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气象发展

2.气象资料数据信息的生产与服务机构

3.气象数据的介绍

4.气象数据有什么推荐的?

北京气象科学数据_北京气象科学数据中心招聘

请点击输入

气象数据网站中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有多种数据源,每个数据源的分辨率各有不同。

数据来源引用:羲和能源大数据平台 (xihe-energy)羲和数源V1.0

数据介绍:基于多个国际权威气象反演数据源和气象站实测数据同化、校正和降尺度后自主研发的超高精度数据源

时间分辨率:2017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逐小时

空间分辨率:30米网格,覆盖中国全境

欧洲中期天气中心

数据介绍:包含34个国家支持的国际性天气预报研究和业务机构的全球气象反演数据库

时间分辨率:从1980年1月1日起至今,逐小时

空间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中纬度地区约25千米网格),覆盖全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数据介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科学数据和信息系统(ESDIS)全球反演数据库

时间分辨率:从1980年1月1日起至今,逐小时

空间分辨率:0.5°纬度*0.625°经度(中纬度地区约50公里网格),覆盖全球

德国气象局

数据介绍:德意志联邦气象局模拟和预测的全球气象预测数据,预测精度全球领先

时间分辨率:未来7×24小时逐小时数据,数据每6小时滚动更新一次

空间分辨率:0.125°纬度*0.125°经度(中纬度地区约12.5千米网格),覆盖全球

中国气象发展

分享一些实用的气象数据网站:

1、://ncc.cma.gov.cn/cn/?国家气候中心

2、://.cdc.noaa.gov/public.data?中国气象局

3、://xihe-energy?羲和能源大数据平台

4、://.ecmwf.int?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5、://.noaa.gov?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

6、://earthobservatory.nasa.gov?NASA地球观测中心

7、://.weather.gov?NOAA国家天气预报中心

8、://.emetsoc.org?欧洲气象协会

查询步骤也很简单:

步骤一:输入地理信息,既可以选择单点数据也可以选择区域平均数据

步骤二:选择数据源

步骤三:输入想查询下载的起止时间,可选历史40年和未来7日

步骤四:选择所需要的气象数据下载

步骤五:如需要查询更多数据,可在“更多属性”中进行“检索属性”

气象资料数据信息的生产与服务机构

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这是气象行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行业的动员大会,必将成为我国气象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国家,更是气象科技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气象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今天,我们站在“十一五”的开端,回望过去的五年,气象事业前进的轨迹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战略"促发展“十五”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关键"首先突出地体现在整体战略的探索、凝练和提升,为“十五”气象事业和科技发展谱下了精彩的序曲和奏鸣。期间,中国气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首先提出了“拓展领域、科技兴气象、人才强局”三大战略,有力地促进了事业发展,进而于2004年开始了中国气象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研究工作,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战略研究?答案很明确,就是“发展”。因为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范围内对天气的认识已经扩展到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及其相互作用,气象业务已经从传统的天气预报扩展到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大气成分监测与分析等领域,气象事业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环境外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站在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层面上统一规划中国气象事业,进一步认识气象事业的真正内涵;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层面上,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的需求;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层面上,确定未来20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已成为紧迫而现实的任务,更成为战略研究的动因。

战略研究成果与《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紧密衔接,提出了“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的战略思想和“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气象“的发展理念,展现出了“大气象”的宏伟格局。

新年伊始,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院3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的战略定位,强调了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作用。这是对战略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升华,同时也对中国气象事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这些基于发展的宏伟战略带动和引领,使“十五”气象事业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实,方向更加明晰。当前,全国气象部门贯彻落实院3号文件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新一轮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正在全面铺开,跟随着“十一五”气象事业发展的进行曲,战略的提升指挥出愈加激越和跳动的和声。

“十五”创辉煌

在“十五”气象事业的辉煌乐章里,我们可以找出无数跳跃的音符,沿着它们澎湃的内涵,我们能够感受到鼓舞雀跃的内驱力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领悟着气象事业交响的宏大主题。

主题词一:发展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十五”期间,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气象科学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体制改革和研究型业务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气象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我国科学家担任了国际一些重要气象学术组织的委员和国际刊物的编委。叶笃正先生荣获2003年度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气象组织奖”,2005年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WMO青年科学家奖自1993年以来曾六度授予我国青年科学家。这些都表明了国际国内对我国气象科技水平的充分肯定。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下,围绕我国重大天气和气候灾害、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数值预报技术等开展了相关研究,在东亚气候变动理论和预测、气候-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温室气体排放和地气碳氮交换、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大气污染数值模拟和预报、中层大气探测理论和技术、天气过程动力学理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气象行业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7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近400项。我国气象科技论文的数量大幅攀升。

