大会上确定的目标终于在此次会议上得到落实。
坎昆气候会议存在着诸多的两面性:一方面,坎昆会议可在一些具体议题上达成共识,从而使人类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取得一定成绩;另一方面,坎昆会议又难以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不可能达成全面性协议。最终,《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对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在本次《坎昆会议》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量化指标。这将是明年南非气候会议的重大议题。
现在看来,一方面,坎昆会议使全球气候谈判回归正常轨道;另一方面,坎昆会议又很难为明年的南非德班会议铺平道路。与此同时,坎昆气候大会未能完成“巴厘路线图”的谈判。这意味着,明年南非谈判任务将十分艰巨。如何让美国转变态度和发达国家达成具体减排目标等问题都是南非大会需要解决的。
资料来源:全球节能环保网
您好!大致有七种设问方式:
1. 上述材料体现了生活与哲学的哪些道理。
2.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
3.上诉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
4.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哪些道理。
5.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6.上诉材料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7.上诉材料体现了联系(发展、矛盾、创新)的哪些道理。
嗯,题目我就直接贴了,其实您可以自己去网上相应的找些题目来练习的,也可以根据平时的文综试卷加以整理归纳,最好有一本大的笔记本,专门按类来摘抄政治题目。我就有一本。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年12月7日—18日,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中国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和长远发展。
材料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将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张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加强《公约》及《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统筹考虑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1)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提出相应的具体政策措施。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世界各国应该怎样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1.(1)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②加强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④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⑤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消费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
(2)①各主权国家要本着对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负责的精神,在享受基本权利的同时,积极履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②各主权国家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反对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③各主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着力于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如期召开,119个国家的***和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组织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的规模及各方对会议的关注,足以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强烈政治意愿。但会议期间,各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矛盾,其中夹杂了责备、争吵、抗议甚至哭泣。在经历了曲折后,最终,以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
中国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一45%,这是中国根据国情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1)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说说国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的理由。
(2)请你运用《政治生活》中的“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2、(1)①的有限性和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存在着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就必须优化配置,重视节能减排。②节能减排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增强发展协调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需要;是落实节约、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构建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的需要。
(2)①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各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矛盾,充满矛盾、责备、争吵,说明各国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各国的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以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哥本哈根协议》,说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③我国的承诺,不附加任何条件,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说明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在环保上,主张互相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热点二.聚焦上海 关注世博
3材料一 自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世博会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盛会,成为各国人民总结历史经验、交流聪明才智、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这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我们要让它成为未来几十年社会发展的契机和动力
材料二 半年的会期期间,借助上海世博会谋求经贸合作的国家和地区并非个案。丹麦经济与商务大臣在出席“丹麦国家馆日”活动时明确表示,丹麦正寻求加强与中国在环境、科技、经贸和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当前人类正面临能源及环境的挑战,丹麦在绿色能源方面拥有很好的经验和技术希望运用这些优势助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1)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上海世博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2) 分析丹麦希望运用自己的优势助中国发展的原因
3.(1)①可以有效促进投资,扩大内需,发动经济增长
②有助于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
3有助于更好的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4有助于展示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1这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丹麦希望运用自己的优势助中国发展符合我国与丹麦的共同利益
2这是市场经济开放性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世界各国必须利用好两种、两个市场,丹麦希望运用自己的优势助中国发展,对丹麦来说,是为其优势技术寻求国际市场,对中国而言,是利用国际技术发展自我
3丹麦希望运用自己的优势助中国发展是一件互利双赢的事情,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
热点三.物价飞涨 宏观调控
4.2010年7月,我国食用农产品价格同比上涨6.9%-—7.1%,粮食、肉、蛋、奶、糖、水产品、蔬菜、水果的价格均有上涨,特别是猪肉、鸡蛋的价格上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简要分析猪肉、鸡蛋价格上涨可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1猪肉、鸡蛋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养殖户的收入,调动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养殖户的生活水平
2猪肉、鸡蛋属于生活必需品,其价格上涨,会导致居民生活支出增多,加重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
3猪肉、鸡蛋价格连续上涨,可能也会带来其他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的连锁反应,如果调控不力,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
5.“中国蒜都”——山东济宁市金乡县的大蒜价格,已经从2009年2月份最低的每公斤8毛钱涨到了每公斤8块钱。而在杭州,普通大蒜的零售价已经达到了12元/公斤,个别大型超市甚至达到了14元/公斤,一路飙升的价格直逼猪肉,以涨幅论,2009年大蒜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超同期的房价和股市涨幅。其中,蔓延全球的甲流疫情、游资的炒作和出口大增对蒜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多位医学权威均表示,“大蒜确实有杀菌的作用,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大蒜有预防甲流的功效。”
