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气候的意思_气候在古文中的意思
1.古诗与气候
2.古文或诗词中什么字是指天地的意思,就一个字
3.文言文中的“时”是什么意思
4.十九三峡文言文
5.关于《气象物候》的三个问题.
6.文言文的地理常识
7.的时候文言文
1. 古文中“时”的意思
一共有十个意思:1、季节,指春夏秋冬。
《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2、时间,时候,时辰。《吕氏春秋·首时》“天不再与,时不久留。”
3、时代。《韩非子·心度》“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4、时机,机会。《史记·淮阴侯列传》“时者难得而易失。”
5、按时。《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6、那时,当时。《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
7、时常,经常。《史记·吕太后本纪》“是与出游列”。
8、此,这。《尚书·汤誓》“时日曷丧”。
9、通“莳”,《尚书·舜典》“汝后稷播时百谷”10、同“伺”伺候。《庄子·人世间》“时其饥饱”。
2. 文言文中的“时”是什么意思详细字义 〈名〉1. (形声。
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
本义:季度;季节)2. 同本义 [quarter (of a year);season] 时,四时也。——《说文》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释名》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
注:“春夏秋也。” 三时者,成岁之要时。
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
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孟子·梁惠王上》时事之征也。——《左传·闵公二年》时者,所以记岁也。
——《管子·山权数》四时者,天之吏也。——《淮南子·天文》四时和谓之宝烛。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
敬授人时。——《书·尧典》。
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左传·桓公六年》3. 又如:时气(时令,气候);时若(四时和顺);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时耕(春耕);时夏(夏季);时暑(夏天的炎热);时景(春景);时禽(随节候而出现的鸟);时享(宗庙四时的祭祀);时序(季节的顺序,时间的先后);时祀(按四季所举行的祭祀);时田(四时田猎。
指古代帝王、贵族四时到野外打猎,并行军事训练);时令病(在一定季节流行的疾病);时衣(四时的衣服);时芳(应季节而开放的花)4. 时辰 [one of the 12o-hour periods into which the day was traditionally divided],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古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 时,时辰也。十二时也。
——《韵会》觯俟时而酌。——《仪礼·既夕记》。
注:“朝兮也。” 以时启闭。
——《周礼·阍人》时数辞违。——《太玄·玄数》一日思亲十二时。
——黄庭坚《思亲汝州作》时已过午,奴辈适至。——《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从已时直杀到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
——《三国演义》5. 又如:报时;此日此时;时辰钟(时钟,钟表);晡时(下午四时左右);午时(白天11点至1点);子时(夜间11点至1点)6. 时间;时候 [time]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庄子·养生主》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心屈。
——汉· 贾谊《论积贮疏》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女时昔作儿,生小出野里。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7. 又如:费时(耗费时间);多时(很长时间);时晌(时饷。时间);时子(时候);时目(时下的眼光);时出(得其时而出)8. 时尚,时俗 [fashion] 李氏子 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唐· 韩愈《师说》9. 时运;命运 [fortune] 死之短长,时也。——《左传》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
——宋· 陆游《登慧照寺小阁》10. 又如:时衰(时运衰落);时道(时运;机会);时蹇(时运不佳)11. 时机;机会 [opportunity]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12. 又如:失时;时乖运蹇13. 动词的时态 [tense]。如:过去时;将来时14. 钟点 [o'clock]。
如:三时三十分十五秒15. 片刻,一会儿或瞬间 [moment]。如:一时找不到;时暂(短暂时间);时霎(片刻,很短的时间);时复间(一时间,暂时)16. 岁月,光阴 [days] 时不久留。
——《吕氏春秋》17. 指时势或时局 [current situation] 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黄海舟中》18. 又如:时化(时势的变化);时艰(时局的艰难困苦)19. 代,朝 [dynasty]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察今》变法者因时而他。
——《吕氏春秋·察今》20. 又如:时世(时代,时局);时年(时代)21. 气候 [climate]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
——清· 方苞《狱中杂记》22. 姓 〈形〉1. 合时宜的,适时的 [fashionable] 时雨降矣。——《庄子》2. 又如:时豪(穿着入时;时髦);时谚;时文;时服(当时通行的服装;时兴的服装)3. 当时的 [current;present]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4. 又如:时忌(当时的忌讳);时辈(当时的名流、贤达);时彦(当时的英才);时人(当时的人);时势;时语(当时的口语);时豪(当时的豪强);时俊(当代或当时的贤俊)5. 通“是”。善,好 [good] 尔酒既旨,尔肴既时。
——《诗·小雅·怡弁》〈副〉1. 相当于“常常”、“经常” [now and then] 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
——陶潜《归去来兮辞》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2. 又如:时闻(常常聆听);时常(常常;经常);时形(经常出现)3. 相当于“有时”、“偶尔” [sometimes]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
——《明史·海瑞传》4. 按时,到时候 [according to 。
3. 求古文的时间词时间不大叫做“旋”,
“俄尔”表示忽然间。
“俄顷”、“倾之”是一会儿
“食顷”功夫吃顿饭。
“斯须”、“倏忽”和“须臾”
都表瞬间时短暂;
“少顷”、“未几”和“逾时”
也是片刻短时间。
黎明时分称“质明”,
早晨一般称作“旦”。
“侵晨”是指天将亮,
“中夜”时分夜已半。
“旦日”明日第二天,
“兼旬”即为二十天。
“朔”为初一“望”十五
“晦”为月底那一天。
每月十六称“既望”,
这段时间称“居有间”
“方”即正当某时候,
“日”字用来表每天。
“期月”表示一整月,
“期年”表示一周年。
“来年”即为第二年,
表示年年用“累年”。
一年将尽称“岁暮”,
也称“岁晏”或“岁阑”。
4. 古文时间是怎么表达的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5.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词语有哪些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如:尝,其意思相当于“曾经”。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表示动作、状态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如: 1、会,意思是“恰逢”、“正赶上”。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2、方,意思相当于“正”、“刚”。
①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蒲松龄《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罗贯中《杨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发生,如:是时。 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林嗣环《口技》) “当是时”,即“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 四、表示或动作行为突然发生,异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 (林嗣环《口技》) ②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 (罗贯中《杨修之死》)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林嗣环《口技》)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⑤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
(干宝《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医士调治。(罗贯中《杨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
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动作的急促之外,它还着重表示仓促、忙乱的意思。 五、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一时”译为“同一时候”,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
六、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如: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相当于“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的意思。 ①顷之,客请与予对局。