——我国在大气科学领域已拥有1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多个部门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共建的联合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瓦里关大气本底观象台等台站被列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体系。“十五”期间,中国气象局系统建成了101部新一代天气雷达、7514个自动气象站和风云一号D、风云二号C气象卫星,并投入业务运行,引进了21.5万亿次/秒的高性能计算机。同时,各级对平台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为气象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气象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国际机构组织的活动和科学。中国气象局牵头组织国内各相关部门的专家广泛参与了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的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目前我国科学家在世界气象组织(WMO)、IPCC、地球观测组织(GEO)、世界气候研究(WCRP)、世界天气研究(WWRP)和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等国际组织和国际科学中都担任了重要职务。我国还积极开展了国际双边和多边气象科技合作,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合作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我国成功地举办了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科学大会,表明了中国气象国际地位与科技影响力日益提高。

主题词二: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中国气象局是“十五”期间科技部首批启动的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部门之一,所属的一院八所和省局研究所已顺利完成了结构调整、人员分流、机制转变等改革任务,2004年10月,首家通过了由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办组织的联合验收。国家级业务在探测、信息传输处理、预报服务、科研等方面都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建成了国家和省(区、市)两级气象科研机构体系,加强了区域气象中心的作用,提高了资料和数据的共享水平和集约化服务能力,促进了研究与业务的结合,使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结构调整后,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重点学科专业从原来的74个凝练到51个,专业学科研究布局更趋合理,突出了国家目标,适应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和学科领域发展趋势,实现了气象科技的优化配置,初步形成了与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现行业务技术体制逐渐显现出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现。中国气象局党组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院3号文件,落实“公共气象、安全气象、气象”理念的需要;是继续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加业务科技含量、优化站网布局和业务分工、全面提升业务能力的需要;是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适应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革的需要。中国气象局确定了近期改革重点:发展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雷电等8个业务体系,进而力争在3到5年内,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新一轮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大刀阔斧全面展开。

主题词三:创新

创新是腾飞的羽翼。“十五”期间,气象科技创新亮点频现,异彩纷呈。

——研发了我国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中国气象局组建了中国气象数值预报创新基地,通过联合攻关,取得了包括全球中期预报模式、区域中尺度预报模式、资料变分同化系统以及面向超级城市群的精细化数值预报示范系统在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自主开发出了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系列产品,特别是风云二号地面应用系统集中体现了我国气象卫星科技的发展水平,解决了静止气象卫星定位这个世界难题,实现了气象卫星天地系统的一体化和“大运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在国际对地观测卫星系统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象科学数据率先实现共享。2001年12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气象局站在国家的高度,率先启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为打破在我国长期存在的“数据壁垒”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初步建立了全国分布式的数据共享网络服务系统,包括国家级的主平台和6个省的分平台,为46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2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7项“863”项目、37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87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提供了高质量的气象基础数据共享服务。

——成立了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布设了30个大气成分观测站,并按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发展规划,牵头开展国家大气成分本底野外研究台站体系建设。由该中心研制的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入选“十五”国家科技重大成果展。

——气候预测成果写进IPCC评估报告。经过十年的科技攻关,我国科学家建立了自己的气候预测模式系统

——“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并投入业务化运行。该系统由海洋资料同化系统、海气耦合模式和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组成,于2003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些重要成果及揭示的事实以及所持的观点已提供给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并得到了承认与纳。

我们能够听到这首激昂的进行曲里,“创新”始终是嘹亮的最强音。

“创新”无止境全国气象科技大会的召开将为我们奏响“加速科技自主创新,全面建设气象强国”的序曲。创新无止境,此刻,“十一五”不止是一个时段和概念,气象事业和科技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和舞台上。

我们能够感到肩上的任务和心中的远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落实院3号文件精神,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气象发展理念,面向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实现农业气象科学技术新突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实现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科学技术新突破,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提供科技支撑;实现全球和区域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预估科学技术新突破,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实现气候区划和开发利用气候科学技术新突破,为应对我国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实现气象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系统集成新突破,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改善广大人民生活质量提供科技支撑。

回顾历史,50年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音犹在耳,28年前拥抱科学春天的欣喜仍驻心间。今天,十几亿中国人亲历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享受着科技进步创造的丰厚财富,深切感受到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之上的国家实力和民族尊严。