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你对“疯狂的大蒜”的认识
1消费需求受从众等消费心理、商品的使用价值等因素的影响;供求影响价格,蔓延全球的甲流疫情、出口大增等使大蒜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导致大蒜价格一路飙升;大蒜的“疯狂”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2大蒜的“疯狂”表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弱点和缺陷,如果任其发展,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还会损害蒜农的利益,甚至影响大蒜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整顿规范大蒜市场,保证大蒜产业健康发展
热点四.汇率变化 贸易保护
6.材料一 2009年9月,美国决定对我国进口的轮胎实行特殊保障措施,连续三年对从我国进口的轮胎实施惩罚性关税。
材料二 我国生产的轮胎中有40%出口,而其中1/3出口美国。我国轮胎企业生产的现状是技术水准普遍不高,一直仅凭低廉的价格占有市场
材料三 美国有五家业界组织表示反对轮胎特保案,认为美国在华轮胎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占我国对美轮胎出口的2/3;此外,特保措施非但不能解决美申请人提出的所谓2万人的失业问题,反而会严重影响依赖我国产品的10万名从事轮胎进口和销售人员的就业。
(1) 分析轮胎特保案对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2)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评析美方贸易保护的做法是否高明
(1)1导致我国轮胎企业产品出口下降,生产减少,利润下滑,甚至使一些企业破产。这对我国实现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促进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避免过度依赖外需。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2)1美方的做法并不高明
2联系是普遍的。要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不能孤立的看问题。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正日趋紧密。
3联系是客观的。要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避免主观随意性。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是客观的。美方一意孤行,高贸易保护也会伤及自身。
热点五.统筹城乡 关注“三农”
7.材料一 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改革开放30年,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包括数个中央全会文件和10个中央“一号文件”。
材料二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央农村工作文件准确把握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改革主线,加速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 2010年1月3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的《中央 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指出,2010年国家要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要素向农村配置。
(1) 请结合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我们党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你认为应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3) 请运用矛盾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1)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2 但我国现阶段农业基础地位比较脆弱,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3 所以我们党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2)1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发展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农业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又快又好发展。
(3)1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因此,在观察和处理复杂事物时,就要首先抓住它的主要矛盾。
2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热点六.自主创新 科教兴国
8. 2010年10月1日下午18时59分57秒,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材料一 中国必须登月的七大理由:维护我国月球权益的需要、月球是人类研究宇宙和地球本身的最佳平台、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为开发利用月球做准备、促进深空探测、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的平台、推动经济发展。开发月球,可以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而且其他技术的二次开发应用,势必促进工业的发展和提升。如美国研制和发射“阿波罗”号载人飞船时,就产生了3000多项专利,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阿波罗”中,每投入1美元,就会带来5美元的收益。
材料二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关起门来独立发展航天技术,国际合作无疑是必然的选择。但历史也一再证明,尖端技术从来不可能从国外直接“拿来”,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发展与合作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材料三 国防科工委主任、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张云川说,绕月探测工程作为国家的重大工程,是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高科技工程,是中国实施的重要探月活动。2004年1月立项启动绕月探测工程以来,各承研承制单位突破奔月轨道设计、远距离测控通讯、月食影响应对等多项关键技术,完成了月球卫星研制和发射场改造等工程的研制和建设工作。
(1) 结合材料一,谈谈我国启动“嫦娥工程”的经济意义。
(2) 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加快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3) 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我国月球探月工程的政治意义。
(1)1 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2 促进我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尤其对推动我国高新技术和尖端科技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 可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能够掌握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把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4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我国的产业层次。
5 增强我国独立自主的能力,把我对外开放的主动权。
(2)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加快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问题上,必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加快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要依靠我们自己,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发、研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加快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必须将强国际合作,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必须把加强合作与独立自主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将发展与合作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1我国开展月球探测,有利于提高开发月球的实力,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2 探月工程的实施,既需要国家旅行经济职能,又需要履行加强国际合作的对外交往职能,这样既发展了我国的经济,又发展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3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探月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尤其是太空竞争中,把握竞争的主动权。
9 2010年7月,中央、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它描绘了2010—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的群众关切,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请你说明中央、院高度重视教育的原因。
(2) 请你就如何发展教育事业谈谈自己的想法。
(1)1发展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3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4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2)1 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强国。2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