(钱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环《口技》) ③未几,夫齁声起。
(林嗣环《口技》) ④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蒲松龄《狼》) 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环《口技》) 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七、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儿初醒声。
(林嗣环《口技》) ②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钱大昕《弈喻》) 八、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其间相距的时间较短,如:既而,寻,相当于“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 ②未果,寻病终。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九、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动作就要发生或完成,如:将,意思是“快要”“就要”“将要”。 ①不治将恐深。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②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十、表示过了一些时候才发生。
如:已而。 ①已而太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十一、表示时间过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蒲松龄《狼》)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是用干支记年。
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
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
(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
(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
如: ⑥晋太元中,武陵人为业。(二册·《桃花源记》)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
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
(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
如: 是月丁未。(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
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
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
古诗与气候
“时”应当指“当时”,“天”视情译为天上、天空、天气、天等。如:
时天寒烈——当时天气非常寒冷。
时天暴雨——当时天降暴雨。
如果是“时天下”,就是“当时天下”之意。
古文或诗词中什么字是指天地的意思,就一个字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不怨秋夕长,常苦夏日短。 ——南朝(宋)·谢灵运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唐·孟浩然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唐·杜甫
残去由夏暑,新雨带秋岚。 ——唐·岑参
夏之夜,我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 ——唐·白居易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唐·刘禹锡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宋·王安石
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 ——宋·苏轼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宋·秦观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宋·陆游
湖山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宋·陆游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宋·苏舜钦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宋·王令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明·施耐庵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清·吴嘉纪
平生自想无官乐,第一骄人六月天。 ——清·袁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屈原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曹丕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南朝(宋)·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北朝(北周)·庾信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唐·王绩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唐·王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唐·李白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唐·贾岛
秋宵月色胜,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唐·戴叔伦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唐·无可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唐·雍陶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宋·晏殊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宋·晏殊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宋·柳永
荷净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宋·唐庚
满城风雨近重阳。 ——宋·潘大临
十分秋色重阳近,一味新凉老者宜。 ——宋·徐侨
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莲千叶花。 ——宋·贺铸
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宋·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宋·杨万里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
扑翠色秋山如靛,涌寒秋波水连天,西风黄叶满秋川。
秋唤起天边雁,秋折尽水中莲,秋添出阶下藓。 ——明·康海
江汉光翻千里雪,桂花香动万山秋。 ——明·谢榛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清·宋琬
文言文中的“时”是什么意思
古文或诗词中代表天地的字是:宇 天 乾 地 坤
宇:
拼 音:yǔ
部 首:宀
笔 画:6
五 行:土
五 笔:PGFJ
1.屋檐,泛指房屋:~下(屋檐之下,喻在他人庇护之下)屋~ 庙~ ~宙(a.屋檐和栋梁;b.空间与时间;c.天地)
2.国土,疆土:故~
3.整个空间世界:~内(指天下)。玉~ ~航
4.风度,仪表:眉~(指人的样子,仪表) 器~轩昂
天:
拼 音:tiān
部 首:大
笔 画:4
五 行:火
五 笔:GDI
1.在地面以上的高空:~空 ~际 ~罡(北斗星)~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2.在上面:~头(书页上面的空白)。
3.气候:~气 ~冷
4.季节,时节:冬~
5.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今~
6.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上 ~宫
7.自然界:~堑 ~时 ~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
8.〔~干(gān)〕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十干”
9.自然的、生成的:~然 ~性 ~职(应尽的职责) ~才(a.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b.有这种才能的人) ~伦之乐
乾:
拼 音:qián和gān
部 首:乙
笔 画:11
五 行:木
五 笔:FJTN
[ qián ]
1.八卦之一,代表天:~坤(“坤”,代表地)
2.旧时称男性的:~造 ~宅
[ gān ]
见“干”
地:
拼 音:dì和de ?
部 首:土
笔 画:6
五 行:土
五 笔:FBN
[ dì ]
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 ~心说
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质 ~壳
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 ~下
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 田~ ~政 ~主
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区 此~
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板 ~毯
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点 目的~
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以处
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 境~ 心~
10.底子:质~
[ de ]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走
坤:
拼 音:kūn
部 首:土
笔 画:8
五 行:土
五 笔:FJHH
1.八卦之一:乾(qián)~ ~舆?