今天,气象科技工作者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自主创新,努力开创气象科技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这次科技大会后,一幅波澜壮阔的自主创新的画卷随之展开。气象科技界要立即行动起来,高扬自主创新的旗帜,总结经验,凝聚共识,继往开来,奋力开拓,为实现我国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竭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气象数据的介绍

(一)气象资料生产与分类

气象数据资料信息主要由国家和地方各级气象信息中心收集管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利用气象仪器、气象雷达、气象火箭、气象卫星及其他遥感、遥测设备对大气进行综合观测,并用计算机对所获资料进行整理。在各个地方还有大量气象人员收集气象信息。

气象数据是指我国按照气象业务要求布设的各类气象台站(含气象卫星)观测、积累的及利用各种途径收集、存档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气象资料及其整编、分析成果。

按照国家和中国气象局保密规定,气象数据的共享和提供利用划分保密的等级包括绝密、机密、保密、内部、公开五级。根据气象数据内容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气象数据具体分成了15类:高空气象资料、地面气象资料、气象辐射资料、海洋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资料、冰雪圈资料、大气化学与大气物理资料、水文气象资料、日地物理资料、分析资料、气象灾害资料、历史及替代资料、土壤与植被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卫星资料。

(二)气象资料的服务机构

由于服务机构的不同,气象资料数据信息的服务内容不一样。当前,气象资料数据信息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局图书馆。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主要是在线提供天气信息、灾害预警、气象科学知识、气象政策信息、气象产品信息等资料的浏览、下载,国家气象中心主要是在线或离线提供各类气象科学数据资料。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有:专题服务包括科技查新、定题服务、图书馆文献资料通讯、中国暴雨动态、城市环境动态,特色馆藏包括WMO出版物、AMS连续出版物;顾客天地包括咨询台、图书荐购、常用科学数据、世界主要城市气象数据;网络导航包括网上数据库连接、专业图书馆连接、气象类教育机构连接;书刊检索包括馆藏书刊检索、维普中文期刊、MGA文摘数据库、全国期刊联合目录、中文气象科技文献和气象期刊文摘;数字包括书生电子图书、AMS会议全文数据库、AMS期刊全文数据库等。

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承担着国家级气象基础信息、计算机、骨干网络和通信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及服务任务,同时它还承担着WMO亚洲区域气象通信中心、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和世界数据中心气象学科中国中心[WDC-D(M)] 的任务,与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以下简称“气象资料室”)与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世界数据中心气象学科分中心(北京)[WDC(M)for Beijing]是“一个单位,三块牌子”,是全国气象数据中心,也是国家专业档案馆之一,隶属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作为中国气象学科的国家级数据中心,负责中国气象局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骨干计算机网络系统、CMA-Internet系统和气象通信网络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和服务;负责承担全国和全球范围的气象数据及其产品的收集、处理、存储、检索和服务;研究与应用最新数据处理技术;加工和开发各类气象数据产品;承担国家级气象档案馆的任务职责,负责全国气象记录档案和工作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和服务;承担数据和档案业务对省级的技术指导。各省级气象资料室开展本辖区范围的气象资料社会化服务,及时向国家气象数据中心上报气象数据等具体业务。

2.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2008年5月成立的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国家级媒体气象服务和国家突发公共预警信息服务以及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的业务技术指导等任务。下设三个管理机构和产品服务室、网络服务室、科普宣传室三个业务机构,承担国家级公共气象信息收集、产品加工、制作和服务;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服务;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中国天气网、中国兴农网等公共气象服务门户网站的建设与运行管理;科普宣传以及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公众满意度调查等业务。为各级、公众、行业和专门顾客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不断提高气象服务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3.中国气象图书馆

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气象专业文献收藏中心和气象专业文献检索中心。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的职能与任务是全面收藏国内外(尤其是国外)气象专业的各种出版物(期刊、图书、技术报告、会议文集、WMO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利用各种手段(传统借阅、刊物编辑、计算机检索、网络服务)向全国气象部门及国家有关部门(海洋、农业、环境、民航和大学等)的科研、业务单位提供专业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现有藏书20余万册,其中中文图书10万余册,期刊1000余种;其中外文期刊700余种,中文期刊300余种,馆藏书刊70%为外文书刊,语种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馆藏书刊覆盖了80%的专业出版物。读者凭个人有效证件办理借书证,即可入馆借阅。

近年来图书馆引进了荷兰Kluwer Online外文期刊数据库、ScienceDirect外文期刊数据库、书生中文电子图书、清华同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文摘等网络数据库,开发了中文气象科技文献库、外文气象期刊文摘库、美国气象学会会议文集数据库等多种文献数据库,图书馆馆藏书目信息也通过网络为顾客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与文献提供服务。

气象数据有什么推荐的?

