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象对农业生产起得哪些重要意义?

2.农业气象灾害对农村玉米产量有什么影响?

3.梅雨天气过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论文,800字

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论文怎么写_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论文

1 气候变化导致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加大;

2 气候变化导致中国农业生产水问题日益严峻;

3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有关重大农业工程可能产生一定影响,重大工程安全运行的风险加大;

4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他的多个方面;

5 气候变化使中国海岸农业生产受灾机会增大;

6 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天气会对还没有收获的农作物和各种家畜造成冻伤,严重时会致命,给农户造成经济损失,可能导致市场供应紧张。

气象对农业生产起得哪些重要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讲究“顺天时,量地力”的种植方法,在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其周围自然气候的特点,做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起这些有利的气候特点,种植适合的经济农作物才能真正达到高产丰收的目的。在教育中人们提倡“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同样的要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光、热、水、二氧化碳等因素是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生长中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质,所以在植物的生长期中,要确保植物对湿度、热度和养料的供应量,这样才能保证农作物的生长达到顶峰。

天气环境对农作物的生长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每年当中都要发生很多的自然灾害,气候的变化总是让人琢磨不透的。特别是这些年气候的变化更是反复无偿的,像是在2008年初春时,湖南出现的冻雨现象;2009年冬到2010年,云南等地出现的大旱现象等,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农民的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伤害。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别的气象灾害,如旱涝、霜冻、冷害、冰雹、大风、干热风等。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每到一年的春天就会出现恶劣的沙尘暴天气,而且现在变的日益恶化,已经蔓延很大的一片区域。

恶劣的气候变化,严重超出了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所能承受的破坏性,这就会造成农作物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停止,对农产物的收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降低不良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就要分析各种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时期、地理分布规律,确定为害指标,研究危害机理,探索和改进防御气象灾害的技术方法,不断提高农业防灾减灾的能力,从而降低农作物收成的受损情况,收获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要做到“因地制宜”的种植方法,首要的就是要掌握好农田的地质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再就是要选择适宜在这里种植的农作物,最后就是要良好的改善和利用周围的环境,达到开发利用气候和增产增收的双重目的。在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烟台苹果、莱阳梨得益于山东半岛夏无酷暑,秋季降温缓和,利于糖分积累;大泽山葡萄得益于半岛中部山脉的阻挡,7~9月份降水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金丝小枣得益于鲁北夏季炎热,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这些的农作物之所以能长得这么的好,就是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地形、坡向、水域等自然因素十分的适合其的生长需求。现在有很多新型的农业技术对开发和调适农业环境气候有很很大的影响,大大的提高了对光、热、水等的利用效率。如营造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可以减少大风对农作物的伤害,增加空气中水分的湿度、降低水分的蒸发速度;地面覆盖保护膜可以调节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延长植物的生长季;遮阳网可以防强光、防高温,对植物生长的刺激;建造温室、畜禽舍、贮藏库等气候工程可以调控或改善动植物周围的气候条件,从而改变动植物的生长期限和季节,使过去许多不能生产农作物和品种得以生产,不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空闲期以利用,将低产的变高产,形成了特、优、新、稀产品的生产基地,将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转变成为式的工厂式生产模式。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村玉米产量有什么影响?

中华文明两千年来一直是农业文明,直到19世纪通过洋务运动才正式进入到工业文明。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发展中,中国古代的农业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根本,古代统治者通过重农抑商的基本政策,把国家的人民固定在土地上,把国家的经济限制在农业上。农业的发展好与否,都与国家的运势有着强烈且深刻的关系。

既然中国古代的农业如此重要,那它又将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农民常常说:?要看天吃饭?。意思就是农民过去常通过对天气的观察来判断来年的情况和庄稼的收成,?看天吃饭?,是为了趋利避害,让一年的辛苦不白费。这情形足以说明气候的冷暖对古代的农业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一:气候冷暖对古代农业的直接影响

先看一下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模式。古代农业主要是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形式,一般是家庭为单位,或者小地主雇佣部分农民为单位。农业生产除了?看天吃饭?的自然因素之外,其主要靠劳作的人力和简单的木制工具和家庭牲畜代人力来提高效率,

比如:从春秋战国起,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演变成了牛耕铁犁,到隋唐时期发展曲辕犁,通过水利设施引水灌溉,通过人力背朝太阳面朝天的播种和收割,最后获得粮食。这样的模式就决定了农业生产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随性主要来源于气候对环境、对植物、对人力的多重影响。

1.气候冷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光照、水分、温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要求。所以千百年来,中国对年复一年的气候研究出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劳动的重要参考指标。例如:寒冷的气候适合种植甜菜、马铃薯;温带季风气候适合种植小麦、棉花等植物;亚热带风热气候适合种植甘蔗、橡胶等植物;而热带沙漠气候适合种植椰枣树等植物。

当地区气候稳定,按照来,农民了解气候规律,了解植物属性,即能良好的将自我的农业劳动转化为解决温饱的食物粮食或能换成粮食的经济作物,但当环境突变,气候骤变,植物即不能生长,农民不能收获到是必需品的粮食,甚至还会浪费大半年的精力和体力。

2.气候冷暖对古代农业人力的影响;