2.称女性的:~造 ~宅(旧时婚礼称女家) ~表 ~车 ~鞋 ~角儿
参考资料
百度汉语:://hanyu.baidu/zici/s?wd=%E4%B9%BE&query=%E4%B9%BE&srcid=28232&from=kg0&from=kg0
十九三峡文言文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2.
同本义 [quarter (of a year);season]
时,四时也.——《说文》
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释名》
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
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时事之征也.——《左传·闵公二年》
时者,所以记岁也.——《管子·山权数》
四时者,天之吏也.——《淮南子·天文》
四时和谓之宝烛.——《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
敬授人时.——《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左传·桓公六年》
3.
又如:时气(时令,气候);时若(四时和顺);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时耕(春耕);时夏(夏季);时暑(夏天的炎热);时景(春景);时禽(随节候而出现的鸟);时享(宗庙四时的祭祀);时序(季节的顺序,时间的先后);时祀(按四季所举行的祭祀);时田(四时田猎.指古代帝王、贵族四时到野外打猎,并行军事训练);时令病(在一定季节流行的疾病);时衣(四时的衣服);时芳(应季节而开放的花)
4.
时辰 [one of the 12two-hour periods into which the day was traditionally divided],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古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
时,时辰也.十二时也.——《韵会》
觯俟时而酌.——《仪礼·既夕记》.注:“朝兮也.”
以时启闭.——《周礼·阍人》
时数辞违.——《太玄·玄数》
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汝州作》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从已时直杀到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三国演义》
5.
又如:报时;此日此时;时辰钟(时钟,钟表);晡时(下午四时左右);午时(白天11点至1点);子时(夜间11点至1点)
6.
时间;时候 [time]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庄子·养生主》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心屈.——汉· 贾谊《论积贮疏》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女时昔作儿,生小出野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费时(耗费时间);多时(很长时间);时晌(时饷.时间);时子(时候);时目(时下的眼光);时出(得其时而出)
8.
时尚,时俗 [fashion]
李氏子 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唐· 韩愈《师说》
9.
时运;命运 [fortune]
死之短长,时也.——《左传》
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 陆游《登慧照寺小阁》
10.
又如:时衰(时运衰落);时道(时运;机会);时蹇(时运不佳)
11.
时机;机会 [opportunity]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孟子·梁惠王上》
12.
又如:失时;时乖运蹇
13.
动词的时态 [tense].如:过去时;将来时
14.
钟点 [o’clock].如:三时三十分十五秒
15.
片刻,一会儿或瞬间 [moment].如:一时找不到;时暂(短暂时间);时霎(片刻,很短的时间);时复间(一时间,暂时)
16.
岁月,光阴 [days]
时不久留.——《吕氏春秋》
17.
指时势或时局 [current situation]
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黄海舟中》
18.
又如:时化(时势的变化);时艰(时局的艰难困苦)
19.
代,朝 [dynasty]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察今》
变法者因时而他.——《吕氏春秋·察今》
20.
又如:时世(时代,时局);时年(时代)
21.
气候 [climate]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22.
姓
〈形〉
1.
合时宜的,适时的 [fashionable]
时雨降矣.——《庄子》
2.
又如:时豪(穿着入时;时髦);时谚;时文;时服(当时通行的服装;时兴的服装)
3.
当时的 [current;present]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时忌(当时的忌讳);时辈(当时的名流、贤达);时彦(当时的英才);时人(当时的人);时势;时语(当时的口语);时豪(当时的豪强);时俊(当代或当时的贤俊)
5.
通“是”.善,好 [good]
尔酒既旨,尔肴既时.——《诗·小雅·怡弁》
〈副〉
1.
相当于“常常”、“经常” [now and then]
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陶潜《归去来兮辞》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时闻(常常聆听);时常(常常;经常);时形(经常出现)
3.
相当于“有时”、“偶尔” [sometimes]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明史·海瑞传》
4.
按时,到时候 [according to the fixed period]
谨食之,时而献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5.
叠用,表示时而这样,时而那样;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now…now…;sometimes…sometimes…].如:时冷时热
6.
当时,这时,那时 [then;at that time]
时秦昭王与楚婚.——《史记》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
时大风雪.——《资治通鉴》
1.
〈代〉
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 [this]
时,是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是也.”
孝友时格.——《仪礼·士冠礼》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诗·周颂·噫嘻》
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荀子·非十二子》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诗·秦风·驷》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资治通鉴·唐纪》
〈动〉
1.
适时;合于时宜 [at the right moment;in good time;timely]
风雨之不时.——《荀子》
2.
又如:时菊(应时开的菊);时雪(应时的雪);时味(应时的美味);时果(应时的水果);时物(应时的作物);时花(应时开的花);时鸟(应时而鸣的鸟);时材(应时的才能);时风(应时的风);时馐(应时的美味);时稼(应时的作物)
3.
通“伺”.伺候;等待 [wait]
孔子时其亡无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时其饥饱,达其怒心.——《庄子·人间世》
来丹遂执剑从黑卵,时黑卵之醉偃于牖下,自颈至腰三斩之.——《列子·汤问》
4.