气象数据网站

NESDIS

://.nesdis.noaa.gov/

NEDIS 是美国NOAA国家卫星资料中心,拥有四套卫星系统:GOES,POES,DMSP,NPOESS。其两颗静止卫星在距地球22,450英里处,追踪灾害性天气和太阳活动。450英里处两颗极轨环绕地球,观测大气风场和温度,为运行预报模式准备,此外还观测海温用于气候研究。

NASA

s://.nasa.gov/

美国航空航天局(英语: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简称NASA),又称美国宇航局、美国太空总署,是美国联邦的一个行政性科研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太空,并开展航空科学暨太空科学的研究。NASA是世界上最权威的航空航天科研机构,与许多国内及国际上的科研机构分享其研究数据。

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

://.ecmwf.int

包括34个国家支持的国际性组织,是当今全球独树一帜的国际性天气预报研究和业务机构。其前身为欧洲的一个科学与技术合作项目。15年ECMWF正式成立,总部设在英国的Bracknell。

世界气象组织

://.wmo.ch

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是联合国系统有关地球大气现状和特性,它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它产生的气候及由此形成的水的分布方面的权威机构。

中国气象局

s://.cma.gov.cn/

作为全国气象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主要履行公共气象服务以及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人工影响天气等业务、服务管理等职能。提供权威气象政务信息、天气预报、气象预警、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气象科普等权威官方信息。

羲和能源大数据平台

s://xihe-energy/

提供全球任意单点位置或地域平均统计的历史40年至未来7日的11种气象小时级数据,及以此为基准生成的风电、光伏发电功率数据。同时还可以提供260余种更多属性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计算,还提供地区新能源分析、光伏倾角优化、光伏电站系统方案设计及项目建议书一键生成等功能。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data.cma.cn/

承担着全球观测基础数据和气象产品的收集分发、气象数据加工处理与归档管理、气象数据产品研发与服务、高性能计算调度与并行计算技术支持、气象电子政务技术支持、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信息网络安全防护及业务运行保障等任务职责。

国家气候中心

://ncc.cma.gov.cn/cn/

国家气候中心承担着国家级气候和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业务、服务和科研任务,坚持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精细化的高质量服务。

气象数据指标

气温:指高地面约1.5-2米处百叶箱中的温度

湿度:指高地面约1.25~2米的空气湿度

气压:指该地区的气压值

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经向风:指高地面约10m风的经向分量(南风为正)

纬向风:指高地面约10m风的纬向分量(西风为正)

地面风速:指高地面约10米的风速

风向:指风的来向,正北方向为0°,顺时针为正

地表水平辐射:射入地表单位水平表面的太阳辐射总量

直接辐射:指太阳圆面和离太阳最近的区域(以太阳为中心5度的太阳圆面)放射出来的直射太阳辐射

散射辐射:指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过程中遇到云、气体分子、尘埃等产生散射,以漫射形式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能

以下是几个推荐的气象数据:1、中国气象数据网:该网站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运营,提供中国各地的气象观测资料、预报产品和卫星遥感数据等。这里的数据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适用于科研、教育和公众参考。2、交互式全球天气数据网站:如果您需要国际范围内的气象数据,那么集合了全球ECMWF、GFS、GEFS等多个顶尖预报模型数据的交互式网站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3、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发布平台:如您所示,这些平台可能会提供高价值的气象数据产品,如针对特定行业的专业预报和分析数据。4、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该平台致力于提供各种气象灾害的数据支撑服务,包括台风、强降水、龙卷风、冰雹等。5、气象服务业务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了从基础信息集到产品加工制作、分发的全方位业务体系,可能会提供丰富的数据。6、移动应用程序(Apps):像“墨迹天气”这样的App不仅提供实时天气预报,还可能提供历史天气数据、生活指数等。7、智慧气象平台:这类平台通常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包括数据分析、预报预警在内的一系列服务。当选择气象数据时,重要的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更新频率以及数据源的可靠性。另外,数据使用的便捷性、访问权限和费用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对于特定的需求,如农业、航空、海洋等领域,可能需要特殊的数据集或者定制服务。