农业的生产靠人力,而人在自然面前,也是渺小和脆弱的。到了现代,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科学研究发现:人在30℃的环境中是体感最舒服的,会感觉凉热适中。但当人在33℃的环境温度下进行体力劳动的话,人会通过出汗来蒸发掉身体的体温以致于维持身体状态的平衡。当温度继续上升到35℃时,会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对于个别年老体弱散热不良者来说,容易出现中暑等不良症状。

同时当气温低时,不谈厚重的衣服成为额外的负担,抵抗寒冷会消耗掉更多的身体热量,当温度接近0℃,外部环境的水成为冰,水成为固体,无法进行灌溉,泥土成为冻土,无法进行翻耕。这就是为什么南北种植同样的某些植物,南方能做到一年三耕三收,北方只能做到一耕一收,最多两耕两收。

二:气候冷暖带来的植被变迁

梅雨天气过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温度对玉米种植和玉米产量产生的影响

在玉米播种阶段对地面温度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昼夜温差大。在幼苗成长期间,对温度的要求一般限定在?5℃到?10℃之间,对玉米幼苗成长最有力的温度范围为?15℃到?20℃之间。在玉米的拔节期这个阶段对温度的要求限定在?17℃上下。这个温度有利于玉米的拔节和玉米叶子的生长。而玉米叶子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到?28℃之间。在玉米的抽穗和开花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为:最低温度为?20℃左右,而最5℃最好如果气温值低于?25℃,就会影响到玉米的生长,影响玉米产量。如果气温低于?18℃就影响到玉米抽穗和开花对玉米产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玉米的成熟阶段是对玉米产量产生影响的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为最低温度不能低于?15℃,而最适宜玉米成熟的温度为?21℃到?25℃之间。由于北方农耕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这一气象条件就导致该地区的昼夜温差比较大,有利于玉米的养分积累。但如果温度低于?15℃或者是高于25℃就会影响玉米中物质养分的积累和运输如果温度在20℃左右,那么就会影响玉米籽的生长,而如果温度低于17℃,就会对玉米的灌浆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旦温度低于15℃,玉米就会停止灌浆这就会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

三、水分及灾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玉米从播种到最后的成熟这期间对水分的要求也非常高要保证农田的湿度保持在?70%左右。在自然灾害中对玉米产量产生影响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干旱和洪涝。这些气象灾害对玉米的生长都非常不利,直接会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因此人们要对灾害进行提前预防,从而保证玉米产量稳定。

四、低温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低温会导致玉米延迟播种期。从大部分地区的地理区域和气象条件来看,春玉米播种适宜期是4月中旬至4月下旬。因此,从4月上旬起的天气变化对春播进度十分重要。4月中旬的降雨对增加土壤水分、缓解春旱起到一定作用,例如2012年4月20日,靖边受到了1次大面积霜冻,大田作物由于地温比较低,无法按期进行播种,使播期延迟了10天左右。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论文,800字

梅雨天气过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物生长受阻:梅雨季节的持续降雨会导致农田积水,土壤湿度过大,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吸收能力,从而使作物生长受阻,产量下降。

2、病虫害滋生:梅雨季节的湿度大、温度高,有利于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增加了农业防治的难度和成本。

3、品质下降:梅雨季节的雨水会使农产品容易腐烂变质,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还可能导致经济损失。

4、农田排水不畅:梅雨季节的连续降雨会导致农田排水不畅,土壤水分过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5、气象灾害风险增加:梅雨季节还可能引发洪涝、雷电、大风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梅雨天气过程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解决办法:

1、农田水利建设是减轻梅雨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排水能力,可以有效地降低农田积水,避免土壤湿度过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例如,可以修建排水沟渠、完善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出农田。

2、选用耐涝、抗病、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是减轻梅雨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措施。耐涝作物品种能够在雨水较多的环境下正常生长,抗病、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则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降低防治难度和成本。可以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培育适合当地生长的品种来实现这一目标。

3、科学安排农事活动是减轻梅雨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关键措施之一。在梅雨季节,应尽量避免集中播种和收割,以减少农事活动对作物生长和收获的影响。例如,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作物生长周期,合理安排播种和收割时间,错开梅雨季节的高峰期。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的,各种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影响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暴雪、飓风、洪水、干旱……全球气候变暖还引起冰川崩塌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变暖大灾难到来之前,我们唯有节能减排,放弃化石燃料,改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排温室气体,同时保护森林,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极广,其中涉及了国防、人体健康、国际金融等领域。

据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亚洲大部分地区包括中亚、南亚和东亚、东南亚,淡水供应趋于紧张,这种紧张状况在一些大河流域会特别明显;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人口密集地区,洪涝风险将显著增加;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亚洲地区自然和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增加。此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可能表现为由洪涝、干旱引发的腹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明显增加。

就中国而言,气候变暖是导致异常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例如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平均海拔仅4米,因此很容易受到海潮的侵袭。按货物吨位计算,上海属于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2006年,海平面上升、暴风雨和咸水入侵,曾导致上海附近的农田、房屋和湿地受到破坏。WWF报告预测,到2050年海平面将上升30--50厘米,将导致上海地区大约5.4万平方公里(超过该地区一半面积)被淹。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曼谷和胡志明市,这些城市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同样面临很大风险。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到21世纪后半期,小麦、水稻、玉米几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将可能下降37%%,如果不取任何措施,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