又如:时行(等待时机而行;及时而作);少时(稍等)
5.
处,处于 [find oneself in]
宜于时通,利以处穷.——《荀子》
6.
承,承受 [bear]
纳于百揆,百揆时叙.——《书·舜典》
关于《气象物候》的三个问题.
1. 三峡文言文原文
原文 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非(4)亭分(5),不见曦(6)月。
至于夏水襄陵(7),沿溯(8)阻绝。或王命急宣(9),有时朝发白帝(10),暮到江陵(1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12),不以疾也(13)。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14),回清倒影(15)。绝巘(yǎn)(16)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7),清荣峻茂(18),良(19)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0),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三峡文言文的全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 三峡,文言文翻译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又读作shang)”翻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如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长风,也不如它行得快啊! 到了春冬的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声调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划分朗读节奏 名字:“三峡”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 / 阙(quē) 处 。
重(chóng) 岩 / 叠 嶂(zhàng) , 隐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绝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 朝(zhāo )发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间(jiān )/ 千 二 百 里 , 虽 / 乘 奔(bēn )御 风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时 , 则 / 素 湍(tuān) / 绿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绝 谳(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悬 泉 / 瀑 布 , 飞 漱(shù) / 其 间 。
清 / 荣 / 峻 / 茂 , 良 / 多 / 趣 /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涧 肃 , 常 有 / 高 猿 长 啸 , 属(zhǔ )/ 引 凄 异 , 空 谷 / 传 响 , 哀 转 / 久 绝 。
故 / 渔 者 歌 曰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 注解: 三峡: 选自《水经注疏》。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自:这里有“在”的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阙,通“缺”。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jí):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
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有时 ) (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 (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 (虽 今义:虽然)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通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 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鸟叫声)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
4. 《三峡》文言文题和答案答案:
1、自:从,由。略:完全。阙:通“缺”空缺。2、至于:到了。襄:漫上。溯:逆流而下。3、虽:即使。奔:这里指快跑的马。御:驾。4、湍:急流的水。5、漱:冲刷6、曦:阳光,这里指太阳。7、至:到。霜旦:下霜的早晨。8、属(zhǔ)引:接连不断。9、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10、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11、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12、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13、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14、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15、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16、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17、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18、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分,不见曦月 。19、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0、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1、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2、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分,不见曦月。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3、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24、斩断长江千里水,锁住三峡无数峰。
5. 三峡古文翻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如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长风,也不如它行得快啊! 到了春冬的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声调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 《三峡》文言文总结15个解词三峡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1.自:在,从。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江岸两边一个山峰连着一个山峰,一点儿也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quē),通“缺”,中断,空缺。
3.嶂(zhàng):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4.隐:遮蔽。
5.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6.亭午:正午。
7.夜分:半夜。
8.曦(xī)月:日月,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9.夏水襄(xiāng)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陵,指水漫上山陵。出自《尚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襄,动词,上,冲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10.沿:顺流而下。
11.溯:逆流而上。
12.或:有时。
13.王命:皇帝的命令。
14.宣:宣布,传播。
15.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朝:早晨。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
16.江陵:今湖北江陵。
17.其间:指从白帝城到江陵之间。
18.千二百里:一千二百里,约合现在的350公里。
19.虽:连词,表示设的让步,相当于“即使”。
20.奔:指飞奔的骏马。
21.御:驾驭。
22.以:认为。此句是说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骑马御风也不被认为是速度很快。
23.素湍(tuǎn):白色的急流。素:白色。湍:急流的水。
24.绿潭:碧绿的深水。潭:深水。
2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26.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巘:山峰。
27.怪柏:形状奇特的柏树。
28.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飞漱:急流冲荡。漱:冲荡。
29.飞漱:飞流冲荡。飞,作状语。漱,冲荡,冲刷。
30.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峻,草盛。
31.良多趣味:的确富有吸引人、使人感到愉快的特色。良,的确。
32.晴初:天刚晴。
33.霜旦:下霜的早晨,指秋季。
34.林寒:山林中气候寒冷。
35.涧肃:山沟里气候清冷。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肃,清冷。
36.啸:动物拉长声音叫。
37.属(zhǔ):连续。
38.引:延长。
39.凄异:凄凉异常。
40.响:回声。
41.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42.巴东:汉郡名,在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43.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
44.沾:打湿。
45.裳(cháng):衣服。
7. 《三峡》文言文用编写白话文开头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长风,也不如它行得快啊!
到了春冬的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声调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 三峡原文及译文江水·三峡(郦道元)
水经注(郦道元)
江水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其峡盖自昔禹凿 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间首尾百六 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柽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急奔暴,鱼鳖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 “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余里;下水五日, 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江水 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 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 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 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 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 惊知己于千古矣。”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 三峡原文及译文郦道元《三峡》原文:
江水又东径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 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簟,或方如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此之诸岭,尚为竦桀。 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涂所处。《山海经》云:“夏后启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焉。其首尾间,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1)自:在,此处有“在”之意。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空缺 这里是中断。 (3) 嶂(zhàng):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 (5)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夏水襄陵:夏天江水漫上了山陵。 襄,漫上。 陵,山陵。 襄陵:漫上山陵。 (8)沿:顺流而下(的船)。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时。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10)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东。朝:早晨 (11)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12)虽:即使。 奔:飞奔的马。御风:驾着风。 (13)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 (15)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6)绝巘(yǎn)(写作“山献”):极高的山峰。绝:极。巘:山峰,山顶。 (17)悬泉:悬挂着的泉水。飞漱:飞流冲荡。漱:冲荡。 (1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9)良:实在。 (20)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21)属引:连续不断。属(zhǔ):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异常。 (22)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 (23)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24)沾:打湿。 (25)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26)裳:(cháng)衣裳。
译文:
从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青山连绵起伏,几乎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下航和上航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达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驭着疾风,也不像这样快。 到了晚冬与初春的时候,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大小瀑布,在那里飞流冲刷。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有很多趣味。 每当秋雨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都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啼,声音持续不断,格外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一带的渔民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言文的地理常识
候
物候现象和环境条件(气候)的年际变化科学,气候,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物候现象包括:①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片变色,树叶等;②迁徙鸟类,昆虫飞行的明初,明最终休休眠;③水文气象现象,多年冻土,霜冻,冰,融化,雪,最后的雪。 3000年前,中国的物候历“夏小正。每个月的”书诗经“中的”豳风七月的文章,“今年四月郁郁葱葱的”,5月鸣蝉“,”日汉莎航空公司鸡珍玉“,”十月蟋蟀入我的床“物候描述。”吕氏春秋·12世纪“,”淮南子培训“,”礼记·月在“在本书的后面,有物候的内容。·逸周书”的培训解决方案包含72等物候历编制了进展,北魏,被加载到国家的日历。元王稹的时间指尖的活法,太平天国的天历有中国的农业古籍英寸的芽月,古医籍也有丰富的知识的物候竺可桢气候科学的先驱和启动中国的现代物流。在他的倡议下,于1934年,以1940年和1962年,已组织2国家物候观测网络。“物候学”和“初步研究”,其五千年年来的气候变化物候学校杰作。物候学研究在中国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1)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络。现有的观测网络,成立于1962年,由中国社科院科学地理研究所领导的,大约有60观察点,并规定国家共同意见的动物和植物46种(木本植物,33种中草药,两种动物,11种)的形式发表在年度报告中的信息。近年来,国家气象服务系统也进行的自然世界气候和作物材料气候的观测,农业材料气候观测比有是特点;②在出版物气候科学工程,推广的物候学校的研究和物候知识普及;③该会反对气候科学应用于农业和气候科学的研究。在农业方面:的准备自然历史博物馆;说明和预测季节早晚的指导播种和除草指标;掌握放牧季节防风预测害虫的发生期,生态的作物品种,预期的植物品种分类种植季节和推广范围。面积小,山区小气候影响的调查;气候物候学研究的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时令物候划分,根据其掌握的林业:收集和种植的季节。在地理:物候学和植物自然区划,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和指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美国,苏联,日本和其他国家也高度重视物候观测和研究,如联邦共和国德国2700观察点欧洲国际物候观测园网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近年来,发展趋势和特点:①重点发展的农业气象研究重点生态研究;②提高观测精度,观测植物物种的使用同一克隆;③新技术,如计算机制图,遥感技术等的观察和研究
有关物候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中,植物和动物与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关系,季节性的现象的科学,它主要是通过跌宕起伏的植物生长观察和记录的一年,动物的迁徙繁殖,环境的变化比较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差异,探索的植物群和动物群的发展和活动的过程中,周期性,其依赖于环境条件,进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法律植物群和动物群。它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然而,该仪器只能记录某些个人因素,环境条件,物候是一个全面的反映了过去和现在各种环境因素。因此,物候指标现象可以作为环境因素,整体效果,也可用于植物和动物的环境因素的评估。
最早的物候记载,公元前一千年前,“诗经·静风·七月”随后的“夏小”,“吕氏春秋·十二纪”,“培训”,“淮南子注·一月订单每月创纪录的年度体育物候历。 “逸周书·培训解决方案”一年分为等待,和记黄埔72各指定5天,物候变得更加完美的物候历,北魏的年历。
在西汉末年,著名的农学著作“汜获奖书,”物候学的一个指标,以确定?记录的培育期,如“杏启动华融,辄农业轻质土的软弱土层;希望杏下降康复。”南浙江省金华市(梧州)吕祖谦记录的南宋淳熙七年和八年(1180,1181)金华市物候期,盛开,桃,李,杏,紫荆,海棠,兰,竹,豆蓼物候记录,24月底种芙蓉,荷花,菊花,蜀葵和萱草花期初到,秋虫的明初,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观察。
明王朝,李的“简编”本草纲目“近2000名药物中有明声了非常丰富的植物物候的书四十第八次,49 2,体积帐户的迁徙鸟类杜鹃和杜鹃的地域分布,音节和时间,完整,准确的记录物候的鸟类。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颁发的“日历天数”,“芽月订购物候指导养殖日历。
在欧洲,古希腊的雅典人的材料已编制农业物候历。英国马祥子新五代,1736年,直到20世纪40年代,长期的观察和记录的植物,候鸟和昆虫,动物和植物27种。这是欧洲的一个时代最长的物候记录。中间的18世纪的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的著作“植物学哲学”一书,概述的任务候,物候观测和分析方法,并组织了18点的观测网络。他是欧洲的物候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在德国,植物学家霍夫曼从19世纪90年代建立的物候观测网络。他选择了34种,中欧物候观测的对象,亲自观察了40年。随后,伊拉克在其学生取得成功。在美国,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大学1918年北美温带地区物候土地空间分布的生物气候学法。
在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创始人竺可桢。物候观测网络组织,成立于1934年,是中国现代物候观测的开始。在他的领导下,在1962年,他们组织了全国物候观测网络系统的物候研究。对于统一标准于19年发布的“中国物候观测方法的物候观测,并逐年编制和发布”中国的动物和植物物候观测年报。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物候观测网络的扩展,更丰富的物候。更何况,由于应用遥感技术和计算机候更大的发展的探索和应用的法律。
物候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平行观测的方法,就是在同一时间观察生物的物候现象和气象因素的变化,以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定点观察生物材料的气候现象的变化周年,按照统一的观测方法组织问题的候选观测网络的物候同时进行观测;小面积的物候观测,在短期内(3 -5天)使用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通过中巴地球卫星照片分析农作物和植被物候的变化;物候期通过试验来研究气候等因素影响的生理机制。
各种生物物候日期的现象出现,而年际变化与气候条件的变化,但在同一气候区,如果没有当地的气候,它们的顺序每年保持不变。在不同的气候带,由于生物物种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变化物候顺序的组合。物候顺序编制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预测农时的基础。
由于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物候与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与通过性的特点。 1918年霍普金斯大学生物气候学法:在同等条件下,其他因素的影响,北美温带地区,各向偏北方向移动,北纬1°的东移,东经5°,同比增长约122米,发展的阶段植物春季和初夏推迟4天;在夏末和秋季各提前四天。
物候学已经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分析和管理,物候区划,农作物的合理配置方面,山地垂直分布,合理利用土地,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废弃物化利用等,进行了大量的物候研究工作。除了宏观经济研究物候,已经开始在内部植物器官的形态变化。在这项研究中气象条件对生物物理候选人已经开始利用人工气候室实验研究,并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气象条件和生物物候变化。
气候和住宅之间的关系
气候和交通之间的关系
气候和植物之间的关系
气候之间的关系和民族服饰
北方居民家中在一个单一的斜平顶5.3%10.5%,有81.6%的中心脊,他们的房子是砖混结构。为什么他们的屋脊中心?为什么他们的房子是砖混结构?随着我们的调查就来了:在北方的夏天的雨是非常集中的,非常。内务内置脊为中心,以使得水不会积聚在屋顶上。也可以灌溉农作物,这样不仅可以防止雨天穿着房屋“,也灌溉农作物,这是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砖瓦房,冬季天气寒冷,墙体保温砖,夏无酷暑。的窗户当地农民全南,光好,可以起到冬季保温的支撑作用,这一点没有说你想画。
北院是长方形的,我认为它应该是节约粮食!农村浴室也转移到了医院,卫生,还可以堆肥,你也可以节省时间。
雾雪冰雹等强恶劣天气可能会影响交通
农业生产在自然条件下开展的活动,一些组合的光,热,水,气,良好的生产,形成一个有效的农业自然;另一种不同的组合可能是有害的,对农业生产构成农业自然灾害。农业气象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农业自然和农业自然灾害,农业区划和规划,合理布局的作物,手动调节微气候和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服务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此外,我们需要开展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服务,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对农业生产,合理利用气候,克服不利气象因素,并取适当的措施,在农业,促进农业高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人类过渡到农耕,打猎,集,逐步积累知识的天气条件的影响,对农业生产。中国早在春秋已知的方法,楚古伊测量日影飞去的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在“的书曲静风七月八月剥十月饭”物候记录日期。西汉初期,“淮南子·天文训”这本书的全名,超过24节气。
“解决方案”逸周书·训练“将被分成一个72年的候选人,每个节气三名候选人,等待5天,每一个相应的物候。这是中国最早的组合形式,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日历,它可以被看作是古代农业气象。之后开始的发明温度计和气象学和生物学研究,观察性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定量关系。随着设立的气象观测网络,逐渐发展研究气候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农业气象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定量观测,植物或动物和环境气象因子的成长和发展的关系。由于在1735年著名的列的温度计创始人Lieaomier发现测量的植物可累积温度的增长率,这一学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农业气象理论;另一方面,农业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地理科学和气候变化和发展。 :中国俄罗斯沃耶伊科夫,奥地利Supan,德国科班,竺可桢等,植被,动物,土壤和气候,地理分布的气候研究,农业气象和农业材料开辟了道路,以科学的发展。农业气象,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系统只需要30到40年后的小气候在20世纪,是小尺度气象过程,因为地形,下垫面特征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气候特征。的变化,由于耕作方式的影响和作物群体的动态变化,耕地的积极面条件和物理特性,辐射平衡和热平衡的各组成部分的变化,从而形成独特的农田小气候的不同类型的。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田间小气候。
小气候,提高了温室大棚,阳畦,塑料大棚,塑料薄膜地面覆盖,防风,防护林,蒸发抑制和土壤表面变暖等。
温室气候是微气象过程和温室小气候特征,它是一个人工小气候调节。温室白天的高温玻璃的透光率大于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的透射率特性。此外,温室结构,取向,坡屋顶,屋顶高度跨越比,和使用的透光性材料的光的强度和在温室中的温度的分布和变化是显着的影响。
除了向手动调节微气候的措施,在最近几年,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完全由人工控制光,温度等气象条件,人工气候室或植物生长室已在农业研究中使用。种植的蔬菜和珍贵的植物,也可以手动调节温度和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无土栽培技术,植物生产工厂自动化。
4气候炎热,当地人的服装自然容易冷却,天气寒冷,自然多穿衣服,比较次南极科考队和非洲服装的理解
的时候文言文
1. 古文中的地理知识 比如河东河西河南河北和内河外,江东江西江南江北
中国古代文献中一般江河专指长江黄河。
河东 河东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河西 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其意在古代有过变化。春秋战国时,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约在陕西省的韩城、合阳、大荔一带。
汉、唐时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现在的河西指的是甘肃省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金昌、酒泉(肃州)和嘉峪关,即河西五市。
河南 古称中原(现在有时亦以中原代指河南),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
唐贞观元年(627)置河南道,辖境在黄河之南,故名,东尽海,西距函谷,南滨淮,北临河。领虢、陕、汝、郑、滑、汴、许、陈、蔡、颍、亳、宋、徐、泗、宿、海、濮、曹、登、莱、密、青、沂、兖、淄、齐、郓、棣、濠和河南府,共30个州府。
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河南省全境,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治洛州洛阳县(现在河南洛阳市东北)。
河南道是今河南省名的由来。河北 河北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张家口涿鹿的黄帝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西2公里处。河北在战国时期大部分属于赵国和燕国,所以河北又被称为燕赵之地。
河北古属冀州(古之一),故简称冀。历史上向来为京畿重地。
唐贞观元年(627)置河北道,辖境在黄河之北,故名,东并海,南临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关、蓟门,(渝关即今山海关,蓟门即今居庸关),领怀、魏、博、相、卫、贝、邢、洺、恒、冀、深、赵、沧、德、定、易、幽、瀛、莫、平、妫、檀、蓟、营24州和安东督护府。为今河南江河以北及山东、河北之地,包括河北大部、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的一部分,治魏州,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
河北道是今河北省名的由来。河内 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
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约相当于今河南省。河外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以南为河外(相对于黄河以北为河内)。
亦以黄河之西为河外。《左传.僖公十五年》:“赂秦伯(穆公)以河外城五。”
即说的是晋惠公以河西五城贿秦穆公。江东 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江东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主要指芜湖 南京一带,也可指以芜湖为轴心的长江上下游南岸地区,文化意义上也包括江北临江的滁县、、来安等地,即今皖南、皖东、苏南、浙江以及今江西赣东北(东部)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江西 对应于上面的江东。
唐二十一年(733年)以江南道分置,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西道治洪州,领宣、饶、抚、虔、鄂、江、洪、袁、吉、澧、朗、岳、潭、衡、郴、邵、永、道、连诸州,共19州。
相当于今江西全省及湖南、安徽、湖北的一部分。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
江南 江南,字面意义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指长江以南。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是以楚国为背景所指的长江中游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
狭义的江南现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濒临长江沿线组成的江南地区。苏杭为中心的小江南经济更为发达。
广义江南涵盖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岭、武夷山脉以北,即湘赣浙沪全境与鄂皖苏长江以南地区。江北 长江以北地区,相对江南而言,主要指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
唐代为淮南道地区,宋代为淮南路地区。泛指 长江 以北。
宋 陆游 《梅花绝句》:“ 蜀王 小苑旧池台, 江 北 江 南万树梅。” 泛指江水的北面。
《国语·吴语》:“於是 吴王 起师军于江北。” 特指 北魏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
《南齐书·魏虏传》:“﹝ 拓跋宏 ﹞甚重 齐 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
’ 宏 大慙。”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表,作外来解释),故称江表。
江表就为长江之外的意思,相对于古人居住的中原地区,长江之外包括了江南江东等大部分地区。三国里的江表,专指荆襄地区刘表势力,区别于江东孙氏。
2. 有哪些古文中含有地理知识古诗词在地理学习中的妙用 [ 作者:杨正义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51 更新时间:2004-4-8 文章录入:qqqqqq ]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学了不少的古诗词。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地理知识。
下面略举数例,以供同学们参考。 一、古诗词与气候 古诗词中描写气候的句子 很多,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二、古诗词与地形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
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三、古诗词与水文 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不少。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是对庐山瀑布的描绘;“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写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像上述能表现出如气候、地形、水文、人文等有关地理知识的诗句还有很多,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能将古诗词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我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既复习了古诗词知识,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一箭双雕,岂不快哉! 。
1. 古文中“时”的意思
一共有十个意思:1、季节,指春夏秋冬。
《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2、时间,时候,时辰。《吕氏春秋·首时》“天不再与,时不久留。”
3、时代。《韩非子·心度》“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4、时机,机会。《史记·淮阴侯列传》“时者难得而易失。”
5、按时。《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6、那时,当时。《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
7、时常,经常。《史记·吕太后本纪》“是与出游列”。
8、此,这。《尚书·汤誓》“时日曷丧”。
9、通“莳”,《尚书·舜典》“汝后稷播时百谷”10、同“伺”伺候。《庄子·人世间》“时其饥饱”。
2. 时间的古文怎么说啊岁:年。《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曩:从前。《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向:先前。《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异日:将来。《黄生借书说》:“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旦旦:天天。《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日:一天天。《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旦:早晨。《术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质明:天刚亮。《(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暝:天黑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当天。《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中夜:半夜。《祖逖传》:“中夜闻鸡鸣。”
失时:过时。《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藉。”
无何:没有多久。《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
尔来:从那时以来。《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干岁。”
尝: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既:已经。《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既望:阴历十六。《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适: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几:将近。《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初:刚开始。《赤壁之战》:“初一交战。”
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遽: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尔:忽然。《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了?”
秋:时候。《出师表》:“此诚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阴历每月初一。《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今者:现在。《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夜阑:夜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薄暮:傍晚。《岳阳楼记》:“薄暮冥冥。”
3. 文言文中的“时”是什么意思详细字义〈名〉1. (形声。
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
本义:季度;季节)2. 同本义 [quarter (of a year);season]时,四时也。——《说文》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释名》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
注:“春夏秋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
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
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孟子·梁惠王上》时事之征也。——《左传·闵公二年》时者,所以记岁也。
——《管子·山权数》四时者,天之吏也。——《淮南子·天文》四时和谓之宝烛。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
敬授人时。——《书·尧典》。
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左传·桓公六年》3. 又如:时气(时令,气候);时若(四时和顺);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时耕(春耕);时夏(夏季);时暑(夏天的炎热);时景(春景);时禽(随节候而出现的鸟);时享(宗庙四时的祭祀);时序(季节的顺序,时间的先后);时祀(按四季所举行的祭祀);时田(四时田猎。
指古代帝王、贵族四时到野外打猎,并行军事训练);时令病(在一定季节流行的疾病);时衣(四时的衣服);时芳(应季节而开放的花)4. 时辰 [one of the 12o-hour periods into which the day was traditionally divided],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古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 时,时辰也。十二时也。
——《韵会》觯俟时而酌。——《仪礼·既夕记》。
注:“朝兮也。”以时启闭。
——《周礼·阍人》时数辞违。——《太玄·玄数》一日思亲十二时。
——黄庭坚《思亲汝州作》时已过午,奴辈适至。——《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从已时直杀到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
——《三国演义》5. 又如:报时;此日此时;时辰钟(时钟,钟表);晡时(下午四时左右);午时(白天11点至1点);子时(夜间11点至1点)6. 时间;时候 [time]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庄子·养生主》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心屈。
——汉· 贾谊《论积贮疏》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女时昔作儿,生小出野里。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7. 又如:费时(耗费时间);多时(很长时间);时晌(时饷。时间);时子(时候);时目(时下的眼光);时出(得其时而出)8. 时尚,时俗 [fashion]李氏子 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唐· 韩愈《师说》9. 时运;命运 [fortune]死之短长,时也。——《左传》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
——宋· 陆游《登慧照寺小阁》10. 又如:时衰(时运衰落);时道(时运;机会);时蹇(时运不佳)11. 时机;机会 [opportunity]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12. 又如:失时;时乖运蹇13. 动词的时态 [tense]。如:过去时;将来时14. 钟点 [o'clock]。
如:三时三十分十五秒15. 片刻,一会儿或瞬间 [moment]。如:一时找不到;时暂(短暂时间);时霎(片刻,很短的时间);时复间(一时间,暂时)16. 岁月,光阴 [days]时不久留。
——《吕氏春秋》17. 指时势或时局 [current situation]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黄海舟中》18. 又如:时化(时势的变化);时艰(时局的艰难困苦)19. 代,朝 [dynasty]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察今》变法者因时而他。
——《吕氏春秋·察今》20. 又如:时世(时代,时局);时年(时代)21. 气候 [climate]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
——清· 方苞《狱中杂记》22. 姓〈形〉1. 合时宜的,适时的 [fashionable]时雨降矣。——《庄子》2. 又如:时豪(穿着入时;时髦);时谚;时文;时服(当时通行的服装;时兴的服装)3. 当时的 [current;present]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4. 又如:时忌(当时的忌讳);时辈(当时的名流、贤达);时彦(当时的英才);时人(当时的人);时势;时语(当时的口语);时豪(当时的豪强);时俊(当代或当时的贤俊)5. 通“是”。善,好 [good]尔酒既旨,尔肴既时。
——《诗·小雅·怡弁》〈副〉1. 相当于“常常”、“经常” [now and then]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
——陶潜《归去来兮辞》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2. 又如:时闻(常常聆听);时常(常常;经常);时形(经常出现)3. 相当于“有时”、“偶尔” [sometimes]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
——《明史·海瑞传》4. 按时,到时候 [according to the fixed 。
4. 小学生古文巜日时》的注释日时 (小古文)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夜半为子,日中为午.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一日(天白天)有夜(夜晚),分为十二时.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12个数字顺序),是也.夏(夏天)日(白天)长而夜(夜晚)短,冬(冬天)日(白天)短而夜(夜晚)长.夜半(半夜)为子(时12点),日(白天)中为午(时12点).午前(12点前)曰(定为)上午,午后(12点后)曰(定为)下午.一天包括夜晚和白天,共分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时辰.夏天白天长而夜晚短,冬天白天短而夜晚长.半夜十二点为子时,中午十二点为午时,午时之前的白天为上午,午时之后的白天是下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